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真相时代,该如何保持思维自由?

手机中有一个我不敢触碰的功能,时间管理,后台会计算出每天使用手机时长,并详细的计算出使用每个APP的时长。

这个功能让“时间都去哪儿了”,由问号变成感叹号。

抢走我大块时间的APP有微博、豆瓣、好奇心日报、知乎。原本只是想打开APP查找一些需要的资料,等意识到时1小时已经过去。需要查找的资料不知道在哪里,微博消息一条不落的看完,依然无法确定其真伪。

借用尼古拉斯·卡尔的观点,“网络上的信息传播就像高速移动的粒子流,而我的大脑现在只会被动接受这样的信息。我曾经是个在语言之海中深潜的潜水员,而今我却像个玩喷气式滑水板的家伙似的在海面上风驰电掣。”

互联网带走的不仅是我们的时间,更多的是智识。

书单 | 后真相时代,该如何保持思维自由?

做为一个容器,它被动的接受来自各方的信息,不辨真伪,没有感情。在它产生初期,我们兴奋异常,它打破了专家与大众的壁垒,只要愿意,人人都可以在互联网中遨游。

事实是,稍有不慎就会溺死在这片漩涡之中。

理论上互联网会让我们所有人变得聪明,实际上它让所有人都变蠢了。互联网不仅是好奇者的吸铁石,还是轻信者的落水坑。

互联网让每个人都变成了“专家”,又让每个人都成了“通才”,当然只是那些人自己的认为的。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最近我做了个主题阅读,分享给你。

《后真相时代:当真相被操纵、利用,我们该如何看、如何听、如何思考》

书单 | 后真相时代,该如何保持思维自由?

2016年随着英国脱欧公投,特朗普出任美国总统,“后真相”走入大众视野,并成为2016年年度热词,入选《牛津大辞典》。

《牛津英语词典》对“后真相”的定义是:“诉诸情感及个人信念,较陈述客观事实更能影响舆论的情况”(circumstances in which objective facts are less influential in shaping publicopinion than appeals to emotion and personal belief)。

百度百科则解释的更为直白“指一些人为了自身利益,无视客观事实,盲目迎合受众的情绪与心理,使用断言、猜测、感觉等表达方式,强化、极化某种特定观点,攻讦抹黑对手,或博取眼球效应和支持率”。

进入后真相时代,山不是山、海不是海。

《后真相时代》全书分为四部分,分别是片面真相、主观真相、人造真相和未知真相,并在每一部分给出了详细的策略。

这些策略是媒体、政客或自媒体惯常使用的,用来引导信息走向,已达成自身目的的。这其中包括钻石商是如何通过故事让钻石与爱画上等号,经久不衰的。克林顿总统混淆“性交”的定义,大言不惭的否认曾性侵白宫女实习生。

当真相被操纵、利用,我们该如何看、如何听、如何思考,是这本书在试图解决的问题。


《专家之死:反智主义的盛行及其影响》

书单 | 后真相时代,该如何保持思维自由?

“反智主义”在美国盛行,导致出现“把无知当美德”的社会现象。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失去了对专家的敬畏,开始凭借自己的认知行事。专家之外,人人都是通才。作者认为这是“达克效应”的表现,越无知越自信,越蠢越高估自己。

很吊诡的是,这种现象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这证明知识壁垒正在打破,普通人获得知识的途径在增加。在这种情况下,从众多信息中获得正确的信息弥足珍贵。作者建议在获取新闻的时候,要谦恭虚己、混合吸收、少点儿偏激、多加辨别。

在我看来,最重要的是既不迷信专家也不盲目排斥,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互联网是个容器,从容器拿什么是一种能力,书中没有给出方法论,我的经验是问“为什么”。

这本书中关于大学教育和“新新闻”的分析,准确犀利,可以引发思考。


《崩溃:关于即将来临的失控时代的生存法则》

书单 | 后真相时代,该如何保持思维自由?

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指出崩溃的原因是系统呈现线性的复杂的状态,以及紧密的耦合性;第二部分为方法论,解决类似崩溃问题要从原因也就是复杂性和紧密耦合入手,具体讲有7个方法:设计更透明和松散的耦合系统,使用结构化策略工具,认真对待警示信号,鼓励怀疑,建立多元化的团队,网局外人学习,以及换一个视角去看待问题。

这本书看似在说商业,其实可以迁移到生活的放放面面,比方说刑事案件发生的原因、失业的原因等。生活中任何一个小的崩溃,都是由于那些我们忽略了的小细节产生的的,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预防崩溃的关键在于找到蚁穴。

这本书特别适合现在看。


《没有思想的世界:科技巨头对独立思考的威胁》

书单 | 后真相时代,该如何保持思维自由?

如果思想消失了,世界将会怎样?

谷歌、脸书、亚马逊等互联网科技公司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问题,00后一代思想消失。

作者富兰克林·福尔是传统的媒体人,他经历过纸媒的繁荣,《没有思想的世界》带有他的情感,类似一个有阅历的了“老人”的呼吁。

他担心年轻的一代,习惯依赖互联网带来的便利,放弃自我思考,成为网络的俘虏。

建议将这本书与尼尔·波斯曼的《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一起阅读。


《事实:用数据思考避免情绪化决策》

书单 | 后真相时代,该如何保持思维自由?

赫拉利在《今日简史》中说到:“人类有两种能力,分别是身体能力和认知能力”。《事实》就是一本针对我们认知能力的书籍,对它的诠释副标题“用数据思考避免情绪化决策”很是贴切。

当然这类书籍很多,我选择它推荐除了它是2019年的黑马,长期占据各大榜单外,还因为它的严谨,长达40页的附录中既关注了数据来源的真实性;又在内容上选择一些该了解又不是很了解的常识。

全书分为10章,论点是10个很重要又容易被忽视的思维方式。一分为二、负面思维、直线思维、恐惧本能、错觉、以偏概全、命中注定、单一视角、归咎他人、情急生乱,每一个都可以单独写一本书。

在互联网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值得心疼,花了那么多时间依然没有找到需要的东西更值得心疼。

在互联网上,“事实”有时候不是事实。

上网和关注新闻是一种技能,就像其他技能一样,可以通过不断重复练习越来越好。

想要摆脱互联网的漩涡,就要努力掌握这项技能。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上面推荐的几本书不一定善其事,但一定可以利其器。

摆脱“后真相”的魔咒,窥探真实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