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學家為何將智神星稱為“高爾夫球小行星”?

cnBeta


天文學家拍攝了迄今為止最清晰的小行星智神星(Pallas)的照片。新的圖像顯示出這個小世界的表面上滿是坑坑窪窪,以至於人們將其稱為“高爾夫球小行星”。

智神星直徑512公里(318英里),是小行星帶中的第三大的天體,僅次於穀神星和灶神星。它也有一個很怪異的軌道,與小行星帶中大多數小行星的路徑相比,它以35度角偏離地球。

儘管智神星最早是在1802年被發現的,但在很大程度上仍未進行探索和研究。為了改變這種狀況,研究人員使用智利甚大望遠鏡(VLT)上的SPHERE儀器對其進行了觀測。在相隔兩年的兩次觀察運行中,該團隊以不同角度拍攝了11張智神星圖像。然後將其用於創建其形狀和表面的3D重建。

這些圖像揭示了智神星以前從未見過的幾個特徵。例如其南半球有一個亮點,可能是反射鹽的大量沉積,就像在穀神星上看到的那樣。

但最引人注目的發現是智神星數量眾多的隕石坑。天文學家發現了36個直徑大於30公里(18.6英里)的隕石坑,這對於一個如此小的天體來說令人印象深刻。他們估計,隕石坑覆蓋了其表面的10%以上,使其成為小行星帶中隕石坑最多的物體。從圖像中可以很清楚地知道其能獲得“高爾夫球”暱稱的原因。

為了確定智神星如何運行,該團隊對小行星帶進行了模擬,重點是智神星,穀神星和灶神星,以及它們如何與較小的碎片相互作用。他們發現智神星的怪異軌道在解釋其凸凹不平的表面方面大有幫助。

該天體定期以一定角度通過小行星帶返回的路徑,從而增加了與其他碎片碰撞的機會。當發生這種情況時,這些碰撞所造成的破壞性要比相同大小的天體撞擊其他天體時大四倍。該研究的主要作者Michaël Marsset表示:“智神星的軌道暗示著非常高的速度撞擊。智神星遭遇的碰撞比穀神星或灶神星多兩倍至三倍,它的傾斜軌道直接解釋了我們在其他兩顆小行星上都看不到的非常怪異的表面。”

研究團隊首次注意到的另一個特徵是智神星赤道的巨大撞擊坑,其直徑約為400公里(249英里)。模擬表明,這可能是由一個直徑在20-40公里之間的天體撞擊所造成的,並將碎片送入了太空。有趣的是,這與已知跟隨智神星的碎片軌跡相匹配。

這項研究發表在《自然天文學 》雜誌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