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留痕:炭火取暖的冬天

網絡視頻顯示,一個網名為“麻雀喳喳”的女青年時下正隻身穿越東南亞叢林,臨行前,她放下一切行裝,只留下拍攝器材。沒有刀,沒有火,她甚至脫掉了身上的全部衣衫,讓自己還原成原始人狀態,衣、食、住、行,一切依靠自然,挑戰生存極限100天。

估且不論“麻雀喳喳”會否挑戰成功,但從她以往的野行記視頻看,她對大自然的眷戀無以復加,令人為之動容。

歲月留痕:炭火取暖的冬天

還原成原始人的“麻雀喳喳”

大自然擁有讓人生存的一切,所以,“麻雀喳喳”一次次義無反顧地投入大自然的懷抱,這樣的經歷讓她變得勇敢無畏,看上去健康且陽光,猶如大自然的天使,在山河間遊走成精靈。

過去的鄉村,沒有工業,人們就是這般的與大自然結親,和諧共處,沒有SARS,也沒有新型冠狀病毒。冬天取暖,也沒有空調,而是上山燒來炭灰子取暖。

那麼,回到正題。那時候,我年齡尚幼。冬天來臨的時候,母親背上大背篼,提了柴刀和洋鏟,還帶了一個盆,便上了山去燒炭灰子。雖然幫不上忙,但我屁顛屁顛地跟著前往湊熱鬧。

到了一處有水源的林地,母親放下背篼、盆和洋鏟,提上砍柴刀,也沒戴手套,直奔灌木叢而去。長期勞作已經使她的雙手結上了厚厚的繭,徒手,便能抵禦荊棘。

燒炭灰子無需伐木,用細小的灌木即可,對森林沒有絲毫的破壞,這些灌木和小草一樣,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母親一陣亂刀之後,灌木在空地堆積如山,點上火,灌木燒得“嗶啪”作響,待其燒成炭時,母親拿起盆,在邊上接來山泉將之澆滅,炭灰子就算燒製成功。由於量多,得背上好幾回,才能背完。而這些炭灰子,足以保證整個冬天的取暖。

隨母親下山之前,我有些口渴,摘一片樹葉,捲曲呈瓢,舀起山泉,喝了個夠。那時候的山間,山泉密佈,清咧爽口,不像現在出門,得帶上礦泉水或在店鋪買上一瓶,那時候,無論春夏秋冬,大自然免費供應,龍洞之水,在野地四季常流。

歲月留痕:炭火取暖的冬天

火箱

而有了炭灰子,這一冬就踏實了。山裡人家,取暖有兩種設備,一為地爐,即在室內地面挖出一個四方形的淺坑,用石頭鑲了底和邊,炭灰子倒進去引燃,在地爐四周圍坐,即可取暖。二為火箱,由木匠製作而成,高約20釐米的木架,中間留出一個空洞,將一個由鐵匠專門為之打造的鐵盆置於其上,取暖時,炭灰子倒進火箱引燃。而無人取暖的時候,火箱還可用來把洗淨的衣服烤乾,把竹編的炕籠罩於火箱,衣物鋪於炕籠上,從地裡幹活回來,衣物差不多就幹了。

冬天的村校,因為窗玻璃損壞殆盡,由於資金的不足而未予更換,寒風從教室兩面的窗戶湧入形成對流,更加刺骨,凍得我們這些小朋友直哆嗦。為了能讓孩子在學校取暖,各位家長紛紛請竹匠製作了灰爐,裡面放了炭灰子,每天上學,讓孩子提去學校。

歲月留痕:炭火取暖的冬天

提著灰爐上學的孩子

灰爐有大有小,竹質的外殼,有手提杆,裡面植入一個小缽。也有家長因陋就簡,將漏水棄用的錫盆用小石子堵了漏口,在盆的邊緣鑽幾個孔,用鐵絲軋出三角手柄,便成了灰爐。不同的地方,灰爐也不盡相同,也有木質。

歲月留痕:炭火取暖的冬天

木質灰爐

為了確保炭火堅持到放學,學生們會將灰爐弄成半熱狀態,課間時分,眼見炭火有熄滅跡象,便把灰爐提至操場,用立定旋轉的方式,引風把炭火燒旺,有的學生因旋轉時沒能掌握好慣性,使得旋轉升空的灰爐失去了平衡,炭火從爐內墜落,掉在身上,燙得趕緊扔了灰爐閃躲,只聽“啪”的一聲,一灰爐的炭火全撒在地上而就此報廢,這一天,就只能凍著等待放學,好在,鄉村的孩子,再遠的路程,都是步行,且免不了跋山涉水,因此練就了強健的體魄,加之年幼好動身體熱量充足,足以抵擋冬天的寒冷。

這個冬天,全國人民因疫情不能出門,如囚徒般蹲守家中,任空調勁吹,而依著電爐取暖的我,便忍不住勾起了冬天的回憶,以及對人與自然的反思。本次病毒是因“野味”引發,正如董卿所說,平衡被打破,槍響之後,沒有贏家。大自然把一切安排得尚好,取手便是,就像冬天的炭火。而顛覆了大自然的安排,重新定義的生存法則,難免因違反規律而導致種種惡果。

但願這次震動全球的疫情讓人類痛定思痛。

歲月留痕:炭火取暖的冬天

身處東南亞密林的“麻雀喳喳“

而多天過去,想必“麻雀喳喳”已經進入東南亞的密林深處,那裡的生態對她來說,才是自由而又美好的人間天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