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所謂的淡泊名利,其實是責任感的缺失

很多所謂的淡泊名利,其實是責任感的缺失

在影視劇《唐伯虎點秋香》的結局中,大才子唐伯虎最終娶了秋香,這讓我們不禁聯想,唐伯虎的一生必然是如童話一般幸福美滿的。但實際上,真實歷史上的唐伯虎一生坎坷,和歷史上的秋香也並沒有交集。

唐伯虎出生在明朝的蘇州,祖上是前朝的一位將軍,父親經營著一家小酒館,因此在當時還算是個不錯的家庭。

可是在伯虎24歲那年,父母、妹妹、妻子和兒子都相繼去世,打擊可謂至深。也許正是因為這樣的絕境,伯虎開始走上考取功名的道路,後來取得鄉試第一,並進京參加會試,也取得了好成績。

但一方面因為個人生活風流放浪、性格狂妄,再加上時運不濟,伯虎最終因為一場案件受牽連而入獄,之後被罷黜為一個地方小吏。伯虎深以為恥而不去就職,回到家中後,他與第二任妻子也因此失和,不久雙方解除了一紙婚約。

之後的唐伯虎便徹底心灰意冷,開始遠遊各地,回來後縱情酒色,以賣畫為生,生活困頓,常常需要朋友救濟,一直到去世,最後他下葬的費用還是朋友們湊的。

比唐伯虎晚約300年,《浮生六記》的作者沈復,也是一位出身小康家庭,有才華,晚年卻落魄到以賣畫為生的蘇州人氏。但和唐伯虎不同的是,沈復從未進取求過功名。

《浮生六記》是沈復梳理自己的一生而寫成的散文集,從中我們可以得知,沈復一直沉醉在和自己的妻子芸孃的溫柔鄉中,芸娘也沒有因為沈復的不思進取、生活困頓而有所嫌棄,反而一直不離不棄,直到後來芸娘因病去世。他們的愛情故事也因此傳為一段佳話。

唐伯虎和沈復都是失意的文人,也都是清高之人。但和唐伯虎相比,沈復的清高只是假清高。沒有發過財的人說自己視金錢如糞土,沒有掌過權的人說自己淡薄名利,那都不過是書生氣的藉口罷了。


01. 沒有擔當的暖男

用現在的標準來看,沈復是一個不擇不扣的暖男。

沈復用情專一。十三歲的時候,他就喜歡上了聰敏文藝、心靈手巧的芸娘,並和母親說非她不娶。於是他們從小訂下婚約,並按期完婚。婚後兩人也是如膠似漆、恩愛有加。

沈復不自私,為人實在、真誠。他不以自己為中心,不斤斤計較,對身邊的人也是頗為慷慨。

沈復有情趣、愛生活、有儀式感。他喜歡插花種花,喜歡擺弄盆景。他也經常帶著芸娘一起賞花賞月、一同出遊。還會一起在紙上定下盟約:“今生今世生死相依,永不分離”。

沈復內心穩重不浮躁、會疼人。他不強迫芸娘做什麼事情,還勸芸娘不要對自己過於客氣。在芸娘因為看了悲傷的戲劇心情沉鬱而離場的時候,會第一時間趕去詢問,而且請求母親把接下來的演出換成開心一點的節目。偶爾芸娘生氣的時候,他會立馬察覺,然後溫柔地抱她入懷,好生安慰。

沈復有內涵、有才華。他和芸娘一起談論詩詞,經常對她講述在外的見聞,芸娘每次聽得都很入迷。他會畫畫,文采也了得,這也是為什麼他能寫出這麼優美的《浮生六記》了。

沈復這樣的暖男,配上靈動又有才氣的芸娘,二人世界自然會過得有趣之極,羨煞旁人。

但人無完人,沈復並不是一個有擔當的人。

他在婚後不久繼續回杭州唸書,卻因為思念芸娘而根本無心學習。

沈復兩次經商。第一次是做賣酒的生意,後來沒料到因為地方叛亂而海路受阻,酒屯著賣不出去,沈復沒堅持多久就放棄了,實際上叛亂被平定就在同一年。第二次和表妹夫去廣東經商半年,書中都沒有記載具體做什麼生意,反而是用很大篇幅描寫了他和當地一位妓女喜兒一起逍遙快活的經歷。

這樣的沈復,書念不好,經商也沒有頭腦,做正經事都是三心二意,他再暖又如何呢?


02. 沒有骨氣的孝子

從字裡行間透露出來,沈復是很崇敬自己的父親的,顯然對於父親的威嚴也有所害怕,想必他對母親也是畢恭畢敬。

父親讓芸娘代母親持筆寫家書,後來母親覺得有些事情不好讓芸娘代筆,便不讓她寫了。父親不知情,察覺到家書不再是芸娘寫的,回信表示問責。沈復瞭解到情況後,想要去解釋一番,芸娘卻勸住說不要再惹爹爹生氣,沈復就讓這事過去了。

父親示意芸娘為自己納妾,芸娘照令用心辦理,因為這件事被母親誤會,也失了歡心。這個過程中也看不到沈復為緩和兩人關係做過什麼努力,他只是一味嘆息。

芸娘後來又因為自己一封信的措辭被父親嚴重誤會,當時沈復就在父親身邊,卻沒有替她做任何辯解。在事後和芸娘提起時,反而又是芸娘覺得不應為此繼續得罪父親而默默承受。芸娘因此被趕出家門,而沈復只是跟著芸娘一起搬了出去。直到父親自己搞清楚了誤會,去招呼兩人回去,這事才算了。

後來兩代人關係依然繼續惡化,夫婦兩人於是把女兒給人做了童養媳,安排兒子外出做貿易,便再次離開家,投靠了芸孃的結拜姐妹,之後多處輾轉,直到芸娘病重去世。

沈復之後開始賣畫度日,不久後收到父親病危的通知。這個時候的沈復第一個念頭卻是擔心回去以後,父親依然會因為舊事責怪自己,因此並沒有第一時間回家。直到女兒再次寫信說祖父已經去世,這才匆忙趕了回去。

這樣的沈復,實際上是個軟弱的人,沒有自己的主見。他多次在芸娘被父母誤會的時候,沒有挺身而出,努力消除誤會,最後反而是芸娘自己提議就此忍受,免得再惹公婆生氣。沈復這樣的孝子,口口聲聲說愛芸娘,卻從來不主動挑起責任,為她為兒女爭取更好的生活環境。只知道一味地風花雪月,那又如何呢?


03. 很多所謂的淡泊名利,其實是責任感的缺失

俗話說,百無一用是書生。

沈復就是這樣一位無用的書生,他稱自己喜歡獨出己見,不屑於隨著別人,就算是談論詩品評畫,都是帶著“人家喜歡的我捨棄,人家捨棄的我偏撿起來”的意味。但他的“獨出己見”,也只是在談詩作畫、遊山玩水上了。而當面對生活中的柴米油鹽和雞毛蒜皮,他不但毫無己見,而且顯得極度無能。

當然,不是所有的書生都是“無用”的。百無一用的那些書生,是以為自己肚子裡有了一點點墨水,就覺得比一般人高雅,一直沉迷在自己想象的風月世界裡,自我感覺良好。旁人覺得他們很有文化,卻不知他們在面對具體的生活問題時,內心是如何地抗拒,下意識把自己變成了瞎子、聾子和啞巴,不敢去承擔一點點應負的責任,否則自己的風雅形象就會毀於一旦了。

羅曼羅蘭說:“世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在認清了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

真正有用的書生,是敢於認清和麵對生活中的具體問題,並承擔起應有的責任。

沈復得知自己當初在廣東唯一寵幸的妓女喜兒,聽說他不再回廣東之後,差點尋了短見。他於是在書中不無得意地寫道:“半年一覺揚幫夢,贏得花船薄倖名”。

我只道他是:“一生未醒痴情夢,輸得浮生功與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