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神话的德国制造中国真的难以企及吗?

775890709



德国制造与中国制造,是两个不同的方向,德国是工业精密,中国是产业集群。


德国起源于二战

两国的区别在于历史进程不同,德国本身就是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一战后大力发展制造业,尤其是工业得到了飞速发展,汽车、轮船、坦克、火车,二战时期一个德国单挑美、俄、英三个王牌国家,甚至造出了导弹。如果没有诺曼底登陆,结局是怎样的大家应该心里清楚。

二战时期德国的武器装备有多强悍?中国当时没有坦克,小日本的坦克我们只能拿人肉背炸药去挡;后期苏联进入东北,一周就把80万关东军全收拾了,苏联的T系列坦克打日本的坦克就跟打塑料桶一样;但是苏联T系列坦克面对德国的虎式坦克来说,交换比是30辆换1辆,完全干不动。后来是美国人炸了德国的轴承厂,没原料造坦克才数量取胜的。

总而言之,德国制造之所以牛,主要还是在机械方面,毕竟人家100多年精力都扑在工业制造方面了,如今也是一样的,机床、轴承、发动机这些比较精密的工业机械,德国依旧是世界最领先的国家,还有光学镜片这种精加工产业。

中国起源于代工

中国历史不一样,中国的崛起,制造业的发展,依靠的是人口宏利,依靠的是劳动力加工,是产业集群化。什么意思?有个活生生的例子:之前苹果尝试将Mac Pro的产线转移到美国本土生产,工厂建好了,工人培训好了,机械设备都准备好了,原材料零配件也都准备好了,但开始组装的时候发现,有一种螺丝钉在全美国找不到!!!但是如果在中国一个电话一小时内就可以送到加工厂里面来,后来苹果终于找到一家德州的加工厂做了出来,结果几万颗螺丝钉找不到合适的货车运送,最后还是企业老板自己开着小轿车,跑了22次分批给苹果送货上门。

一个美国可以造出芯片、火箭、特斯拉汽车,却造不出一颗小小的螺丝钉。因为螺丝钉这种东西,在当年美国淘汰低端产业的时候就被彻底清除掉了,需要大量依赖进口。而在世界工厂中国,配套的产业就会有配套的设施和配套的供应链,这种核心竞争力在于产业集群效应。中国可以制造出全世界最全的商品,可能不是质量最好的,但一定是品类最多的,这是改革开放40年中国发展的成果。

定价权与中国制造

那么话说回来,到底哪一种更好,哪一种更坏,很遗憾目前西方国家掌握的“定价权”肯定是最好的,也就是掌握着上游研发和下游市场两个环节,而中国制造只是负责生产和组装。很简单一个例子:一部iPhone硬件+人工的生产成本只要3000元不到人民币,但是苹果可以卖到8000元甚至更多,一个中国工人组装iPhone一个月赚6000元人民币,苹果员工薪资可以拿到60000元人民币,就是因为归属权在人家手上,品牌在人家手上,市场和消费者在人家手上,最终也就只能是苹果说卖多少钱,消费者就只能老老实实卖多少钱。中国的产业一定要转型。

现在有很多人会认为代工厂都要迁到东南亚去,中国会有很多工人要失业。其实不是这样的,代工厂迁移的只是组装环节,也就是过去40年中国工厂做的事情,组装,污染,苦力,不赚钱。而中国的企业会转型做自己的产品,不再是纯粹组装,是有自己专利技术的产品。这一段转型期会在2025年基本实现。到时候中国不再是加工厂,而是集产品研发、制造、市场、品牌相关的输出大国。


光做重工业和机械,是养活不了13亿人的,所以,现在这样的道路挺好。


PM宋先生


大家好,我是电气小行家,被神化的德国制造,今天的中国真的难以企及吗?

首先这是不可否认的一点的,德国制造却是在全世界都比较领先,但是中国制造也在持续进步。

德国制造有今天的这个成就,离不开他的工业历史,因为他在工业革命的时候,当时的中国却在为推翻军阀,解放中国做斗争,所以当时的中国没有心思去搞研究,搞制造甚至搞工业,而且当时的中国只是一个农业大国,对于工业完全不够上心。

今天的德国制造我们看到的是精致、严谨、合理,所以我们在中国的很多企业也都喜欢购买德国的设备,德国对于工业制造比较严谨,所以他们在制造出来的设备上花的心思比较多,国人购买了德国设备以后,几乎很长时间都不需要进行维修,设备的设计也是比较完美。

因为历史原因,中国工业制造发展比较晚,当我们开始注重发展工业的时候却迎来了大跃进时期,那个时候我们只注重产量经济,而不注重制造的精度或者态度,虽然很多设备在国内也有类似的,但是国内的设备做工比较粗糙,功能的实现但是小问题不断。

这是国产设备受到国人排挤的原因,我想在今天的中国也在努力的去改变这种局面,当市场饱和以后,人们就会挤破脑袋去改进工艺,改变我们对制造业的看法以及态度,虽说今天的中国赶不上德国,但是以后必然超于德国。

所以还希望我们大家能够相信国货,购买国货,支持国货,虽然今天是不完美的,但是不代表未来是不完美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