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賞析手法真的有必要存在嗎?你怎麼看?

鄧繼敏


怎樣鑑賞古詩詞

(1)不懂賞析方法,就掌握不了古詩詞的精華

中華古詩詞歷經二千年的洗練,成為世界的獨有的文化瑰寶。唐詩宋詞更成為中華詩詞的頂峰,可謂是文學皇冠上的明珠。中華詩詞影響了數百代人,今日詩詞大會的盛舉就印證了。難以想象,幾歲的孩子就能熟記數百首詩詞,在世界上都獨一無二。難道這樣的舉世無雙的文化瑰寶?還能放棄嗎?必須延續!而且要發揚光大!所以要繼承借鑑,這就需要有一些方法技巧,才能更好的流傳。

(2)古詩詞賞析的主要方法

第一點:分析“詩詞的形象”,領悟詩詞的主題思想。

詩詞中有三類“形象”即:人物形象(人)、景物形象(景)、事物形象(事)。這三種形象構成了整個詩詞的“意境”,有境之詩詞則自成高格。

a:古詩詞中常見的“人物形象”有:豪放的形象,如《將進酒》、《夢遊天姥吟留別》中的李白自己的形象。再如《念奴嬌.赤壁懷古》的周公瑾的形象…“沉鬱的形象”,如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的自身形象,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自身形象…“隱者形象”,如陶淵明的《飲酒》、孟浩然的《過故人莊》中的自身形象…“愛國形象”,如岳飛的《滿江紅》中的自身形象,王翰的《涼州詞》、王昌齡的《出塞》中的軍人形象…“壯志未酬的形象”,如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杜甫的《登高》中的自身形象…“送別的形象”,如李白的《贈汪倫》、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中的自身形象…“思鄉的形象”,如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李白的《靜夜思》中的自身形象…“愛情的形象”,如李商隱的《無題》、柳永的《雨霖鈴》中的主人公形象…等等。人物形象貫穿在詩詞之中,或明或暗,多數是作者自身的形象,也有其他人的形象,主要以主題的需要而定。

b:古詩詞中常見的“景物形象”

自然界中的一切景物,都可以成為古詩詞的“景物形象”。只不過需根據主題的需要而進行組合。景物一旦組合到詩詞中,就變成了所謂的“意象”。“意象”是古詩詞理論的概念,簡單的說就是:作者在選擇什麼樣景物作描寫對象時,要根據自己的意願,應有利於表達詩詞的主題,這種意願或者是思想就是“意象”中的意,而自然的景物就是“象”。詩詞中的景物描寫,就是各種“意象”的“有序”組合。詩詞中按一定的“規則”而組合的各種“意象”整體,就是所謂的“意境”,意境大於意象。(所謂的“有序”與“規則”是作詩詞的技巧,另議)。

“景物形象”在詩詞中有兩種排列形式。一種是“寫景為主,情寓景中”,如張繼的《楓橋夜泊》,通篇寫景,只一“愁”字暗示了詩人的主題。凡以寫景為主的詩詞,包括詠物詩,都屬於這一類。另一種是“寫景與敘事相結合”,這類組合最常見。或寫景多些,或敘事多些,根據主題需要按“規則”而定。比如李白的《靜夜思》、王維的《山居秋暝》、杜甫的《江村》等等。

c:古詩詞中的“事物形象”

簡單的說,社會生活中的一切事物(事),一旦被詩人按“規則”寫入詩詞,就變成了詩詞的“事物形象”,表現在詩詞中就是“敘事”。敘事詩與詠史詩表現的更明顯,比如杜甫的《三吏》、《三別》、白居易的《長恨歌》、李白的《長幹行》、蘇軾的《江城子》等。整個詩詞都有一個完美的“事物形象”,或者說講了一個完整的“事”。另外,這類詩詞中同時也刻化了“人物形象”。

總之,詩詞中的“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即人、景、事)往往是組合一塊的,極少獨立。因為人與自然、社會是無法分割的,畢竟人是寫詩詞的主體。讀者通過對古詩詞中的三種“形象”進行深入的分析,就能更好的理解詩詞的主題,從而進一步體會到作者的情思。學詩詞是為了寫詩詞,寫詩詞是為了表達某種情感,不然就沒必要深入的學習了。

第二點:掌握古詩詞的語言風格,從而把握大作家的語言風格。古詩詞的語言風格主要有

a:平實質樸

語言力求平淡,樸實無華,平淡中有深情,即所謂的“語淡情濃”。如賀知章的《回鄉偶書》,看似平淡,情感濃郁。

b:含蓄雋永

詩詞的靈氣在於“雋永”,字短情長,言有盡而意無窮。許多話未直說,都在暗示之中,給讀者留下無盡的想象空間。說白了就沒有“詩詞味”了。如李商隱的《夜雨寄北》,沉醉的思念都寓於言外。

c:清新自然

用語新穎,不落俗套,生動形象,多用於寫景詩詞。如王維的《山居秋暝》,語言清新脫俗,生動形象。

d:豪邁奔放

直抒胸臆,氣勢磅礴,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李白的《將進酒》等。

e:絢麗飄逸

用華麗的詞藻,多變的修辭,神奇的想象進行生動形象的描繪。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柳詠的《望海潮》等。

f:婉約細膩

特點是曲、細、柔。即曲徑通幽,情調纏綿,表達感情如抽絲。如李清照《武陵春》、李商隱的《無題》、李煜的《相見歡》等。

g:洗練

即經過千錘百煉而達到的質樸、流暢、圓潤、酒脫、意蘊無窮的境界。如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等。

第三點:掌握古詩詞的表達技巧(即前面提到的“規則”)

a:抒情手法

直抒胸臆,寫景抒情(包括觸景生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託物言志),敘事抒情(包括借用典故、借古傷今、敘事中暗含濃情)等。

b:表現手法

借鑑國畫的三種技法,主要有“渲染”、“烘托”與“白描”。

“渲染”:簡言之就是在需要特別強調的地方濃墨重彩,突出重點畫面。如“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等。

“烘托”(有正面烘托與反面烘托)。正面烘托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反面烘托”如:王維的《鳥鳴澗》“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深澗中”。用花落、月出、鳥鳴反襯鳥鳴澗之夜靜。

“白描”:純用線條勾畫,多用簡練的語言抒發質樸的主題。

另外有四種“結合”:即“動靜結合”、“虛實結合”、“點面結合”、“揚抑結合”。c:修辭手法

主要有比喻、誇張、比擬、對比、排比、借代、對偶、設問、反問等。

(3)綜上所述,要想全面掌握鑑賞古詩詞的技巧,還需學習相關的格律知識以及一些古詩詞專著,多閱讀名家鑑賞的文章,從中積累經驗。由於篇幅有限,無法更多更細的介紹。如有不足,望廣大朋友指正。





黑土地詩詞


古詩詞的學習一定會長期存在。古詩詞的賞析是學習過程中的提高,達到一定高度,還能成為專家。所以學古詩詞,賞析古詩詞是必然會存在的。不信你去問家裡的孩子,你們上學讀古詩詞嗎?如果讀,老師也講得好,孩子和老師都在經歷一個賞析的過程。

比如某個老師教描寫自然風景的古詩詞: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村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這個老師朗讀繪聲繪色,講解生動有趣,就會把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你看這首詩裡面就是孩子們熟悉的生活場景啊,古今的變化也不大。小孩子放學了,也許還沒到家,看到春和景明的天氣,拿出風箏就放上天空。我們似乎看到了那歡呼雀躍的場景,非常欣賞,非常愉悅。從這個意義講,古詩詞不是要去討論用什麼手法去欣賞,而是要用心去感受,體會,甚至去實踐。

其它,如古代詩詞中的田園詩,軍旅邊塞詩,什麼豪放婉約的詞等等,都是這樣。

傳承文化,重要的就是學習,只有學習才有提高,才有進步。


棲哈丶


太有必要了。中國古詩詞的歷史,從《詩經》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了。這期間湧現了大批優秀的詩人詞家,創作出浩如煙海的詩詞,為後人留下了非常寶貴的不朽文化瑰寶。但是,由於時代不同,背景各異,現代人,尤其是青少年朋友如何欣賞理解古代詩詞,使其發揚光大,無限傳承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可以說是燃眉之急,迫在眉睫。古詩詞,尤其是唐詩宋詞,在我國文學寶庫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而古詩詞賞析正是為了幫助古詩詞愛好者,尤其是幫助青少年對古詩詞的思想,藝術等有更深的瞭解和領會。這無疑是一件功德無量,恩澤百代的大好事。力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