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神話的德國製造中國真的難以企及嗎?

775890709



德國製造與中國製造,是兩個不同的方向,德國是工業精密,中國是產業集群。


德國起源於二戰

兩國的區別在於歷史進程不同,德國本身就是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一戰後大力發展製造業,尤其是工業得到了飛速發展,汽車、輪船、坦克、火車,二戰時期一個德國單挑美、俄、英三個王牌國家,甚至造出了導彈。如果沒有諾曼底登陸,結局是怎樣的大家應該心裡清楚。

二戰時期德國的武器裝備有多強悍?中國當時沒有坦克,小日本的坦克我們只能拿人肉背炸藥去擋;後期蘇聯進入東北,一週就把80萬關東軍全收拾了,蘇聯的T系列坦克打日本的坦克就跟打塑料桶一樣;但是蘇聯T系列坦克面對德國的虎式坦克來說,交換比是30輛換1輛,完全乾不動。後來是美國人炸了德國的軸承廠,沒原料造坦克才數量取勝的。

總而言之,德國製造之所以牛,主要還是在機械方面,畢竟人家100多年精力都撲在工業製造方面了,如今也是一樣的,機床、軸承、發動機這些比較精密的工業機械,德國依舊是世界最領先的國家,還有光學鏡片這種精加工產業。

中國起源於代工

中國歷史不一樣,中國的崛起,製造業的發展,依靠的是人口宏利,依靠的是勞動力加工,是產業集群化。什麼意思?有個活生生的例子:之前蘋果嘗試將Mac Pro的產線轉移到美國本土生產,工廠建好了,工人培訓好了,機械設備都準備好了,原材料零配件也都準備好了,但開始組裝的時候發現,有一種螺絲釘在全美國找不到!!!但是如果在中國一個電話一小時內就可以送到加工廠裡面來,後來蘋果終於找到一家德州的加工廠做了出來,結果幾萬顆螺絲釘找不到合適的貨車運送,最後還是企業老闆自己開著小轎車,跑了22次分批給蘋果送貨上門。

一個美國可以造出芯片、火箭、特斯拉汽車,卻造不出一顆小小的螺絲釘。因為螺絲釘這種東西,在當年美國淘汰低端產業的時候就被徹底清除掉了,需要大量依賴進口。而在世界工廠中國,配套的產業就會有配套的設施和配套的供應鏈,這種核心競爭力在於產業集群效應。中國可以製造出全世界最全的商品,可能不是質量最好的,但一定是品類最多的,這是改革開放40年中國發展的成果。

定價權與中國製造

那麼話說回來,到底哪一種更好,哪一種更壞,很遺憾目前西方國家掌握的“定價權”肯定是最好的,也就是掌握著上游研發和下游市場兩個環節,而中國製造只是負責生產和組裝。很簡單一個例子:一部iPhone硬件+人工的生產成本只要3000元不到人民幣,但是蘋果可以賣到8000元甚至更多,一箇中國工人組裝iPhone一個月賺6000元人民幣,蘋果員工薪資可以拿到60000元人民幣,就是因為歸屬權在人家手上,品牌在人家手上,市場和消費者在人家手上,最終也就只能是蘋果說賣多少錢,消費者就只能老老實實賣多少錢。中國的產業一定要轉型。

現在有很多人會認為代工廠都要遷到東南亞去,中國會有很多工人要失業。其實不是這樣的,代工廠遷移的只是組裝環節,也就是過去40年中國工廠做的事情,組裝,汙染,苦力,不賺錢。而中國的企業會轉型做自己的產品,不再是純粹組裝,是有自己專利技術的產品。這一段轉型期會在2025年基本實現。到時候中國不再是加工廠,而是集產品研發、製造、市場、品牌相關的輸出大國。


光做重工業和機械,是養活不了13億人的,所以,現在這樣的道路挺好。


PM宋先生


大家好,我是電氣小行家,被神化的德國製造,今天的中國真的難以企及嗎?

首先這是不可否認的一點的,德國製造卻是在全世界都比較領先,但是中國製造也在持續進步。

德國製造有今天的這個成就,離不開他的工業歷史,因為他在工業革命的時候,當時的中國卻在為推翻軍閥,解放中國做鬥爭,所以當時的中國沒有心思去搞研究,搞製造甚至搞工業,而且當時的中國只是一個農業大國,對於工業完全不夠上心。

今天的德國製造我們看到的是精緻、嚴謹、合理,所以我們在中國的很多企業也都喜歡購買德國的設備,德國對於工業製造比較嚴謹,所以他們在製造出來的設備上花的心思比較多,國人購買了德國設備以後,幾乎很長時間都不需要進行維修,設備的設計也是比較完美。

因為歷史原因,中國工業製造發展比較晚,當我們開始注重發展工業的時候卻迎來了大躍進時期,那個時候我們只注重產量經濟,而不注重製造的精度或者態度,雖然很多設備在國內也有類似的,但是國內的設備做工比較粗糙,功能的實現但是小問題不斷。

這是國產設備受到國人排擠的原因,我想在今天的中國也在努力的去改變這種局面,當市場飽和以後,人們就會擠破腦袋去改進工藝,改變我們對製造業的看法以及態度,雖說今天的中國趕不上德國,但是以後必然超於德國。

所以還希望我們大家能夠相信國貨,購買國貨,支持國貨,雖然今天是不完美的,但是不代表未來是不完美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