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過後,中國經濟“大海”依舊雄渾安瀾

新冠肺炎疫情兇猛,決戰決勝工作雷霆。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直接關係中國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中國經濟社會大局穩定,事關中國對外開放。連日來,各部門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時,著力做好改革發展穩定工作。今天的世界,一個共識更為清晰:2020中國經濟,風雨扛得住、不變基本面。

這是篤定的事實判斷。剛剛過去的2019年,中國經濟交出了一張高分答卷。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顯示,初步核算,2019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為99.0865萬億元,比上年增長6.1%;按年平均匯率折算,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大關,達到10276美元。

據經合組織發佈的世界主要大型經濟體GDP增速預測報告顯示,美國2019年GDP增速預計為2.4%,德國增速僅為0.5%,法國則為1.3%。幾相比對,“6.1%”的增速也算得上是“整條街上最亮的仔”了。再看看“全年城鎮新增就業1352萬人,連續7年保持在1300萬人以上,明顯高於1100萬人以上的預期目標,完成全年目標的122.9%”等數據,加之三產結構、外貿外資、居民收入、價格水平等變化,說中國經濟已經切換到“高質量軌道”絕不為過。

理解了以上背景,就理解了14億中國人在鏖戰疫情時為何對經濟發展依然充滿信心,也就理解了為什麼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兩大國際組織近日同時發聲,認為中國有足夠的政策空間應對疫情,並對中國經濟充滿信心。一句話,有實力、有底氣,疫情自然不會撼動中國經濟增長的基本面和長期向好趨勢。

疫情對2020年中國經濟發展短期內不免產生影響,但經濟發展終究不是一錘子買賣,疫情影響終究是“有期限”的。時下,很多人會聯想起2003年的非典疫情。事實上,2003年中國經濟增長率是趕超上年的,且開啟10年經濟超高速增長期的奇蹟。即便是多舛的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與特大洪水考驗之下,中國經濟也沒有在唱衰聲中掉入所謂的陷阱或谷底,相反,以穩定而高企的數據讓悲觀的預言家們啪啪打臉。每次考驗當前,經濟發展亦會找差距、補短板。這說明,在歷史唯物主義的視野之上,中國經濟有了超強的抗擊打能力,或者說,中國經濟的韌性是在久經考驗之中練就的。

應對疫情影響,各方早有發力。全國層面,2月1日,《關於進一步強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通知》印發;2月6日,五部委明確重點群體就業工作舉措,確保重點企業用工。至於地方層面,深圳多部門向業主單位和經營者發出倡議,免減租金共赴時艱;北京暫定延長1月份、2月份社保繳費期限;蘇州則出臺了十條政策支持中小企業共渡難關……短暫風疏雨驟的中國經濟“大海”之上,必會恢復持久向好的雄渾安瀾。別忘了,在這片“大海”的背後——是經濟總量近百萬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萬美元,擁有14億人口的市場、9億勞動力、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1.7億受過高等教育和擁有專業技能人才資源的“大後方”。

春暖待花開,風物放眼量。危難時期,信心貴如金。只要我們集中精力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同時間賽跑、與疫情較量,穩打穩紮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必將在2020世界經濟舞臺之上,再度擦亮驚豔寰宇的“東方之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