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卡史上第一部非英語最佳影片!奉俊昊為什麼那麼牛?

奉俊昊每次出手,“套路”都十分明顯,但每一次,都不會囿於套路,都會包含著他想要討論的社會議題。


文 | 阿 布


昨天(2月10日)北京時間清晨6點,我開始網絡蹲點奧斯卡,眼看著紅毯上攝影師的長槍短炮一支支架起來,眼看著明星爭奇鬥豔走過這條其實不算長的紅氍毹,眼看著室外轉向劇院,天色暗下來,華燈閃起來,一座座小金人各有所屬。

被譽為“神仙打架”的92屆奧斯卡,獎項歸屬反而不太出人意料,或者可以說眾望所歸——

布拉德·皮特因為《好萊塢往事》拿下最佳男配

深挖 | 奧斯卡史上第一部非英語最佳影片!奉俊昊為什麼那麼牛?

勞拉·鄧恩因為在《婚姻故事》裡的點睛戲份贏了最佳女配

深挖 | 奧斯卡史上第一部非英語最佳影片!奉俊昊為什麼那麼牛?

深挖 | 奧斯卡史上第一部非英語最佳影片!奉俊昊為什麼那麼牛?

勞拉·鄧恩的劇中臺詞,和《82年的金智英》一樣是2019年電影裡的女權高光時刻

雙提名最佳女主和女配的寡姐,最終雙雙陪跑,最佳女主惜敗於《朱迪》的芮妮·齊薇格

深挖 | 奧斯卡史上第一部非英語最佳影片!奉俊昊為什麼那麼牛?

華金·菲尼克斯毫無意外因為《小丑》得到影帝殊榮

深挖 | 奧斯卡史上第一部非英語最佳影片!奉俊昊為什麼那麼牛?

然後是全亞洲人民都特別關注的《寄生蟲》,先後贏了最佳原創劇本、最佳國際電影(原最佳外語片)、最佳導演。

深挖 | 奧斯卡史上第一部非英語最佳影片!奉俊昊為什麼那麼牛?

奉俊昊上臺領最佳導演獎的時候已經忍不住要哭了。發言中Q了一下老馬丁,說:“在我上學的時候,就在學習馬丁·斯科塞斯導演的作品……能夠一起提名就覺得非常榮幸了。”

臺下的老馬丁從聽到自己名字的一臉疑惑到喜笑顏開:

深挖 | 奧斯卡史上第一部非英語最佳影片!奉俊昊為什麼那麼牛?

誰,誰在Q我?

深挖 | 奧斯卡史上第一部非英語最佳影片!奉俊昊為什麼那麼牛?

哈,原來大家都喜歡我

(此次《愛爾蘭人》顆粒無收,聯想到馬丁在奧斯卡的多年冷板凳,一定是朝中得罪了人……不過沒關係觀眾愛您,您會以其他方式登臺。)

到這裡已經十分圓滿,因為起得太早,鳳凰得到影帝之後我放心地去睡了個回籠覺……夢裡以為《1917》得了最佳影片——畢竟最佳導演最佳外語片都已經給了奉俊昊嘛,一向喜歡分豬肉的奧斯卡怎麼也得給老熟人門德斯留一塊?

醒來一看驚呆了!說好的神仙打架呢?怎麼今年奧斯卡就這麼優待《寄生蟲》?是美韓關係又蜜月期了嗎?給了最佳導演最佳國際電影還不夠,接著把最佳影片雙手奉上,直接創造了歷史——這是歷史上第一次有非英語影片獲得奧斯卡最佳!

深挖 | 奧斯卡史上第一部非英語最佳影片!奉俊昊為什麼那麼牛?

再回看一下頒獎視頻,《寄生蟲》整個團隊上臺領獎的時候也是一臉的不可置信,不是捂著嘴,就是嘴張老大,半天合不攏。

深挖 | 奧斯卡史上第一部非英語最佳影片!奉俊昊為什麼那麼牛?

右三這位,這個口型一直保持了三分鐘

回想一下去年5月的戛納,也是被譽為“神仙打架”,也是奉俊昊“打”贏了,他到底是何方神聖,這麼能打?

深挖 | 奧斯卡史上第一部非英語最佳影片!奉俊昊為什麼那麼牛?


精英大學高材生奉俊昊的“套路”

看過韓劇《天空之城》的都知道“SKY”的含義:首爾大學、高麗大學、延世大學——三所高等學府象徵著階級流動,也被視作通往高薪、高社會地位或者豪門金龜婿的門票。

奉俊昊就是延世大學的高材生,雖然高中開始就喜歡電影,還是約定俗成地選了SKY系統,但他在意的卻不是追名逐利的標準人生,所以去讀了社會系,一個精英大學裡最接近草根群體的專業。

2000年,31歲的奉俊昊拍了自己的第一部長片作品《綁架門口狗》,以一樁黑色幽默的盜狗案,映射當代社畜的無望人生。

深挖 | 奧斯卡史上第一部非英語最佳影片!奉俊昊為什麼那麼牛?

奉俊昊讓我更加相信,牛逼的導演就是從第一部作品就開始牛逼的——平民不足為人道的煩惱,是“畫鬼容易畫人難”裡的那個“人”,人人都有,只是苦於說不出口;而《綁架門口狗》裡的那隻狗,又是驚悚犯罪黑色幽默等等類型片裡最出色的那座“橋”,輾轉騰挪東閃西藏,架起了劇情的高低起伏與反轉連連。處女作初露鋒芒,奉俊昊就兼得了橋與人,要構思有構思,要深度有深度,還信心十足地選擇了一條難走的路——在犯罪類型片裡畫出人的色彩。

這樣的類型片嘗試一直貫穿著他幾乎所有的長片——

3年後,第二部作品就成了奉俊昊的職業高峰。以一樁連環姦殺案引出的黑色犯罪片《殺人回憶》,讓奉俊昊獲得了韓國電影最高獎大鐘獎,至今仍是IMDB上評選的100部最強韓國電影之一和豆瓣評選的TOP250部電影之一。

深挖 | 奧斯卡史上第一部非英語最佳影片!奉俊昊為什麼那麼牛?

之後的《漢江怪物》,起於一樁怪魚殺人案;《母親》,源自一個少女的意外死亡;《雪國列車》,開始於末世的冰天雪地,結束於集體屠殺;而如今的《寄生蟲》,故事同樣來自幾起非正常死亡事件——奉俊昊每次出手,“套路”都十分明顯,但每一次,都不會囿於套路,都會包含著他想要討論的社會議題。

相比於《寄生蟲》對貧富差距的討論在全球範圍內掀起大浪,他之前探討家庭和民族關係的《漢江怪物》,探討母愛善惡的《母親》,竊以為更是“於無聲處聽驚雷”。但《寄生蟲》能獨得眾多青睞當然也有很明顯的道理——它的觀影門檻更低,而且幾乎人人都能從中得到共鳴。

深挖 | 奧斯卡史上第一部非英語最佳影片!奉俊昊為什麼那麼牛?

《母親》,當年看完以後我的嘴張得比領獎男士還大

深挖 | 奧斯卡史上第一部非英語最佳影片!奉俊昊為什麼那麼牛?

《漢江怪物》與其說是怪獸片不如說是家庭劇


奉俊昊的平靜和剋制

是韓國電影裡的稀有品

之前《寄生蟲》獲得金棕櫚的時候,我曾寫過一篇《寄生蟲:期待太高,掉了下來》,對奉俊昊此次交出的作品表示了一絲遺憾。光從電影來講,《寄生蟲》當然不是完美無瑕的——

它最大的問題,第一是展現窮人生活隔靴搔癢,電影裡的宋康昊一家人如此充滿工作意願又具備工作能力,顯然是經過了藝術加工的“窮人”,在獲得戲劇性的同時,多少損失了一些真實感,人物變得符號化。

第二呢,就是中產出身的奉俊昊還是難免站在了精英的角度來體察貧富差距,《寄生蟲》最終的警醒意義還是指向富人的——想不要被窮人殺死,就不該漠視窮人的存在。它帶來的恐懼,帶出的思考,很顯然都是精英視角下對貧者的關懷。這樣的立場削弱了關懷的力量,但顯然也能得到更多精英階層的共鳴——而這些人,就坐在戛納和奧斯卡的評委席裡。

深挖 | 奧斯卡史上第一部非英語最佳影片!奉俊昊為什麼那麼牛?

當然,我這麼說純屬雞蛋裡挑骨頭,就算挑出了骨頭,我也得承認,《寄生蟲》依然是一隻美味的雞蛋,它還在去年創造了一個“梗”——窮人身上有地鐵的味道。

電影裡,富有的社長覺得自家司機身上的氣味很難聞:“像是……放久了的蘿蔔乾?也不是,又有點像煮抹布的味道。也沒做什麼越界的事,但他屬於味道越界。那種氣味無法用語言形容……坐地鐵的人都有那種味道。”

後來社畜跟人打招呼都喜歡用這個梗:大家都是一身的地鐵味道。

深挖 | 奧斯卡史上第一部非英語最佳影片!奉俊昊為什麼那麼牛?

然後你就會發現,奉俊昊在《寄生蟲》裡對貧富階層的表達,還是處理得特別高級的。

你看,他雖然站在精英視角憐憫窮人,卻絲毫不站隊。像《寄生蟲》這樣將貧富差距包裝在一個奇情故事裡的電影,要站隊可是太容易了——

如果想重點諷刺窮人,結局安排到窮殺窮結束就再好不過:底層灶馬白日夢想階級躍遷,以為富人都是傻子,結果還不是互相戕害,富人能受到什麼損失呢?最多是換一班工人。這個社會連意外和災禍都顯得那麼地馬太效應,富人掉一根頭髮擦破點皮的事,窮人已經要獻出性命,屍體上還會迅速停一隻蒼蠅。——你看,殘酷的貧富差距是不是立馬就表現出來了?

如果想重點諷刺富人,那也很好辦,重點表現一下富人的痛苦就行:看起來錦衣玉食餐餐韓牛拉冬的家庭,社長勾搭上補習女老師,女兒和補習男老師滾床單,社長夫人原來是吸毒的,小兒子則因為見鬼而精神出了問題。——你看,窮人的苦惱是失業、住地下室、馬桶噴糞,可富人呢,綠草地下面也有一條陰溝,放大來看,人人都是灶馬蟑螂嘛。

但是奉俊昊有這麼拍嗎?沒有啊。看一個導演的立場,有時候看他沒拍什麼,可能比拍了什麼更有信息量。有觀眾誤以為社長夫人是吸毒的,因為沙發play的時候她對社長說“那你給我買毒品”,其實那段應該是呼應了之前倆人關於內褲的對話“內褲的主人會不會還和毒品有瓜葛”,所以社長夫人並沒有吸毒,提一下毒品只是為了和社長的內褲play作個呼應,屬於情趣用品。

為了不站隊,奉俊昊還鋪了不少草蛇灰線——窮人一家渴望就業,並不是懶散伸手黨;富人一家連吝嗇刻薄也稱不上,最多是在請工人參加生日會表示工資照發的時候流露出一絲優越感和施捨感;窮人腦子不錯也尊重榮譽,家裡發大水搶救運動會銀牌;富人嫌棄窮人的氣味也算不上富人專屬,窮人擠地鐵的時候互相也嫌棄彼此身上的肉夾氣;住在地下室的窮人和地底更深處的窮人有過互相壓迫甚至互相殺戮,但最終還會親手為對方送葬表達歉意;窮人嚮往富人的善良,也知道錢是因善良是果,倉廩足然後知榮辱。

深挖 | 奧斯卡史上第一部非英語最佳影片!奉俊昊為什麼那麼牛?

你看,為了不偏頗任何一方,奉俊昊幾乎小心翼翼,每給左邊窮人一塊砝碼,就要再給右邊富人加一塊。

有人說《寄生蟲》是仇富,我完全不能同意。《寄生蟲》不但沒有仇富,也沒有嫌貧,電影裡的富人沒有錯,窮人也沒有錯。惟其如此,才更凸顯出社會制度的不合理,才是奉俊昊想要表達的東西,這是他的慈悲,也是他的高級。換過其他韓國導演,控訴社會往往變得特別容易涕淚橫流,但奉俊昊平靜又剋制。

深挖 | 奧斯卡史上第一部非英語最佳影片!奉俊昊為什麼那麼牛?

你發現沒有,韓國電影常常將鏡頭對準社會問題,這本來是電影人社會責任的體現,也時常能出一些令人目瞪口呆的“神作”。但韓國電影看多了令人審美疲勞,也正因為一牽涉到社會議題他們就容易用力過猛,怎麼極端怎麼煽情怎麼來,電影裡一片涕淚橫流聲嘶力竭,而電影外的觀眾,一邊羨慕他們敢於展現“蚍蜉撼大樹”的公民權利,一邊又難免感覺情緒雷同,簡而言之一個字——“虐”。

一片深虐的韓國電影裡,更見得奉俊昊的平靜剋制是一種稀有品。

深挖 | 奧斯卡史上第一部非英語最佳影片!奉俊昊為什麼那麼牛?

韓國本土愛他,美國人法國人也愛他

奉俊昊不是一個多產的導演,從2000年的長片處女作《綁架門口狗》至今,將近20年也只有6部長片產出,卻每一部都身兼導演與編劇,是名副其實的作者型導演。

這位作者型導演也不滿足於拍攝本土韓國影片,早在多年前就嘗試進軍好萊塢,改編了法國科幻漫畫,用全明星陣容拍攝了《雪國列車》。之後的《玉子》也見證了奉俊昊進一步進軍國際影壇的嘗試。

深挖 | 奧斯卡史上第一部非英語最佳影片!奉俊昊為什麼那麼牛?

《雪國列車》在西方公映時,受到了包括《綜藝》《好萊塢報道》在內的主流媒體的交口稱讚。由於影片改編自法國漫畫,它在法國的受歡迎程度更高,十家媒體不約而同地給出了五星評價,遠超“年度神作”《地心引力》。所以奉俊昊不僅韓國人喜歡,美國人、法國人也喜歡。

去年獲得金棕櫚的時候,有人說,奉俊昊的勝利不僅是他本人的,金棕櫚也是給李滄東,給金基德,給無數韓國電影人的。

如今韓國電影再在奧斯卡創紀錄,不得不讓我們關注一個問題:韓國電影為何越來越強?

這還得從韓國電影一度的衰敗開始講——1980年代,韓國因為對美國連續貿易順差,受到來自美國電影出口協會的壓力,不得不廢除了對海外電影的進口限制。1988年,好萊塢各大電影公司開始陸續進駐韓國,建立分公司或辦事處,直接在韓國發行好萊塢電影,史稱“直配”。

“直配”一年間,韓國播放好萊塢電影的影院就從8家蔓延到全國上下80家,華納兄弟、哥倫比亞和20世紀福克斯等發行公司迅速主導了韓國的發行業。

“直配”五年後,1993年,韓國全年上映的好萊塢電影已達347部,而韓國本土電影的市場佔有率則下滑到可憐的15.9%。

直配加上保護減少,韓國電影置之死地而後生——1995年,政府制定了《韓國電影振興法》,次年,憲法裁判也作出歷史性的判決,取消了行政力對於個人創作的影響,將審查制度轉換為根據年齡觀片的“分級制”。

從這一年開始,韓國正式把電影當作產業來經營,電影人獲得充分的創作權,還有基金會給予的資金贊助。與此同時,一批從海外學成歸來的電影人也將西方電影產業中的強項帶回來,如此經過數年發展,到90年代末,韓國電影迅速崛起,成為亞洲電影強國。

這樣的做法繼續延續20年,韓國電影有今日的輝煌,也就毫不奇怪了。

除了奉俊昊,許多韓國知名電影人近年來也紛紛在謀求本土以外的電影市場,畢竟韓國人口只有5000萬,太容易飽和——前些年樸贊鬱的《斯托克》也是一例——編劇是因為演《越獄》男主聞名的溫特沃斯·米勒。

深挖 | 奧斯卡史上第一部非英語最佳影片!奉俊昊為什麼那麼牛?

妮可·基德曼主演的樸贊鬱電影《斯托克》

這也是為什麼韓國導演常常能創下本土票房冠軍——而不是好萊塢超英影片。奉俊昊的《漢江怪物》就曾一舉刷新韓國影史多項紀錄:3天入場人次突破百萬,5天收回成本,總人次超過千萬,史上最賣座的韓國電影。這個紀錄後來被不斷打破,但打破他們的也常常是韓國本土導演,比如崔東勳的《盜賊同盟》,比如李炳憲的《極限職業》。

深挖 | 奧斯卡史上第一部非英語最佳影片!奉俊昊為什麼那麼牛?

《極限職業》看完以後比《綠皮書》更想吃炸雞

在奧斯卡頒獎禮之後舉行的發佈會上,奉俊昊透露,自己正在籌備的兩部新作,其中之一會講述發生在首爾市中心的恐怖故事。

看起來,奉俊昊的“套路”還會繼續下去,而下一次他會帶來什麼樣的驚喜,我們拭目以待。

深挖 | 奧斯卡史上第一部非英語最佳影片!奉俊昊為什麼那麼牛?

奧斯卡9部最佳提名影片的海報,你能認出誰是誰嗎?《寄生蟲》的小金人非常好認,細節滿滿


92屆奧斯卡完全獲獎名單:

最佳影片:《寄生蟲》

最佳導演:奉俊昊《寄生蟲》

最佳男主角:華金·菲尼克斯《小丑》

最佳女主角:芮妮·齊薇格《朱迪》

最佳男配角:布拉德·皮特《好萊塢往事》

最佳女配角:勞拉·鄧恩《婚姻故事》

最佳改編劇本:《喬喬的異想世界》

最佳動畫長片:《玩具總動員4》

最佳紀錄長片:《美國工廠》

最佳國際電影:《寄生蟲》

最佳剪輯:《極速車王》

最佳攝影:《1917》

最佳視覺效果:《1917》

最佳音響效果:《1917》

最佳音效剪輯:《極速車王》

最佳藝術指導:

《好萊塢往事》

最佳服裝設計:《小婦人》

最佳化妝與髮型設計:《爆炸新聞》

最佳原創歌曲:(I’m Gonna) Love Me Again——《火箭人》

最佳動畫短片:《發之戀》

最佳真人短片:《The Neighbours’ Window》

最佳紀錄短片:《女孩的戰地滑板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