《下一站是幸福》:作為烏托邦的許諾,並不容易的“甜”與“寵”


《下一站是幸福》:作為烏托邦的許諾,並不容易的“甜”與“寵”

導讀:一顆糖可以成為鼓勵無數人捱過低谷與痛苦的寄託,也可以甜到發苦、給人添堵。我們來到了一個需要重新審視“甜寵劇”的時刻。

文 | 韓思琪

從《親愛的,熱愛的》到《下一站是幸福》,“甜寵”二字似乎成為了爆款劇的充分必要條件,然而無數為發糖而發糖的過飽和橋段裡,真正的“甜”似乎又缺席了。一如《下一站是幸福》是一部觀念先進的國產劇,但在甜寵劇的層面上完成度卻有更進一步值得提升的空間——並非是“甜寵”拖了後腿,而是“甜”有形卻無神。

當然,作為情感補給型、代償式觀看的類型劇,重要的並不是“糖”到底是人工的還是天然的——畢竟多數觀眾的訴求是“甜就夠了”,但加工方法卻有高下之分:一顆糖可以成為鼓勵無數人捱過低谷與痛苦的寄託,也可以甜到發苦、給人添堵。所以說,我們來到一個需要重新審視“甜寵劇”的時刻。

《下一站是幸福》:作為烏托邦的許諾,並不容易的“甜”與“寵”

從“小奶狗”到“小海豚”:

“姐姐”們的人工夢

國產都市劇自《下一站是幸福》開始有了“成人”的可能:在一眾國產大齡剩女、催婚催生題材中,終於浮現了真正屬於“現代個人”的選擇,把被物化、矮化的個體還原為“人”。在奉行速食主義和等價交換原則的婚戀市場裡,宋茜出演的賀繁星給出了示範:你可以有選擇,仍然可以擁有不將自己放在待價而沽商品位置上的其他選項。

沒有催婚、催生和炮製焦慮,32歲純情少女的甜甜初戀。在這樣一種如同開了遊戲修改器、近乎“作弊”的設定中,用時下最流行的“姐弟戀”組合,這部劇要做的首先是“做個夢給你”。換言之,是以“烏托邦之承諾”應對真實經驗,提供現實焦慮一種想象性的解決。

《下一站是幸福》:作為烏托邦的許諾,並不容易的“甜”與“寵”

一直被詬病的消費主義物化的力量有時也有其“公平”之處:在鏡頭下展示與被展示、看與被看的客體位置,並不以性別為挑選標準,而是朝向可以置換流量與眼球的“魅力”。因此,隨著女觀眾的聲音漸大,小鮮肉、犬繫戀人、年下等屬性與標籤在娛樂工業線開始量產。“姐弟戀”這一題材無疑是最可承載這一親密關係裡權力關係倒轉的實驗場,將兩性角色之間年齡差距的張力轉換為敘事的動力。

而從《請吃飯的漂亮姐姐》(下簡稱《飯姐》)到《下一站是幸福》(下簡稱)《下一站》),“姐姐們”的理想型也從“小奶狗”進化到“20歲皮膚光滑的小海豚”。白襯衫、單車、露出腳踝的運動鞋只是標準配置,會撩、愛撒嬌、懂壁咚則是基本技能,要在少年感的外殼和霸總內心間找到一個微妙的平衡,才能打動資深少女、“漂亮姐姐”們。

《下一站是幸福》:作為烏托邦的許諾,並不容易的“甜”與“寵”

儘管韓劇自《我叫金三順》便發掘了“姐弟戀”這一題材作為白日夢的能量,然而洗去玄彬扮演角色的“渣”——在紅白玫瑰之間猶豫、徘徊、不決,“進化”為《聽見你的聲音》《請吃飯的漂亮姐姐》中的“忠犬”戀人,男主角需要在每一個選擇處都毫無猶豫地按下正確選項,才能成為屏幕內外共同認可的理想戀人。

他們是眼裡有光、心裡有火的少年,因為不夠遊刃有餘反而凸顯面對情感的珍視。當下“弟弟”類型的流行與“糖”之權力一併擴張,無疑是女性性別立場的一次“翻轉”。她們乾脆掀翻了與油膩男對弈的棋盤、更換遊戲,她們想將過去被決定、被主宰的命運收回,握在自己手中。想通過一份更平等的關係去達成羅曼史幻想,這份感情可以不涉及物質、權力、財產的置換,無關婚戀生育的負擔,只是互相吸引和彼此成就。

《下一站是幸福》:作為烏托邦的許諾,並不容易的“甜”與“寵”

韓劇範+日劇梗,未完成的甜與寵

在這方面《下一站》有著明顯的《飯姐》味,甚至還修正了《飯姐》中被人詬病的狗血家庭戲份。但若重新“審題”:32歲的女職人賀繁星,在20歲的年下男友還是成熟穩重的總裁大叔中間做一道愛情選擇題。與其說觀看的重點是姐弟戀愛發糖,不如說是如何選擇本身,這正是日劇《今天不上班》《最後的灰姑娘》的梗。以韓劇的解題法去答日劇命題,或許《下一站》一些擰巴之處就源於此,尤其圍繞男二號葉鹿鳴身上的爭議。

《今天不上班》的故事設定為:30歲戀愛經驗為零的綾瀨遙,在生日一晚與公司裡兼職的、比自己小9歲的大學生把酒言歡,同床共枕。就在她不知如何應對這份感情時,某公司的CEO也對她展開了追求。《下一站》的劇情幾乎是同“梗”、同題寫作。以日劇梗作核,同時又以韓劇範為皮,儘管在敘事的節奏、劇情的推進等硬件上《下一站》已經超過了多數國產偶像劇,然而同時也留下了系統不兼容的副作用:以韓劇對情感的高度純粹要求,去答這樣一道無分對錯的選擇題,賀繁星一個不小心便會淪為戀愛工具人、既無主體性也缺主動性。

《下一站是幸福》:作為烏托邦的許諾,並不容易的“甜”與“寵”

具體來說,韓劇式的甜蜜往往需要滿分男主角的愛來完成,承襲了韓劇男主基因的元宋確實撒了一手好糖。而日劇的文化語境決定了“姐弟戀”題材其重點往往在於面對選擇的女主角,從《幹物女》《不結婚》《大姐頭》到《最後的灰姑娘》,她們的勇氣和為這一選擇需付出的代價是作品描繪的重點。就在這問題出現了,在《下一站》中賀繁星的少女屬性被過度加粗,戀愛經驗空白被劇情安排為被動的應激反應,人物之間的不匹配性打破了平衡,讓撒糖情節裡摻了玻璃渣。

另一方面,《最後的灰姑娘》示範了“鬥櫻cp”發糖的方式也可以是“日常”的:幸福感爆棚可以因為發現備用鑰匙有了想要的人,心意的確認或許是素顏醒來放心地看到對方的開懷大笑。相較之下,《下一站》中的“雙宋cp”的“撒糖”和“甜”,只有“壁咚”和“花式吻”幾種粗暴的加工與雕磨方式。所以說,無論是女主角人設,還是戀愛橋段,《下一站》在甜寵劇的向度上完成度需要打上折扣。

《下一站是幸福》:作為烏托邦的許諾,並不容易的“甜”與“寵”

作為烏托邦的許諾:

甜寵劇的“罪”與“愛”

通常,甜寵劇作為“純粹的娛樂”,人工味重、商業性強、甚至需“降智”觀看,“罪名”往往被認為會使人逃避現實、退回到想象中自我麻痺。然而一直被忽視的是,甜寵劇內含著“烏托邦的承諾”之能量。換句話說,面對如此多“一廂情願”的批判,為何“甜寵劇”還能成為被當下選中的類型呢?原因不僅在於時代情緒與情感需要,還在於觀看的人。

甜寵劇的“承諾”是什麼呢?以《微微一笑很傾城》為起點的國內“甜寵”劇,其含義首先是男女主角的“互寵”,雙箭頭的感情、沒有狗血的誤會和過時的橋段,經此,“不操心的戀愛”成為“甜寵劇”與觀眾之間達成的共識與默契。此時,愛情觀念已經向前走出一步的觀眾面對《下一站》自然會有諸多不滿。尤其,賀繁星在男一元宋與男二葉鹿鳴之間徘徊糾結的感情模式非常陳舊,本質上幾乎是傳統的“二女爭一男”模式性轉而已——其中女配用盡心機最終仍得不到愛情。所以說,《下一站》的問題就在於打破了類型的“契約”、未能完成其“承諾”。

《下一站是幸福》:作為烏托邦的許諾,並不容易的“甜”與“寵”

“姐弟戀”鼻祖、經典之作《悠長假期》,30歲的元氣剩女南山葉在經歷了被未婚夫在婚禮上拋棄、沒房子、工作也丟了的極度慘狀下,否極泰來的遇見了小她六歲的落寞鋼琴家瀨名秀俊,在吵鬧中相愛,最終她得到了遲來的、但毫不打折的幸福。小南那句:“人生不如意的時候,是上帝給的長假,這個時候應該好好享受假期。突然有一天假期結束,時來運轉,人生才是真正開始了”才成為了日本一代人的人生信條,鼓勵他們捱過挫折、爬出低谷。

《下一站是幸福》:作為烏托邦的許諾,並不容易的“甜”與“寵”

在十幾集或幾十集的時空裡,甜寵劇要讓觀眾愛情神話的治癒性。所以《飯姐》會得到這樣的評價:“這部劇在我心裡早已脫離了充滿了粉紅色泡泡羅曼蒂克的腦殘劇範疇,是一種藝術,充滿真情的生活藝術,它是平淡日子裡的一抹亮色,是痛苦生活裡的一點慰藉。”

輕與重,其實是同樣被需要的題材與類型,現實向度的與幻想向度的作品正如日常生活裡的鹽與糖。“甜寵劇”需要做到的就是作品的高度完成度,而《下一站是幸福》與其努力自證自身並不存在的厚度,不如把原始“資深少女的初戀”完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