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潛艇關閉發動機,靜臥在航空母艦下方的海底上,能不能被航空母艦發現呢?

蝶熙兒


這就是潛艇作戰的一個主要戰術,叫陣地伏擊法,潛艇的速度一般為10-25節,這個速度主動追擊艦艇有點困難,在敵方艦艇必經之路上如港口,海峽等地分設陣地進行沉底埋伏,可以出其不意,攻其不備,達到守株待兔的目的。



在港口或者海峽附近的水域比較淺,適合潛艇沉底埋伏,如果是在上千米的水域就不行,目前像美國海軍洛杉磯核潛艇潛艇極限下潛深度也就530米,水域太深就無法落錨,關閉發動機後不一定被洋流衝到哪裡,無法伏擊。

潛艇首要任務並不是攻擊敵人,而是保護自己,發動機是潛艇噪聲的控制來源,前段時間報道的我國的泵噴技術就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的。伏擊時關閉發動機可以有效降低噪聲,提高伏擊效果。


不過潛艇伏擊航母的概率並不高,航母並不會單獨行動,而是以航母戰鬥群進行行動,通常來說一個航母戰鬥群由巡洋艦,以美軍的航母編隊為例,一艘航母會配置2艘巡洋艦,4艘驅逐艦,1艘護衛艦,1艘供應艦以及2艘核潛艇,以及反潛巡邏機等。

下圖所示:反潛巡邏機

通過反潛機,護衛艦,航母三層反潛防禦,防禦範圍可以縱深400海里。護衛艦和反潛巡邏機都可以大張旗鼓的打開主動聲納探測,主動聲納就像探照燈一樣,即使沉底也躲避不開搜索。

反潛巡邏機還配有磁異探測器,如果發現可疑水域,可以低空對可疑水域進行掃描,如果發現磁場變化,說明水下極有可能存在大鐵疙瘩。

今天的科普就到這裡了,更多科普歡迎關注本號!


核先生科普


首先,潛艇在水下不用發動機,用蓄電池(啟用aip的潛艇和核潛艇除外,下同)。二戰時的潛艇出航時其實大部分時間是處於水面航渡狀態的,戰鬥時才會下潛。一旦蓄電池電量快用盡了,就必須脫離戰鬥上浮到水面用柴油機充電。現代潛艇雖裝有通氣管,充電時不必上浮到水面,但也必須上浮至十幾米深處將通氣管放到水面。通氣管航行狀態的潛艇是無法投入戰鬥的,所以戰鬥狀態下的現代潛艇也是使用蓄電池的。

其次,不管什麼潛艇,能在水下保持深度,是因為在運動狀態下,它的水平穩定翼上受到了升力,這個升力和浮力一起,抵消了重力。如果停機不動,就會像飛機一樣,機翼上的升力消失,潛艇就會沉到海底去,這叫坐沉。坐沉是很有講究的,如海底不能太深,否則水的壓力會壓扁潛艇。海底不能是石質等堅硬地型,否則會壓壞螺旋槳。

所以問題來了,航母在大洋深處航行,你怎知它從哪條路走,不知航母的航線,如何提前埋仗?況且,大洋深達數千米,潛艇坐沉只會被壓壞,再也上不來。如果航母到近海來,呵呵,美國人才不傻,人家航母從不出現在高危險的近海。他們在近海用的是瀕臨戰鬥艦,兩棲攻擊艦。

看了一下下面的回覆,有很專業的,也有不專業的。對一些很白痴的問題,還是不回覆了。不是因為他說得有道理,而是我不想把自己的智商拉低到跟他一個水平。


花生噸


這事我說個據說是真實的案例。

某國曾經派潛艇跟隨美軍日本的軍艦,用的就是這種方法,不過不是題主說的坐沉,而是低速跟隨,基本就是在船底下,原則上軍艦是看不見潛艇的,畢竟這是燈下黑,屬於探測死區,然後突然浮起嚇他們一大跳,這是潛艇戰的基本做法。

有一回,某國如法炮製,結果跟到人家的港口(日本)裡,軍艦回港休息了,潛艇懵了,浮起來會被俘虜,跑又跑不出去,就這樣坐沉幾天,氧氣基本耗光了,於是開始寫遺書,並準備破壞潛艇設備。遺書寫完了,炸藥也準備好了,日本的軍艦突然開動離開港口,某國的潛艇趁機也跟著離開了,那個軍艦離開港口直奔公海,然後又回到港口,潛艇也因此得救。

題主的問題結合這個例子慢慢考慮吧。


觀上靈雲


潛艇關閉發動機,靜默的埋伏在海底,這種情況下很難被發現,因此這種手段也成為潛艇伏擊戰術之一,而且是非常常用的招數。潛艇關閉發動機後,動力系統的噪音幾乎不存在了,此時潛艇就完全融入了海洋背景噪聲中,很難被發現。

潛艇擅長在黑暗的深海中出擊,而不是浮在水面打仗,浮航的潛艇大都是在趕路,而不是作戰。


潛艇關閉發動機,靜臥在航母下方,予以跟隨,這樣的事情在美蘇冷戰中經常上演,蘇聯海軍的627A型液態金屬反應堆核潛艇K27號曾經在1965年對美國海軍的CVS-15倫道夫號航母進行了為期6天的跟蹤,跟蹤中,K27號核潛艇時不時的關閉發動機,潛伏在美國海軍航母的下方,並且在6天內,從美國航母的右後方、左後方和右前方分別進行了3次模擬魚雷攻擊,均未被美國海軍發現。這樣的經歷成功證明了潛艇跟蹤戰術的成功。

潛艇和軍艦配合作戰中,經常會潛伏在軍艦的下方,這樣難以被發現。


在俄羅斯海軍歷史上,曾經發生過非常嚴重的一次核潛艇沉沒事故,也就是庫爾斯克號沉沒事故,這艘核潛艇沉沒的原因是因為魚雷爆炸,但是人們在回顧當時的演習時發現,庫爾斯克號曾經有一段時間潛伏在基洛夫號核動力巡洋艦下進行潛航,沒有被發現,但是庫爾斯克號隨後判斷錯誤,選擇了上浮,碰撞了巡洋艦的下方,這可能引發了後來庫爾斯克號的魚雷爆炸。

動力系統是潛艇上的巨大噪聲源,如果關閉或者削減動力噪音,那麼潛艇的戰鬥力將會很強。


還有一個例子就是核潛艇的鼻祖,美國海軍的鸚鵡螺號核潛艇剛剛服役後,美國在太平洋上展開了一次別開生面的反潛演習,以檢測核潛艇的戰鬥力,當時美國海軍派出一艘反潛航母,搭載有反潛飛機,2艘驅逐艦和1艘巡洋艦去獵殺鸚鵡螺號,但是在為期兩天的對抗中,這些軍艦雖然對鸚鵡螺號發動了300多次攻擊,但是其中的有效攻擊不足3次,鸚鵡螺號經常跟隨在其他軍艦的下方,使得人們無法發現他,因為核潛艇的航速能夠跟上軍艦的航速。

水面艦艇對潛艇的攻擊,很少是攻擊性的,更多是防禦性反潛,而潛艇則是進攻的一方,需要靜默的接近敵人。


因此,潛艇關閉發動機,靜默的埋伏在敵人航線的下方,是很難被發現的,甚至可以打開發動機,直接航行在敵人軍艦的下方,這樣依然很難被發現,而且是被證明了的。


海事先鋒


一樣會被發現,因為有一種東西叫“低頻聲納系統”,這是一種主動聲納系統,由於採用低頻聲波,它的衰減較小,可以傳播很遠的距離;如果是潛艇靜臥在航空母艦的下方海底,那麼肯定不能是深海,而是較淺的海域,否則一旦沉底就沒機會浮上來了。那這個時候主動聲納有很大幾率發現它。

航母本身的球鼻艏裡,就會安裝一個主動聲納系統,空間非常充裕;而且其他護航艦艇也有球鼻聲納和拖拽聲納。哪怕潛艇把發動機都關了,憑藉主動聲納系統,也可以探知到它的存在。

主動聲納探測潛艇示意圖

福特級的球鼻艏,除了可以減少興波阻力外,球鼻內還可以裝主動聲納

052D上的主被動拖拽聲納系統

大家不要以為主動聲納只能做簡單的測距,其實現在的聲納系統和合成孔徑雷達一樣,早就已經可以實現成像功能了。所以潛艇如果離航母太近,就不要妄想能假扮成一條鯨魚或者大石頭了,人家可以看的很清楚。

主動聲納成像圖


紙上的宣仔


潛艇靜臥在航母下方或者以很低的速度在航母下方跟隨前進,在理想條件下航空母艦的確很難發現潛艇,但是在現實生活中這種情況卻很難實現。

(潛艇擅長隱蔽於大洋深處)

航母本身的反潛能力不強,而靜臥的潛艇又由於發動機已經關閉,所以它產生的噪聲就非常小,幾乎被海水內的噪音所淹沒,因此潛艇的隱蔽性變得非常強,航母很難發現。如果此時潛艇對航母發動攻擊,不管是魚雷還是導彈,航母都將在劫難逃。但是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是否會有如此合適的海域和時機,讓伏擊的潛艇可以進行攻擊。

(航母)

對於潛艇來說,如果想完成這樣的伏擊任務,就需要對戰區的水下情況、洋流情況以及各種水下環境瞭如指掌,並且具備非常強大的情報支持,因為只有判斷出敵方航母的路徑才可以進行伏擊。事實上,掌握敵方航母的動向就不可能是一件容易的事,再加上海底情況一般比較複雜,潛艇下潛深度有限,關閉發動機後,潛艇難免會隨著洋流運動而脫離伏擊位置,這些情況都會增加伏擊的難度。

(海底環境十分複雜,稍有不慎就會造成嚴重的後果)

更重要的一點在於像航母這種薄皮大餡的重要目標,出門肯定會帶齊了保鏢。一個航母戰鬥群出門,反潛任務就是重中之重。就算你關閉了發動機,保持靜臥,水面艦艇上所裝備的主動聲納系統,還是可以探測水下較近距離內的目標。如果伏擊潛艇距離比較近,就算“聽”不見,那也可以“看”得見。再加上天上隨時可能出現的反潛機,現實中的潛艇想要實現靜臥伏擊戰術,只有在條件極其成熟時才有可能成功。

(航母編隊中往往有專職反潛的艦艇)

目前,潛艇攻擊航母的戰術主要有兩種,即外科手術式打法和破鏈式打法。前者通過外部情報探測信息引導,在航母預警範圍外,利用火力機動發射導彈攻擊航母。後者則利用單艘或多艘潛艇突破航母反潛網絡,破壞反潛艦,分化瓦解反潛網絡,進而對航母發動攻擊。因此在現實條件下,靜臥伏擊戰術攻擊航母並不是潛艇的主要戰術選擇。

潛艇與航母的攻防大戰是大洋上的永恆主題


戰情解碼


目前對付潛艇的不是航空母艦,而是漫天飛的海上反潛巡邏機。P-3C獵戶座海上反潛巡邏機是裝備數量最多的海上反潛巡邏機,這是一款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在商用客機上成功改造的型號。潛艇最大的對手就是這些海上反潛巡邏機,這些海上反潛巡邏機主要的探測手段是聲吶浮標和磁異常探測器。

理論上潛艇在水底是無法關閉所有的發動機的,這是因為潛艇需要能源進行運行,目前的柴電潛艇在水底航行是採用蓄電池驅動螺旋槳拉實現運動,另外也有使用AIP不依賴空氣的發動機等。當然如果是核潛艇的話就是利用蒸汽渦輪機帶動發電機發電,在帶動螺旋槳來驅動潛艇。潛艇為了保持整體的內部的生命保障系統的運行所以不能完全關閉發動機,不然所有人都要出現問題了,因此潛艇就算停在海底還是會有噪音產生的。

當然如果僅僅是航空母艦,僅僅依靠其本身攜帶的聲吶裝置可能無法發現躲在水底的潛艇,但是這種這種作戰的用途何在呢?航空母艦是大洋上作戰的武器系統,一般都在深水區活動,而一般的潛艇最多也就能夠實現500米的極限深度,如果航空母艦在水深1000米的地方活動,潛艇根本就達不到這個深度。

實際上還有一種戰術是潛艇躲在航空母艦的船體下方同步運行,但是也要看這個潛艇使用什麼動力了,如果是核動力潛艇還是能夠進行長期的潛伏,常規動力潛艇就有問題了,就算是AIP潛艇在水下航行也是跟不上航空母艦的速度的,一般航空母艦可以實現30節的航速,但是AIP潛艇在水下長時間運行是無法實現這個速度的,所以也無法跟上航空母艦。

另外伴隨航空母艦打擊群的是有攻擊型核潛艇,這些潛艇在水下的作用就是堤防對手的潛艇的靠近,所以一般潛艇也不敢靠近航空母艦打擊群來冒險。


航空視界


潛艇關閉發動機,躲藏在航母的底下,的確可能躲過航母編隊的探測,出其不意的給航母編隊造成致命一擊。但是潛艇想要躲到航母的底下,需要的條件非常多。航母編隊在海上會不斷的進行移動航行,而航母編隊裝備著多艘具備反潛功能的艦艇,並且同時配備多架反潛直升機。在航母編隊的底下還有1-2艘潛艇進行護航,潛艇想要突破重重包圍圈,跑到航母的底下,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而且航母在全速前進的時候,潛艇加足馬力也只能勉強追上航母。如果潛艇躲藏在航母的底下,關閉發動機停止不動,那麼航母很快就會開走,潛艇根本沒有攻擊航母的機會。其實以潛艇的攻擊距離,在接近航母編隊後,完全不需要跑到航母的底下再進行攻擊。只要進入到航母戰鬥群的附近,潛艇就能夠發射魚雷攻擊航母,沒有必要多此一舉再去隱藏到航母編隊的下面。畢竟航母編隊的航行速度並不慢,潛艇想要跑到航母底下,需要追蹤航母編隊一段時間才行,這期間一旦被反潛直升機發現,潛艇存活下來的可能性非常低。



潛艇想要不動聲色的跑到航母編隊下方,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潛艇事先在海底關閉發動機。在航母編隊到達的時候,潛艇就能對航母編隊發起致命攻擊。這種戰術在理論上行得通,畢竟潛艇關閉發動機後,幾乎不會被聲吶發現。除非航母編隊的護航潛艇,迎面碰到了潛伏在水下的潛艇。


不過在實戰中這種戰術的成功率非常低,在茫茫的大海上,航母和潛艇都顯得十分的渺小。即使潛艇得知了航母的航線,在航母的必經之路埋伏。然而在寬闊的海面上,航母編隊剛好路過潛艇潛伏水域的幾率也非常小。除非潛艇跑到對方海軍港口埋伏,在航母停泊的時候,突然發起攻擊。

這種方法的結果是航母受傷,潛艇被擊沉。現代航母的防護能力非常強,一艘潛艇在不使用核武器的情況下,擊沉航母的概率非常低。現代核潛艇的造價不低,用潛艇沉沒的代價,來換航母受重傷,算起來也不夠本。實際上現代主要的軍事強國,為了提高反潛能力,都在研製不通過聲吶,也能發現潛艇的新型反潛設備。假如未來這類設備技術成熟,使用關閉發動機的方法,也無法躲避航母編隊的探測。


軍武小咖


反潛一直是各國的重點任務,但是潛艇也最受各國重視,也是所有武器中發展最快的,對於核潛艇來說、目前沒有任何一種裝備可以提前發現並完美製服它。目前用於反潛的兩項技術為聲吶和磁異常,但對於核潛艇而言,這兩項技術都只是杯水車薪。

1968年——1991年,美蘇之間一共發生了九次潛艇撞擊事故;即便進入二十世紀之後,核潛艇撞擊事故也時常發生,例如、2009年英法核潛艇相撞。這就是因為雙方的核潛艇只開啟了被動聲吶,而核潛艇的噪音太小,所以誰也發現不了誰。

而主動聲吶雖然聽起來很神奇,彷彿各類潛艇無處可逃,但是主動聲吶開啟之後、開啟聲吶的裝備會先一步暴露自己的位置,而聲吶的單位又沒有潛艇的攻擊範圍廣,所以往往先開主動聲吶的人、會先成為靶子。對於頂尖的潛艇、尤其是核潛艇,都使用了橡膠消音瓦、這種頂尖材料可以錯誤引導敵方的主動聲吶,因為它會吸收一部分聲音、再反彈回去,所以會讓敵人產生距離上的誤判。主動聲吶並沒有那麼神奇、也並不是“戰無不勝”,潛艇還是可以埋伏在特殊地形、隱蔽地等待航母到來的。至於磁異常探測,它的探測距離不夠深,探測能力受到一定限制。

眾所周知,航母出戰都是以航母編隊的形式,作為航母戰鬥群的核心,自然是由一干艦艇為航母保駕護航,以之前美國開往中東的杜魯門號航母戰鬥群為例,除了杜魯門號航空母艦之外,戰鬥艦艇還編有2艘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3艘阿利·伯克級驅逐艦以及2艘洛杉磯級攻擊核潛艇。承擔艦隊的防空、反潛任務自然是這些護衛艦艇的重要職責,在反潛探測能力上,這些驅逐艦以及核潛艇肯定比航空母艦更專業,所以要依靠航空母艦自己來發現潛艇,是不現實的,潛艇在作戰時面對的肯定是整個航母艦隊反潛力量的考驗。退回來說,若真要航母依靠自己的能力來發現潛艇該怎麼辦呢,其實也並不是沒有辦法,雖然航母本身的聲吶可能對探測潛艇不是特別在行,但是別忘了航母最強的戰鬥力是艦載機啊,艦載機發現的肯定能算是航母發現的吧。而在艦載機中肯定是配置有反潛機的,我們還是以美國的航母為例,之前美國航母上搭載有S-3反潛機,不過現在基本都退役了,如今反潛任務主要由搭載的SH-60反潛直升機來承擔。

當代反潛機偵測潛艇主要依靠三種手段,一是雷達。這雷達怎麼發現潛艇呢?主要是得益於現在日益先進的雷達技術,就算是不大的物體也會被雷達捕捉,雖然雷達肯定是探測不到水下的東西的,但是探測潛艇的潛望鏡或者通氣管還是可以做到的,所以雷達主要是針對這種情況使用的,但是對於今天我們的問題來說,顯然雷達是用不上了。二是聲吶浮標,雖然這飛機不能接觸水面,但還是有辦法使用聲吶的,那就是投放聲吶浮標,或者是使用線將聲吶投入水中,前者多用於固定翼反潛機,後者則在反潛直升機上可以看見。聲吶也分主、被動兩種。被動聲吶的話主要就是依靠探測噪音來發現目標,對於已經停機靜臥的潛艇來說,發出的噪音完全可以被大洋背景噪音掩蓋,所以被動聲吶在這種情況下無能為力。那麼主動聲吶呢?主動聲吶會主動發射水聲信號,然後通過回聲信號來探測目標,這樣的話潛艇就算是不發出噪音,也會被回聲信號探測到。這樣看起來似乎航空母艦了有勝利的希望,但是可惜的是,這艘潛艇是靜臥在海底的,主動聲吶對於直接躺在海床上的目標的辨識能力就會大幅降低,畢竟潛艇坐底就像是和海床融為一體了一樣,回聲信號的特徵就不會那麼明顯了,所以主動聲吶在這種情況下依舊沒有辦法。

最後就是磁性探測儀了,這主要是針對潛艇金屬對地球磁力線會產生影響來實現探測的目的,這個方法倒是不受潛艇深度的影響,但是可惜的是,這種聽起來就很懸乎什麼影響地球磁力線的原理,缺點就是探測效果不夠精準,想想就能明白,小小潛艇影響地球什麼的,能把這個微小的影響偵測出來就不錯了,還想要什麼精確的信息實在是過分了,所以這種探測方法主要用於大範圍的探測,而且還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擾,所以想依靠磁性探測儀來找出藏在航母底下的潛艇,也太難了

這就是潛艇作戰的一個主要戰術,叫陣地伏擊法,潛艇的速度一般為10-25節,這個速度主動追擊艦艇有點困難,在敵方艦艇必經之路上如港口,海峽等地分設陣地進行沉底埋伏,可以出其不意,攻其不備,達到守株待兔的目的。

潛艇首要任務並不是攻擊敵人,而是保護自己,發動機是潛艇噪聲的控制來源,前段時間報道的我國的泵噴技術就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的。伏擊時關閉發動機可以有效降低噪聲,提高伏擊效果。

不過潛艇伏擊航母的概率並不高,航母並不會單獨行動,而是以航母戰鬥群進行行動,通常來說一個航母戰鬥群由巡洋艦,以美軍的航母編隊為例,一艘航母會配置2艘巡洋艦,4艘驅逐艦,1艘護衛艦,1艘供應艦以及2艘核潛艇,以及反潛巡邏機等。








經常用了


拜託,9102年了,還在玩“守株待兔”的遊戲。得反問您一個問題,潛艇怎麼才能靜臥到航母下面呢?

航母不孤單,不會單獨作戰。航母作為主心骨,拖家帶口出動,外圍的驅逐艦、護衛艦、獵潛艦、潛艇等艦艇最大的作用就是防空與反潛。驅護艦有完備的反潛偵察設備,包括軍艦上的拖拽聲吶、反潛艦載直升機,潛艇一前一後為航母開路斷後,以潛探潛,以潛反潛。

航母戰鬥群反潛作戰示意圖

潛艇關閉發動機是吧,還有一款神器對付它。反潛巡邏機的長尾巴磁探儀,磁探儀作用原理是探測地球磁場的微弱變化。只要是鐵疙瘩,不管它本身有沒有磁性,都會對影響周邊地區的磁場產生影響,被磁探儀發現是大概率事件。反潛巡邏機還配有對海搜索雷達與聲吶浮標,搜潛手段多樣,相比直升機飛行速度更快,探索麵積更大,可以對航母前進區域進行地毯式立體搜索。

反潛巡邏機

所以說,潛艇作戰需要躲過對手的聲吶、雷達、磁探儀,過五關斬六將,才能接近航母。發現航母后也就沒有必要再去關閉發動機潛伏了,直接攻擊了事,如果能以一艘潛艇置換一艘航母,也是很划算的。至於隱藏在固定海域守株待兔的做法,也就太不靠譜了,海洋太大,等到航母經過,恐怕得等上一萬年。

反潛巡邏機搜潛示意圖

反潛手段很多,並不意味著潛艇就毫無機會。在大國博弈中,相對偏弱的一方仍然將潛艇作為有效反擊的手段。二戰時期的德國海軍,冷戰時期的蘇聯紅海軍,都將潛艇作為不對稱戰力重點建設。

新型深潛潛艇

隨著潛艇的噪音水平的降低,以及續航時間、潛航深度的提高,潛艇對水面艦艇仍然有相當大的威脅。潛艇的噪音水平已經與大海背景噪音差不多了,提升的空間已經不多。各國正在謀求潛艇續航能力與潛入深度的突破。比如:7月初,俄羅斯海軍北方艦隊一艘特種核潛艇在巴倫支海海底發生火災,導致艇上14人犧牲,該潛艇可能是俄羅斯正在研發的AS-12核潛艇,採用鈦合金球狀耐壓艇體,最大潛深超過6000米。潛艇躲在數千米深的海底,目前的探測手段基本毫無辦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