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楷書字體產生

楷書也叫正楷、真書、正書,由隸書逐漸演變而來,而更趨簡化,橫平豎直。《辭海》解釋說它“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這種漢字字體端正,就是現代通行的漢字手寫正體字。楷書有楷模的意思,另據傳:“孔子墓上,子貢植的一株楷樹,枝幹挺直而不屈曲。”楷書本筆畫簡爽,必須如楷樹之枝幹也。宋《宣和書譜》中說:“漢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隸字作楷書。”這裡的楷書實際上是指王次仲所創的八分書,而不是現代所謂的楷書,張懷瓘《書斷》中已先談到過,六朝人仍習慣用它。王僧虔《論書·韋誕傳》中雲:“誕字仲將,京兆人,善楷書。”那是“八分楷法”的簡稱。到北宋才以之代替了正書之名,其內容顯然和古稱是不一樣的。

楷書也是一種官名。《新唐書·百官志二》記中書省史館有楷書二十人,寫國史楷書十八人。楷書作為官名也稱作楷書手,掌繕寫之事,在同一機構中並置,因具體分工有所不同。《通典·職官二十二》記楷書手為流外勳品官。宋代無楷書手之稱,惟稱楷書。

楷書的產生,緊扣漢隸的規矩法度,而追求形體美的進一步發展,漢末三國時期,漢字的書寫逐漸變波、磔而為撇、捺、且有了“側”(點)、“掠”(長撇)、“啄”(短撇)、“提”(直 鉤)等筆畫,使結構上更趨嚴整。如《武威醫簡》、《居延漢簡》等。楷書的特點在於規矩整齊,是字體中的楷模,所以稱為楷書,一直沿用至現代。


漢代楷書字體產生

《武威醫簡》1


漢代楷書字體產生

《武威醫簡》2


漢代楷書字體產生

《居延漢簡》1


漢代楷書字體產生

《居延漢簡》2


一般說楷書創始於三國魏時的鐘繇。鍾繇擅篆、隸、真、行、草多種書體,王羲之等人都曾經潛心鑽研其書法,並稱為“鐘王”。 他又和東漢的張芝被人合稱為“鍾張”。他所作楷書的筆意,亦脫胎於漢隸,筆勢恍如飛鴻戲海,極生動之致。唯結體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仍存隸分的遺意,然已備盡楷法,實為正書之祖。據唐代張彥遠《法書要錄》說鍾繇之所以書法有巨大成就,乃是因為他得到了蔡邕的《筆法》:“蔡邕受於神人,而傳與崔瑗及女文姬,文姬傳之鐘繇,鍾繇傳之衛夫人,衛夫人傳之王羲之,王羲之傳之王獻之。”

但是蔡邕可沒寫過楷書,鍾繇所創楷書,應該是他一方面適應時代潮流,善於學習民間出現的新書體,另一方面是他勤奮學習,善於思考與鑽研的結果。據宋代陳思《書苑菁華》記載,鍾繇少年時就跟隨劉勝學習了三年的書法,後來又學習曹喜、劉德升等人的書法。在學習過程中,不分白天黑夜,不論場合地點,有空就寫,有機會就練。與人坐在一起談天,就在周圍地上練習。晚上休息,就以被子作紙張,結果時間長了被子劃了個大窟窿。見到花草樹木,蟲魚鳥獸等自然景物,就會與筆法聯繫起來,有時去廁所中,竟忘記了回來。這說明了鍾繇的書法藝術確實是自己勤學苦練的結果。

在苦練的同時,鍾繇還十分注意向同時代人學習,經常與曹操、邯鄲淳、韋誕、孫子荊、關枇杷等人討論用筆方法問題。鍾繇不但自我要求嚴格,對於弟子門生也同樣以嚴要求。對於兒子鍾會,也常常百般勸誡,鍾會最後也取得了巨大成就,鍾繇、鍾會父子被人們稱為“大小鐘”。

到了東晉王羲之,將小楷書法更加以悉心鑽研,使之達到了盡善盡美的境界,亦奠立了中國小楷書法優美的欣賞標準。這些初期“楷書”,仍殘留極少的隸筆,結體略寬,橫畫長而直畫短,在傳世的鐘繇《宣示表》、《薦季直表》中。這種特點尤其明顯,誠如翁方綱所說:“變隸書之波畫,加以點啄挑,仍存古隸之橫直”。 但兩者無一確實者,多為後人傳模或臨作。

如今一般所說的楷書,是從漢隸逐漸演變而來的,按照時期劃分,可分為魏碑和唐楷。魏碑是指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書體,它可以說是一種從隸書到楷書的過渡書體,鍾致帥《雪軒書品》稱:“魏碑書法,上可窺漢秦舊範,下能察隋唐習風。”魏碑經常帶有漢朝隸書的寫法在其中,因此它的楷書性質還不成熟,但正因為這種不成熟性,也就造成了百花齊放的場面,意態奇異,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美。而狹義的楷書則是指到唐朝以後逐漸成熟起來的唐楷,其代表人物有初唐的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中唐的顏真卿,晚唐的柳公權。我們常說的楷書四大家“顏柳歐趙”,前三個就在唐朝。


漢代楷書字體產生

《宣示表》1


漢代楷書字體產生

《宣示表》2


漢代楷書字體產生

《薦季直表》1


漢代楷書字體產生

《薦季直表》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