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都是什麼風氣?我參加了同學會,各種攀比,月薪8千的工薪,以後不會再去了,你怎麼看這種情況?

魚與漁


去年剛參加了畢業十年聚會,總的感覺是比較失望吧,說實話沒什麼意思。第一,攀比肯定是有的,10年不同的環境造就了不同的風氣,在企業裡於銷售打關係的明顯更社會化一點,更會顯示自己。第二,大學同學其實關係最緊密的還是同一宿舍的,其他的除了個別基本都還是一般般的關係,當然了大家彼此相互瞭解下,可以以後有用,這個是理兒,但是感覺總是根本不是大學的那種影子。第三,大學聚會還是形式比較侷限,就一天的時間也只能通過這種方式。

對於這個問題,絕對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喜歡顯擺的自然喜歡這種感覺,低調內斂且懷舊的自然就喜歡把社會的東西跑出去,所以感覺肯定是不一樣的。。。


夜的訴說


當年的鼻涕小子憑著努力拼搏,如今已持有新加坡護照,大陸新加坡倆邊飛來飛去。老實巴交的丫頭把握住了改革開放的機遇,成了行業的佼佼者。這就是我的初中同學,他們是班上幾個混的風生水起的成功人士,當然大多數同學跟我一樣是普普通通平平淡淡混過來的,

老班長在微信上建了一個初中同學群,群主還任命了秘書長和幾位部長,負責同學們的出行飲食娛樂活動的安排,雖然不是官方任命,但是群委會成員恪盡職守,全心全意為同學服務,儼然像一個有機構有組織的團隊。

我們雖然已到順耳之年,也會趕時髦加入風行的聚會熱潮,這幾年初中同學聚會已成常態。也沒有實行什麼平均主義AA制,大家一切隨意自願,只要有人發號召和邀請,同學們都會積極響應。本是同根生又是同城住,召之即來揮之即去方便的很。

誰家房子大就上誰家去,廚藝好的能者多勞,有私家車的就負責迎來送往,主人會盡地主之誼全力招待同學們,唱唱歌聊聊天打打牌玩的開心。能幹的女士包餃子包子和花捲,囟上一盆囟味,同學們吃的美滋滋的。如果下鄉參加農家樂,男生去釣魚、女生去田間摘艾葉做艾米粑、春天上山挖筍、冬天釆摘無公害蔬菜,豐富多彩的戶外活動,給我們這輩老人帶來難得的自由空間。

秘書長是一個活動積極分子,生病中還堅持參加同學聚會。遺憾的是沒幾天就因病去世,臨終前她還說:"和同學在一起真開心,好像什麼病都沒了"。一首歌唱的對:"當你老了,頭髮白了,睡意昏沉,當你老了,走不動了……"。沒想到初中同學竟成了陪她最後一程的玩伴。人生太短暫,大家都感慨人生太短暫,一定要活好當下的每一天。

同學聚會堅持了好幾年,根本在於我們之間,只有單純的同學之情,沒有富貴貧的攀比,富裕的不高調,貧窮的不自卑。同學聚會目的就是開心,假如把社會的不良風氣帶到同學中來,肯定會不開心,不開心的聚會是沒人參加的。祝我們初中同學幸福快樂,把聚會進行到走不動的那一天。


崇拜成為習慣amp


叫了我三次,初中同學聚會,沒去。三十年沒見了,同學據說動用了派出所的關係,才聯繫到我。開始是答應去的 ,去前幾天好好回憶了一下,初中的我,其實當時我屬於那種讀書並不優秀,而且在班裡基本屬於默默無聞的,和我玩的好的同學,也不是很多。思來想去,我去幹什麼呢,能和誰聊的起來呢?我自己都不能確定,女同學們基本都退休了,男同學們中它們有的是國家公務員,有的是企業老總,有的是大型審計人員,有的女同學嫁的很好,有的同學在央企混,而我只不過是在普通事業單位教書,雖不是風生水起,但也怡然自得,基本也是“老婆孩子熱炕頭”級別了,同學們都有車了,而我沒。依舊騎電驢上下班。拿的出手的沒,藏著房子倒有幾套,也算是聊以自慰吧!生活好不好猶如穿鞋一般 ,自己活著合適就好,同學聚會不去也罷,老婆曾開玩笑地對我說:“同學會如果去了不合適的話,回來還要拆散家庭啊”,真的會是這樣嗎!朋友們是不是這樣啊!


千帆五味


這就是我為什麼不參加同學聚會的原因。第1小張我確實沒有本事,沒有能力,30多歲了還光棍一條。現在在廣東中山這邊打工,一個月才7000多塊。😭😭然後參加同學聚會,除了炫富就是顯本事。奔馳寶馬奧迪某某經理某某大老闆。 結果聚會的費用還是AA。我就納了悶,你們都是大老闆經理什麼的還跟我們一個一線打工者AA。老同學日子過得那麼艱難不幫忙就算了,還諷刺嘲笑。所以有這閒工夫,我還不如多陪陪家人。有這個閒錢,我還不如自己親朋好友聚一聚還開心。





江西老表小張


要說同學能聚會上,也挺不容易的。大家在一起交流一下各自的收入情況,掙錢多的嘚瑟一下,也無可厚非,不用往心裡去。

我從畢業以後,從未參加過高中同學的聚會。在我的記性裡,高中同學聚會只張羅過一次,那次我是由於孩子太小,又在外地工作,就沒有回老家,也沒跟同學們碰上面。前幾年,高中一個班的同學建了一個群,我也被拉進群裡了,剛開始挺熱鬧的,時間長了,也不太愛說話了,平時活躍的總是那麼幾個同學。

同學在一起,難免要憶往昔。可偏偏我是個健忘型的人格,很多同學的名字叫不上來,更不用說能認出來長相了。我的要好的同學,還記得我們相處的事情,可我很多事都記憶模糊了。

而大學的同學聚會,我參加過一次。是帶著兒子一起去的。跟同學們在一起是挺開心的。大家也相互打聽情況,包括結婚了沒有,孩子多大,自己做什麼工作,這些都瞭解一些。不管是高中還是大學,總有自己很要好的朋友吧,這些人之間,幾乎沒什麼可隱瞞的,彼此都很瞭解。

要說有比較,那是肯定的。誰過得怎麼樣,不用問,也可能從外表,精神氣質方面表現出來。有人願意比較,有人比較低調,這和同學的性格有關。他們的性格咱改變不了,自己不去在意比較就好了。同學之間的友誼那肯定是非常深厚的,這一點每個人走向社會以後,都會有所體會。所以,就算他們有點虛榮心,愛說大話,又能怎麼樣呢,畢竟真正有事時,有能力的同學照樣關心你,幫助你。

本人專注於分享與銀行相關、和生活貼近的財經內容,歡迎關注【博文微金融】!


博文微金融


經常看到這樣的段子或者視頻,看的次數多了,便覺得這樣的事很煩。本人也參加過不少同學聚會,從農村小學初中同學會,到縣城高中同學會,再到帝都的大學同學會,因為人群不一樣,所以每個聚會談話的內容也不一樣。

小學同學,因為大都依然生活在農村,大家對於個人收入及生活狀態比較關注,所以在一起的時候,多一些談論收入的問題,以及在哪裡幹活打工,怎麼怎麼樣,碰到好的機會,還會拉上同學一起去掙錢,不要說他們LOW,而這是普通人群找到幸福感的一種方式,沒有刻意去宣揚什麼,很普通的人際交流關係罷了。

我高中同學,80%都考上大學,與他們聚會,那種討論生活的話題就少了,因為大家都分散在全國的各個城市,每個城市有著各自的特色,所以同學們之間更多的是做這種分享,瞭解天下之大且博,挺好。

帝都的大學同學會,因為大家都生活在一個城市裡,共享著同樣的信息,只是行業不一樣而已,所以大家更容易談論的是政治環境,社會環境及經濟環境這樣的大而泛的題目,當然,有些信息量大會與我們分享最新的動態與走向,讓人耳目一新。

問題中提到這種場合,我還真沒有碰到過,但是我老婆卻老與我抱怨,說她朋友圈裡她的同學今天曬這個房,明天曬那個車,這趟去美國,下趟去法國,今天吃牛排明天吃海鮮,一副天底下除了神仙 就她(他)最幸福的樣子,這種情況其實與題主場景提到情況大同小異,我也常常感慨,就我這些收入,真TM不好意思來曬啊!

個人的幸福,個人心裡知道,比來比去,有什麼意思。還給不給咱們這些低收入的人群留 點生活空間?

真LOW!


宜勞宜獲


社會本就是個大熔爐,紛繁複雜,你所在的圈子崇尚的惡劣風氣不足以代表整個社會風氣,若想改變,必須跳出爛圈子,尋找適合自己的圈子。

同學聚會的初心

曾經同窗十幾載,如今一別兩寬,各走他鄉;想起曾經互抄作業,互相調侃的那份純真,的確讓人懷念;幻想著能與大家相聚,重拾曾經那份同學情。

趁著節日或者假期,組織同學們,約在飯店,邊吃邊聊邊玩邊熱鬧。

曾經黑不溜秋的小胖丫出落成亭亭玉立的公司白領,曾經一根雪糕兩個人吃的二蛋搖身變成建築老闆,曾經學習優異的班長已成長為某事業單位科長......

同學們的變化,我看在眼裡,樂在心裡,但是這些變化在我心裡都不重要,因為我知道同學聚會的目的不在於同學們變化了多少,而是彼此之間的故事還能記起多少。

幻想著借聚會聯絡感情,卻不想,傷了感情

現實和夢想總是存在天壤之別,飯前,三三倆倆,彼此有一搭沒一搭的聊著,每一個光鮮亮麗的皮囊下究竟隱藏著什麼心理,我不得而知,但心裡卻涼涼的。

飯桌前,大家難得一聚,發完朋友圈又各自玩著手機。本想打破寂靜,緩解尷尬,卻沒有得到任何附和,不得已,草草收場,看得出每一個人都非常失望。

我們渴望最純真的同學情,卻忘了,我們早已不是同學;我們幻想著見面後會歡聲笑語,卻忘了,我們已經好久不曾彼此歡笑。

結果毋庸置疑,不會再有人組織大規模的同學會,因為勞神耗財傷感情。

正確看待同學會,尋找適合自己的圈子

其實這種現象在當今社會再正常不過,我們渴望被關注,總自以為是的認為混得比別人好,有點成績便想讓全世界知道,對自己的成長沾沾自喜。

加之多年不曾來往,曾經的情感早已蕩然無存,成年人的世界裡本就有太多的不如意,誰又會對誰毫無防備,掏心掏肺。

其實,多年的成長經歷告訴我們,朋友不在多,而在精,身邊有個三五好友,能夠經常在一起說說笑笑,共擔風雨,已經非常難得;妄想能與三四十人處的親如兄弟,簡直難於上青天。

所以,平常心看待攀比心理,不喜歡這樣的圈子,以後遠離就好,知道自己想要的圈子,將自己變成適合那種圈子的人,這才是我們應該做的,不必譴責、唾棄任何炫耀的人。

我是@文以暖身,願與你喝酒飲茶聊天的姑娘,喜歡自己的故事,更喜歡你的故事。


文怡暖身


說明你同學檔次太低了(不是收入,是素質)。說說我同學聚會,大學畢業後選擇了入伍,雖然最後也幹到了師職大校,但是和同學比起來收入,我應該是全班最低的幾個人之一,同學年薪幾十萬算一般,幾百萬的不少,還有自己開公司的收入更高,但每次聚會,我們會談當年感情,當然也會談現在發展,但沒有錢多看不起錢少,職位高看不起職業低的情況。


為人憑良


我參加過小學和初中同學聚會,小學聚會,開餐館的兄弟擺桌子,我自告奮勇帶的酒,女同學多一些,男生只有四個,十幾個人其樂融融,說著過去的回憶,解密一些曾經不能說的故事,聊著沒有來的同學,一切都很好。結束的時候合照,沒有攀比,沒有問現在的情況,沒有誰看不起誰,沒有誰巴結誰,挺好的聚會,只是想要再聚很難了。初中同學屬於小聚,一個城市的六七個人一桌,氛圍融洽,大家基本都在一個階層,社交能力沒有太大出入,話題很多,聊的很投機,相約打球再聚,然後各奔東西,挺好。


十億光年7


那倒不是所有的同學聚會都這樣,不過現在大多同學聚會的味道變了。就拿我來說,現在的同學聚會基本不參加,雖然不是像樓主說的攀比,但許久不聯繫的人真得沒法得勁的追憶放鬆。

上大學前,過年會有村子裡的小學同學偶爾組織下聚會,大家AA,有的畢業早出去做衣服或者搞電信詐騙賺的錢,有的像我一樣拿著父母的血汗錢一起去最近的縣城,說是聚會,實際上就是吃吃喝喝,打牌打遊戲,然後一起賺錢的吹噓一個月有多少,對還在上學的就是說以後發達不要忘記兄弟云云,事後各回各家,錢花了,酒喝了,然後一年又沒聯繫了,最後參加兩次後就主要斷了。

大學畢業前,每年的暑假都會和高中同學相約,去幾個關係還不錯的同學家串門。7、8個同學是一家家去,去了也無非是打牌喝酒,K歌聊天,這個時候大家稍微比較單純,畢竟基本都是和在上大學,只是大學不同而已,所以是純粹的吃喝玩樂,回憶回憶高中不敢談論的禁忌話題。也有兩三個女同學,一起吃玩,在一個房間打通鋪,但是大家都還很純潔,至少我很純潔。



大學畢業後,就今年只參加過一次回到武漢工作的幾個大學同學的聚會。由於我學的化工專業,所以回武漢的基本都是換了專業,沒有很成功但也沒有很落魄。基本大家結婚有子,過著普普通通的生活。本來大學的生活也是有所謂的小圈子,平常班級組織的聚會也是吹捧吹牛居多,三三兩兩的勾肩搭背,暢談人生。所以走上社會後大學的聚會就更少了。

我始終覺得同學聚會看你所處在的層次,大多數的普通人,聚會或多或少有劣根性,攀比炫富很正常,無非是直白和不直白的問題。至於那些烏煙瘴氣亂七八糟的聚會,去之前你多多少少可以判斷,能不去就不去。有這閒工夫,不如約上幾個朋友和家人出去旅旅遊,休閒下。想找回憶就找還在聯繫的同學出去喝酒談心,不聯繫的拉在一起那也是扯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