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石,祈福,品詩——今夕上元

寶藏雜誌


人們都說2020年的開端,

沒有我們期待的那般溫柔,

但中國的傳統節日,

總會在寒夜帶來溫暖。


元宵佳節,

寄託著我們中國人,

追求團圓和美滿的願望。

今年的元宵節,

雖沒有往日的熱鬧與喧囂,

卻有舉國上下眾志成城,

抗擊疫情的團結和溫暖。


這城市雖空,

卻有萬家燈火期盼著平安,

距雖遠,心卻近,

不相聚,有掛牽,

即使無法相見,

心意不改,浪漫依舊。

賞石,祈福,品詩——今夕上元

古代的傳統節日中,元宵節最富浪漫情調。在古詩詞中,描寫元宵節的盛況與浪漫者比比皆是,細細品來,頗為有趣。

_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賞石,祈福,品詩——今夕上元

歐陽修的《生查子·元夕》將男兒多情、少女懷春的情愫表現得淋漓盡致。這石上的少女,也在期盼著,到了元宵節,可以去茫茫人海中尋覓自己的幸福。

_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賞石,祈福,品詩——今夕上元

唐朝詩人蘇味道的《正月十五夜》一詩描寫了長安城元宵之夜明燈錯落、人潮湧動,深更時分人們仍不願離去的情景。

_

“滿街珠翠遊村女,

沸地笙歌賽社神。

不展芳尊開口笑,

如何消得此良辰。”

賞石,祈福,品詩——今夕上元

聞名江南的六如居士唐伯虎,也在上元節寫下了膾炙人口的一首《元宵》。燈月交輝,笙歌遍地,連村女也穿紅戴綠出遊,期盼著良緣到來。

_

“燈火錢塘三五夜。

明月如霜,照見人如畫。

帳底吹笙香吐麝。此般風味應無價。”

賞石,祈福,品詩——今夕上元

(圖片來源:zhongguo圖紋石)

蘇軾在《蝶戀花·密州上元》中寫描述了元宵夜月正圓,燈月交輝。這一天街人遊人如織,男子歌嘯而行,盛裝而出。難怪東坡要寫月光“照見人如畫”了。

_

“月色燈山滿帝都,

香車寶蓋隘通衢。

身閒不睹中興盛,

羞逐鄉人賽紫姑。”

賞石,祈福,品詩——今夕上元

李商隱在《觀燈樂行》詩中描寫了天上月光和地上燈火鋪滿京城,歡慶的車水馬龍把大道都擋住了。望著此石,細細品讀,閉目遙想,便會有一種身臨大唐都城,遙望星空明月,夢遊人潮燈海的美妙感覺。

_

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賞石,祈福,品詩——今夕上元

近代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雲,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起落之間乍開簇簇亮閃閃的花束,迅速凋落,不滅的是它帶來的歡欣。也許正是因為其短暫,才會讓人倍感珍惜。正如伊人一個短暫的回眸,驚鴻一瞥,轉眼又不見了。但那淺淺的笑靨已印在心上,牽引著他尋尋覓覓的腳步。


賞石,祈福,品詩——今夕上元

新年的第一輪圓月,嬌羞初露。人們吃湯圓、賞花燈、猜燈謎、放煙花、舞龍獅……溫婉又熱烈,含蓄且深情。這,是屬於中國人的浪漫。

_

“今夕是何夕,團圓事事同。

湯官巡舊味,灶婢詫新功。

星燦烏雲裡,珠浮濁水中。

歲時編雜詠,附此說家風。”

賞石,祈福,品詩——今夕上元

宋代周必大在《元宵夜煮浮元子》中記載了湯圓及其材料。

_

“袨服華妝著處逢,

六街燈火鬧兒童。

長衫我亦何為者,

也在遊人笑語中。”

賞石,祈福,品詩——今夕上元

元好問在《京都元夕》中描寫了元宵佳節,到處都能碰到女人們穿著盛裝,化著美好的妝容來看燈;小孩子們則在街道上歡鬧著。可見人們參與的廣泛和狂歡程度。石面上,手裡挑著傳統燈籠的小男孩一蹦三跳,手舞足蹈,活潑可愛,高興得不得了,正月十五鬧花燈,一派喜氣洋洋,其樂融融。

在這個意義非凡的正月十五

惟願心寧靜,人長久,百病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