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少流傳很久的“洋經典”,其實不堪一擊

有多少“洋經典”得到考證?

文丨戴宇威


為勵志、為教化、為長志氣或添自豪,我們總喜歡引據名人事蹟、名家所說。而要更想彰顯說服力,莫過於引據“洋經典”了,比如牛頓見蘋果落地而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瓦特見水沸騰衝開了壺蓋而發明了蒸汽機,愛迪生“天才是九十九分汗水加一分靈感”的名句等,就不但為每一箇中國學子熟知,而且為很多人景服。

其實,牛頓的發現和瓦特的發明遠不是我們想象的那麼簡單,他們的成就也只是在已有的發現和發明基礎上向前邁進了一步或關鍵性的一步,並不是橫空出世,異幟獨建,誠如牛頓所說,“如果說我比別人看得更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


有不少流傳很久的“洋經典”,其實不堪一擊

既然如此,他們所看到的自然現象又與後來的成就有多少必然聯繫呢?最多是激發了他們的研究興趣,確立了奮鬥的方向,要有所建樹,還得從前人奠定的基礎學起走,而不是憑所見就去冥思苦想,以冀頓悟。

至於愛迪生的名句,本很不錯,但後邊還有“而後者是至關重要的”半句。正是因為此半句被人有意或無意省略了,不知害得多少本無某方面靈感即天賦的人,卻硬要往該方面去廢寢忘食、懸樑刺股,從而鑽進去,走不出,陷於走火入魔。

日本人做事認真、敬業,眾所周知。可就有日本連清洗過的馬桶裡的水都可舀起來喝的“經典”為我們的媒體奉為圭臬爭相報道,以教化國人,很多人讀此就羞愧得無地自容。

然而,這經典卻如同美妙的肥皂泡,讓一位12歲的日本男孩戳破:日本的自來水分為飲用水和用於洗衣沖廁所的生活水兩條管道,馬桶再幹淨,也不能喝馬桶裡的水;同時,馬桶有一條彎管,總是盛著水,也無法清洗,即使放入的是飲用水也不再是衛生水,沒誰敢喝。


有不少流傳很久的“洋經典”,其實不堪一擊

其實,這位男孩說出的是簡單的常識,而前者在日本簡單得連常識都算不上——我們每年有數百萬的人前往日本旅遊、公幹、讀書、某事,豈能不知?我們將有悖簡單常識的事奉為經典,能不汗顏嗎?

再說,馬桶就是用來拉撒的,再講衛生,也沒必要洗得讓盛的水都敢飲的程度。若要將拉撒屎尿的馬桶清洗到可盛飲用水,肯定會比洗餐具耗費更多的自來水和清潔劑,耗費更多的人工,產生更多的汙水和汙染物。

同時,馬桶洗得再幹淨,只要一使用,又回到汙穢狀態,得重新來,而馬桶的使用一般較頻繁,一天不知得清洗多少遍,得耗費多少人力物力?產生多少汙染源?這樣,既不節儉,又不環保。

而日本由於面積狹小,自然資源有限,珍惜天物,物盡其用到了吝嗇小氣的地步,我們就曾極力宣傳過日本人如何精打細算的經典——辦公用紙正面用了還得用背面,鉛筆削得手握不住了還得用棍子捆紮著用。如此節約,與洗馬桶的奢侈,豈不矛盾?


有不少流傳很久的“洋經典”,其實不堪一擊

類似的被我們懵懵懂懂地奉為圭臬的“洋經典”還很多。前些年就曾熱炒過有關中國傳統文化的一件事:“全世界七十五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於1988年在巴黎聚會,討論新世紀世界的前途,他們竟然得出一致的結論,認為二十一世紀,人類如果要過和平幸福的生活,就應該回到兩千五百年前中國的孔子那裡尋找智能。”

這足該讓每一箇中國人自豪的了。可有個叫李慎之的學者到國外查找了這次會議的相關資料,拜訪了有關人物,令人喪氣得很,這個會確有其事,但會上根本沒提到孔子,甚至連中國都沒有人提起。豈不好笑!

上世紀八十年代,有一“經典”為國人熟知,這就是據返回地面的航天員講,在太空中,唯一能看到地球上的人工建築就是中國的長城。雖然當時美蘇航天器頻頻升空並與飛船對接,宇航員不斷地在創造人類停留太空時間的記錄,而我們還沒有載人航天的計劃公佈,但這一“經典”令國人的振奮,不亞於我們的航天員進入了太空。

然而,根據常識,肉眼要在太空看到長城,如同要看得見幾公里外一根草,這“經典”仍是不堪一擊的美麗肥皂泡。事實上,當我們的多名宇航員也上了天並出了艙,卻沒聽到他們講到這方面令人振奮的事。


有不少流傳很久的“洋經典”,其實不堪一擊

朝鮮戰爭,我們是大贏家,過去只要一提及,總是凱歌高奏和抑制不住的自豪。最有說服力的就是美國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佈雷得利關於朝鮮戰爭的一句話:“美國是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同錯誤的敵人打了一場錯誤的戰爭。”

這句話我們不但在大會小會上常聽到,還常見諸媒體。美國是徹頭徹尾、徹裡徹外地錯了、敗了,人家自己都承認了,還有啥可說呢?咋不值得我們自豪呢?戰後的朝鮮又按三八線恢復了戰前格局不去說了,停戰後美國是否在為出兵朝鮮後悔也不說了。

值得一提的是,前些年有學者在美國查閱了相關的背景資料,原來佈雷得利說這句話還有個前提:“如果這場戰爭擴大到中國。”原來我們自豪了半個世紀的一個結論,卻是斷章取義,是拿假設當作真實來炫耀。這實在比阿Q得意的“先前闊”還虛渺。

近些年,出了強行撤遷事,媒體就常有外國如何對待撤遷的報道。有這樣一“經典”:二戰時德軍空襲頻仍,倫敦機場亟需徵地增建起飛跑道,可就有一釘子戶以不得妄動祖業為由死活不肯遷搬,公眾都對他置國家民族危急於不顧的頑固態度而憤怒,主張強撤,可首相丘吉爾卻不硬來,放棄了先前計劃,另擇路線修建跑道。


有不少流傳很久的“洋經典”,其實不堪一擊

很多人不理解,丘吉爾解釋:政府增建機場跑道,就是為了保護民眾的財物,如果把他人財物毀了,建這跑道還有什麼意義。這“經典”與我們的一些強撤做法不啻霄壤,令人驚奇。

但經得住拷問嗎?且不說顧了一個人的財物很可能會危及更多的人乃至整個國家民族的利益,且不說處於戰爭緊急狀態下,國家元首有徵用一國人財之力的權力,就以天賦的“私人財產不可侵犯”觀,你為照顧這一釘子戶改了道,又能保證他處沒有不願妄動祖產的釘子戶嗎?若有又怎麼辦?總不能放棄跑道修建,讓敵軍來轟炸吧。

其他如美國加利福尼亞有一位名叫霍勒斯·盧西奇的生物教師為使學生克服害怕蟲子或不願碰蟲子的心理狀態,自己帶頭吃活蚯蚓,並讓學生也吃;如某高校特聘的外教女教師為請求我們的同胞不要在考試中作弊,當堂給學生下跪;如肯尼迪的母親面對記者採訪,談她還有一個比做總統更令她自豪的挖土豆的兒子,等等。這些事是否真、是否經得住推敲姑且不說,若是發生在中國人身上,絕對是遭指責、遭譏諷甚或被起訴:有失人道,有失師道尊嚴,說瘋話。


有不少流傳很久的“洋經典”,其實不堪一擊

我們引用“洋經典”之所以會犯這些低級錯誤,並不是國人智商低,而是我們很多人深入骨髓的崇洋媚外心理使然,在很多事情上沒有自己的判斷力,只能俯仰隨人,人云亦云。我們的民族智慧、民族自信到哪去了呢?當然,我不否定,外國有很多好的東西值得我們借鑑和學習,我們國家現代化的進程,更多的是靠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