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老師要求讀了幾十本名著,寫作文沒一本派上用場?

按老師要求讀了幾十本名著,寫作文沒一本派上用場?

本文篇幅較長,閱讀時間需要三到五分鐘,適合中小學生及其家長,以及初學寫作的朋友參考。

每到假期,不管是小學語文老師,還是中學的語文老師,都會羅列一個書單給自己的學生。同樣,也會佈置一些與寫作相關的作業。

通常來說,老師推薦的書單裡一定會有幾部世界經典名著。

我還記得我上學的時候,除了推薦中國的作品外,也會推薦《童年》、《鋼鐵是怎樣成煉成的》、《紅與黑》、《茶花女》等世界名著。

當然,現在的中小學老師也會推薦這些。

從實用性角度來說,這些經典的著作除了能讓學生們瞭解某一個階段的歷史之外,對於寫作也是有很大的幫助的。

但是,當提及這些名著的時候,很多學生猶豫回答:“這是一本好書,但是讀過後沒有深刻的印象”或者“我按老師要求讀了幾十本名著,但是沒一本派上用場的”......

回想一下,是不是有這樣的感受?

那麼,問題來了:一直到大學之前,我們至少是讀完了相同的幾十本名著。<strong>但是,為什麼有些學生在閱讀完這些名著之後,能很顯著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而有些學生則似乎完全沒有受到影響?

不僅學生會存在這樣的困惑,家長更是困惑......我不止被一位家長私信或者以其他的方式問過類似的問題。

對於“為什麼同樣讀名著,有人寫作水平提高,有人沒有”這個問題來說,本身是需要拆解出來兩個問題解決的。<strong>即,第一個問題是中小學生“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另一個問題則是中小學生“如何從提筆就怕到胸有成竹”?

如果我們解決了這兩個問題,那麼,不管是家長還是學生的困惑,都迎忍而解了。

按老師要求讀了幾十本名著,寫作文沒一本派上用場?

我們首先來看看,如何高效閱讀一本書這個問題。

相對於人生的漫長來說,我們需要記住的東西太多了。這意味著,我們有限的記憶力並不能讓我們把讀過的書的內容記住。更何況,我們將在一個月甚至於更短的時間裡,去閱讀一本名著,這對於學生來說,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但是,如果我們是抱著“提高寫作”的想法來閱讀一本書的時候,反倒是可以有一些技巧,能讓這樣的目標更高效和快速的實現。

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我們在不知不覺中會很熟練,比如,睡覺和走路。這兩樣兒顯然並不需要什麼專業的學習,因為從嬰幼兒開始,經過漫長的實踐之後,我們養成了困了就去睡,到點起床開始一天的“行走”。

閱讀一本名著,其實也就像睡覺與走路一樣,<strong>從最初不知道怎麼樣閱讀到能總結出來適合寫作的段落,也需要通過實踐來完成——對於學生想要快速提高寫作水平來說,最好的實踐是做讀書筆記。

按老師要求讀了幾十本名著,寫作文沒一本派上用場?

我們都經歷過學習寫字和認識數字的階段。

從幼兒園大班開始,嘗試著一次次書寫,從跟著“畫”每一筆到獨立完成漢字的書寫,從不懂如何佔格到明白偏旁部首之間的比例,反覆的書寫能讓我們熟能生巧。數字也一樣,從1-100的認識到算法,從九九乘法表到各種公式,或許需要幾百道題才能牢記這些算法與公式。

這樣的經驗,移植到讀書或者讀名著,那便是“做筆記”——每一次閱讀,筆記是不同的。

對於這樣的建議,很多家長和學生會覺得,這是件老生常談的辦法。

知道這個方法的人多,但是,真正做到的很少。

這個時代我們獲取信息太過於方便了,只需要把書名輸入到搜索欄裡,關於這本書的一切都出現了。這些信息足夠可以很輕鬆完成老師在羅列書單時候的作業。

我自己從事過教學工作,我瞭解與書單有關的作業題目是什麼:無非是“這本書講了什麼內容”、“你最喜歡書的哪一部分”、“這本書對你有什麼影響”、“你覺得這本書的優點或者某個人物的優點是什麼”......

我沒有說錯吧?

只需要搜索一下,這些作業的內容大概幾分鐘的時間就可以找到答案。

然而,這只是完成了需要提交給老師的作業,並沒有真正去做過作業——沒有完成有效閱讀,甚至於並沒有閱讀原著,只是閱讀了別人的想法。

按老師要求讀了幾十本名著,寫作文沒一本派上用場?

做讀書筆記,能讓人用自己的方式去閱讀和理解書——這是件需要刻苦的事情,就如同聽老師在講課一樣,絕大多數情況下是枯燥且無趣的。

閱讀本身是有趣的事情,但當不以興趣而是以學習為目標的時候,並不輕鬆。以至於,這樣的狀態越來越被學生所厭倦,再加上閱讀名著本身又是老師佈置的作業之一。

結果往往是即便是做讀書筆記,也是草草劃拉兩筆,美其名曰“理解精髓就好了”——這種事實上是機會主義讓自己安心的理由,並不會真正掌握或者理解到什麼,隨著時間的推移,更有可能是隻記得書名而忘記了內容。畢竟,人類是健忘的,連前天早上吃了什麼也需要仔細回想一番。

<strong>那麼,我們如何能通過做讀書筆記,做到不只是讀過,而是把讀過的書的內容能消化記憶呢?讀過的每一本名著,都能有紮實的收穫呢?能在幾年甚至於幾十年之後,這些內容依然能夠對我們的寫作產生積極的作用呢?

按老師要求讀了幾十本名著,寫作文沒一本派上用場?

首先,第一步是精心準備多個筆記本。

這並不只是儀式感或者面子的問題,而是在實際教學中很有趣的一個問題......越是學生自己喜歡的筆記本,學生在上面寫字的時候,越格外的重視內容和整潔度。當然,打開的頻率也更高。

第二步,選擇一個筆記本,把要讀的書名先寫下來。

是不是並不難?

第三步也很簡單,是關於如何閱讀並且記錄的。

在課堂上,老師所強調的方式通常建議多讀幾次,或者大聲朗讀加深印象,這樣的方式可以記住讀過的內容——事實上,這是背誦的好方法,而不是做初學寫作做筆記的方法。

對於初學寫作的中小學生來說,閱讀更像是“選擇填空題”。

區別是所選擇在內容,並不是簡單的ABCD,而是人物、事件、地點、時間、經歷、結果。將這六個要素進行分解之後,再進行一輪選擇。

這一步是將這六個條件寫在筆記本上,然後將每章節按這個完成填寫,一直進行到全書的章節結束。

當然,會有家長認這樣讀名著太死板,違背“不讀死書”(這話是叔本華說的)的原則。這樣的說法前提是對於書中內容有一個較為客觀陳述式的理解,對於中小學生來說,這樣的閱讀技巧屬於偏難一些。屬於大多數學生掌握不了的技巧。

<strong>這樣的方式也有利於家長的檢查,家長可以清楚看到自己孩子對於某個章節情節的理解與解讀——不過,我非常不贊同家長點評孩子的任何讀書筆記。

我在實際對學生寫作的指導過程中發現,有些家長無意間對孩子想象力和理解力的打擊......也是造成孩子不願意寫作文,不願意讀書的重要原因之一。


按老師要求讀了幾十本名著,寫作文沒一本派上用場?

第四步同樣並不複雜。

打開一本新的筆記本,在上面寫下“風景”或者“人物細節”...... 取決於你打算先摘抄哪部分。

沒錯, 這步的要點其實是摘抄。

現在有很多方法比摘抄少事省時,比如用手機拍下來,或者乾脆網上買本電子書。

舉個例子,假如把《茶花女》中關於“茶花女”外貌、服裝、造型等相關的內容摘抄在筆記本上需要三個小時的話,手機拍照和電子書只需要三分鐘。

不過,這些太過於快速能保留文字的方法,對於寫作初學者或者說中小學生來說,在提高寫作水平方面,沒有任何作用。

所以,建議依然是用最笨的辦法,拿出來精心選擇的筆記本和筆,開始摘抄書寫。儘管在抄寫的過程中,並不能把全部的內容記住。不過,某個段落、某個詞、作者的語氣和思想等,都會隨著抄寫時身體的感覺被記住。

按照這樣的方式,可以更細的去分解出來索引。

對於學生初學來說,完成這樣三本筆記就已經是寫作文很棒的積累了。如果有興趣,可以選擇“情緒描寫”、“場面描寫”、“推理描寫”等進行摘抄整理。

建議使用不同的筆記本是為了方便索引尋找,如果筆記本夠大夠厚或者說打算一本書對應一個大筆記本也可以的。

<strong>要提醒大家的是,這樣的閱讀方式只是為了提高中小學生或者初學者寫作,而非其他場景下的通常讀書方法,一定要與其他的讀書方法有所區分。

按老師要求讀了幾十本名著,寫作文沒一本派上用場?

另外,如果家長實在忍不住想點評孩子的讀書筆記,請先確定下面的幾個問題,您本人是否能明確回答。

1、這本書屬於哪一類?和它性質相關的書還有哪些?請您列舉三至五本。這類書有什麼特性或者共通點?

2、書中所提到的歷史背景,是否是您在其他作品中見過的?或者與您在其他作品中所瞭解到角度有所區別?還是大同小異?

3、書中出現的人物是否在歷史上有原型?或者根據哪部分史料改編?您能否辨別,並且舉出相關文獻或者參考讀物出處(或出版社、作者、時間)等信息?

4、書中對於某個人物的評價,您是否認同?如果不認同,您覺得為何作者要如此描寫?或者說為何書中另外的人物如此評價?

5,您認為書中有哪些好的部分描寫?好在哪一點?有什麼描寫不當或者不好的情節?不好的哪裡?

6、您覺得這部書和別人所寫的同類作品相比,有什麼區別?您讀了有什麼感受?

7、您覺得這本書從開端到結尾有什麼脈絡可尋?有幾條線在交織?是否有關聯部分?哪一部分是明線?哪一部分是暗線?哪一部分是主杆?哪一部分是旁枝?

羅列這幾個問題並不是為了刁難家長,而是想說明,不同的目標設置下,我們對閱讀的理解是不同的。以及,不同的閱讀群體,對於閱讀的反饋也是有區別的。

按老師要求讀了幾十本名著,寫作文沒一本派上用場?

讀也讀完了,筆記也寫帶摘抄擱了一疊了,不能說收穫滿滿,起碼絕對是沒有白讀。但是,在寫作文的時候,卻不會用!好像滿滿的餃子卻裝在茶壺裡,怎麼也倒不出來!

家長生氣,學生著急。

這就是另外一個問題,大家同樣按方法完成了有效閱讀,如何將讀過的書轉化為能寫出來的文呢?

首先要說明一點,即使讀過幾十本名著或者更多的著作,依然覺得自己寫作文有所欠缺......這種感覺才是對的。

沒錯!如果一箇中小學生在讀過幾本名著之後,馬上寫出來水平不相上下的作文來,這才是反常的事情。

天才肯定是存在的,只是,大多數學生還是普通人。

<strong>閱讀他人的作品, 不管是名著還是網上水文,都是以“旁觀者”的視角在看,而寫作是要我們用“第一視角”完成。這意味著,將閱讀的內容轉化為自己創作的內容,先要將角度從“第三者”轉換到“當事者”。

這有點像什麼呢?

例如,有點像要把一篇紙媒的新聞稿轉為電視臺的新聞稿。這樣講,大家是不是能更好理解從有效閱讀到寫作需要轉換“視角”這個問題?

大家手邊肯定有雜誌或者報紙,也能打得開電視臺的新聞。對比一下,最直觀能看到對於事件的報道方式:紙媒的是“記者”全程在講,以記者的視角概述事件;而電視臺則是記者支著話筒,當事人自己來說——同樣的一件事情,別人概述與自己陳述,切入點與用詞是並不相同的。

按老師要求讀了幾十本名著,寫作文沒一本派上用場?

那麼,具體到如何寫呢?

<strong>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作文寫不好歸納起來是兩個問題:看不懂題或者會用的詞少。

前者在低年級裡比較常見,後者則是搞不好貫穿整個學生時代......因為越往後,作文要求難度更高,需要的詞句典故更多。如果沒有從小學時代開始累積,到中考或者高考之前幾周突擊惡補一番能快速提分,是不可能的。

<strong>既然知道了寫不好的原因,又有了閱讀名著的讀書筆記累積來解決了詞彙類,我們從眼前的問題開始解決:看看中小學生平時如何搞定作文吧!讓讀過的名著在寫作文的時候用得上的“套路”!

先從作文的體制入手,即這篇作文主要寫哪一方面?是人物?是景色?還是敘述一件事情?再想想與自己之前讀過的書或者某篇文章有沒有類似的?

確定好文章的體制問題,然後去回憶讀過的書的內容,或者翻看筆記,找到類似的文章中用到的詞類——拿出來草稿紙,儘可能用更多的詞或者句子來寫上去。

比如說,我們來寫一個人物,或者是”我的小夥伴“或者是”我的家長“之類較常剛的題材時。

在《茶花女》中看到對“茶花女”的外貌描寫,便可以拿來借鑑使用。

瑪格麗特可真是個絕色女子。

她身材頎長苗條稍許過了點分,可她有一種非凡的才能,只要在穿著上稍稍花些功夫,就把這種造化的疏忽給掩飾過去了。她披著長可及地的開司米大披肩,兩邊露出綢子長裙的寬闊的鑲邊,她那緊貼在胸前藏手用的厚厚的暖手籠四周的褶襉都做得十分精巧,因此無論用什麼挑剔的眼光來看,線條都是無可指摘的。

她的頭樣很美,是一件絕妙的珍品,它長得小巧玲瓏,就像繆塞所說的那樣,她母親好像是有意讓它生得這麼小巧,以便把它精心雕琢一番。

在一張流露著難以描繪其風韻的鵝蛋臉上,嵌著兩隻烏黑的大眼睛,上面兩道彎彎細長的眉毛,純淨得猶如人工畫就的一般,眼睛上蓋著濃密的睫毛,當眼簾低垂時,給玫瑰色的臉頰投去一抹淡淡的陰影;細巧而挺直的鼻子透出股靈氣,鼻翼微鼓,像是對情慾生活的強烈渴望;一張端正的小嘴輪廓分明,柔唇微啟,露出一口潔白如奶的牙齒;皮膚顏色就像未經人手觸摸過的蜜桃上的絨衣:這些就是這張美麗的臉蛋給您的大致印象。

黑玉色的頭髮,不知是天然的還是梳理成的,像波浪一樣地鬈曲著,在額前分梳成兩大綹,一直拖到腦後,露出兩個耳垂,耳垂上閃爍著兩顆各值四五千法郎的鑽石耳環。

我們先要借鑑的是描寫的順序!

先是拋出總的觀點“是個絕色女子”,接下來隨著鏡頭拉近,慢慢從身材、服裝造型、頭部、臉型、五官、髮型和“值得一提”的其他。

如果說身邊有臺攝像機,鏡頭一定是從遠景一直拉到近景,然後局部特寫。這與中小學作文中描寫人物特徵是一致的——這個階段作文需要所掌握的技巧是有限的,且是基礎性的。

那麼,作文也可以用這樣的順序來寫。先寫某人“外表整體”,接下來,身材、動作、穿著衣服(顏色、材質或者價格款式)、五官比例有什麼特點、表情、髮型和其他能突出外表特徵的地方。

還能借鑑的是”描述用詞“——可以找近義詞或者反義詞搭配,對於小學高年級或者初中生來說,這並不是太難完成的事情。

這樣完成了人物的”出場“。

按老師要求讀了幾十本名著,寫作文沒一本派上用場?

在寫”人物“這樣的作文過程中,當人物出場之後,那肯定是需要有什麼事情發生。換句話來說,人物出場之外,對外表的描寫是靜態的,或者頂多是個動圖。而作文則需要呈現的是動態的畫面感,那麼,”人物“必須要做了什麼事情。

描述這一部分的時候,需要注意的是”所做的事情,是否符合特徵“......比如說,寫《我的媽媽》要描述母愛,媽媽做了什麼讓“你”感受到了愛?是把你愛吃的零食留給你?還是在你犯錯之後沒打你?

每個人的實際情況是並不一樣的。

記敘類的作文,多少是會印上一些作者的心情的。但是,這樣的感情也不能憑空抒發,而是要以事物為中心,才能呼應。

比如朱自清的背影,核心是父愛,深一點的核心是“首次體悟到父愛的瞬間”。

這個瞬間不是從早上刷牙、吃早飯,一直寫到睡覺為止。而是把與“你”有關的那天特有的事情寫清楚就好——在作文中敘述事物變化、經過,目的在於把特點表達出來。

同樣的套路,用來寫媽媽、奶奶、爸爸,或者其他人也是一樣的。區別是借鑑所用到的讀書筆記中的描述段落不同......

這幾乎又一次回到了最開始提到的問題,中小學生如何為了提高寫作水平而閱讀名著,如何去做讀書筆記。

也可能是陷入一個循環,學生按要求完成了老師佈置的作業,但是並沒有去“有效”完成,老師沒辦法去監督,家長無從監督;學生反映“讀了這麼多書,作文還是沒有提高”,家長選擇開始課外報班模式,課外的老師又佈置了新的閱讀任務......

於是,有那麼一部分學生的作文便一直這樣循環著。或者用某些培訓班老師的“絕招”,把中小學階段用到的題例各“準備”一篇,並且背會以應對考試。

按老師要求讀了幾十本名著,寫作文沒一本派上用場?

其實吧,對於中小學生來說,閱讀和寫作,都是很難教會的。

老師能做的,更多是改改格式,教會學生審題技巧或者寫提綱的方法。但是,行文的各種辭藻修飾、語義提煉,各種隱晦的暗喻、象徵……這些做不到包教包會的。

學生的情況不一樣,有些學生在閱讀理解方面比較強,有些是完全讀不懂也讀不下來。這兩類學生做出來的讀書筆記即使是一樣的,在將“別人的才華”轉化為自己的語言過程中,差別會比較大。

就算老師手把手教著,能理解這篇作文如何寫了……下一次換篇作文章,哪怕是同類型的人物,身份背景一換,可能又有學生不懂了。

於是,問題又來了。

更何況,有些學生壓根兒連題意都理解不到,即使拿上要點,也不會拼湊。

很多學生對於“重點”其實是沒什麼概念的,他們羅列的詞彙與作文所要突的重點沒有關係,只是湊了個字數。倘若有要求字數或者時間限制,很可能是直接跑了題......

而這種“重點”的提取,更多的在於“語感”,要麼屬於天份,要麼靠日常累積(語言環境與有效閱讀)。

目前來說,有些家長雖然也非常重視培養孩子的“閱讀”,早早從幼兒園開始讀繪本。但是,總體來說,大多數家長和學生還是覺得漢語是母語,不聽不讀也差不到哪兒去的態度。

比如說,數學學不好,普遍認為是孩子有問題,得去補習或者想辦法做題;但是作文寫不好,很多時侯歸到老師不會教,或者覺得無所謂不影響日常交流。

包括每年假期的書單閱讀,不管是名著還是其他書,只要是語文老師開出來的,不少家長是買了書就不去管孩子的閱讀進度。或者只看一下孩子是不是寫完了老師要求提交的那幾道題,幾篇作文,夠了數量就行了。

做作業都是先數學,再語文,日記在開學前一週突擊式“補完”......說到這裡,真的是讀了很多名著,但是寫作文的時候一點也用不上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