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命名前,我漸漸習慣了叫他“綠地申花”

中性命名前,我漸漸習慣了叫他“綠地申花”


關於中超俱樂部的中性命名,足協的最新規定是在2021賽季開始之前,所有俱樂部必須將自己的俱樂部名改成中性命名。我之前已經連續3年呼籲申花隊應該秉承“領先一步”的傳統優點,趁早把俱樂部名字中的“綠地”兩字去掉,改成中性命名,因為這會是一個必然的趨勢。

中性命名前,我漸漸習慣了叫他“綠地申花”

但90年代開始始終領先一步的上海申花,這件事情上卻被大連一方搶了風頭,在2020年到來之前,大連一方將自己的俱樂部名正式更換成了“大連人”俱樂部,成了中超所有俱樂部中,第一家真正實現中性命名的。而我們的申花俱樂部,目前的情況看下來,可能肯定要等到這個賽季結束之後,隨著一大波人流,一起變成中性命名。

但是,隨著一起攜手走過這六年多的時間,我發現我漸漸越來越喜歡把這隻球隊稱作“綠地申花”。


耳濡目染成了習慣

以前初中,是流行給同學起綽號的年代,“架樑”、“牙擦”、“肥貓”、“狗畜生”等,剛開始覺得非常難聽,甚至直接是人生攻擊的稱呼,到了後來,叫一聲,同學也就會笑嘻嘻的來了。


中性命名前,我漸漸習慣了叫他“綠地申花”


綠地入主第二年,“申花”二字時隔一年再次回來,雖然前面仍然跟著綠地二字,但吳總在各種平臺的露臉,漸漸直接說“申花"的頻率明顯多了。但這不足以讓媒體朋友們改口,各種平臺的媒體,特別是比較專業的類似轉播解說,還是會將”綠地“和“申花”連在一起說,因為按照轉播規則,綠地申花確實是最最正規的名字。

耳濡目染之下,特別在影音媒體上,一聲又一聲的、一年又一年的薰陶下,“綠地申花”四個字對我來說越來越熟悉,甚至有些鬼畜的順耳,特別聽到偶爾吳總說這四個字的時候,更加是倍感親切。


鮮明特色的時代標籤

朱駿時代的申花很有特色,各種新穎無比的操作首發成為了我們那個世代的傳世佳話。

而綠地治下的申花亦是如此,不可否認的豪門背景,財大氣粗的集團作為背書,還有總是和投入不相符合的成績,當然還有那鬼使神差的冠軍命。在我心裡,這樣的球隊才不是真正的申花,真正的申花,應該還是年年和恆大上港剛到底,和上港在上海灘拼個你死我活。


中性命名前,我漸漸習慣了叫他“綠地申花”


當然還有那位極具特色的掌舵人,他彷彿就是如今申花的縮影,正是他自己濃濃的風格,給申花刻上了非常鮮明的時代烙印。相信未來,如果你在回憶申花某一段歷史時你會有點模糊,但當你提起“綠地申花”,這一段刻骨銘心的旅程一定會讓你有著足夠的回憶。


對球隊低迷的一種逃避

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除了16年曼薩諾手下的申花打出了非常穩定及不錯的實力之外,大多數時間上,“綠地申花”都處於一種非常低迷的狀態,且沒有大踏步向好的動力。

如今,我們已經可以非常坦然的勸自己,“沒錯,當打之年的國腳該是多貴啊?別的球隊會放給我們嗎?人家不去爭冠隊伍來我們這裡幹嘛?”云云。


中性命名前,我漸漸習慣了叫他“綠地申花”

雖然習慣,但是無奈。我們內心不願意將目前這隻球隊和我們偉大的歷史相融,不管我們多麼的不願意多麼的排斥,但這又是不爭的事實。

所以,當我喊他“綠地申花”的時候,冥冥中將“綠地申花”悄悄的從申花偉大的歷史中分離出來,將他區別對待,就好似在一段長長的歷史中,給他闊了一個括號一樣。


內心對集團的感恩之心

同樣,作為把申花從死亡線邊緣拉回來的集團,我和申花球迷一樣,也是懷著滿滿的感恩,雖然在平時對於成績上,甚至各種做法上都有非常嚴格的要求,但一碼歸一碼,這一份恩情對於我們來說重如泰山。


中性命名前,我漸漸習慣了叫他“綠地申花”


穿梭在上海街頭,集團的標誌和樓宇總能非常多次數的跳入我們眼簾,也許是作為球迷的關係,更多更多的對於這顆我們俗稱的西蘭花有太多的複雜情感,我們會對他過多的關注,雖然實際上和他沒有半毛錢的關係,但心中卻會有一丁丁小小的自豪感,這是我們俱樂部的母公司啊。


雖然,明年,集團的名字幾乎鐵定從申花的俱樂部名字中消失,但胸前廣告,背後廣告,等各種各樣的地方,我們依然可以看到這兩個熟悉的字眼,我們不會排斥,我們只希望申花和這兩個字可以更好的融合可以更好的擦出火花,當然了,如果一切允許的話,還是希望這兩個好朋友一起攜手拿回申花失去的榮譽,不管是集團還是俱樂部,再次迴歸到真正的豪門之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