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站是幸福》:作为乌托邦的许诺,并不容易的“甜”与“宠”


《下一站是幸福》:作为乌托邦的许诺,并不容易的“甜”与“宠”

导读:一颗糖可以成为鼓励无数人挨过低谷与痛苦的寄托,也可以甜到发苦、给人添堵。我们来到了一个需要重新审视“甜宠剧”的时刻。

文 | 韩思琪

从《亲爱的,热爱的》到《下一站是幸福》,“甜宠”二字似乎成为了爆款剧的充分必要条件,然而无数为发糖而发糖的过饱和桥段里,真正的“甜”似乎又缺席了。一如《下一站是幸福》是一部观念先进的国产剧,但在甜宠剧的层面上完成度却有更进一步值得提升的空间——并非是“甜宠”拖了后腿,而是“甜”有形却无神。

当然,作为情感补给型、代偿式观看的类型剧,重要的并不是“糖”到底是人工的还是天然的——毕竟多数观众的诉求是“甜就够了”,但加工方法却有高下之分:一颗糖可以成为鼓励无数人挨过低谷与痛苦的寄托,也可以甜到发苦、给人添堵。所以说,我们来到一个需要重新审视“甜宠剧”的时刻。

《下一站是幸福》:作为乌托邦的许诺,并不容易的“甜”与“宠”

从“小奶狗”到“小海豚”:

“姐姐”们的人工梦

国产都市剧自《下一站是幸福》开始有了“成人”的可能:在一众国产大龄剩女、催婚催生题材中,终于浮现了真正属于“现代个人”的选择,把被物化、矮化的个体还原为“人”。在奉行速食主义和等价交换原则的婚恋市场里,宋茜出演的贺繁星给出了示范:你可以有选择,仍然可以拥有不将自己放在待价而沽商品位置上的其他选项。

没有催婚、催生和炮制焦虑,32岁纯情少女的甜甜初恋。在这样一种如同开了游戏修改器、近乎“作弊”的设定中,用时下最流行的“姐弟恋”组合,这部剧要做的首先是“做个梦给你”。换言之,是以“乌托邦之承诺”应对真实经验,提供现实焦虑一种想象性的解决。

《下一站是幸福》:作为乌托邦的许诺,并不容易的“甜”与“宠”

一直被诟病的消费主义物化的力量有时也有其“公平”之处:在镜头下展示与被展示、看与被看的客体位置,并不以性别为挑选标准,而是朝向可以置换流量与眼球的“魅力”。因此,随着女观众的声音渐大,小鲜肉、犬系恋人、年下等属性与标签在娱乐工业线开始量产。“姐弟恋”这一题材无疑是最可承载这一亲密关系里权力关系倒转的实验场,将两性角色之间年龄差距的张力转换为叙事的动力。

而从《请吃饭的漂亮姐姐》(下简称《饭姐》)到《下一站是幸福》(下简称)《下一站》),“姐姐们”的理想型也从“小奶狗”进化到“20岁皮肤光滑的小海豚”。白衬衫、单车、露出脚踝的运动鞋只是标准配置,会撩、爱撒娇、懂壁咚则是基本技能,要在少年感的外壳和霸总内心间找到一个微妙的平衡,才能打动资深少女、“漂亮姐姐”们。

《下一站是幸福》:作为乌托邦的许诺,并不容易的“甜”与“宠”

尽管韩剧自《我叫金三顺》便发掘了“姐弟恋”这一题材作为白日梦的能量,然而洗去玄彬扮演角色的“渣”——在红白玫瑰之间犹豫、徘徊、不决,“进化”为《听见你的声音》《请吃饭的漂亮姐姐》中的“忠犬”恋人,男主角需要在每一个选择处都毫无犹豫地按下正确选项,才能成为屏幕内外共同认可的理想恋人。

他们是眼里有光、心里有火的少年,因为不够游刃有余反而凸显面对情感的珍视。当下“弟弟”类型的流行与“糖”之权力一并扩张,无疑是女性性别立场的一次“翻转”。她们干脆掀翻了与油腻男对弈的棋盘、更换游戏,她们想将过去被决定、被主宰的命运收回,握在自己手中。想通过一份更平等的关系去达成罗曼史幻想,这份感情可以不涉及物质、权力、财产的置换,无关婚恋生育的负担,只是互相吸引和彼此成就。

《下一站是幸福》:作为乌托邦的许诺,并不容易的“甜”与“宠”

韩剧范+日剧梗,未完成的甜与宠

在这方面《下一站》有着明显的《饭姐》味,甚至还修正了《饭姐》中被人诟病的狗血家庭戏份。但若重新“审题”:32岁的女职人贺繁星,在20岁的年下男友还是成熟稳重的总裁大叔中间做一道爱情选择题。与其说观看的重点是姐弟恋爱发糖,不如说是如何选择本身,这正是日剧《今天不上班》《最后的灰姑娘》的梗。以韩剧的解题法去答日剧命题,或许《下一站》一些拧巴之处就源于此,尤其围绕男二号叶鹿鸣身上的争议。

《今天不上班》的故事设定为:30岁恋爱经验为零的绫濑遥,在生日一晚与公司里兼职的、比自己小9岁的大学生把酒言欢,同床共枕。就在她不知如何应对这份感情时,某公司的CEO也对她展开了追求。《下一站》的剧情几乎是同“梗”、同题写作。以日剧梗作核,同时又以韩剧范为皮,尽管在叙事的节奏、剧情的推进等硬件上《下一站》已经超过了多数国产偶像剧,然而同时也留下了系统不兼容的副作用:以韩剧对情感的高度纯粹要求,去答这样一道无分对错的选择题,贺繁星一个不小心便会沦为恋爱工具人、既无主体性也缺主动性。

《下一站是幸福》:作为乌托邦的许诺,并不容易的“甜”与“宠”

具体来说,韩剧式的甜蜜往往需要满分男主角的爱来完成,承袭了韩剧男主基因的元宋确实撒了一手好糖。而日剧的文化语境决定了“姐弟恋”题材其重点往往在于面对选择的女主角,从《干物女》《不结婚》《大姐头》到《最后的灰姑娘》,她们的勇气和为这一选择需付出的代价是作品描绘的重点。就在这问题出现了,在《下一站》中贺繁星的少女属性被过度加粗,恋爱经验空白被剧情安排为被动的应激反应,人物之间的不匹配性打破了平衡,让撒糖情节里掺了玻璃渣。

另一方面,《最后的灰姑娘》示范了“斗樱cp”发糖的方式也可以是“日常”的:幸福感爆棚可以因为发现备用钥匙有了想要的人,心意的确认或许是素颜醒来放心地看到对方的开怀大笑。相较之下,《下一站》中的“双宋cp”的“撒糖”和“甜”,只有“壁咚”和“花式吻”几种粗暴的加工与雕磨方式。所以说,无论是女主角人设,还是恋爱桥段,《下一站》在甜宠剧的向度上完成度需要打上折扣。

《下一站是幸福》:作为乌托邦的许诺,并不容易的“甜”与“宠”

作为乌托邦的许诺:

甜宠剧的“罪”与“爱”

通常,甜宠剧作为“纯粹的娱乐”,人工味重、商业性强、甚至需“降智”观看,“罪名”往往被认为会使人逃避现实、退回到想象中自我麻痹。然而一直被忽视的是,甜宠剧内含着“乌托邦的承诺”之能量。换句话说,面对如此多“一厢情愿”的批判,为何“甜宠剧”还能成为被当下选中的类型呢?原因不仅在于时代情绪与情感需要,还在于观看的人。

甜宠剧的“承诺”是什么呢?以《微微一笑很倾城》为起点的国内“甜宠”剧,其含义首先是男女主角的“互宠”,双箭头的感情、没有狗血的误会和过时的桥段,经此,“不操心的恋爱”成为“甜宠剧”与观众之间达成的共识与默契。此时,爱情观念已经向前走出一步的观众面对《下一站》自然会有诸多不满。尤其,贺繁星在男一元宋与男二叶鹿鸣之间徘徊纠结的感情模式非常陈旧,本质上几乎是传统的“二女争一男”模式性转而已——其中女配用尽心机最终仍得不到爱情。所以说,《下一站》的问题就在于打破了类型的“契约”、未能完成其“承诺”。

《下一站是幸福》:作为乌托邦的许诺,并不容易的“甜”与“宠”

“姐弟恋”鼻祖、经典之作《悠长假期》,30岁的元气剩女南山叶在经历了被未婚夫在婚礼上抛弃、没房子、工作也丢了的极度惨状下,否极泰来的遇见了小她六岁的落寞钢琴家濑名秀俊,在吵闹中相爱,最终她得到了迟来的、但毫不打折的幸福。小南那句:“人生不如意的时候,是上帝给的长假,这个时候应该好好享受假期。突然有一天假期结束,时来运转,人生才是真正开始了”才成为了日本一代人的人生信条,鼓励他们挨过挫折、爬出低谷。

《下一站是幸福》:作为乌托邦的许诺,并不容易的“甜”与“宠”

在十几集或几十集的时空里,甜宠剧要让观众爱情神话的治愈性。所以《饭姐》会得到这样的评价:“这部剧在我心里早已脱离了充满了粉红色泡泡罗曼蒂克的脑残剧范畴,是一种艺术,充满真情的生活艺术,它是平淡日子里的一抹亮色,是痛苦生活里的一点慰藉。”

轻与重,其实是同样被需要的题材与类型,现实向度的与幻想向度的作品正如日常生活里的盐与糖。“甜宠剧”需要做到的就是作品的高度完成度,而《下一站是幸福》与其努力自证自身并不存在的厚度,不如把原始“资深少女的初恋”完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