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臨終前,為何規定“非劉氏不得稱王”?

史事春秋


高帝十二年冬十月 (公元前196),就在劉邦扶病親征,擊敗英布的同時,周勃、樊噲等將領在代國境內清剿陳豨的殘餘勢力。最終,樊噲的軍隊將陳豨斬殺。然而,陳豨之死卻又牽連出另一件大案。

高帝十一年(前194年)秋,陳豨在代地反叛朝廷,進攻並佔領趙國的恆山郡。劉邦親率漢軍主力來到趙國平叛,從邯鄲郡向北進擊陳豨。而燕國位於趙國北面,燕王盧綰也響應朝廷的號令,派兵向南攻打陳豨。

盧綰原本是劉邦的發小,在楚漢戰爭中立下了赫赫戰功。高帝五年(前202年)秋,原先的燕王臧荼造反,被劉邦平定。由於燕國位置偏遠,而且靠近匈奴,戰略地位重要,因此劉邦就立盧綰為新的燕王。

當陳豨受到劉邦和盧綰的南北夾擊後,派他的部將王黃去向匈奴求救。此時,正好燕王盧綰也派遣使臣張勝出使匈奴,目的是通告匈奴,陳豨叛軍已被漢軍擊破。

張勝出使匈奴時,還碰上了另一個人,那就是原燕王臧荼的兒子臧衍,臧荼兵敗被殺後,臧衍就一直流亡在匈奴。臧衍對張勝說:“您之所以在燕國受到重用,是因為熟悉匈奴事務。燕國之所以能長期存在,是因為諸侯多次反叛,兵事連綿,久而不決。如今您想為燕國儘快消滅陳豨等人,但是等到陳豨等人被消滅後,接下來就要輪到燕國了,你們也就成為階下囚了。您何不讓燕國延緩攻打陳豨,而與匈奴修好呢?戰事延緩了,就能使盧綰長期在燕稱王;如果漢廷有緊急事變,也可以藉助匈奴外援來保全本國。”張勝認為臧衍的話很有道理,就暗中讓匈奴幫助陳豨攻打燕國。

燕王盧綰疑心張勝勾結匈奴反叛,就上書朝廷,請求將張勝滿門抄斬。張勝從匈奴返回以後,詳細向盧綰闡述這樣行事的原因。盧綰醒悟後,就找了一些替死鬼治罪,開脫了張勝的的家屬,讓他充當勾結匈奴的密使。另外,盧綰還派範齊為密使,暗通陳豨,使陳豨長期逃亡在外,從而導致平叛戰爭連年不斷。

等到陳豨被樊噲的軍隊斬殺後,陳豨的一員副將向漢軍投降,供出了燕王盧綰暗中派範齊到陳豨處互通情報、商議對策的情況。

劉邦得知以後,派使臣召燕王盧綰進京,盧綰稱病不來。於是劉邦派闢陽侯審食其、御史大夫趙堯前去迎接燕王,順便查驗、盤問他的左右隨從。

盧綰就更加害怕,閉門躲藏起來,並對自己的心腹之臣說:“不是劉氏而封王的,就只有我和長沙王了。去年春,漢廷把淮陰侯韓信滅族,夏季又殺掉了彭越,這寫都是呂后的計謀。如今皇帝病重,把國事全部委託給呂后。而呂后是個婦人,總想找藉口殺掉異姓諸侯王和大功臣。”

於是盧綰還是稱病不動身。盧綰的左右部下也都藏匿起來了。但是盧綰的話洩露出一些,被審食其聽到了,便回朝詳細報告了劉邦,劉邦就更加憤怒。

後來,漢朝又得到一些前來投降的匈奴人,說張勝逃亡在匈奴,為燕王做使臣。於是劉邦認定:“盧綰果真反了!”

高帝十二年(前195年)春二月,劉邦派遣樊噲領兵攻打盧綰。同時,宣佈廢黜盧綰的燕王之封,並分封自己最年幼的皇八子劉建為新的燕王。

不久,劉邦按照當時的儀式,殺白馬告天盟誓:“不是劉氏家族而做了王的人、沒有功勞未經冊封而當了侯的人,天下共同誅殺他!”這道盟誓一共包含了兩層含義:其一,封王只限於劉氏家族;其二,非劉姓的人沒有大功、沒有經過皇帝批准,不能封侯。

白馬之盟一方面體現了劉邦對異姓王的徹底失望,就算是和自己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發小,最終也選擇了背叛。另一方面,這道誓約也並非只針對盧綰,很有可能也是為了約束對呂氏的膨脹。後來,陳平、周勃發動政變,誅滅呂后的族人,也正是以白馬之盟為合法性依據。

最後,劉邦立下白馬之盟,本質上是對分封制度的極大限制。劉邦當初之所以要封王、封侯,都是不得已為之,其實他內心還是嚮往在全國推行郡縣制的秦朝制度的。為了防止有人在他死後濫行分封,任意削弱中央集權,他必須對天立下盟誓,將封王、封侯的準繩儘量收緊。封王只限於他的子孫後代,封侯只限於對朝廷有大功勞的人。

當盧綰得知朝廷派兵前來平叛,就把自己所有的宮人家屬,以及幾千名騎兵安頓在長城下,等待機會,希望皇帝病好之後,親自進京謝罪。

盧綰之所以這樣做,基於他之前的判斷:對他下手是呂后的主意,他與劉邦之間感情深厚,如果劉邦病癒,再找機會解釋清楚,一定會原諒自己。

然而這一年四月,劉邦病逝,盧綰也只好就帶領自己部眾逃入匈奴,被匈奴封為東胡盧王。流亡匈奴後的盧綰,日子也並不好過,他和他的部眾一直受到匈奴的侵凌掠奪,因此他總是想著重返漢朝。但是一年多後,盧綰也死在了匈奴。


回看歷史123


劉邦按照當時的儀式,殺白馬告天盟誓:“不是劉氏家族而做了王的人、沒有功勞未經冊封而當了侯的人,天下共同誅殺他!”

這道盟誓一共包含了兩層含義:其一,封王只限於劉氏家族;其二,非劉姓的人沒有大功、沒有經過皇帝批准,不能封侯。

白馬之盟一方面體現了劉邦對異姓王的徹底失望,就算是和自己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發小,最終也選擇了背叛。另一方面,這道誓約也並非只針對盧綰,很有可能也是為了約束對呂氏的膨脹。後來,陳平、周勃發動政變,誅滅呂后的族人,也正是以白馬之盟為合法性依據。

最後,劉邦立下白馬之盟,本質上是對分封制度的極大限制。劉邦當初之所以要封王、封侯,都是不得已為之,其實他內心還是嚮往在全國推行郡縣制的秦朝制度的。為了防止有人在他死後濫行分封,任意削弱中央集權,他必須對天立下盟誓,將封王、封侯的準繩儘量收緊。封王只限於他的子孫後代,封侯只限於對朝廷有大功勞的人。


隨心隨性不隨情


都知道劉邦在當上皇帝之後,誅殺了很多當年為他打江山的有功之人,主要體現在他冊封的那些異姓諸侯王身上!

在得知燕王盧館造反以後,高帝十二年(前195年)春二月,劉邦派遣樊噲領兵攻打盧綰。同時,宣佈廢黜盧綰的燕王之封,並分封自己最年幼的皇八子劉建為新的燕王。

不久,劉邦按照當時的儀式,殺白馬告天盟誓:“不是劉氏家族而做了王的人、沒有功勞未經冊封而當了侯的人,天下共同誅殺他!”這就是著名的白馬之盟。

這道盟誓一共包含了兩層含義:其一,封王只限於劉氏家族;其二,非劉姓的人沒有大功、沒有經過皇帝批准,不能封侯。

白馬之盟一方面體現了劉邦對異姓王的徹底失望,就算是和自己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發小,最終也選擇了背叛。另一方面,這道誓約也並非只針對盧綰,很有可能也是為了約束對呂氏的膨脹。後來,陳平、周勃發動政變,誅滅呂后的族人,也正是以白馬之盟為合法性依據。

最後,劉邦立下白馬之盟,本質上是對分封制度的極大限制。劉邦當初之所以要封王、封侯,都是不得已為之,其實他內心還是嚮往在全國推行郡縣制的秦朝制度的。為了防止有人在他死後濫行分封,任意削弱中央集權,他必須對天立下盟誓,將封王、封侯的準繩儘量收緊。封王只限於他的子孫後代,封侯只限於對朝廷有大功勞的人。


野史共享


異姓之王的相繼作亂,使生性多疑的劉邦傷透了心。公元前195年春,劉邦滅了陳稀之後,按當地習俗,殺白馬告天盟誓,非劉姓之人不能稱王



竹影臨風


劉邦,西漢建立者,為什麼人家說非劉氏是不得稱王,這從字面意思看其實很明確,天下是劉邦打下的,是自己的天下,繼承者也必須是自己後人,從上古神君大禹開始國家就實行了世襲制,就是父傳子子傳孫,後人一代接一代。

就像是一個企業一樣,往往繼承的都是自己的後人,不可能把自己的財產分給別人。其實劉邦還有一條遺詔就是:“安劉者勃也”,就是怕日後呂氏家族作亂,威脅劉姓皇權,以防萬一,這才給周勃的詔書,意思就是呂后家族日後作亂你可以自行處置,維護劉姓皇權。


名士張海


這個問題應該分為兩個方面來分析。

第一,劉邦在說這句話的時候已經是在剪除各異姓諸侯王之後,劉邦的殞命很大程度是因為在征討英布的過程中受了傷。可以說,在這種時刻劉邦深刻體會到了異姓諸侯王反叛的隱患。畢竟之前的韓信、彭越、張敖、盧綰等人基本上多有一些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的意味。英布真實的起兵作亂,也讓劉邦意識到他的擔心是正確的。異姓諸侯王作亂是完全可能的,而且有很大程度會非常劇烈。如果不是他早早地解決了韓信和彭越,幾家諸侯王一旦聯手,那麼可能以他的兵力也很難壓制。所以,他在最後的時刻規定‘非劉氏不得稱王’,這是為了防止後來的君王濫封諸王,引發禍患。

第二,從政壇的角度看來。其實,劉邦立下的這項規定也有私心。作為開國之君,劉姓皇族的創始者,後世如果不立異姓王,那麼江山就會一直在劉姓家族中傳承。其實劉邦也意識到了同姓王也有可能作亂。比如在分封吳王劉濞時說“漢後五十年東南有亂,豈若邪?然天下同姓一家,慎無反!”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劉邦認為天下同姓一家,可以從宗法血緣的角度限制諸侯王的造反。而且,就算是同姓諸侯王造反,江山也會在劉氏手中。從他的角度看來,這也是可以接受的。所以,他看出劉濞有反相後也沒有即刻誅殺,防患於未然。所以,可見劉邦的這種安排也是有它的道理的。


經典守望者


他看出他的夫人呂后有染指皇位的意圖,

怕自己死後皇位落到他夫人家人手裡,特規定,非劉氏不得稱王。











六扇門人jgy


高帝十二年冬十月(公元前196年),就在劉邦扶病親征,擊敗英布的同時,周勃、樊噲等將領在代國境內清剿陳豨的殘餘勢力。最終,樊噲的軍隊將陳豨斬殺。然而,陳豨之死卻又牽連出另一件大案。

盧綰反叛

高帝十一年(前194年)秋,陳豨在代地反叛朝廷,進攻並佔領趙國的恆山郡。劉邦親率漢軍主力來到趙國平叛,從邯鄲郡向北進擊陳豨。而燕國位於趙國北面,燕王盧綰也響應朝廷的號令,派兵向南攻打陳豨。

前194年,劉邦、盧綰南北夾擊陳豨叛軍形勢圖。紅箭頭為漢軍進軍路線,黑箭頭為陳豨叛軍進軍路線。

盧綰原本是劉邦的發小,在楚漢戰爭中立下了赫赫戰功。高帝五年(前202年)秋,原先的燕王臧荼造反,被劉邦平定。由於燕國位置偏遠,而且靠近匈奴,戰略地位重要,因此劉邦就立盧綰為新的燕王。

當陳豨受到劉邦和盧綰的南北夾擊後,派他的部將王黃去向匈奴求救。此時,正好燕王盧綰也派遣使臣張勝出使匈奴,目的是通告匈奴,陳豨叛軍已被漢軍擊破。

張勝出使匈奴時,還碰上了另一個人,那就是原燕王臧荼的兒子臧衍,臧荼兵敗被殺後,臧衍就一直流亡在匈奴。

臧衍對張勝說:“您之所以在燕國受到重用,是因為熟悉匈奴事務。燕國之所以能長期存在,是因為諸侯多次反叛,兵事連綿,久而不決。如今您想為燕國儘快消滅陳豨等人,但是等到陳豨等人被消滅後,接下來就要輪到燕國了,你們也就成為階下囚了。您何不讓燕國延緩攻打陳豨,而與匈奴修好呢?戰事延緩了,就能使盧綰長期在燕稱王;如果漢廷有緊急事變,也可以藉助匈奴外援來保全本國。”

張勝認為臧衍的話很有道理,就暗中讓匈奴幫助陳豨攻打燕國。

燕王盧綰疑心張勝勾結匈奴反叛,就上書朝廷,請求將張勝滿門抄斬。張勝從匈奴返回以後,詳細向盧綰闡述這樣行事的原因。盧綰醒悟後,就找了一些替死鬼治罪,開脫了張勝的的家屬,讓他充當勾結匈奴的密使。另外,盧綰還派範齊為密使,暗通陳豨,使陳豨長期逃亡在外,從而導致平叛戰爭連年不斷。

等到陳豨被樊噲的軍隊斬殺後,陳豨的一員副將向漢軍投降,供出了燕王盧綰暗中派範齊到陳豨處互通情報、商議對策的情況。

劉邦得知以後,派使臣召燕王盧綰進京,盧綰稱病不來。於是劉邦派闢陽侯審食其、御史大夫趙堯前去迎接燕王,順便查驗、盤問他的左右隨從。

盧綰就更加害怕,閉門躲藏起來,並對自己的心腹之臣說:“不是劉氏而封王的,就只有我和長沙王了。去年春,漢廷把淮陰侯韓信滅族,夏季又殺掉了彭越,這寫都是呂后的計謀。如今皇帝病重,把國事全部委託給呂后。而呂后是個婦人,總想找藉口殺掉異姓諸侯王和大功臣。”

於是盧綰還是稱病不動身。盧綰的左右部下也都藏匿起來了。但是盧綰的話洩露出一些,被審食其聽到了,便回朝詳細報告了劉邦,劉邦就更加憤怒。

後來,漢朝又得到一些前來投降的匈奴人,說張勝逃亡在匈奴,為燕王做使臣。於是劉邦認定:“盧綰果真反了!”

白馬之盟

高帝十二年(前195年)春二月,劉邦派遣樊噲領兵攻打盧綰。同時,宣佈廢黜盧綰的燕王之封,並分封自己最年幼的皇八子劉建為新的燕王。

公元前195年夏,西漢疆域封國形勢圖。

不久,劉邦按照當時的儀式,殺白馬告天盟誓:“不是劉氏家族而做了王的人、沒有功勞未經冊封而當了侯的人,天下共同誅殺他!”

這道盟誓一共包含了兩層含義:其一,封王只限於劉氏家族;其二,非劉姓的人沒有大功、沒有經過皇帝批准,不能封侯。

白馬之盟一方面體現了劉邦對異姓王的徹底失望,就算是和自己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發小,最終也選擇了背叛。另一方面,這道誓約也並非只針對盧綰,很有可能也是為了約束對呂氏的膨脹。後來,陳平、周勃發動政變,誅滅呂后的族人,也正是以白馬之盟為合法性依據。

最後,劉邦立下白馬之盟,本質上是對分封制度的極大限制。劉邦當初之所以要封王、封侯,都是不得已為之,其實他內心還是嚮往在全國推行郡縣制的秦朝制度的。為了防止有人在他死後濫行分封,任意削弱中央集權,他必須對天立下盟誓,將封王、封侯的準繩儘量收緊。封王只限於他的子孫後代,封侯只限於對朝廷有大功勞的人。

但是,漢朝非劉氏不得稱王的盟約,一直存在一個例外,那就是遠在南方的吳氏長沙王。

長沙國的長期存在,一方面是因為它具有抵禦南越的作用,另一方面是因為它位置極為偏遠,深處南蠻之中,而且長沙王的地位似乎一直比中原諸侯王更低,而是更類似於番君,相當於受漢朝分封的南方百越部落首領。所以長沙王一直沒有被當成異姓諸侯王遭到剿滅。

當盧綰得知朝廷派兵前來平叛,就把自己所有的宮人家屬,以及幾千名騎兵安頓在長城下,等待機會,希望皇帝病好之後,親自進京謝罪。

盧綰之所以這樣做,基於他之前的判斷:對他下手是呂后的主意,他與劉邦之間感情深厚,如果劉邦病癒,再找機會解釋清楚,一定會原諒自己。

然而這一年四月,劉邦病逝,盧綰也只好就帶領自己部眾逃入匈奴,被匈奴封為東胡盧王。

流亡匈奴後的盧綰,日子也並不好過,他和他的部眾一直受到匈奴的侵凌掠奪,因此他總是想著重返漢朝。但是一年多後,盧綰也死在了匈奴。





Hai子君


“非劉氏不得稱王”,聽起來確實很自私:打天下的時候,功勳卓著的可不是個個姓劉,到坐江山的時候,咋就非得姓劉的才能稱王呢?!然而,劉備此舉,確實在摸爬滾打中總結出來的教訓。要理解這個規定,需要從西漢初的歷史講起。

第一,劉邦立國之初,被迫分封異姓王

劉邦一介泗水亭長,是難以憑藉一己之力大敗西楚霸王的,若不是韓信等人的鼎立支持,就不會有西漢王朝的建立。因此,在西漢的建立初期,韓信、彭越等人便要求劉邦實行分封。

當時劉邦分封了七個異姓王:楚王韓信、趙王張敖、韓王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燕王臧荼、長沙王吳芮。

然而,沒過多久,劉邦便深感異姓王存在對於自己的皇位而言是一大威脅,這些諸侯王不僅佔據著廣袤的領土,而且手握重兵,形成了嚴重的割據勢力,對於劉邦的皇位也是虎視眈眈。本來最初分封,劉邦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因此一旦有機會,劉邦便開始剪除異姓王。自公元前202年到公元前195年,劉邦將所分封的七個異姓王相繼剪除。

第二,劉邦總結秦亡教訓,大封同姓王

劉邦在剪除異姓王之後,認為秦朝之所以滅亡主要原因在於摒棄了分封制,實行了徹底的郡縣制。

郡縣出現於春秋戰國時期,在此之前主要實行的是諸侯分封制度,西周分封的實質在於“封建親戚,以藩屏周”,意思是讓眾多的同姓或異姓諸侯王拱衛周王室,以抵禦少數民族入侵,確保周王室的安全。

而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隨著兼併戰爭的出現,以及大量土地私有制的出現,國與國之間的出現了郡縣這類離都城較遠的地帶,為了控制這些地區,編設了郡縣,最初主要為軍事防禦功能。

至秦朝建立之後,吸取了周朝滅亡,源於諸侯爭霸這樣的教訓,為了鞏固中央王朝的統治,於是廢除了分封制,實行郡縣制。當時這一制度的推行過程中,也是受到許多士大夫的反對,但丞相李斯堅持使用郡縣制,要求中央派官吏直接管轄郡縣,這樣便加強了對基層地方行政的治理。

而秦朝只堅持了十幾年便滅亡了,因此在劉邦看來,秦朝之所以滅亡,主要在於推行了郡縣制,放棄了分封制。而當時郡縣制已經推行了很多年,又不能完全廢除,所以西漢初期,劉邦實行的是郡國並行制。從字面上看就知道郡縣和諸侯國同時存在的這樣一種地方行政制度。

劉邦大封同姓王,一方面認為同姓王可以達到“封建親戚,以藩屏周”的目的,另一方面,認為同姓王沒有離心離德的傾向。所以他殺白馬盟誓:“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如此一來,分封了九個同姓王。

可以說劉邦的“非劉氏不得稱王”的這個規定,在呂后專權之時,曾起到過防止呂氏興風作浪的作用,但他沒有料到的是卻為文景之時的吳楚七國之亂埋下了隱患。


夕陽下的晚楓


劉邦48歲起兵(公元前209年),五十五歲做了皇帝,辛苦打下天下,創建的基業,五十五歲在那個年代都是長壽的人了,打下江山來之不易,為了漢朝長治久安和他子孫的後代長久統治,他要吸取秦朝滅亡教訓,以及項羽重新分封天下之後,為什麼諸侯國之間紛爭不斷?他要設計一個讓漢朝長治久安的政治制度。

歷史有個典故“烽火戲諸侯”,告訴我們一個事實,一旦周王有難,其他諸侯要勤王的,後來其他諸侯吞併其他諸侯領地慢慢做大,危機到周王室,到戰國七雄周王室被秦所滅,周王室國祚延續791年。項羽滅秦國之後學周武王分封諸侯王,項羽自稱“西楚霸王”。

領地分配不均,諸侯王之間有矛盾,為了利益諸侯王之間互相攻伐,項羽也不能調和諸侯王之間矛盾,戰爭不息,老百姓不能安居樂業,項羽在對諸侯王征伐中過於殘暴,不得人心。導致天下諸侯反對項羽的人越來越多,劉邦趁機出奇兵出漢中,和其他諸侯一起滅了項羽,劉邦剛得到天下之後,不得不學周武王一樣,把天下一半領土拿出來不情願分封給和他一起滅項羽的功臣們,其餘地方仍舊照秦朝制度設置郡縣,有朝廷派官吏直接管理。

公元前202年,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等聯名尊漢王劉邦為皇帝。天下安定,分封的王也都回到自己的封地,似乎天下太平,但太平之下各方勢力暗潮湧動,劉邦心裡也清楚,他活著時候,其他的王畏懼他。他死後,兒子做了皇帝,這些異姓王還聽他兒子的嗎?這天下還會不會姓劉很難說了,他要提前考慮身後事了。

這些王裡劉邦最畏懼楚王韓信,所以除掉韓信,其他諸侯王不足為慮了。韓信、彭越引誘長安被殺,其他王造反被劉邦滅。各國的王被滅之後,這些王的領地如何處置,擺在劉邦面前,如果把這些土地也依照秦朝制度設置郡縣,有朝廷派官吏直接管理。假如漢朝和秦朝一樣,國家發生動亂,劉邦認為漢朝很可能和秦朝一樣很快滅亡,這不是他希望看到的。劉邦還不能完全相信郡縣制,他更相信血緣紐帶,最後還是選擇把這些土地分封給劉氏宗親,共分封八個宗親為王,八個王都有自己軍隊,他們職責平時管理好自己的封地。如果國家動盪,皇帝有難了,這些宗室親王派軍隊勤王。

這就是劉邦設想漢初政治制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