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赏析手法真的有必要存在吗?你怎么看?

邓继敏


怎样鉴赏古诗词

(1)不懂赏析方法,就掌握不了古诗词的精华

中华古诗词历经二千年的洗练,成为世界的独有的文化瑰宝。唐诗宋词更成为中华诗词的顶峰,可谓是文学皇冠上的明珠。中华诗词影响了数百代人,今日诗词大会的盛举就印证了。难以想象,几岁的孩子就能熟记数百首诗词,在世界上都独一无二。难道这样的举世无双的文化瑰宝?还能放弃吗?必须延续!而且要发扬光大!所以要继承借鉴,这就需要有一些方法技巧,才能更好的流传。

(2)古诗词赏析的主要方法

第一点:分析“诗词的形象”,领悟诗词的主题思想。

诗词中有三类“形象”即:人物形象(人)、景物形象(景)、事物形象(事)。这三种形象构成了整个诗词的“意境”,有境之诗词则自成高格。

a:古诗词中常见的“人物形象”有:豪放的形象,如《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李白自己的形象。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周公瑾的形象…“沉郁的形象”,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自身形象,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自身形象…“隐者形象”,如陶渊明的《饮酒》、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中的自身形象…“爱国形象”,如岳飞的《满江红》中的自身形象,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中的军人形象…“壮志未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杜甫的《登高》中的自身形象…“送别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的自身形象…“思乡的形象”,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李白的《静夜思》中的自身形象…“爱情的形象”,如李商隐的《无题》、柳永的《雨霖铃》中的主人公形象…等等。人物形象贯穿在诗词之中,或明或暗,多数是作者自身的形象,也有其他人的形象,主要以主题的需要而定。

b:古诗词中常见的“景物形象”

自然界中的一切景物,都可以成为古诗词的“景物形象”。只不过需根据主题的需要而进行组合。景物一旦组合到诗词中,就变成了所谓的“意象”。“意象”是古诗词理论的概念,简单的说就是:作者在选择什么样景物作描写对象时,要根据自己的意愿,应有利于表达诗词的主题,这种意愿或者是思想就是“意象”中的意,而自然的景物就是“象”。诗词中的景物描写,就是各种“意象”的“有序”组合。诗词中按一定的“规则”而组合的各种“意象”整体,就是所谓的“意境”,意境大于意象。(所谓的“有序”与“规则”是作诗词的技巧,另议)。

“景物形象”在诗词中有两种排列形式。一种是“写景为主,情寓景中”,如张继的《枫桥夜泊》,通篇写景,只一“愁”字暗示了诗人的主题。凡以写景为主的诗词,包括咏物诗,都属于这一类。另一种是“写景与叙事相结合”,这类组合最常见。或写景多些,或叙事多些,根据主题需要按“规则”而定。比如李白的《静夜思》、王维的《山居秋暝》、杜甫的《江村》等等。

c:古诗词中的“事物形象”

简单的说,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事物(事),一旦被诗人按“规则”写入诗词,就变成了诗词的“事物形象”,表现在诗词中就是“叙事”。叙事诗与咏史诗表现的更明显,比如杜甫的《三吏》、《三别》、白居易的《长恨歌》、李白的《长干行》、苏轼的《江城子》等。整个诗词都有一个完美的“事物形象”,或者说讲了一个完整的“事”。另外,这类诗词中同时也刻化了“人物形象”。

总之,诗词中的“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即人、景、事)往往是组合一块的,极少独立。因为人与自然、社会是无法分割的,毕竟人是写诗词的主体。读者通过对古诗词中的三种“形象”进行深入的分析,就能更好的理解诗词的主题,从而进一步体会到作者的情思。学诗词是为了写诗词,写诗词是为了表达某种情感,不然就没必要深入的学习了。

第二点:掌握古诗词的语言风格,从而把握大作家的语言风格。古诗词的语言风格主要有

a:平实质朴

语言力求平淡,朴实无华,平淡中有深情,即所谓的“语淡情浓”。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看似平淡,情感浓郁。

b:含蓄隽永

诗词的灵气在于“隽永”,字短情长,言有尽而意无穷。许多话未直说,都在暗示之中,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说白了就没有“诗词味”了。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沉醉的思念都寓于言外。

c:清新自然

用语新颖,不落俗套,生动形象,多用于写景诗词。如王维的《山居秋暝》,语言清新脱俗,生动形象。

d:豪迈奔放

直抒胸臆,气势磅礴,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李白的《将进酒》等。

e:绚丽飘逸

用华丽的词藻,多变的修辞,神奇的想象进行生动形象的描绘。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柳咏的《望海潮》等。

f:婉约细腻

特点是曲、细、柔。即曲径通幽,情调缠绵,表达感情如抽丝。如李清照《武陵春》、李商隐的《无题》、李煜的《相见欢》等。

g:洗练

即经过千锤百炼而达到的质朴、流畅、圆润、酒脱、意蕴无穷的境界。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

第三点:掌握古诗词的表达技巧(即前面提到的“规则”)

a:抒情手法

直抒胸臆,写景抒情(包括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叙事抒情(包括借用典故、借古伤今、叙事中暗含浓情)等。

b:表现手法

借鉴国画的三种技法,主要有“渲染”、“烘托”与“白描”。

“渲染”:简言之就是在需要特别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突出重点画面。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等。

“烘托”(有正面烘托与反面烘托)。正面烘托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面烘托”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用花落、月出、鸟鸣反衬鸟鸣涧之夜静。

“白描”:纯用线条勾画,多用简练的语言抒发质朴的主题。

另外有四种“结合”:即“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扬抑结合”。c:修辞手法

主要有比喻、夸张、比拟、对比、排比、借代、对偶、设问、反问等。

(3)综上所述,要想全面掌握鉴赏古诗词的技巧,还需学习相关的格律知识以及一些古诗词专著,多阅读名家鉴赏的文章,从中积累经验。由于篇幅有限,无法更多更细的介绍。如有不足,望广大朋友指正。





黑土地诗词


古诗词的学习一定会长期存在。古诗词的赏析是学习过程中的提高,达到一定高度,还能成为专家。所以学古诗词,赏析古诗词是必然会存在的。不信你去问家里的孩子,你们上学读古诗词吗?如果读,老师也讲得好,孩子和老师都在经历一个赏析的过程。

比如某个老师教描写自然风景的古诗词: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村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个老师朗读绘声绘色,讲解生动有趣,就会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你看这首诗里面就是孩子们熟悉的生活场景啊,古今的变化也不大。小孩子放学了,也许还没到家,看到春和景明的天气,拿出风筝就放上天空。我们似乎看到了那欢呼雀跃的场景,非常欣赏,非常愉悦。从这个意义讲,古诗词不是要去讨论用什么手法去欣赏,而是要用心去感受,体会,甚至去实践。

其它,如古代诗词中的田园诗,军旅边塞诗,什么豪放婉约的词等等,都是这样。

传承文化,重要的就是学习,只有学习才有提高,才有进步。


栖哈丶


太有必要了。中国古诗词的历史,从《诗经》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这期间涌现了大批优秀的诗人词家,创作出浩如烟海的诗词,为后人留下了非常宝贵的不朽文化瑰宝。但是,由于时代不同,背景各异,现代人,尤其是青少年朋友如何欣赏理解古代诗词,使其发扬光大,无限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可以说是燃眉之急,迫在眉睫。古诗词,尤其是唐诗宋词,在我国文学宝库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而古诗词赏析正是为了帮助古诗词爱好者,尤其是帮助青少年对古诗词的思想,艺术等有更深的了解和领会。这无疑是一件功德无量,恩泽百代的大好事。力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