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之死:如果細細探究,你發現害死魏延的不是諸葛亮而是楊儀


魏延之死:如果細細探究,你發現害死魏延的不是諸葛亮而是楊儀

魏延

有人說,魏延是三國最冤的人,因為腦後多長了一塊骨頭,而被諸葛亮認定為反骨,第一次見面就要殺他;還有人說,魏延是三國最作死的人,他臨死之前大喊三聲“誰敢殺我”,隨即馬岱大喊“我敢殺你”,手起刀落,魏延人頭落地。

《三國演義》中的魏延沒有死在戰場上,而是死在自己人手裡,十分可惜,殺他的劊子手是馬岱,從犯是楊儀,主犯是諸葛亮。諸葛亮早就料定了,他死之後,魏延必反,於是在臨死之前,給楊儀和馬岱一人一個錦囊妙計,二人一計丞相妙計行事,最後果然將魏延一舉誅殺,大軍未有絲毫損失,順利退回了成都。

然而,《三國演義》畢竟是小說,小說為了營造戲劇性,烘托主角的高大上形象,往往會“篡改”歷史,所以,《三國演義》裡面,有許多東西不符合史實,有些橋段明顯張冠李戴,借花獻佛。

譬如草船借箭不是諸葛亮借的,而是孫權;華雄不是關羽殺的,而是孫堅;博望坡不是諸葛亮燒的,而是劉備;王朗不是被諸葛亮說死的,而是老死的。

由此看來,《三國演義》是信不得的,要探究魏延的真正死因,必須抽絲剝繭,撥開雲霧,細細研究,那麼,魏延的真正死因是什麼?誰才是殺死魏延幕後黑手呢?

魏延如何出道的

史書上對魏延的背景介紹語焉不詳,只知道他字文長,是河南桐柏縣人,最早是劉表的部將。

當時劉表手下猛將不少,有黃忠、文聘、甘寧,還有魏延,但劉表是個不思進取之主,他只想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對別人的地盤一點都不感興趣。


魏延之死:如果細細探究,你發現害死魏延的不是諸葛亮而是楊儀

劉表

武將,只有在戰場上拼殺,才能揚名立萬,因為劉表是個守城之主,喜好和平,給武將表現的機會少之又少,以至於早期的魏延、黃忠籍籍無名,黯淡無光,鬱郁不得志。

劉表死了之後,荊州轉而到了曹操手裡,赤壁之戰後,曹操潰敗,劉備以公子劉琦之名收復失地,江南四郡望風而降,就在此時,魏延、黃忠成了劉備的手下。魏延、黃忠一遇劉備,如同魚兒找了水,千里馬遇到了伯樂。

劉備欣賞魏延嗎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剛一見到魏延,就讓士兵殺了他,劉備趕忙拉住了諸葛亮,勸道:“魏延是員猛將,是個可遇不可求的人才啊!軍師這是何故啊?”

諸葛亮說:“魏延腦後有反骨,日後必反!”劉備又說:“眼下咱們缺人才啊?”諸葛亮這才放了魏延,再三警告魏延:“你好自為之!”

魏延悻悻地離去了!魏延就像一條狗似的,被諸葛亮呼來喝去的!假如我是魏延,我當場就發火了,把諸葛亮揪過來暴揍一頓,然後大罵一場:“腦後有反骨,這不是扯淡嗎?老子這塊骨頭是遺傳,DNA你懂嗎?”。

當然《三國演義》這段是編的,魏延是劉備千挑萬選的猛將,諸葛亮就算再看不慣魏延,也不會駁劉備面子的。

何況,正史上諸葛亮不僅不排斥魏延,反倒十分欣賞和倚重他,劉備更是如此


魏延之死:如果細細探究,你發現害死魏延的不是諸葛亮而是楊儀

劉備

魏延跟了劉備之後,像是開了掛似的,出生入死,立下了汗馬功勞,而且很少傷病,絕對是能打又省心的猛將,劉備入川之後,提拔魏延為牙門將軍

千萬別小看牙門將軍,趙雲跟了劉備這麼多年,七進七出救了阿斗,立功無數,也就混了個牙門將軍,而魏延就跟了劉備幾年,就混得和趙雲平起平坐,能說魏延不受器重嗎?

劉備打下了漢中,進位漢中王之後,回到了成都,需要留守大將鎮守漢中,漢中,廢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打下了,得之不易,需要有一個得力親信把守,當時大多數人認為應該選張飛,因為張飛是劉備的拜把子兄弟,當時關羽守了荊州。

但最後劉備沒選擇張飛,而是選擇了魏延,還提拔魏延幹了漢中都督、漢中太守、鎮遠將軍,魏延一躍成了封疆大吏,風光無限,魏延成了僅次於關羽、張飛、黃忠、馬超的猛將,地位遠超趙雲。

當時劉備選了四虎上將,關羽、張飛、黃忠和馬超,假如是五虎上將的話,

劉備心目中的理想人選應該不是趙雲,而是魏延

諸葛亮討厭魏延嗎

諸葛亮討厭魏延嗎?如果要問廣大三國迷,得到的答覆肯定是“討厭”,《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既希望利用魏延的勇猛為蜀國打仗,又時刻提防著魏延的“反骨”。

然而,放到正史上,就全然不是這麼回事了。


魏延之死:如果細細探究,你發現害死魏延的不是諸葛亮而是楊儀

諸葛亮

劉備死了之後,諸葛亮成了託孤重臣,軍政大權集於一身,不久之後,諸葛亮提拔魏延為丞相司馬、涼州刺史。

諸葛亮的五次出師北伐,每次都倚仗魏延衝鋒陷陣,可以說,哪裡最危險,哪裡就有魏延的身影。魏延還是個福將,無數次的戰場拼殺,幾乎沒有受過傷。

從下面這件事,可以看出諸葛亮對魏延的袒護和倚重:

魏延和劉琰不和,魏延看不慣劉琰誇誇其談,劉琰看不慣魏延驕橫跋扈,兩人一見面就互掐,有一次在朝堂之上爭得面紅耳赤,吵的不可開交,這時候,諸葛亮站了出來,斥責了劉琰一通。後來劉琰寫了一封道歉信:

“是我喝酒喝多了,說錯了話,請原諒,下不為例!”

要知道,劉琰與劉備同宗同姓,善於交際,也很能喝酒,所以劉備出去應酬,總喜歡帶著劉琰,一來劉琰酒量驚人,可以替劉備擋酒;二來劉琰口吐蓮花,思維清晰,可以活躍氣氛。後來,劉琰受封都鄉侯,官位排位僅次於李嚴,雖然只是個虛職,但級別待遇在那了。

諸葛亮居然為了魏延的面子,斥責文官二把手,足見諸葛亮對魏延的遷就和袒護

魏延的性格缺陷

魏延這人勇猛異常,武藝精湛,忠於蜀漢,是不可多得的將才,深受諸葛亮的信任和倚重,但魏延有明顯的性格缺陷,鋒芒畢露,太有稜有角,不懂人情世故,太過驕橫跋扈,目中無人

魏延看不起文官,他覺得武將出生入死,血戰沙場,九死一生,而文官在大後方吃香的喝辣的,不僅一點忙幫不上,還經常對武將指手畫腳,吹毛求疵,所以魏延極為反感文官,這也是魏延與劉琰矛盾的根源。

後來,魏延又與長史楊儀產生了矛盾,兩人誰也看不上誰,勢同水火,楊儀口才好,魏延說不過他,有一次,二人吵著吵著,魏延一氣之下,拔出劍來,在楊儀臉上瞎比劃,直接把楊儀嚇哭了,後來,諸葛亮居中調解,才暫時壓制住了矛盾。


魏延之死:如果細細探究,你發現害死魏延的不是諸葛亮而是楊儀

楊儀

凡此種種,魏延不僅得罪了劉琰、楊儀,也得罪了整個文官集團,他犯了眾人惡,所以魏延被殺之時,居然沒有一個文官站出來替他求情,做人做到這個份上,可以說相當失敗!

魏延的真正死因

諸葛亮在世之時,過於偏袒魏延,這使得魏延更加張揚跋扈,無所顧忌,魏延本來就是個刺頭,渾身長滿了刺,蜀國上下只有諸葛亮一人能駕馭得了魏延,

除了諸葛亮,其他任何人都不能。

這是諸葛亮最為擔心的!所以,諸葛亮臨死之前,召開最後一次軍事會議時,並沒有邀請魏延,而是邀請了楊儀、費禕、姜維參加,命令三人率領大軍緩緩而退,讓魏延斷後

諸葛亮此舉,是為了最大限度地保存實力,諸葛亮事先預料到魏延會不聽使喚,所以才令他斷後,諸葛亮覺得給魏延幾千人馬,隨他的便,他要進攻曹魏,就讓他打去,就算全軍覆沒,也就損失幾千人而已。

後來,楊儀擔心魏延不聽號令,於是派了費禕前去魏延那探探口風,魏延聽說楊儀擔任總指揮,立刻火冒三丈,說道:“丞相死了,還有我呢,怎麼能因一個人的死,而誤了大事呢?再說,我魏延何等人物,怎麼能替楊儀斷後呢?”

隨後幾天,魏延做了一件蠢事,他率領大軍日夜兼程,跑到了楊儀大軍的前面去了,還燒斷了閣道,斷了楊儀的歸路,他想迫使楊儀改變諸葛亮的部署,一起北上進攻曹軍。

魏延此舉是違抗軍令!

楊儀沒有辦法,只得給劉禪去了一封信,控告魏延謀反,魏延也給劉禪去了一封信,控告楊儀謀反,劉禪該相信誰呢?劉禪問文官董允和蔣琬,他們誰在造反?

董允和蔣琬作為文官,當然選擇相信楊儀,就算給楊儀一百個膽子,他也不敢謀反的,何況他一家老小都在成都呢!


魏延之死:如果細細探究,你發現害死魏延的不是諸葛亮而是楊儀

劉禪

於是,劉禪選擇相信了楊儀,當時,劉禪、董允和蔣琬三人都不在現場,都不知道現場發生了什麼,所以只能憑著個人的直覺來判斷,而魏延向來張揚跋扈,目中無人,所以他謀反的概率更大。

其實魏延並沒有打算謀反,他只是想迫使楊儀大軍和他一起北上攻擊曹軍,他出發點是好的,但操之過急,違反了軍令,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惡果

後來,魏延潛逃時,一直向漢中方向逃竄,而不是往北逃竄,如果真的謀反的話,肯定會向北逃竄的,因為向北很快就進入了曹魏的地盤,魏延向西逃竄,是想盡快回到成都,向劉禪說明情況,可是,魏延剛逃到漢中,就被馬岱追上了,一刀砍掉了魏延的頭顱,這麼一個悍將,慘被自己人殺害。

楊儀見了魏延的頭顱之後,狠狠地踹了幾腳,大罵道:“狗奴才,你還能逞兇嗎?”隨後,楊儀又誅殺了魏延三族。

所以誰才是殺害魏延的兇手呢?

不是諸葛亮,而是楊儀,諸葛亮是個冤大頭。


參考文獻:《三國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