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時評丨從一封家書中讀懂的責任壓實

“你所站立的地方,便是你的中國。你怎樣,中國便怎樣;你是什麼,中國便是什麼。你有光明,中國便不再黑暗。”疫情防控的特殊時期更考驗著每一個人能否有這樣的覺悟,能否扛起責任,各環節又能否將責任壓實。

抗“疫”時評丨從一封家書中讀懂的責任壓實

文章配圖,來源網絡。

“母親英靈不遠,不孝兒丁華泣陳紙上,希望您能聽到並原諒兒女們的不孝。”這是一封發往天堂的家書!1月28日(正月初四),正在抗疫一線值守的資興市委第一巡察組組長扶丁華接到電話,向來身體康健的母親猝然離世。1月30日上午,扶丁華在安葬母親後即刻重返抗疫崗位。2月5日凌晨,他滿懷悲痛和愧疚,寫下了這封給母親家書。

不論是從風俗的角度,還是從情理的角度,寫信人的那種自責與愧疚完全屬於人之常情的情感表達。母親辭世之際,自己沒能陪在身邊,在她離世後又當即決定不弔喪、不宴客、不開追悼會,一切簡辦,連老人孃家的幾個外甥趕來弔孝,也只讓他們上一炷香就勸返……若撇開非常時期這一因素,或者說若放在平常,這些做法在別人看來的確有些費解。

可是,當前屬於非常時期,非常時期就有不一樣的要求。換句話說,就考驗著特殊應對,考驗著責任落實與規定執行。寫信人不是普通群眾,他不僅是黨員,還是巡察干部,在非常時期更要有非常擔當,而這種非常擔當既體現於疫情防控一線的衝鋒在前,也體現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也許有人會說,對一位巡察干部來說,自然知道弔喪、宴客、開追悼會連著聚會,自然知道聚會容易造成病毒傳播甚至加劇疫情蔓延,自然知道非常時期更不能心存僥倖、麻痺大意。這些話也沒錯,但具體到應對中還要看能否過得了情感關,畢竟痛失的可是自己的母親,要知道一個人最難邁過的就是情感關、親情關。這個時候稍有猶豫,所有的“自然知道”也就成零。說到底,是擔當意識、責任意識、落實意識說服了自己。

更難得的是,在處理母親喪事上一家人意見出奇統一。試想,在兄弟姐妹眾多的家庭,若有的兄弟姐妹堅持要宴客、要弔喪,可能就是另外一種情況了。大家的意見為什麼一致?某種意義上,可以折射出當地政府針對疫情的宣傳到位、責任傳導到位。因為只有宣傳到位,認識才有可能一致,只有責任傳導到位,尤其是壓實責任,才能彰顯責任。“現在正是疫情防控的緊要時間,我和二哥都是共產黨員,二嫂也是抗疫一線的醫生,大姐夫是鄉司法所聘請的調解員。疫情就是命令,防控是我們必須扛在肩上的責任,我們不能因為您的喪事導致人員聚集,造成疫情擴散的隱患。”從這些話語中,我們能感受到每個人身上的那種強烈的責任意識和使命擔當。

從這一封家書中,我們讀懂了責任的壓實,而有了責任壓實,層層抓落實,每一個環節都能把工作做細做實,就不愁凝聚不起疫情防控的強大合力,就不愁打不贏這場沒有硝煙的戰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