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好的幼小銜接可以帶來什麼?

於球球耐摺咧


幼小銜接的重要性

幼小銜接是幼兒園和小學教育兩個教育階段的平穩過渡的教育過程,也是兒童成長過程的一個重大轉折,這個階段也是處於人類整個邏輯思維形成和使用過程中所要經歷的三次環境轉換的第二次轉換期,幼小銜接的重要性由此可見,意義重大。

幼兒園時期主要是以遊戲和能力發展為主的教育方式,而小學教育主要是以正規課業和靜態知識的學習為主的教育,兩者的這種教育方式的不同需要兒童身心的調整來適應,這種適應的調整就是幼小銜接的主要任務,幼小銜接不當會造成孩子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性方面的種種問題,身體上的不良反應是,孩子會容易疲憊,食慾不振,精神狀態差,心理上壓力大,自卑,厭學,社會適應性方面表現出孤僻,不敢跟人說話,不愛與同學溝通。這些問題都對孩子以後的人生有很大影響,所以,做好幼小銜接很重要。

其實在十年前、二十年前,幼小銜接可能沒有那麼重要。而在這幾年,幼小銜接重要得不能再重要了。是因為我們做了這麼多年的家庭教育以後,我們發現家長最重視孩子的學習。

我們也分析了很多,見到了很多的孩子和家庭,分析了很多案例。我們發現孩子厭學是從一二年級開始的,當他不愛學習的時候,他肯定就不會學習太好了。這到底是因為什麼?我們認為是這個社會太急了,整個社會急,我們追求物質的速度超過了追求精神的速度,所以這種急影響了我們的教育,影響了我們的家長,我們的家長也很急。而教育是農業不是工業,這是葉聖陶先生說的。工業可以縮短過程、可以急一些。我們在最短的時間內達到結果。而教育孩子是農業,你把種子種在地下,只能等著,他有一個規律,你只要破壞了這個規律,最後他一定不會成才。

我上海有一個朋友,他的孩子五歲,他就讓孩子寫字,這個孩子寫字寫不好,他就罵了孩子、打了孩子,他的孩子就跟他說了一段話。他發短信給我發過來,他兒子五歲說了一段這樣的話:這世界有三種笨鳥:第一種笨鳥是先飛,第二種是後飛,第三種是不飛的,下了蛋希望蛋飛的。孩子一下就道出了教育的真諦。你都不飛你讓我飛。

這道出了中國家長教育的最核心問題,高標準、嚴要求。我在中央電視臺做節目的時候,張越老師,我跟她這樣說過,我說現在家長對孩子的問題是高標準嚴要求。張越老師問,難道這樣不對嗎?從古至今,高標準嚴要求這個詞我覺得都不應該用在另外一個人身上。家長應該想辦法讓孩子對自己高標準嚴要求,但是當家長對孩子高標準嚴要求的時候,孩子對自己就會沒標準、沒要求。所以家長應該降低對孩子的期望和要求。現在幼小銜接的核心問題,在我們小學有一個學前班,我們小學的學前班是本校考,是學校的老師,是沒有功利色彩的,是這些孩子在學校裡面邊玩邊學。現在大量的學前機構是培訓機構搞的,孩子在上小學之前都學了很多這樣的知識,他上了小學以後,學的我都會了。等到三年紀真正寫作文的時候,他的不足就暴露出來了。

幼兒園和小學有幾個不同:

第一,作息時間完全不同。他在幼兒園三年養成了一套生物鐘。忽然到小學,要形成一個新的生物鐘。如果沒有實現銜接的話,小孩子上小學會出現體弱、多病,其實是孩子不適應的結果。在孩子上哪個小學,你應該提前一到兩個月按小學的上學時間來調整生物鐘。

第二個是評價體系,幼兒園孩子不橫著比,他是縱著比,你今天不比昨天差,老師就不說你了。評價一個孩子只要不差就可以了,好比我們上幼兒園遲到,就遲到了,上課說話就說話了。沒有老師會抓住一點說你違反規矩。上小學突然一下就有一個小學生守則,從各個方面對孩子建立了一個底線。孩子可能適應不了。有的學校60分,有的學校不到90分就不算及格,他的評價體系變成了一個孩子和另外一個孩子之間比。很多孩子突然一下就不適應了。因為這個評價體系的不同,孩子不適應小學,會造成他很多的情緒和行為的不同。

第三個是傳授知識的不同。幼兒園是玩中學,可以玩教具,玩著學,小學可不是玩的。叫坐中學,看著老師,老師傳授知識,他必須要接受。現在突然一下不適應,這種不適應會造成很多孩子不習慣。六歲的孩子每半年都是一個樣。你的孩子這個點上沒有聽懂這個知識,但是可能十天、二十天以後他就完全懂了。孩子上學,我認為越晚越好。我們家長現在想盡辦法讓孩子提前上學。你讓他提前了,他的思維能力、各種能力都比別的孩子差很多。這個階段差一點,各個階段就差很多。你讓孩子晚一點上學,他自信心很強。現在學校壓力非常大,在這麼大的壓力下,這個孩子每天就像尾巴一樣跟在別人後面,他的自信心何在?他的上進心何在?如果他跟不上老師家長給的壓力很大。造成的結果是損傷了孩子的自信心、上進心。當孩子自信心、上進心一旦失去,他學習、做事情都沒有動力。

如何做好幼小銜接

幼小銜接這個重大的轉折過渡期對於孩子的成長的重要性不可忽視,那麼作為家長要怎麼幫助孩子適應小學生活,順利渡過從幼兒園到小學生活的過渡期,為孩子的入學後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呢?

1、鼓勵孩子上小學,激發他們的嚮往之情

其實一般來說6歲左右的孩子在身體和心理上都具備了上小學的條件,他們內心對於小學是非常向往的,他們會羨慕帶著紅領巾揹著書包上學的小哥哥和小姐姐,渴望新的書包,新的鉛筆盒,新的衣服,時時刻刻都流露出對小學的嚮往之情。

家長在這個時候要特別留意孩子的心理狀態,積極鼓勵孩子上小學,時常以鼓勵的口語激發他們對小學生活的嚮往之情,例如家長可以這樣說:“寶寶真棒,寶寶長大了要上小學了!”,讓孩子對於即將成為一名小學生充滿期待,也感到光榮和自豪。

家長也可以在有空的時候帶孩子到小學的校園裡面逛一逛,走一走,讓孩子提前感受和熟悉小學的校園和氛圍,見到校園裡的小學生,也可以趁機教育孩子,激勵他們:“以後你也會像小哥哥小姐姐一樣,在小學的校園裡面認字,數數,學很多知識,你也會跟他們一樣聰明一樣棒!”

2、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和自理能力

我們都知道,在幼兒園裡面孩子過的是一種被照顧著的集體生活,幼兒園的老師整天都跟著,吃飯、穿衣服、繫鞋帶、上廁所,老師都會看護周到,及時給予幫助。但是進入小學後,則是相對獨立的生活,孩子必須有生活自理的能力,自己學會照顧自己,自己繫鞋帶、穿衣服、上廁所。這時候老師的主要任務是傳授知識,小學也有很多學生守則,學校規章制度,孩子需要自己學會集中注意力,學會自控能力。

作為家長,在平時的日常生活中,不要溺寵孩子,什麼事情都替他們打理好,要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自己穿衣、繫鞋帶、如廁,自己的玩具學習用品自己收拾好。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困難,家長們也不要急著幫孩子解決,先引導他們,然後讓他們想辦法去解決,這是培養孩子獨立性非常重要的環節,這對於他們以後進入小學甚至是以後的人生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家長不能隨時隨地看護陪伴著孩子,進入小學後,他們需要自己去處理他們遇到的生活、學習和人際交往上的問題

此外,家長在平時的生活中也可以制定一些家庭的小規則和獎罰制度,,例如,孩子不好好吃飯罰倒垃圾等等,這對於他們培養自控能力和良好的習慣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3、培養孩子與人溝通的能力

相對於幼兒園,小學生活更加獨立,自主和多變,所以培養孩子良好的品性和良好的溝通能力,對於他順利、成功地展開新的校園生活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培養孩子良好的溝通能力,家長們可以帶孩子多出去走走,多和陌生人見面,消除孩子對陌生人的畏怯心理,多讓孩子與不同年齡的孩子交往,讓孩子既可以跟大哥哥大姐姐溝通,也可以做比自己小的孩子的領導者,增強孩子與人交往的能力。在平時生活中,家長可以跟孩子分享自己的一些見聞,誘導孩子也學會和別人分享自己的心聲,分享自己的食物分享自己的玩具。家長還可以讓孩子邀請他們的小夥伴到家裡做客,讓孩子以小主人的身份招待小夥伴。

這首先要打破中國家長靠潛意識的一套訓練系統。中國家長為什麼這麼關注學習?好好學習就能考好大學,考上好大學就會有好工作,有了好工作就會有好收入,有了好收入就會有好生活,有了好生活就會幸福。這是絕大部分中國家長內心的潛意識。這套潛意識裡面可能都是錯的。難道好好學習就一定會考上好大學?你會發現好好學習的往往都是成績在中間。有了好工作就一定會有好收入嗎?公務員不熬個十幾、二十年是沒有什麼好收入的。有了好收入就一定會有好生活嗎?現在收入高、職業高的人家庭不幸非常多。整個邏輯是不符合邏輯的。但是確實中國家長追求的。 主持人:中國家長覺得如果我這麼做了可能就會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