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斬馬謖你怎麼看?

驀然回首一隻豬


有直接原因也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直接原因,馬謖街亭的表現太屎了,屎到令人髮指,你屯兵山上這種事罪不至死,但你一觸即潰是怎麼回事?士氣瞬間大亂,連點抵抗都沒有,作為一個領兵的人整備隊伍的能力都沒有,只顧自己帶頭逃跑,形象有多好笑自己腦補吧,反正文學作品裡死的小丑啥樣他那時候就啥樣。況且,這廝竟然還兵敗後跑路了,《三國志向朗傳》記載馬謖失街亭後跑路,向朗知情不報被罷免。想想參軍這表現,放其他任何一個人身上都是槍斃五分鐘不帶心疼的,諸葛亮這麼看中他,不氣死才怪。

深層原因:季漢朝廷的內部鬥爭派系極其嚴重,有世代生活在蜀地的益州系,有劉焉帶來的東州系,有劉備帶來的荊襄系,還有姜維王平這樣的降將系。益州系誰都不服,道理很簡單,我們本來就是天府之國,生活安詳和諧,什麼劉焉劉備這幫人來了我們的地盤,用我們的資源,完成他們自己的抱負,憑什麼啊,北伐?我對北伐唯一的興趣就是,你們伐完了趕緊走,反正不管天下怎麼樣,蜀人還是蜀人,我們要的是在這片熱土下好好生活。東州系,當年劉備入川就有主戰派和主和派,劉焉父子入蜀二十年,基本上朝政裡東州派系的人早就扎穩了腳跟,劉備不管是託孤還是娶親,都要考慮好東州系的平衡,李嚴為副輔就是最好的例子,東州系的人能拉攏的一定要拉攏,拉攏不了的,基層官員的崗位也有不少指望他們的。劉備入川至第一次北伐才剛過十年左右,不靠東州派的支持,這個政權根本穩定不了。荊襄系,劉備的嫡系,忠誠,目標都沒問題,但根基不牢,且最要命的是核心部門都有荊襄系把控著,作為後來者,卻成為了整個政府的核心。

各派系的相互掣肘,使得這個本沒經營多年的政權暗潮洶湧,表面上還能打個哈哈過得去,實際上有一萬雙眼睛在盯著那一小撮荊襄系:你丫最好好好的,出了事我們堅決不幹!

然後出大事了,街亭的失手導致的是形式大好的第一次北伐失敗,好了,面對這個局面了,馬謖怎麼處理?

往小了說,不聽指揮,失街亭(不討論聽了指揮是否守得住,他但凡聽指揮,守不住也沒大罪),往中了說,臨陣脫逃加畏罪潛逃,十足的逃兵且是第一次北伐失敗的罪魁禍首,往大了說,整個朝廷大量的中基層官員本就不服荊襄系,你諸葛亮這時候如不好好處理這個事件,整個朝野也不會服你,甚至有可能動搖國本。

馬謖必死,以諸葛亮的性格和做人準則,這種事就算是諸葛瞻做的也必死無疑,作為國家核心領導人,這點狠心都下不去,也就別談治國了。

解決了斬馬謖的原因,揮淚就好解釋了,私人感情方面諸葛亮並不想斬馬謖,也知道馬謖的死會是一個損失,他這哭,有不捨,也有失望,但沒辦法,他是政治家,只能做這樣的選擇。



SVIP至尊版


對於“揮淚斬馬謖”這事,歷來是持肯定態度的,因為不整肅軍法不足以服人,明顯利大於弊。
  但是,史學家也有持商榷態度的,最有名的是東晉史學家習鑿齒。習鑿齒本身是諸葛亮的粉絲,一直很維護諸葛亮的形象,但在對待馬謖這件事上,卻有意見。他認為諸葛亮殺馬謖“豈不宜哉”,是很不合適的。原因在於蜀國弱小,和魏國相比更是顯得人才稀缺,“才少上國”。殺馬謖分明是“殺有益之人”。這樣不珍惜,你諸葛亮北伐不成功也是活該。習鑿齒是襄陽人,馬謖也是襄陽人,是不是替老鄉喊冤呢?只能靠猜了。
  其實,馬謖未必是如小說所言被砍頭,《諸葛亮傳》裡說是殺了馬謖,但馬謖的傳記裡,又說是下獄而死,“下獄物故”。哪個是準確的?下不了定論,但肯定是被廢掉了。
  史學上的爭論,一直都會有,畢竟我們不在第一現場。但是,從人力資源的角度看待馬謖事件,似乎可以明白一個道理:對於人才的鑑定和使用,往往會受很多客觀因素的干擾,這些因素有時候強大到主管人無法左右的地步,哪怕神機妙算如諸葛亮也如此,因此,人力資源這個概念,永遠是動態的,多方面的,而不是靜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