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大學,聯繫越來越少,唯一的聯繫是“打點錢,”,你或你的孩子是怎麼要錢的?

北楓老同學部落


大學聯少打錢:大學是公園,是幼兒園,是熔爐,是賓館,是另外一個世界,也是人生的一個停車站,孩子在這個站裡修煉,開支是多方面的,父母只是希望所至,沒有錢去賣血,一切為了孩子,但離站的孩子,是火車司機,汽車司機,板車司機,乞丐。若干年後,你想要什麼?想得到什麼?不要追求心中的希望。付出了,不要想得什麼?只覺付出為樂!……


古傳閨療


我上大學的時候,每個月的生活費都是固定1號打過來,即使不夠我也很少去問父母再要。喊上幾個朋友去做兼職,兩天掙個一二百塊錢,就能撐上半個星期。

可能是我們那一代人對父母存在的敬畏之心重過親近,很難跟父母撒嬌,以開玩笑的口吻說什麼錢沒了要吃土了,或是平等的提出快快給錢的要求。

我們相比較勉強父母,更願意勉強自己,讓父母少些心思掛念。

並且我想孩子上大學要生活費這個問題,他是隻顧著要錢而很少聯繫家人,還是有著很好的習慣,並不是每次聯繫只顧著要錢。

這就延伸出來一個很值得討論的問題,這也是所有父母都經歷過的選擇題,孩子從小到大伸手要錢,給還是不給。

給,你作為一個父母,要怎麼給他。孩子要多少給多少?還是遵循古老的文化習俗,窮養男富養女,有意識的剋制著孩子的用錢慾望。

不給,那你總要給個理由,孩子也會問你,為什麼不給我零花錢。他的誰誰誰,那個朋友都有零花錢。

我們父母要對孩子做以大方向上的控制,培養孩子的用錢意識,讓他知道錢是來之不易的,而父母給他錢並不是天經地義的事。

他從小了解這一點之後,到大了絕不會像樓主提出的問題那樣,一個月一通電話,三分鐘匆匆講完,其中兩分半都是鬧騰著要錢。


不濃阿潼


我女兒給我發微信要錢,直接說再給我點錢吧,然後發一個可憐兮兮的表情。

我覺得孩子上大學了,有自己獨立的思想,想脫離父母的管教,所以不會那麼黏父母,這時候,父母也無需著急,定期通電話,瞭解他的衣食住行,生活學習情況,給孩子信任和理解,按時給孩子生活費,同時提醒他合理規劃金錢,安排好自己的生活。等孩子再大一些,在社會上多體會一些人情冷暖,他會想起父母的恩情的。其實,仔細想想,我們年輕的時候 也是會嫌父母嘮叨,也會在沒有錢的時候才想起父母,彆著急,多給他一些時間吧。


手心愛手背


有人說,孩子上了大學,就像衛星發射了,信號越來越弱,偶爾接收到的信號只有“打點錢,打點錢”,錢打過去了,信號又沒了,直到下一次“打點錢,打點錢”,你的孩子每次都是怎麼向你要錢的?


北楓老同學部落


我就直接給我爸打電話告訴他 說我想他了。他會直接問我 是想我了 還是想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