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騙人吧,沙漠裡能種水稻?

富丁說


沙漠向來都是我們這顆星球上面最荒蕪的地區,比如我國西北地區的塔克拉瑪干沙漠就存在著大量鹽鹼土地,這裡不僅乾旱缺水,少有土壤團粒,並且晝夜溫差非常大,地下水高鹽高鹼,根本不適合種植農作物,但是中國人向來都不懼怕挑戰自然,硬是在沙漠之中種起了水稻。

從去年開始,袁隆平及其團隊就在這裡開始了“向大漠要耕地”的海水稻試驗田種植,他們利用要素物聯網系統,土壤定向調節劑,植物生長調節素,抗逆性作物等四維改良法對鹽鹼土地進行了洗鹽洗鹼的改造。

並在此基礎上試種了耐鹽耐鹼的海水稻,並最終成功收穫了549公斤的畝產量,要知道,在此之前,預估畝產量僅為300公斤,同時,海水稻還能夠顯著降低鹽鹼,具有將鹽鹼地在三到五年之內改造為良田的能力,我國目前擁有高達15億畝鹽鹼地,如果能夠將其全部改造,完全可以滿足15億人的糧食需求。

據悉,這項方案此前已經在迪拜成功實現,該技術成本較高,不過很顯然迪拜人不會差錢的,中國人可以幫他們把沙漠變成耕地,這一點就非常有吸引力了。

提到海水稻,除了袁隆平之外,還有一位不得不提的人物,那便是海水稻的發現者以及研究者:廣東農業科學家陳日勝,他的代表作品有大名鼎鼎的“海稻86”,這種海水稻植株可以長得比人還高,並能夠在含鹽濃度百分之0.9,最高耐鹼值高達PH11的環境當中生長,經過33年精心培育,目前已經擁有了畝產最高350公斤的卓越產量。

應當說,袁隆平和陳日勝都是我國國寶級的農業科學家,他們二人術業各有專攻,袁隆平比較專注於如何提高海水稻的產量,而陳日勝則更重視如何進一步提高海水稻抗鹽抗鹼的能力。

相比之下,美國農業最近以來卻面臨著一個難以擺脫的困境,破紀錄的降水量正在導致農作物種植面積創下歷史新低,美國中西部9個州那本來應該長滿洋芋,玉米,和大豆的黑土地已經無法再種植任何糧食,許多農田被河流甚至湖泊淹沒,這個情況,讓失去了中國市場的美國農民們更加苦不堪言。

很顯然,當前情況就是:農作物需要需要陽光,美國農民需要中國市場,那麼觀眾朋友們又怎麼看待這件事情呢?歡迎各位在留言區發表看法,璐璐非常期待和大家一起交流觀點!


迷彩虎軍事


我家離塔克拉瑪干沙漠是十幾公里。也在這邊種過水稻。


首先沙漠裡確實可以種植水稻。前提是防風林要種植好。這邊春天的風沙來了,沒有大片的防風林,別說水稻苗,估計是個人都一直待在那都活不了。

剛來新疆第一年遇到一次大的沙塵暴。我和我爸下地給棉花地膜壓土,省的風沙把地膜吹起來。結果風沙那個大呀。我和我爸距離三米,我們都看不到對方。第一次見這場面我有點瑟瑟發抖。回來看壓土根本不管用就回家了。第二天早上風停了下地一看。電線杆上樹上全是地膜滴管帶。那年棉花重新播種。我們那裡還是防風林很多的地方。

試想你在沙漠裡種水稻,沒有防風林會怎麼樣?

其次還要解決水源問題和改善土質的問題吧。我們這邊有成熟的灌溉渠。以前一般是塔里木河水。現在是河水加地下水。因為河水少了不加地下水,水量不夠。沙漠裡你怎麼解決?河水肯定沒有,只有打地下水。要知道沙漠裡的地下水含鹼量很大,水稻估計喝不慣。


還有土質問題,沙漠裡的土質也有很大的鹼,如果不改善就種,水稻根本長不了。

我看了別的回答,周圍光禿禿,地下鋪的防滲塑料布。我估計種植用的土都是別的地方拉過去的吧?然後水稻品質好,無汙染能賣680元一公斤。一個水稻再好,能值680一公斤?還說什麼無汙染這樣的噱頭。其實應該是成本高,不賣680會虧錢。這樣強行再沙漠種水稻意義何在?還有一堆學者專家沒有一點實際種植經驗就大肆吹捧,誤導老百姓。


沙漠種植水稻是個漫長的過程。樹要先種起來。我們農一師兵團每年組織幾萬人去沙漠植樹,往沙漠慢慢推進,才一點點有了今天的良田。沒有幾十年的時間,沙漠種水稻就是勞民傷財。根本不值得推廣。


Show新疆


新疆鄯善縣的沙漠水稻田位於老縣城的南邊,稻田南邊凸起的沙丘就庫木塔格沙漠邊緣,我有一位同學就在那裡負責農業,他告訴我目前還停留在小規模試驗階段,沙漠稻田的出現給鄯善縣增添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庫木塔格沙漠是許多遊客嚮往的旅遊目的地,來這裡的遊客除了一睹沙漠風情,還能找到人與沙和諧共存的最好例證,去看看這天片沙漠水稻田!

說起沙漠種水稻,很多人都不相信,也不敢相信。乾旱缺水的沙漠裡種水稻,水從哪裡來,蒸發量這麼大,要消耗普通土地用水量的多少倍?環境會不會被破壞?我們帶著這些疑問去現場看看:

一、環境更優美了:這裡曾經是一片沙漠,寸草不生,經過現代農業技術的改良,已經成為最適宜水稻生長的良田。鄯善縣闢展鄉小東湖村的水稻種植基地,一片水稻茁壯成長,不時有飛過上空的水鳥和涓涓的流水聲,不斷衝擊著人們對沙漠固有印象。

二、水稻的品質更優良:鄯善縣沙漠水稻推廣示範田負責人李維凱說,從黑龍江省五常市訂購了最優質的“稻花香”種子,目前水稻基地種植面積已達200畝,水稻還未收割便被訂購一空,最優質的大米每公斤售價達道680元,超高品質已得到了市場認可。

三、獨特的沙漠防滲漏技術:為解決滲水和蒸發的問題,科技攻關團隊利用最新研發的新材料技術,在在水稻田下佈設防滲透材料,使水可以長時間停留在沙土層,為水稻生長提供了支持。

有待解決一下三個問題,才能大面積大規模種植推廣:

一、解決水源問題:未來將西藏高原上的雅魯藏布江的雪水引入新疆,這個問題有關部門正在規劃中,如果這個項目實現了,南疆大沙漠就有可能在未來變成綠洲,相當於再造一個湖南、或者湖北魚米之鄉。

二、防滲漏的材料:如果未來能達到就地取材,製作超級環保無汙染的防滲漏材料,控制在兩年回收成本,就可以大規模推廣。

三、立體防護網:需要在沙漠裡修建公路、網格防護林,阻斷沙漠的死灰復燃,在防護林網格中間種植水稻,相信不久的將來,我們也可以經常吃新疆沙漠裡的水稻。

鄯善縣即將收穫的沙漠水稻

產量比不了袁隆平的雜交稻,但是品質要比內地的大米要好!

沒有汙染,沒有農藥,唯一的缺陷就是初期造田的成本比較高!


富丁農學院



魚菜共生系統是非常節水的,它的水不需要更換,如果減少,只需要補充。據統計,魚菜共生系統使用的水僅僅為傳統種植的10%。如今,世界各國已經嘗試在乾旱的沙漠或者戈壁灘利用魚菜共生系統種植蔬菜瓜果及其他農作物。

因此,如果想在沙漠裡種植水稻,首先要解決的是水源的問題,魚菜共生系統利用設施水循環種植,水的問題解決了,養分的問題也解決了。在沙漠裡中時,另一個優點是:病蟲害相對較少,尚無工業化的汙染。所以,我認為在沙漠裡種水稻是可行的,只是種植方式的問題。


小農爸爸


在沙漠中種植水稻是否可行?沙漠中種植水稻又是否可以解決沙漠的利用問題?且看小編一一解讀。

一問:用水何處來

沙漠中植物稀少的原因之一就是缺水,想要在沙漠中種植水稻,必須要先解決用水的問題。

種植水稻的地區選在了科爾沁沙地。科爾沁沙地的生態十分脆弱,地表有大片的沙丘地。但與一般沙漠不同,科爾沁沙地的地下有豐富的水源。

“向下挖6米左右就會有水”,仁創科技集團的技術人員宋為超介紹到,“目前沙漠種植水稻選擇的地區不是沙漠腹地,而是沙漠的邊緣地帶”。

科爾沁沙地豐富的地下水資源為種植水稻所需的水源提供了保障。在稻田旁邊打井取水,可以解決稻田平時所需的水分。

沙子的滲水能力很強,即使有豐富的水資源,地表的沙子也存不住種植水稻所需要的水量,想要在沙漠種植水稻,還需要“保水”。

仁創科技集團的專家團隊針對這一問題,開發出“透氣防滲沙”,就是透氣不透水,防水、防滲透的一種沙子。“鋪設透氣防滲沙後,水體就接地氣了”,宋為超說道,“稻田的屍體可以增氧8%——10%”。在沙漠中種植水稻,在機器開溝後平鋪2釐米左右的透氣防滲沙,再覆土整平,之後就跟普通種植水稻的方式無異。

“在水稻的非生產期只需要保持水分”,宋為超說道,“這樣可以節省一部分水的消耗”。

二問:風沙如何防

治理沙漠的一大難點是固沙。沙漠中的風沙很大,風帶動沙丘移動,逐漸侵蝕土地。即使是沙漠的邊緣地帶,也會受到沙漠風沙的影響。風沙吹來,在稻田裡形成沙子的積累,會使稻田被沙子湮沒,導致顆粒無收。解決風沙問題是在沙漠中種植水稻的一大難點。

掩蓋稻田的沙子基本來自於田埂,風所帶來的沙子對稻田的影響並不大。對田埂的沙子使用了“生態固沙劑”,將田埂的沙子固定住,便可以減小風沙的影響。

生態固沙劑是一種生態凝合劑,對沙粒或沙土有良好的粘接性、成膜性和滲透性。在常溫下,噴施在沙粒或沙土表面會迅速乾燥,能夠形成連續且有一定強度的固結層,從而阻止沙漠中沙粒的移動,防止風蝕帶來的危害。“在進入夏季後風沙會小很多”,宋為超說道,“主要是要防住春季的風沙”。

三問:肥料怎麼施

沙子與土壤不同,基本不含有植物生長所需的養分,這也是在沙漠種植水稻需要解決的一大問題。養分部分缺失的土壤還可以通過施用化肥來滿足水稻的生長,但是在沙子上種植水稻,肥料問題便嚴重得多。


在沙漠種植水稻時利用牛羊糞便混合沙子,來達到為水稻提供養分的目的。宋為超說:“利用牛羊糞便除了為水稻提供養分之外,還有其他好處。一方面,牛羊糞來自內蒙古的牧場,屬於就地取材,不需要長距離運輸,減少了種植的成本。另一方面,這也是牛羊糞的很好的處理方式,實現了循環農業。”

四問:效益有多高

沙漠是世界上最純淨的土地,擁有非常純淨的水源,沙漠地區日照充足,便於水稻養分額積累。同時,配合種植果樹、藥材、枸杞、玫瑰,養殖稻田蟹、冷水魚等多元化的發展模式,並形成沙漠特有的文化景觀,可顯著帶動當地沙區旅遊業的發展。“這些米的品質很高,每斤大米可以賣到30元”宋為超說道,“利用透氣防滲沙技術種植,較傳統種植節水70%,節電70%,節肥35%。”

沙漠種水稻社會效益顯著,可以解決部分的地區就業問題。我國沙區一般地處偏遠,耕地少,自然條件差,生產水平低,經濟落後,部分群眾溫飽還沒解決。在沙區推廣沙漠水稻種植技術,可促進產業化調整,擴大耕地面積,提高生產水平,增加糧食生產,改善食品結構,幫助農牧民脫貧致富。

五問:推廣是否可行

科技的力量,使沙漠中種植水稻從神話變成現實,但是種植水稻在沙漠地區大面積推廣還需要科技的進一步發展。據中國林科院荒漠化研究所的相關專家分析,沙漠中種植水稻的大面積推廣還面臨幾個難題。

一是透氣防滲沙的製作。作為沙漠種植水稻的核心科技支撐,透氣防滲沙的製作需要風蝕所形成的風積沙,並不是所有的沙子都可作為原料。無法就地取材,種植水稻大面積推廣時就需要對透氣防滲沙進行長距離運輸,導致成本增高。

二是水源供應問題。科爾沁沙地擁有豐富的地下水資源,使得水稻種植所需的用水有保障。但是在其他沙漠或者荒漠地區,水資源相對匱乏,解決用水問題成了關鍵。若也需要長距離大量運輸,那大面積推廣便是無稽之談。

三是水稻的經濟價值。水稻是糧食作物,在大面積推廣種植以後,價格必然下降,每畝水稻帶來的經濟效益會隨著面積的增大而減少。從種植水稻轉向種植更具有經濟價值的作物更為合適。


中國農村科技


沙漠裡還有向日葵地呢,作家李娟就是從新疆阿勒泰戈壁荒漠走出來,她媽媽種植了90畝向日葵地,一些事情在散文集《遙遠的向日葵地》裡都有寫哦~


以下內容源自博庫圖書館共讀群書友評論
共讀書目:《遙遠的向日葵地》

戈壁景象:那份溫暖零碎的“詩和遠方”

我們總以為,戈壁荒漠的景象是黯淡而混亂的,那裡既沒有細細上升的江南炊煙,又沒有暢通便利的手機信號,只有坐車顛得和篩豆子似的石頭小路,和臺階般上升的、能累死駱駝的“自然遺蹟”與坡體。

可李娟卻告訴你,那片我們不甚熟知的山川田野,有著絲毫不輸世間所有大江大河湖泊海洋的盛景。

戈壁灘上的大地,堅硬粗礪,“四面地平線清晰而鋒利”。一束野花,是這乾涸無際的大地,唯一的溼潤豐盈。表面上,這片大地廣闊無物,但其實暗藏秘境,隱藏了萬物——“大地中的種子無所畏懼,你呼我應,此起彼伏,爭先恐後地蔓延根系,橫衝直撞,呼呼拉拉,沸沸揚揚”。最空寂的土地,卻是最熱鬧最有力量的所在。(@wumin)

“天上有白雲,地上有鴨子,天地間就數這兩樣最鋥光瓦亮。雞在草地上信步其間。”

“天蒼野茫,風吹草低見蘆花雞。兩隻狗默默無言並臥渠邊。鴨子沒完沒了的濯啄洗羽毛。”

李娟還把荒野的瑣碎日常濃墨重彩成了詩和遠方。大狗醜醜、小狗賽虎、兔子、鴨子、四腳蛇,甚至一陣風、一朵雲,一株草、一粒種子和一塊石頭。她都給予了瑣碎生活詩一般的語言,字裡行間,雞零狗碎妙趣橫生。(@peony)

荒漠人家:這裡有渺小生命的倔強生長

浩瀚無垠的大沙漠在整個大自然中是如此的渺小,而人類更加只是宇宙中的滄海一粟而已。面對那一大片的土地,“我”是渺小的、“我”是無知的、“我”也是無能的。(@Grace)

可正如李娟所說:大地最雄渾的力量不是地震,而是萬物的生長。於是,廣袤荒涼的大地上現出了一條烏倫古河,它日日夜夜滋養著阿勒泰戈壁草原上的人家。

河流經過之處,就有生機;動物、植物、人群,隨水而居。雖然沒有播種土地的經驗,卻能夠體會到勞動人民望天吃飯的無奈。乾旱、動物啃咬……一次次造成農作物的損失,而媽媽卻能夠鍥而不捨、不厭其煩的一次次補種。(@晴朗天空)

“我媽”獨自在烏倫古河南岸的廣闊高地上種下九十畝葵花地。慘遭鵝喉羚啃了個精光後,立即買來種子補種一遍,然而一夜之間再被啃光。“我媽”咬牙又再補種了第三遍,可沒多久,第三茬種子又重複了前兩茬的命運。傷心透頂的媽媽跑到城裡找縣林業局告狀,但因為沒有“取證”,無法獲得補償。“我媽”仍然播下了第四遍種子。(@peony)

終於,向日葵在山坡上發出了嫩芽。

我們的一生會經歷種種的挫折與磨難,或許只有像母親那樣保持一顆頑強的心態,才能如向日葵一般樂觀生長。(@心情)

故鄉與根:安寧河山,是他們魂牽夢繞的故土情懷

有人曾問,李娟一家為什麼定要守在那麼荒涼的阿勒泰荒漠,畢竟那裡除了極致的無聊和孤獨外,不會剩出一些別的什麼。

“住在地窩子裡,到處都是土,如果遇上颳風,頭髮眉毛都白了。如果正在吃稀飯,上一口還是白的,下一口,飯上就糊了黑黑厚厚的一層土。”

“有一個很笨重的手機,也不最常用,怕沒電(沒有電源充電)。在一次割草中,還遺失在荒野。”

可李娟並不這麼認為。

在阿勒泰的土地上,李娟一家風風火火的日子正在展開:那裡有通宵迷路的兔子,莊嚴打鳴的公雞,鼓樂高奏的向日葵花盤,和母親。

“每天清晨,鮮豔的朝陽從地平線拱起,公雞跳到雞籠頂上莊嚴打鳴,通宵迷路的兔子便循著雞鳴聲從荒野深處住家趕。很快,鴨子們心有所感,也跟著在呼小叫嘎嘎不上止。”

“蜜蜂來了,花盤瞬間達到金色的巔峰狀態。金色王國城門大開,鼓樂高奏。金色的高音一路升調,磅礴直指音域最頂端。”

“幾層樓高的沙塵暴席捲而來,母親顧不上自身安危,想必那刻她更擔心的是女兒那邊怎麼樣?在沙塵暴平息後,她苦苦尋找最佳信號點,與女兒聯繫上,得知對方安然無恙,與此分享了最讓她快樂的事。(@妞媽)”

確實,在戈壁灘生活,苦的地方挺多的,詩意的只是表面。

但“當你登上坡頂,戈壁茫茫,天空一藍到底,居高臨下俯瞰整面河谷,烏倫古河寂靜西逝,兩岸叢林單薄而堅定”;

而延綿千萬年,你又重新看到人們在這裡生存、繁衍,一代又一代的人們,堅強而又硬氣地活著,你就會明白:安寧河山,是荒漠人家魂牽夢繞的故土情懷。

“任誰都願意守著自己的故鄉,再貧瘠再荒涼也不願意離去,就像植物只有守著自己的根才活得長久。(@卓爾不群)”

-END-


博庫圖書館


沙漠種水稻,從技術上講是可行的,現實中也確實在內蒙古、新疆等地有實踐。不過,這種所謂的沙漠水稻,和人們理解的不一樣。其基本原理是,先挖坑,在底層鋪塑料膜防滲露。這下您知道了吧,雖然沙子是漏水的,但鋪層膜不就解決了麼?

(說起這個,忽然想起北京西郊永定河改造。其基本思路也是:大量硬化河道以防止滲水,把極其有限的水資源都存住……這一點廣受詬病,不多說了,那是另一篇稿子的內容了)

那麼水源從何而來呢?不同的沙區有不同的做法。在內蒙古東部,如通遼一帶,接近400毫米年降水量線的科爾沁沙地,以及臨近黃河的庫布其沙漠等,水源條件比較好,地下水較充沛。在新疆吐魯番鄯善縣的庫木塔格沙漠一帶,人們靠天山融雪灌溉,也成功種植了這種沙漠水稻。

至於在沙漠種水稻合不合適,我覺得要算兩筆賬:

一筆是生態賬。比如,可能需要考慮,會不會過量開採地下水導致生態失衡?防治沙化主要對策一是加大造林綠化力度,二是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灌(木)則灌,三是採取封育的方式——“宜荒則荒”。

個人覺得,如果國家財力夠,更多利用人工力量加大人工綠化力度是比較可行的,能夠加速控制沙化或者實現逆轉。當然要想消滅沙漠是不可能的。如果在沙漠地區種水稻不會破壞當地生境,就無可厚非。

比如在庫木塔格沙漠種水稻,過去是種葡萄,更大量開採地下水和地表水,考慮到當地人也要有生計,難不成不讓人家發展產業了?畢竟,農業是最古老的產業,許多地方的人們仍然要靠此維生的。

第二筆是經濟賬。這個好算。在沙漠種水稻,畢竟要搞工程、上材料,考慮到更大的蒸發量,還要消耗更多的水資源。這些都是種植成本。好處是晝夜溫差大,營養物質積累較多,口味好。加上病蟲害少、農藥用得少,相對的安全性更好。如果種出來的稻米市場認可度高、產品受歡迎,當然是沒問題的。

不過,在沙漠裡種稻,包括髮展其它種植業、養殖業,當地的農業和生態監管部門一定要高度重視,科學規劃,不能任由市場這隻手來決策。畢竟,沙漠地區生態系統脆弱,不僅要考慮水資源的承載力,也要考慮農業生產本身對自然生境的干擾。從這個角度講,農業是自然的產物,但農業生產並不是自然的,而是像工業一樣、單一的人工生產過程,這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很大。


三農記者董峻


袁隆平海水鹼地能種水稻我也相信的根據是,海水裡長紅樹林,當然水稻改變基因,也叫轉基因成功了,不然用新加坡膜技術過濾海水為淡水。

蘭考,荷澤,濟寧我們老家全是鹽鹼鹽,一層白花花的鹼。

焦裕祿治理了多少年,種泡桐樹也沒改變,今天地上化肥越種越酸性中和了。

不用治理全是好土地,我家鄉金鄉縣大蒜成了世界集貿市場。

沙土地一年套種幾茬東西,沒有一個人外出打工,收入很高。

沙漠有太陽雨量小還漏水,如果把沙子加工鑄成透氣板,下面鋪上塑料紙再紙上鋪上沙板,在沙板上鋪上一份沙一份木屑一份農家肥。

象以色列一樣噴灌農作物,再農作物一席間鋪上麥杆,玉米杆,豆杆,棉花杆,可以保溫保溼化肥。

這樣會形成小氣候水蒸發後形成雨下地上,再揮發循環。

我來新加坡時有個露臺,買的土什麼也種不成,雨水大成稀糊糊了。

經過我改良用沙子用家用垃圾曬乾粉碎加上土,一比一比一,種什麼長什麼,沒有器皿種塑料袋裝上配料,花生各種豆類瓜菜全結了。還節水。


太陽出來暖洋洋張愛琴


這個我相信。沙漠就是沙漠。什麼也不少,就是少水,命脈永遠是命脈。有了它沙漠就是綠洲。不管從西藏,不管從蒙古,把水引來西北三省活了。水稻就是金子,也許別人笑我,你如果在沙漠種出水稻就是金子,這個就是戰略。



柯子28


他們在沙漠種出了水稻,沙米用水量只需玉米一半

沙漠種水稻看似不可能,但是確實是存在的,公開資料顯示,目前中國的可種植沙漠至少有3億多畝。所謂可種植沙漠,應當具備兩個條件——沙漠自身的有機質和地下水資源都比較豐富。


沙漠種植的主要優勢是環境的天然有機、無汙染,包括土壤、空氣、水、溫度等要素的優勢。以鄯善縣沙漠水稻為例,之所以選擇在這裡,是因為晝夜溫差極大,熱量積溫高達4500-5500℃,是水稻生長的絕佳氣候條件,白天很熱水稻長勢快,晚上一冷,水稻中的養分則沉澱下來;而且這裡的地下水多是天山積雪融水,天然純淨。再加上沙漠地區含硅多,水稻中所含的微量元素也多。


沙漠變成良田的過程

在一片荒漠上開始調研,看看哪兒適合變成良田。沙漠風大,所以大多數時候並不是像下圖的那麼漂亮。

調研好之後,需要對不平整的沙漠進行平整。李紹華在這方面很有經驗。

然後就是襯膜。為什麼要這樣做呢?相信大家在看到沙漠為什麼能種出水稻的時候就一定有這樣疑問,沙漠為什麼能種出水稻呢?一澆水就,水很快就下滲了。為此,他們通過這種方式來節省用水。

然後就是插秧。因為在沙漠種植水稻,肯定都是大規模的,還好歸功於現代化農業,都可以在農業上應用自動化的器械,減少人力成本消耗。

是的,真的長出來了水稻,綠油油的。

你很難想象,8月份之前來到這裡的話,會看到滿稻田的水鳥,各種各樣的,白鷺、野鴨子等等,有的都叫不出名來。原本這裡都是沙漠,現在白天都是水鳥,晚上到處都能聽見青蛙的叫聲。這就是活生生的生態改變的例子。在現在的成熟產區,已經很難看到這樣的畫面了,因為有農藥和除草劑。

然後就到了10月份的收割季節。也是用器械大規模收割。

收穫的季節,看起來一切條件都很好。但是你很難想象,放穀子的地方原來就是荒漠。

然後就是包裝好的產品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