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西歧和朝歌是當今的什麼地方?

寶寶最搖擺


西岐是周興起的一個地區,而朝歌則是商代末期國都,大家都不知道商周這兩個王朝恰恰在這個時期就開始更替,商朝已在這個時候走向窮途末路,五百年國運終止,不再約束周圍各個諸侯國。主要還是因為帝辛所謂紂王無惡不作,寵信妲己,姑息養奸像費仲,陷害忠良,導致人民離散,國不將國,就這樣還得罪了周圍大的諸侯國。比如促成西周崛起的周國,周文王姬昌之所以起兵發商,還不是因為帝辛囚禁於他作為人質,還殘忍殺了他的兒子伯邑考。

周文王本身是個善於卜卦的人,《周易》就是他的大作,他明白自己該怎麼做,商朝氣數已盡,正好是舉兵反商的時候,但他本人仔細斟酌,稍步前進,只是慢慢向方向靠攏。原因商朝國運太長(前1600-前1046年),已在百姓心中威望很高,難以撼動,所以會以天意如此舉兵反商,也就有封神英雄為什麼在這個時候紛紛聚集。西岐正好是他的策源地,它是周朝向東邊挺近的一部棋,到周武王時期,國都也不再是渭水中部以北,而在東面渭水以南今天西安西南的灃水一帶,建立灃,鎬兩京,不止如此還在較東的今天河南洛陽市建立了洛邑,稱呼為成周,由於河南這塊地方自古帝王都,早在夏商這一千年裡,就一直是政治中心,從而就是安撫一下商舊地官僚,以顯周朝成為中原之主的決心。

至於西面自然則稱為宗周,這樣分散的四都制早在西周就拉開帷幕,也為以後秦漢唐未來一千多年政治中心打基礎。但是即便如此西岐仍是周當時文化中心,只是僅西周這四百年而已,它是炎黃兩帝所在之地,周太王之所以從寶雞以西遷徙於此也考慮這一點,至今在這塊被稱為周原的地方不停有周朝精美青銅器出土,也是研究早期周文化的一筆資料。西岐縣的著名岐山臊子面就是在當時周朝武王時期出現的,而且席捲寶雞甚至全國。

西岐是新興周發源地,而且是固有的王國。但朝歌呢?卻只是商流動性都城之一,位於河南鶴壁市淇縣,它也代表商朝走向窮途末路的標誌,朝歌早在3000年前武丁大帝開始,經歷武乙,帝乙,帝辛四位帝王,在殷都基礎上,至沫邑大修離宮才形成了朝歌。末代皇帝帝辛更是發揮到極致,大修鹿臺,摘星閣,酒池肉林,建炮烙,專供自己玩樂和懲罰一些不臣之人,作為帝辛本人也不是一味昏庸無為,在他帶領下商不斷向四周擴展尤其江淮,也導致朝歌繁華極致,朝歌夜弦五十里,八百諸侯朝靈山這句詩。

就這樣由於愛慕虛榮,窮奢極侈,好大喜功,拿百姓開玩笑,最終導致周造反,攻破國都。為了不受屈辱,不得已穿上一身鑲有珠寶的好衣裳,走上鹿臺,自焚以洩自己的罪惡。

所以朝歌也代表商不堪的一面,它是舊勢力的終結。而西岐則代表周的興起,新興勢力的開始,所以兩者寓意也恰恰相反。







龍文說史


古代的西岐,在今天陝西省寶雞市岐山縣附近。而朝歌在今天河南省鶴壁市淇縣附近。

如今這兩個地方大致相距有800公里,開車的話可能八九個小時就能到,而古代的伐紂大業則是從各項準備開始,一步一步推進用年來計算。而在小說裡,則有封神演義的各種傳說故事,給我們留下了諸多神奇傳聞。


河青文化


答:現在大家對西歧和朝歌這兩個地名感興趣,主要是受許仲琳小說《封神演義》的影響。

您看,該書第一回《紂王女媧宮進香》,就提到了紂王乃帝乙之三子也,因力大無窮,在帝乙遊於御園飛雲閣塌梁之時,託梁換柱,得立為太子,並在帝乙死後繼承其位,都朝歌。

所以,很多人都認為,朝歌就是商紂王的都城。

但這是錯誤的。

商朝歷史長達五六百年,期間曾多次遷都,有史料可查的有亳,敖,相,邢,庇,奄,殷這七個地方,大部分都在河南境內。

不過,殷是商朝最後一個都城,那是板上釘釘的事。

因為,《竹書紀年》在講到商代中期盤庚遷都於殷的時候,是這樣表述的:“自盤庚徙殷,至紂之滅,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

也就是說,從盤庚到商紂王被周武王伐滅時,商朝始終都是以殷為都城,時間長達273年。

也正因如此,商朝又被後世稱為“殷”或“殷商”。

這殷就是現在河南安陽的殷墟所在。

那麼,許仲琳在著作《封神演義》時,為什麼會把朝歌寫成商紂王的都城呢?

許仲琳並不是亂寫,要知道,根據《史記》記載,周武王滅商,是始於在牧野決戰的。

這場牧野大戰的戰場在哪裡呢?

經考古專家考證,古牧野就在今天河南新鄉境內。

《史記》寫,“甲子日,紂兵敗。紂走入,登鹿臺”,紂王兵敗後在一日之內就退回了朝歌,然後登鹿臺“衣其寶玉衣,赴火而死”。

古朝歌城遺址就在現今河南鶴壁市下轄的淇縣以南、衛河以北,因城西朝向歌山,故稱“朝歌”,據牧野才70多里,而安陽在古朝歌城遺址往北120多里。

要滿足紂王兵敗後一日退回,似乎朝歌更符合史實。

並且,現在經過考古研究,古朝歌城遺址附近有紂王建造的摘星樓遺址,還有紂王墓。

所以,紂王就是死在朝歌。

這裡有一個問題:為何紂王不待在都城,而在朝歌抵抗周武王大軍呢?

上世紀50年代以來,在對殷墟進行大規模考古挖掘之後,考古專家證實:殷墟沒有城牆!

殷墟沒有城牆,顯然不利於直接的軍事防禦。

而朝歌城牆遺址至今猶存,其部分遺存城牆猶高約10米,頂寬約130米,基厚約150米,城垣東西寬4裡,南北長6裡,城周20裡,總面積24平方里。

朝歌城垣既然這麼巍然壯觀,紂王當然會選擇駐守在這兒進行抵抗了。

即從這一意義上說,朝歌也可以算成商朝的“陪都”。

那麼,許仲琳把朝歌寫成了商紂王的都城並不奇怪。

說過了朝歌,再來說說西岐。

“西岐”的叫法,其實是個不確切的稱呼。它的正確叫法,應該叫“岐山”,在今天陝西省寶雞市岐山縣附近。

之所以被叫為“西岐”,只因其位於中原地帶的西面而已。

岐山不僅是周人的起源地,也是炎帝的發祥地。

商人信鬼神、好占卜,周文王崛起,抓住了商人這一特點,編造出“鳳鳴岐山”的傳說,說自己在岐山看到了鳳凰。

“鳳鳴岐山”的謠言越傳越廣,得到了很多人的相信。

這樣,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得以順利與數百個諸侯國組成盟軍,共討紂王。

不過,周朝建立後,建都在鎬京,後來又在周平王時代遷都洛陽,岐山漸漸不為人所知。


覃仕勇說史


導語:商朝在我國民間的存在感卻很強,歸根結底,是因為姜子牙封神的故事在我國民間家喻戶曉。而在姜子牙封神的故事裡,西岐和朝歌這兩個地名幾乎貫穿故事始終,這也讓不瞭解商周歷史的人,也知道商周時期,存在過西岐和朝歌這兩個地名。

這兩個地方分別是商朝與周朝的核心統治區,也是當時天下的核心,不過後來,這兩個地方就在地圖上消失,也沒有以這兩個名字命名的地方了。

首先來看西岐

歷史上的西岐可不簡單,它是周王朝的發祥之地,對周王朝來說意義非凡!據歷史考究,周部落源自華夏(漢)民族,周人的祖先是皇帝曾孫帝嚳,本來他們的祖先居住在姬水一帶,因此以“姬”為姓!後來,周人受到西邊的薰育戎侵襲逼迫,不得不遷徙。他們越過漆、沮和梁山,遷至渭河流域岐山以南之周原。

周人遷徙到岐山之後,此地物產豐富,土地肥沃,灌溉便利,農耕條件優越,經濟發展快,國力迅速恢復壯大。並且周與商有了聯繫,為了自身的安全考慮,周與中原王朝的老大商建立了同盟關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周就是商的小弟,受商王朝的保護,但也要給商王進貢以及聽從調遣。當時,周的政治中心在岐山,又在商的西邊,因此岐山又被稱為“西岐”。

關於岐山,有“鳳鳴岐山”的傳說:

傳說周文王在岐山附近居住的時候,看到鳳凰在岐山棲息。

這一“鳳鳴岐山”的跡象,被後人視為西周將要興起並取代殷商的徵兆。

中華先民自古以來對於堪輿風水之所較為信奉。比如滿清之時,清朝封鎖關外,禁止關內百姓前往關外,理由是關外的長白山為滿洲的聖山,關係到大清國的氣數,因此,為了防止有人破壞大清的氣數,清朝封禁了關外。

在周朝建立之後,武王等人把國都放在鎬京,西岐這個地方不在是國家的核心地區,後來當西周滅亡,西岐徹底就消失。

古代西岐:中國陝西省寶雞市岐山


我們在來說說朝歌

朝歌:謎一樣的都市

商王盤庚時期,將商的國都遷於殷,武丁、武乙、帝乙、帝辛四個帝王以殷為都,商紂王執政時期擴大殷都至於沫邑,大修離宮別館,並因城西朝歌山,改沬都為朝歌。在作為商紂王的國都時期,朝歌達到鼎盛,歷史記載朝歌非常繁華:

“朝歌夜弦五十里,八百諸侯朝靈山”。

西曆公元前1046年,周朝周武王率領數百個諸侯國組成盟軍,討伐商紂王。關於商朝失敗的原因,在當下眾說紛紜——有認為這是商朝的內鬼勾結周朝密謀推翻紂王,最終過火導致商朝滅亡;也有認為這是商朝主力在東部征伐東夷,導致國內兵力空虛的緣故,而傳統史觀則認為這是商紂王不得人心的緣故。

總之,歸根結底,商朝滅亡了,商紂王在朝歌的鹿臺自殺身亡。

商朝滅亡,周朝建立,完成了政權更迭!戰爭結束後,周武王姬發以紂京師封紂子武庚為諸侯,以續殷祀,武庚就居住在他父王的宮室裡。後武庚叛周,周兵攻下朝歌,武庚身死,宮殿被焚,百姓被擄,頑民被遷,從此朝歌成為廢墟。

朝歌現在位於今天河南省鶴壁市境內,並且考古工作者在鶴壁市境內,發現了大量朝歌時代的遺址(現尚有紂王宮遺址、淇園、三海子、摘星臺、鹿臺、淇水關、折脛河、三仁祠、箕子廟等歷史遺蹟)。

總結:這兩個地方都孕育出發達的文明,它們的位置也很有意思,一個是位於西部,一個是位於中原腹地。這倆處都是華夏文明的起源地,也都與黃河有著很大的聯繫。但是和西岐不同,朝歌曾經是世界上最繁華的都城,商王朝創造了非常發達的文明,靠著這些文明,他們征服天下,朝歌也就此成為天下的中心,現在來到這裡的遺址,我們還能夠感受到曾經商王朝的發達。


路之意


隨著時代發展,很多地名也發生變化,歷史上中國各地有很多好聽的地名,這些地名也都非常有名,不過後來,這些地名很多都發生改變,不在叫原來的名字,這不得不說是非常可惜的事情。

比如在商周時期,就有兩個非常出名的地方,一個名叫朝歌,另外一個叫做西岐。這兩個地方分別是商朝與周朝的核心統治區,也是當時天下的核心,不過後來,這兩個地方就在地圖上消失,也沒有以這兩個名字命名的地方了。

那麼在當時的西岐和朝歌,是現代的什麼地方呢?

首先來看西岐,這裡是周部落的發源地,正是從這裡開始起步,周人創立了自己的王朝,西岐位於岐山腳下,因此才有這個名字。在周朝建立之後,武王等人把國都放在鎬京,西岐這個地方不在是國家的核心地區,後來當西周滅亡,西岐徹底就消失。

打那之後,再也沒有關於西岐的說法,曾經的西岐,就是如今的岐山縣,岐山在中國古代的歷史上有著很重要的地位,它不僅是炎帝的發祥地,也是周人的起源地。

周人在這裡孕育出發達的周文明,一開始他們是依附商人,可後來隨著自己的實力越來越強,周人開始向東發展,最終成功把商滅掉。不過周滅商之後,他們沒有真正向東部發展,還是留在西岐等地。以這裡為核心建立自己的政權,可隨著周的衰敗,西岐也漸漸被荒廢。陝西有很多出名的古地名,西岐在這裡面也不算太有名的,最出名的就是西安,也就是當初的長安,其實西岐離著長安也不算太遠,這也是當初周武王選擇在長安等地建都的原因。

正如同商與周對立一樣,西岐與朝歌,就是這兩個政權對立的象徵,朝歌位於中原腹地,是現在河南省鶴壁市的淇縣,如今這裡還保存著不少朝歌的遺蹟。這裡曾經是商王朝的都城,不過在商朝的歷史中,他們曾經換了很多的都城,這裡也是他們最後一個都城,後來著名的紂王,正是在這裡被周人滅掉,商朝也就此結束。不過在商朝被滅亡之後,朝歌仍然掌握在商人的手裡,周選擇用分封制度拉攏人心,也給商人優厚的待遇,准許他們建立自己的諸侯國。

可惜商人的輝煌,還是隨著商王朝的衰敗一去不復返,之後朝歌再也沒有被當做國都,也漸漸走向衰敗。根據後來的考古,在鶴壁等地也發現很多朝歌的遺蹟,其中還發現著名的鹿臺遺址,在這個周圍,被認為是朝歌城的舊址。

和西岐不同,朝歌曾經是世界上最繁華的都城,商王朝創造了非常發達的文明,靠著這些文明,他們征服天下,朝歌也就此成為天下的中心,現在來到這裡的遺址,我們還能夠感受到曾經商王朝的發達。

這兩個地方都孕育出發達的文明,它們的位置也很有意思,一個是位於西部,一個是位於中原腹地。這倆處都是華夏文明的起源地,也都與黃河有著很大的聯繫,古代的文明要想發展,必然是要圍繞在河流附近,可在商周之後,這兩處地方也就沒有被重新當做國都了,這到底是為什麼呢?其實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後來的王朝有更好的國都,他們自然就不會考慮這些曾經的舊城。

當初武王在滅掉商朝之後,也會對這些地方進行一番洗劫,朝歌受到很大的打擊,後來在春秋時期,還曾經發生過外族入侵的事情,宋衛這些國家都遭到嚴重打擊,經過這麼長時間的戰亂,朝歌城也被徹底毀掉。西岐也是一樣,在幽王時期爆發的犬戎入侵,徹底終結西周的統治,也把鎬京和周邊的地區都給摧毀,因此後來這兩個曾經的大城,都已經沒有辦法重新建都,只能是被遺棄。


貓眼觀史


西岐和朝歌是神話小說《封神演義》出現頻率最高的地名,西岐是周朝的龍興之地,朝歌則是商朝的國都,那麼西岐和朝歌屬於今天的什麼地方呢?




我們先來說說西岐,西岐是上古商周時代的地名,位於今天的陝西省寶雞市岐山縣,西岐是周朝的龍興之地和發祥之地,從周太王公亶父遷岐,到周平王東遷洛邑,在長達近400年的時間裡,西岐一直都是周朝的中心。

商朝末年,周氏族的部落領袖公亶父(周武王祖父)率領族人由彬縣、旬邑一帶遷至岐山,岐地成為周人最重要的發展棲息之地。周滅崇(今西安市鄠邑區)之後,周文王姬昌又將都城遷至鎬京,西周建立後,西岐被一分為二,東部屬周公旦所轄,西部屬召公奭所轄,由周王朝直接管轄。



(周公故里,鳳鳴岐山)

關於西岐還有一個著名的典故叫鳳鳴岐山,也是當代一個著名的京劇劇目,西周晚期著作《詩經·大雅·卷阿》有云:“鳳凰于飛,亦傅於天……鳳凰鳴矣,於彼高崗。”講的是有一次周文王在岐山,遇見一隻鳳凰落於附近的山上棲息鳴叫,文王心喜,以為是瑞兆,將山命名為“鳳凰山”,將山下的村落叫做“鳳鳴鎮”,如今岐山縣的行政駐地就在鳳鳴鎮。

西岐在周平王東遷洛邑後便很快沒落,而朝歌則在商朝時期繁華了上百年。



(圖援引頭條作者地圖帝)

朝歌,是商朝的國都,由商朝傑出的君主武丁嘔心建立,朝歌原來叫沬邑,紂王時期擴建殷都,大興土木修離宮別館,改名為朝歌。朝歌最鼎盛繁華的時候,就是在商紂王統治期間,史載“朝歌夜弦五十里,八百諸侯朝靈山”,是上古時期最大的城市。

朝歌,位於今天的河南省鶴壁市淇縣,是商朝的國都,城池極盡繁華奢靡,周武王率領大軍從西岐攻打朝歌城,紂王在牧野與周武王展開決戰,結果兵敗回到朝歌,紂王看到城外旌旗飄揚,周軍密佈,知道大勢已去,但又不想被俘受辱,就在後宮穿上鑲滿珠寶的衣裳,一把火燒了鹿臺,然後在鹿臺投火自盡,商朝宣告滅亡。



商朝滅亡後,武王以商朝國都朝歌封給紂王之子武庚作為他的封邑,以承殷商之統,但是武庚後來走上了叛亂之路,被周武王毫不猶豫的派王師消滅了,朝歌被攻下,武庚身死,不僅宮殿被焚燬,連百姓都被迫遷離,昔日繁華的商都朝歌,至此就成為了廢墟。

西岐和朝歌都是商周時期的重要城市,西岐的興盛和朝歌的衰敗,代表著兩個朝代的更迭,西岐在西,朝歌在東,正好對應著西周和殷商。


大國布衣


朝歌,大商朝的帝都。

西岐,周王室的龍興之地。

朝歌的位置大概就是今天的河南北部,鶴壁市淇縣一帶。

西岐在周文王之前的位置大概是今天的陝西一帶,到了武王的時候差不多就擴展到整個黃河流域了,西岐城的位置大概就是在今天的陝西寶雞市岐山縣。

不管是西岐還是朝歌,估計很多人都是從《封神演義》得知的,畢竟年代太久遠了,而且朝歌是西岐作為地名也只是在商周時期出現。

不過這兩個地方都是中華文化的發祥地,西岐是周王室的發祥地,朝歌是商朝的國都,發祥地。都是中華文化歷史上重要的組成部分。


中國歷史研究所


西岐是陝西省寶雞市古地名。

朝歌位於河南省北部,因淇河而得名。

拓展資料

西岐,商周時期古地名,今陝西省岐山縣。岐山是中華民族重要的發祥地之一,相傳是炎帝生息之地,部分史學家考證也為黃帝誕生之地。

岐山是周王朝發祥之地,從周太王遷岐到周平王東遷近400年間,岐山一直是西周的中心。有周公廟、鳳雛遺址,並出土大量周朝文物,以青銅器最為著名。

朝歌,是殷商時代四個帝王的都城,3000多年前就是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最早的繁華都市之一。

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紂,牧野大戰後朝歌失守,殷紂王帝辛鹿臺自焚,殷商被周所滅。西周時期朝歌又成為衛國的都城,時間長達383年 。由於歷史悠久、文化厚重,淇縣是河南省歷史文化名城。摘星臺、紂王殿、鹿臺、三仁祠、仙人梯等名勝古蹟猶存。朝歌也是我國許多姓氏的祖居地。


曉雲29696


當代的許多姓氏都起源周朝的分封,西岐可以說是很多姓氏的起源之地,譬如周吳鄭王四大姓,都與周朝姬姓有關。周朝,興起於岐豐之地,岐在如今陝西省寶雞市岐山縣,而豐大約在如今陝西省西安市附近。至於朝歌,在如今河南省的黃河以北地區,即鶴壁市淇縣,商朝統治中心一帶,是古代所謂的河內地區。

一、武王伐紂,召合天下八百諸侯,從孟津渡河而攻商朝都城朝歌,牧野之戰也在黃河以北,在朝歌郊外。商朝中心一帶,古代所稱的河內地區,是後來劉秀的龍興基地和司馬懿的老家。

歷史記載,商朝建國之初,都城本在黃河以南,很有可能在河南偃師附近,後來屢次遷徙,直到盤庚遷到黃河以北的殷,因此商朝又叫殷商。殷就在如今河南安陽,洹水從這裡流過,商朝在這裡一待就是兩百多年,經歷了商高宗武丁最繁盛的時期。大概就是武丁,奠定了朝歌的基礎,殷和朝歌相鄰,離宮別館綿延相屬,商紂王就在朝歌掌控天下。商紂王有強大的勢力,但信仰巫鬼的商人流行著活人祭祀的風俗,在當前看來,這種風俗是極為殘暴的,再加上商紂王窮奢極欲,終於導致了武王伐紂。武王攻入朝歌,紂王自焚,武王和其弟周公旦逐漸改變了巫鬼統治的文化,變而以禮教約束四方,因此在後來的孔子(孔子卻自認為是商人的後裔)等人看來,周朝是禮儀之邦。

黃河以北的商朝中心地區,被古人看做河內之地,長期看做殷商故地。在這裡,後來的著名封國是衛國。秦末,司馬卬起兵反秦,被項羽封為殷王,這就是司馬懿的祖先,司馬家在溫縣住了下來,稱為河內司馬氏,一直在漢朝擔任重要官員。王莽末年,天下大亂,劉秀又以河內為基地,再興漢朝,建立了東漢,直到三國時期,河內司馬家最終竄了出來,統一天下,建立西晉。

二、周朝先祖古公亶父從豳遷到岐山下的周原,周人開始在西岐興盛,到其孫周文王時期,已經有與商朝爭雄的趨勢。需要說明的是,西岐一帶其實也是秦朝的興盛之地。

西岐,在陝西省岐山縣,周朝建立後,建都在鎬京,在如今西安附近,是為豐地,所以說周朝興盛於岐豐之地。到了西周末年,周平王被西戎所逼,被迫遷都洛陽,許多原本封在關中的重要封國(如鄭國等),也一起東遷。周平王把抵抗西戎的重任交給了秦國,許諾秦國,他們若能打敗戎人,周朝故都岐豐之地,秦國可佔而有之。於是,秦國從千陽一帶(從甘肅秦亭一帶已經東遷到千陽)往東攻擊戎人,逐漸佔據了岐山一帶,建都於附近的雍城。直到秦孝公時期,終於在咸陽建都(豐地一帶)。由此可見,周、秦,都興起於西岐。


星火辰


歡迎打開歷史寶藏。


西岐是西周的一個發源地之一,而朝歌是商朝的一個重要的國都。

西岐就是周原,在今天陝西省寶雞市的岐山縣、扶風縣和眉縣的一部分。朝歌城在今天的河南鶴壁市區南部。

這兩個地方,在上週交替之時,可謂是一對冤家。

周族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民族,崛起於商朝的西邊,今天的陝甘區域,周族興起的過程是很曲折的,因為西邊靠近蠻夷之族,草原民族是不種地的,並且沒事了就要來騷擾這些安生種地的族人,因此先周史上一個重要人物——公亶父帶領族人,遷徙到了岐下這個地方。

《史記 周本紀》有記載:去豳,度漆、沮、逾梁山,止於岐下。《孟子 梁惠王下》同樣也有記載: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去之岐山之下居焉。
西岐和岐下,其實都指的一個區域,就是一個叫周原的地方。《詩經》中有這樣的句子:“周原膴膴,堇荼如貽。爰始爰謀,爰契我龜。曰止曰時,築室於茲。”

富饒的周原

肥沃的周原,成了周族興旺崛起的一個福地。

所以周人很感激這片沃土。

而西岐這個稱呼,應該是遠在東方中原的商朝對這群西方人的稱呼。

西周崛起之時,位於黃河北邊今天新鄉鶴壁區域的朝歌城,是商朝最繁華的地方。

一片歌舞昇平,商紂王還有點不滿東邊夷人的不聽話,於是就派兵去征服東夷,結果被西邊的周族趁亂奪了天下。

武王伐紂的故事我們都知道,商周鼎革之際,朝歌城並沒有受到太大的破壞,紂王自焚之後,商朝名義上就滅亡了,武王於是分封紂王的兒子武庚為侯,就繼續掌管著朝歌這座城。之後武庚被滅,朝歌城被毀,這也是可以想見的事了。


更多歷史類原創內容,歡迎關注@歷史寶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