蓉平:打贏這一仗,要聚力、韌力、定力

第一個14天已經過去,疫情拐點依然還未到來,全國上下,正在經受一場重大考驗。

鬥爭的勇氣,就是敵強我更強,泰山壓頂不彎腰。武漢戰場在奮戰,全國戰場在奮戰,雖然一時膠著,但最終肯定會打贏這場戰爭。既要打贏疫情阻擊戰,還要打贏克服困難有序做好企業復工復產、統籌推進改革發展穩定各項工作這一仗,對此,不必有任何懷疑。我們有制度的強大底氣,有凝結四十餘年改革開放成果的強大國力,有社會動員的強大力量,只要團結奮戰,沒有什麼過不去。

戰略上藐視敵人,戰術上重視敵人,這是由歷史經驗形成的鬥爭哲學的方法論。面對疫情,我們堅持必勝的信念,但打贏這場阻擊戰卻容不得半點盲目樂觀,要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穩紮穩打,一步一個腳印。

要形成聚力。

眾志成城方能銅牆鐵壁。當此非常之時,所有的人都是一個命運共同體,沒有旁觀者,都是戰鬥員。疫情防控是一項十分巨大而艱難的全國性系統工程,從各級部門、各地政府到每個個體,都不能掉鏈子。疫情防護網上,每個人都應該是一個堅固的繩釦,而不是漏洞。具體到一個城市,要聚個人之力、聚社會各界之力、聚各級各部門之力,聚全市之力,上下同欲才能勝,積力所舉才能贏。

要具有韌力。

韌者,柔而固也。水流千里意志堅,人無韌勁半路亡。目前,疫情複雜嚴峻,局部地區確診、疑似數字還在高位增長,而接踵而至的返崗、返工、返學將會帶來返城人流高峰,更使疫情存在擴散風險。對此,既不能盲目樂觀,更不能放棄希望。入戶排查還得“鋪地毯”,堅壁清野還得打“持久戰”,口罩不能取,防護仍嚴密,聚會且得再延一會兒。要以百折不撓的意志,以鍥而不捨的恆心,與病疫纏鬥到底。

尤其要堅持定力。

這是處變的方法論,直接關係著判斷能力、決策能力和執行能力。這些年來,我們戰洪水、防非典、抗地震、化危機,靠的就是定力。

定力,體現在對信念的堅守。新中國成立70年,經歷過多少大風大浪,黨的領導始終是主心骨,人民群眾始終是最可依賴、最值得信賴的偉大力量。站穩立場,堅定方向,方能排除各種干擾,萬眾一心,同舟共濟。

定力,體現在對法律的敬畏。9日,浙江發佈了第2號疫情防控責任令,嚴令對無理由擅自升級管控措施的做法必須加以制止。堵路、斷路、封門等等過於極端的措施,看起來對一地防控一時有效,但其對社會秩序產生衝擊,讓人對“法治”產生懷疑,將會形成疫情過後的次生災害。越是關鍵時期,越要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守底線,講規矩。這次疫情防控,無疑是對各地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標尺,就是是否依法防控。

定力,體現在科學、客觀、精準。要聚焦關鍵重點,把有限的資源用在刀刃上;要尊重社會的多元化、多樣性,以政策的柔性化增加公眾的安全感;要科學研判疫情動態變化,統籌把握防控政策的時度效,科學引導社會迴歸理性、城市迴歸有序。

定力,體現在“靜氣”,這就是臨危不懼、臨危不亂,臨危不苟。專業的人幹專業的事,每個人幹自己該乾的事。領導的擔當之責,醫護人員的救助之責,科研人員的攻關之責,新聞工作者的扛大旗之責,各家各戶的自我安全防護之責……總之,各就各位,各司其職,沉住氣、穩住神。

定力,體現在格局和長遠。要盯住眼前但不能只盯眼前,要聚力局部但不能糾結於局部,亂雲飛渡中要始終胸懷兩個大局,一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另一個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疫情防控是當下最重要的工作,同時,努力保障城市健康運行也很重要,提早佈局,最大限度減小疫情對經濟社會長遠發展的影響也很重要。目前,蘇州、北京、重慶、成都等地都已出臺對中小企業的幫扶政策,全力支持和組織復工復產。成都在出臺大量優惠政策的同時,加強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長期影響的研究,對新業態提早佈局,這與疫情過後社會經濟能否儘快恢復正常息息相關,也與是否能把握兩個大局息息相關。

決戰於當下,決勝於未來。這一仗,必須早日拿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