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斩马谡你怎么看?

蓦然回首一只猪


有直接原因也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直接原因,马谡街亭的表现太屎了,屎到令人发指,你屯兵山上这种事罪不至死,但你一触即溃是怎么回事?士气瞬间大乱,连点抵抗都没有,作为一个领兵的人整备队伍的能力都没有,只顾自己带头逃跑,形象有多好笑自己脑补吧,反正文学作品里死的小丑啥样他那时候就啥样。况且,这厮竟然还兵败后跑路了,《三国志向朗传》记载马谡失街亭后跑路,向朗知情不报被罢免。想想参军这表现,放其他任何一个人身上都是枪毙五分钟不带心疼的,诸葛亮这么看中他,不气死才怪。

深层原因:季汉朝廷的内部斗争派系极其严重,有世代生活在蜀地的益州系,有刘焉带来的东州系,有刘备带来的荆襄系,还有姜维王平这样的降将系。益州系谁都不服,道理很简单,我们本来就是天府之国,生活安详和谐,什么刘焉刘备这帮人来了我们的地盘,用我们的资源,完成他们自己的抱负,凭什么啊,北伐?我对北伐唯一的兴趣就是,你们伐完了赶紧走,反正不管天下怎么样,蜀人还是蜀人,我们要的是在这片热土下好好生活。东州系,当年刘备入川就有主战派和主和派,刘焉父子入蜀二十年,基本上朝政里东州派系的人早就扎稳了脚跟,刘备不管是托孤还是娶亲,都要考虑好东州系的平衡,李严为副辅就是最好的例子,东州系的人能拉拢的一定要拉拢,拉拢不了的,基层官员的岗位也有不少指望他们的。刘备入川至第一次北伐才刚过十年左右,不靠东州派的支持,这个政权根本稳定不了。荆襄系,刘备的嫡系,忠诚,目标都没问题,但根基不牢,且最要命的是核心部门都有荆襄系把控着,作为后来者,却成为了整个政府的核心。

各派系的相互掣肘,使得这个本没经营多年的政权暗潮汹涌,表面上还能打个哈哈过得去,实际上有一万双眼睛在盯着那一小撮荆襄系:你丫最好好好的,出了事我们坚决不干!

然后出大事了,街亭的失手导致的是形式大好的第一次北伐失败,好了,面对这个局面了,马谡怎么处理?

往小了说,不听指挥,失街亭(不讨论听了指挥是否守得住,他但凡听指挥,守不住也没大罪),往中了说,临阵脱逃加畏罪潜逃,十足的逃兵且是第一次北伐失败的罪魁祸首,往大了说,整个朝廷大量的中基层官员本就不服荆襄系,你诸葛亮这时候如不好好处理这个事件,整个朝野也不会服你,甚至有可能动摇国本。

马谡必死,以诸葛亮的性格和做人准则,这种事就算是诸葛瞻做的也必死无疑,作为国家核心领导人,这点狠心都下不去,也就别谈治国了。

解决了斩马谡的原因,挥泪就好解释了,私人感情方面诸葛亮并不想斩马谡,也知道马谡的死会是一个损失,他这哭,有不舍,也有失望,但没办法,他是政治家,只能做这样的选择。



SVIP至尊版


对于“挥泪斩马谡”这事,历来是持肯定态度的,因为不整肃军法不足以服人,明显利大于弊。
  但是,史学家也有持商榷态度的,最有名的是东晋史学家习凿齿。习凿齿本身是诸葛亮的粉丝,一直很维护诸葛亮的形象,但在对待马谡这件事上,却有意见。他认为诸葛亮杀马谡“岂不宜哉”,是很不合适的。原因在于蜀国弱小,和魏国相比更是显得人才稀缺,“才少上国”。杀马谡分明是“杀有益之人”。这样不珍惜,你诸葛亮北伐不成功也是活该。习凿齿是襄阳人,马谡也是襄阳人,是不是替老乡喊冤呢?只能靠猜了。
  其实,马谡未必是如小说所言被砍头,《诸葛亮传》里说是杀了马谡,但马谡的传记里,又说是下狱而死,“下狱物故”。哪个是准确的?下不了定论,但肯定是被废掉了。
  史学上的争论,一直都会有,毕竟我们不在第一现场。但是,从人力资源的角度看待马谡事件,似乎可以明白一个道理:对于人才的鉴定和使用,往往会受很多客观因素的干扰,这些因素有时候强大到主管人无法左右的地步,哪怕神机妙算如诸葛亮也如此,因此,人力资源这个概念,永远是动态的,多方面的,而不是静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