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留痕:炭火取暖的冬天

网络视频显示,一个网名为“麻雀喳喳”的女青年时下正只身穿越东南亚丛林,临行前,她放下一切行装,只留下拍摄器材。没有刀,没有火,她甚至脱掉了身上的全部衣衫,让自己还原成原始人状态,衣、食、住、行,一切依靠自然,挑战生存极限100天。

估且不论“麻雀喳喳”会否挑战成功,但从她以往的野行记视频看,她对大自然的眷恋无以复加,令人为之动容。

岁月留痕:炭火取暖的冬天

还原成原始人的“麻雀喳喳”

大自然拥有让人生存的一切,所以,“麻雀喳喳”一次次义无反顾地投入大自然的怀抱,这样的经历让她变得勇敢无畏,看上去健康且阳光,犹如大自然的天使,在山河间游走成精灵。

过去的乡村,没有工业,人们就是这般的与大自然结亲,和谐共处,没有SARS,也没有新型冠状病毒。冬天取暖,也没有空调,而是上山烧来炭灰子取暖。

那么,回到正题。那时候,我年龄尚幼。冬天来临的时候,母亲背上大背篼,提了柴刀和洋铲,还带了一个盆,便上了山去烧炭灰子。虽然帮不上忙,但我屁颠屁颠地跟着前往凑热闹。

到了一处有水源的林地,母亲放下背篼、盆和洋铲,提上砍柴刀,也没戴手套,直奔灌木丛而去。长期劳作已经使她的双手结上了厚厚的茧,徒手,便能抵御荆棘。

烧炭灰子无需伐木,用细小的灌木即可,对森林没有丝毫的破坏,这些灌木和小草一样,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母亲一阵乱刀之后,灌木在空地堆积如山,点上火,灌木烧得“哔啪”作响,待其烧成炭时,母亲拿起盆,在边上接来山泉将之浇灭,炭灰子就算烧制成功。由于量多,得背上好几回,才能背完。而这些炭灰子,足以保证整个冬天的取暖。

随母亲下山之前,我有些口渴,摘一片树叶,卷曲呈瓢,舀起山泉,喝了个够。那时候的山间,山泉密布,清咧爽口,不像现在出门,得带上矿泉水或在店铺买上一瓶,那时候,无论春夏秋冬,大自然免费供应,龙洞之水,在野地四季常流。

岁月留痕:炭火取暖的冬天

火箱

而有了炭灰子,这一冬就踏实了。山里人家,取暖有两种设备,一为地炉,即在室内地面挖出一个四方形的浅坑,用石头镶了底和边,炭灰子倒进去引燃,在地炉四周围坐,即可取暖。二为火箱,由木匠制作而成,高约20厘米的木架,中间留出一个空洞,将一个由铁匠专门为之打造的铁盆置于其上,取暖时,炭灰子倒进火箱引燃。而无人取暖的时候,火箱还可用来把洗净的衣服烤干,把竹编的炕笼罩于火箱,衣物铺于炕笼上,从地里干活回来,衣物差不多就干了。

冬天的村校,因为窗玻璃损坏殆尽,由于资金的不足而未予更换,寒风从教室两面的窗户涌入形成对流,更加刺骨,冻得我们这些小朋友直哆嗦。为了能让孩子在学校取暖,各位家长纷纷请竹匠制作了灰炉,里面放了炭灰子,每天上学,让孩子提去学校。

岁月留痕:炭火取暖的冬天

提着灰炉上学的孩子

灰炉有大有小,竹质的外壳,有手提杆,里面植入一个小钵。也有家长因陋就简,将漏水弃用的锡盆用小石子堵了漏口,在盆的边缘钻几个孔,用铁丝轧出三角手柄,便成了灰炉。不同的地方,灰炉也不尽相同,也有木质。

岁月留痕:炭火取暖的冬天

木质灰炉

为了确保炭火坚持到放学,学生们会将灰炉弄成半热状态,课间时分,眼见炭火有熄灭迹象,便把灰炉提至操场,用立定旋转的方式,引风把炭火烧旺,有的学生因旋转时没能掌握好惯性,使得旋转升空的灰炉失去了平衡,炭火从炉内坠落,掉在身上,烫得赶紧扔了灰炉闪躲,只听“啪”的一声,一灰炉的炭火全撒在地上而就此报废,这一天,就只能冻着等待放学,好在,乡村的孩子,再远的路程,都是步行,且免不了跋山涉水,因此练就了强健的体魄,加之年幼好动身体热量充足,足以抵挡冬天的寒冷。

这个冬天,全国人民因疫情不能出门,如囚徒般蹲守家中,任空调劲吹,而依着电炉取暖的我,便忍不住勾起了冬天的回忆,以及对人与自然的反思。本次病毒是因“野味”引发,正如董卿所说,平衡被打破,枪响之后,没有赢家。大自然把一切安排得尚好,取手便是,就像冬天的炭火。而颠覆了大自然的安排,重新定义的生存法则,难免因违反规律而导致种种恶果。

但愿这次震动全球的疫情让人类痛定思痛。

岁月留痕:炭火取暖的冬天

身处东南亚密林的“麻雀喳喳“

而多天过去,想必“麻雀喳喳”已经进入东南亚的密林深处,那里的生态对她来说,才是自由而又美好的人间天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