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潮·深評丨“宅”也要“宅”出新樣子

弄潮·深評丨“宅”也要“宅”出新樣子

今年這個天降長假,來得有點突然、有點被動。與廣大醫護人員在一線的奮戰相比,我們普通人卻不得不“宅”在家裡。其實“宅”也是另一種形式的“抗疫”,是一段值得品味的特殊經歷。

從近來網上爆料的情況來看,“宅”家的生活可謂千姿百態,有的學會了多種手藝技能,有的陪孩子讀書學習,有的為一線包餃子、送飯菜。但也有的昏天黑地睡大覺,“廢寢忘食”打遊戲,無所事事編段子,爭吵不休打嘴仗,讓人不禁唏噓。“宅”有“宅”的學問,它不是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疫情好與兇,而是在安排好自己和家人的生活的同時,力所能及地投入到“戰疫”中,配合好疫情防控大局。

“宅”也是一種戰鬥,對抗“謠言”之害。在這個資訊發達的時代,各種信息鋪天蓋地。越是疫情橫行之際,越是流言謠言大肆播散之時,這無形中放大了社會的焦慮和恐慌。謠言止於智者,思考方得真相。這就要求我們及時收看了解主流媒體權威信息,主動傾聽專家學者釋疑解惑,撥開雲霧方見天日。自己有光,才能照亮他人。對朋友圈的疫情信息,三思而後信、求證而再轉、知錯而敢糾,用理性和科學抵制假醜惡、傳播正能量。

“宅”也是一種修煉,摒棄“情緒”之累。在“抗疫”非常時期,各種聚會取消了,親朋好友“不見”了,深居簡出“禁足”了,身處相對封閉、突然安靜的環境中,時間長了難免產生焦躁不安心理。古人說,“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我們要藉機修身養性、平心靜氣、守靜向心,克服負面情緒,理性應對“被隔離”狀態,盡力回到往常心境,更好面對未來生活。

“宅”也是一種感知,增添“生活”之韻。很多人抱怨“宅”得無聊乏味,而這“無聊乏味”的地方,卻是眾多一線堅守者們想回卻回不去的“遠方”。比如,趁機走進廚房,給家人獻上一桌可口的飯菜;陪伴孩子嬉玩戲耍,給家人鐫刻一段美好的記憶;捧起經典名著,給心靈進行一次雋永的洗滌;放下手機拿起紙筆,給這場偉大“抗疫”留下一頁最美的記錄。相信“宅”家時光裡的靜靜感知、傾情付出,都將化為有益養分,讓我們變得更踏實、更堅定、更堅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