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宋為什麼兩次被外族滅亡?而其它朝代沒有這種現象?

遼北老代


各位看官,聽我說一說。

首先,從中華民族的角度看,兩宋並不能說是被外族滅亡,而是中國歷史長河中的朝代更迭。

兩宋的歷史走向是:北宋亡於金,而南宋亡於蒙古

是“重文輕武,高層腐朽,戰略錯誤”,一步步葬送了兩宋的國運;

一、重文輕武

“杯酒釋兵權”的典故來自宋太祖趙光胤,他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 最終奪後周政權;由此,宋朝便根植了對於武將不信任的態度,影響了朝廷的用人體制。

如,樞密院掌管兵權,宋朝一般用文臣主持樞密院,實行以文制武。從《水滸傳》中可見一斑,大宦官奸臣童貫就領樞密院,手握重兵。

二、高層腐朽

有種說法是宋朝的衰亡因為他太富有。

北宋從建立到宋徽宗繼位,短短一百多年的時間,都城東京汴梁已經成為當時世界上名副其實的第一大都市,從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中可以明顯感受到汴京的繁華。

物質上的滿足加之錯誤的引導往往走向深淵。如宋徽宗在位時不理朝政,設立造作局、應奉局,開運“花石綱”,在民間妓館尋花問柳,同時醉心鑽研藝術,居然在書法和花鳥畫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朝堂之上以童貫,蔡京為首的一幫奸佞之臣揣摩宋徽宗的心思,通過玩弄權術博得寵愛,他們廣結黨羽,彼此勾結,同時陷害忠臣,直到金人兵臨城下,宋徽宗才大夢初醒,不過為時晚矣。

三、戰略錯誤

北宋的北方有兩大勁敵,遼和金,北宋聯金伐遼。

南宋的北方有兩大勁敵,金和蒙,南宋聯蒙伐金。

不難看出,這樣的操作就是趕走了豺狼,卻引來了虎豹,對於如此富庶且“好客”的兩宋,哪個鄰居不會眼饞。


綜上所述,古時朝代的更迭都因腐朽而起,但重文輕武,錯誤的戰略確是兩宋的特點,也正是它們一步步斷送了兩宋的國運。

(點滴過往終成歷史,讓我們一點一點的看……)


白羊看歷史


南北宋之所以亡於外族入侵,除了自身內部的原因,如政治腐敗、黨爭等,還有一些體制因素和外部因素等,主要有以下幾點:


01 宋朝實行重文抑武和守內虛外的祖宗家法,造成兩宋武備鬆弛,軍事力量脆弱


無論是北宋還是南宋都吸取了五代時期武將屢屢篡權的歷史教訓,都曾進行過削奪武將兵權的措施,如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宋高宗趙構剝奪岳飛等人的軍權等。

宋朝開國之初即實行重文抑武的國策,為此,宋太祖和宋太宗還制定了祖宗之法來預防武人作亂。開寶九年(976年)十月二十日,宋太宗在他的即位詔書中說道:“先皇帝創業二十年,事為之防,曲為之制,紀律已定,物有其常。謹當遵承,不敢逾越。”(《長編》)


通過“事為之防,曲為之制”祖宗家法的引導,宋朝一直對於武人抱有警惕之心,對其控抑貫穿兩宋。


宋代對於武將抑制和管控形成了體制,不但派遣不懂軍事的文官去做監軍監管武將,而且利用“更戍法”來防止武將在一地坐大。這些措施對於防備武將擁兵自重、防止出現唐末和五代時期的藩鎮割據確實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是也由此導致了文官掣肘武將的臨機決斷,以及將不知兵,兵不知將的局面,導致軍隊的戰鬥力遭到嚴重削弱。

(更戍法造成將不知兵兵不知將)

另外,北宋實行募兵養兵的政策,宋太祖趙匡胤認為:“可以利百代者,唯養兵也。方凶年饑歲,有叛民而無叛兵, 不幸樂歲而變生,則有叛兵而無叛民。” 宋政府不但每年大量招募士兵,每逢災年還要招募災民入伍。此舉利於消除內患但不利於制外。大量的徵兵不但造成了冗兵,虛耗國力,給國家財政增添了負擔,而且士兵雖多而不精,戰鬥力低下。


宋朝的重文抑武和守內虛外確實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武將篡權和民眾造反,但是也成了“積貧積弱”、財政和軍事危機的重要原因。這種強幹弱枝的政策,使得兩宋沒有從內部被瓦解,但是卻被外部勢力所摧毀。


02 宋代周邊少數民族政權不斷崛起,尤其是北方的遊牧民族如遼、金、蒙古等,以騎兵為主的軍事力量非常強大,以步兵為主力的兩宋難以與之正面野戰抗衡


兩宋時期,正是周邊不斷有少數政權崛起的時候,如契丹、女真、党項、蒙古人等,這些民族雖然在文化經濟上遠遠落後於兩宋,但是因為遊牧民族的特性,導致其士兵個個彪悍勇猛,弓馬嫻熟。在以強大的騎兵為主力的軍隊面前,兩宋的步兵很難在野戰中討得了好。對付這些騎兵,宋軍只能守堅城以拒之。

另外,由於北宋時幽雲十六州一直未曾收回,導致北方邊境無險可守,而外族的騎兵卻可以長驅直入,幾天時間就能打到黃河岸邊,嚴重威脅著宋朝的統治中心,使其首都汴梁隨時處於其騎兵的隨時打擊範圍,這也是北宋亡於金國的直接原因。再者,幽雲地區的草場也是重要的軍馬產地,丟失此地也導致宋朝的騎兵一直都是軟肋,遠不如漢唐時期的騎兵氣象。


03 基於複雜的地緣政治關係,兩宋在外交策略上失誤連連


兩宋時期的地緣政治是非常複雜的,因為周邊民族和政權眾多,一個處理不好就是牽一髮而動全身。北宋的“聯金抗遼”和南宋的“聯蒙抗金”就是宋朝外交上的兩大敗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兩項政策一實施,基本上宣告了兩宋的敗亡。

唇亡則齒寒的道理春秋時期的老祖宗就給我們講了,但是沒腦子的宋朝統治者就是不信邪啊,非要挑戰一下老祖宗。在女真族崛起並強盛起來的時候,北宋沒有去幫助已經虛弱不堪的遼國,反倒去幫助金國攻打遼國,由此就導致強者愈強,弱者愈弱。金國在一舉滅掉遼國後發現北宋也不咋滴,戰鬥力弱的不行。因為在宋金兩國聯合行動時,就是虛弱的遼軍照樣胖揍宋軍一頓。那麼金國滅掉遼國後自然就起了壞心眼子,趁機吃掉你沒商量。

還有聯蒙抗金也是同樣的道理,南宋照樣沒吸取教訓,沒有幫助日落西山的金國,反倒聯合強大的蒙古去攻打金國,大有落井下石,痛揍落水狗之嫌。殊不知金國一亡,南宋和蒙古之間就少了一道屏障,蒙古在收拾掉金國後,已經與南宋比鄰而居。骨子裡充滿征服欲的蒙古人可以花費幾十年的功夫去慢慢消耗你,最終吃掉你。


柚子愛歷史


我們常常沉侵在唐宗宋祖的榮耀之中而沾沾自喜,卻不曾細細查看宋一朝的歷史風雲。固然唐詩宋詞早已家喻戶曉,千古流傳,但宋朝給我們的卻不僅僅這些文人墨客留下的千古絕句。還有歷史的車轍,時代的無奈!

歷史需要回顧,這樣我們才能更加清晰的看到歷史的全貌。封建王朝的帝制從建立伊始便經歷著分分合合,大秦帝國一統天下,大漢王朝西,東兩朝,東漢末年更是動亂三百餘年之久,隋朝天下重歸一統,我之前曾說過,唐朝其實是隋朝的繼續,不管是統治階層的各種淵源,還是政治制度都驚人的相似。大宋分兩朝,此後歷代王朝一統,在無動亂。為什麼呢?是歷史的巧合,還是形勢的必然?

中華民族的封建歷史是各民族不斷融合,政治制度不斷完善的過程,從前期的北方統治南方,到南北方勢均力敵,勢利不斷平衡的過程。民族融合,制度完善都無法避免戰爭,甚至政權更迭。宋一朝便處在了歷史的風口浪尖上,雖然幾經掙扎仍難逃歷史的大勢。

其次,唐末宋初,當時的國際形勢,宋處於不利地位。

北宋一朝,北有大遼虎視眈眈,西有西夏磨刀霍霍,三國鼎立的局面形成。從實力分析,都旗鼓相當,且北方多遊牧民族,善騎射,南方主要以農耕文化為主,文化的差異,生存方式的不同,幾經交手勝敗未分。三國鼎立的局面限制了宋向北,向西的發展空間,兩宋時期這一局面始終沒有改變,而且不斷的加劇,曾經盛唐時期的遼闊疆域,只能成為帝王的夢想。

縱觀大宋一朝,國家積貧積弱,統治階層有心無力,軍隊雖規模龐大卻難以抵擋入侵。造成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統治著重文輕武的治國策論,武將造反,黃袍加身的忌憚。在這一思想的統領下,澶淵之盟雖勝尤敗,國破山河碎,多少忠臣良將冤死獄中。

南宋不同於東漢,歷史沒有給南宋君主機會,中興宋室,卻讓它在偏安中滅亡。強大的北方局勢無力扭轉,蒙古的異軍崛起更是讓弱勢的南宋雪上加霜。連同政治制度延續的還有趙家王朝不變的治國策論,這一策論註定了南宋不可能有太多的作為,武將的宏偉抱負,只能化作刀尖劍鋒間的聲聲哀嘆,報國無門。

從宋朝滅亡的勢利,我們不難發現,金滅北宋,蒙古滅金,蒙古滅南宋這樣的勢利變換。隋唐時期相對安寧,弱勢的北方草原變得活躍,政權更迭,頻頻南下與中原王朝一較高下,這充分的說明北方草原文明,經濟,社會,軍事等等的發展,曾經只會騎馬打獵的遊牧民族,在和中原王朝的相處中,實力已不可小覷。從此中華大地上的政治變得更加複雜,漢人為主的統治受到了前所未聞的挑戰。

伴隨著草原文明的發展,封建時代最為直接的手段,戰爭總能說明一切,孰強孰弱。崛起的北方草原實力日益強大,冷兵器時代的騎兵成了戰場的“重裝部隊”,成千上萬的騎兵衝擊,衝破了中原王朝的防禦系統,不論是北宋還是南宋都無力迴天。我們不得不承認,在那個沒有槍炮的時代,唯一可以與騎兵抗衡的也唯有騎兵,中原農耕文化是不可能培養出善騎射的騎兵,這一結局直到明成祖方才解決,草原騎兵的衝擊得以遏制,然而歷史停留在了宋朝,滅亡已註定,誰人可迴天!


商山長河


兩宋之所以被外族滅了,根本原因是不重視軍事,只注重經濟文化。宋太祖趙匡胤,武將出身,陳橋兵變,皇袍加身,根基就是陰差陽錯,擔心武將覆轍,崇文抑武,以圖安全。。國之根本,體制丶經濟丶軍事丶民生丶文化,宜共同發展,不可偏廢。兩宋丶軍之不振,兵不識將,將不識兵,戰鬥力不強。文明丶需要野蠻輔助,野蠻丶需要文明制約,二者兼顧,才能久興。當時,金蒙都是野蠻而文明欠佳,宋朝卻是文明昌盛而武力不昌,條件基本相同之時,文明鬥不過野蠻。兩宋的文化走偏了,太過於尊崇儒學,不能把文明丶文化丶科技用於軍事發展。火槍是宋朝人首先發明,火藥大炮也是南宋人發明的,儒家思想的禁固,軍事武器發展不昌。


大海的眼睛3723187353


南宋與北宋,其實是兩個朝代了,只不過兩宋的天子都姓趙,國號都稱宋而已。就像西漢與東漢,都是劉氏的漢朝,如果說南北宋被滅了兩次,那麼,東西漢也是被滅了兩次。每個王朝都有每個王朝過不去的坎,歷史在變化,時代在發展,好像中國的大多數王朝享國不過三百年。有一個比喻,說王朝就像一棵大樹,什麼時候這棵樹從根子上開始爛了,就沒救了。封建王朝自其建立起,其根脈(政治體制)就命中註定先天不足了,經營好了,多存活若干年,經營不善,就是沒有外力,這棵大樹也遲早會倒下的。這是歷史規律,不要強調什麼外力。你再看當今之世界,那還有一個囯家輕易就滅亡的?歐洲的南斯拉夫解體了,大家始終堅定地認為是美國在其中搗的鬼,但其實也不全是,最根本的原因是其內部民族間的矛盾已經不可調和了。美國也沒少給中國下絆子使壞,但我們中國鐵板一塊,五十六個民族很享受中華大家庭的崛起與富強,內部保壘團結一致,小泥鰍是翻不起大浪的。所以,南北宋兩次被滅,原因無它,自己的內功不行,就不要自己阿不出屎來怨地球沒有吸引力。有些人把兩宋滅亡歸咎於女真人和蒙古人太強大,其實這只是皮毛。強大的金朝與元朝最後不也滅亡了嗎?



大家好,我是影視圖觀,我來回答作者這個問題。

首先呢歷史的問題不能單看一段時間,南北宋兩次被滅亡不是單一的歷史事件,上溯歷史原因可至三國魏晉時代,後世問題遺留到清代。

一、歷史原因:

第一個背鍋的應該是司馬懿和他孫子建立的晉朝。三國時代公元238年司馬懿殺燕王公孫淵,將三萬邊民回遷,使漢朝400年對邊疆地區的移民戍邊政策毀於一旦,北方匈奴逃跑後遺留的各路分之開始崛起。投降漢超的南匈奴、和繼承草原霸主地位的鮮卑等各路少數民族人馬趁西晉內亂進入中原導致五胡亂華,北方大地的漢族人民慘遭蹂躪400年之久。但東晉王朝偏安東南,清談玄學不思進取,頻頻內耗。後世延續王朝更是一代不如一代。

直到北周滅陳,再度統一天下。這400年間,胡人已經成為中原大地上揮之不去的陰影。要說二度被亡國的首先是晉,東晉雖然被篡位但後續幾個朝代都是晉的延續。隋朝除了皇帝自認漢族,但實際上還有由少數民族政權發展而來。所以晉是第一個被異族兩度滅亡的朝代。司馬懿光這一件事就是漢族歷史上的罪人。無數人因他而死。這個責任他不跑不掉的,不要相信電視的洗白。



由於唐由隨來,加上本身又有胡人血統,甚至唐太宗本人連人倫都分不清還需要魏徵來教,唐太宗有句名言:“自古兼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其實唐太宗說這句話也有被迫的成分,因為胡人已經成為了可以左右政局的勢力方,終唐一朝各路胡人蓬勃發展,顯示除大唐的盛世景象,但是安史之亂就是重用胡人的結果,朝廷清明,漢族強大,環境和平,可以壓制住各路胡人的異心。但一旦漢人內亂衰落,各路胡人又會趁勢而起禍害中原。胡人得到進一步發展的這個鍋,唐王朝是要背的。

二、自身原因

1、唐末五代十國動亂,本就在唐朝發展起來的契丹統一了北方,甚至逼迫中原皇帝當兒皇帝。他們分為十六國都能攪得漢人不得安寧,何況現在統一。

2、北宋建立時幽雲十六州已丟,不但丟失了養馬地也失去了戰術上的先機。

3、宋吸取唐朝衰落的教訓嚴格控制軍權,廢除節度使,

4、程朱理學興起,漢人開始尚文。

5、宋朝鼓勵經商,對內仁政,百姓富足,百姓多不願戰。

6、北方已經是胡人的地盤,沒必要去打人家。

7、歷代皇帝均進取心不足。

8、宋超是貨幣發行者,已經在經濟上控制北方。

南北宋雖然無法進入北方大地,但是卻將中原地區的胡人清的乾淨,沒有胡人的中原十三省文化得到空前發展,宋不但文化繁榮、經濟昌盛,城鎮化高達86%,而且英雄、詩人輩出,如蘇軾、范仲淹、李清照等等等。對百姓,宋朝是唯一一個沒有宵禁的朝代。也是唯一一個鼓勵經商的朝代。如果現代人回到古代,能活的下去的也許就是宋了!這樣一個朝代使漢族人口大增。漢人在宋以後成為了中華大地上抹不去的存在。就算蒙古攻破中原,他們發現漢人的朝廷可以推到,但漢人是無窮無盡的。

終宋二朝,文化經濟鼎盛,百姓幸福,二度被滅亡不但有自身的原因,更是歷史遺留問題的爆發。希望各位更深入的瞭解宋這個朝代。


老段快樂談


也有歷史的必然,宋太祖兵變奪山江山後,生怕其他的大將學他,來個杯酒釋兵權,把武將管得死死的,採取了一些措施,重文輕武,經濟相當發達,金國看準時機,一舉攻打,生擒宋微宗,宋欽宗父子倆。蒙古先把遼,金,西夏全部滅掉後,再來攻打南宋,南宋最塊最塊最難啃的硬骨頭,但最終還是被滅掉了,蒙古的實力非常強大,連一些歐國也被滅掉了,不要說是南宋!


老田1866817


歷史上,漢族政權宋朝(趙匡胤建立的北宋和趙構建立的南宋,實際都為“宋”,史學家為加以區別,根據都城方位,史稱“北宋”和“南宋”)兩次被周邊少數民族所滅(北宋被女真族建立的金國所滅,南宋被蒙古族建立的元朝所滅)是內外因相互作用的必然結果。

從內因上看,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奪取後周皇位後,汲取唐末五代十國藩鎮割據之教訓,通過“杯酒釋兵權”等措施,在剝奪軍事將領兵權的同時,採取重文輕武守內虛外之國策,最終一方面使得宋朝軍隊戰鬥力不強,另一方面也使得宋朝形成重內輕外的國防格局。

從戰略上看,兩宋戰略上也有嚴重失誤。先是北宋聯合金國滅掉了臨近自己的遼國,結果唇亡齒寒,金國隨後南下又滅掉了北宋。後是南宋也犯了同樣的戰略錯誤,最終被元朝滅亡。

從外因上看,宋朝面對的實在勁敵太多了。先是契丹族建立的遼國,後是女真族建立的金國,再加上西北地區的西夏、西南地區的大理和北方蒙古高原的蒙古國。可以說,有宋一代,宋朝的地緣環境是強敵環伺。

綜上所述,兩宋先後兩次被外族所滅(北宋被女真族,南宋被蒙古族)是內因和外因相互作用造成的。


京師大學堂師範館


1、外因。

兩宋面對的外族,從西夏開始遼、金、蒙,一個比一個強悍。

遼國最強盛的時期疆域東到日本海,西至阿爾泰山,北到額爾古納河、外興安嶺一帶,南到河北中部的白溝河。蕭太后攝政二十七年間進行改革,並且勵精圖治,注重農桑,興修水利,減少賦稅,整頓吏治,訓練軍隊,使遼朝百姓富裕,國勢強盛。遼國已經不是簡單的崇尚武力的野蠻部族,而是一個強大的鄰國。

金國鼎盛時期統治疆域包括今天的中國大陸秦嶺淮河以北華北平原、東北地區和俄羅斯聯邦的遠東地區,疆域遼闊。 作為征服王朝,其部落制度的性質濃厚。初期採取貴族合議的勃極烈制度,後吸收遼朝與宋朝制度後,逐漸由二元政治走向單一漢制 。軍事上採行軍民合一的猛安謀剋制度,其鐵騎兵與火器精銳,先後打敗周邊諸國。

蒙古就不再贅述了,自成吉思汗統一蒙古部落,其騎兵部隊作為冷兵器時代的巔峰,在攻克南宋之後,一路平推歐亞大陸,戰力之強,古今罕有。而且在吸收了各族的能工巧匠之後,蒙古軍隊日趨完善,攻城、水戰鬥能自如應對。

接二連三的面對周邊崛起的強悍外族,宋朝自然是應接不暇。

2、內因。

在講究身世,崇尚武力的唐末五代,宋太祖既缺乏蓋世武功來幫助自己,又沒有顯赫的家世。這讓靠發動軍事政變來奪得帝位的宋太祖一直處於恐懼之中,害怕自己所建立的政權成為繼梁、唐、晉、漢、周後的第六個短命王朝。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基礎,同時也為了讓宋朝統一時間持久,唯一有效的辦法就是在削弱武將權力、消除軍閥割據的前提下,推行重文輕武的國策,來樹立政治權威。

綜合內外因素相結合,南北兩宋被滅亡也不足為奇了。


論史大能貓


我曾認真想過,從血緣關係上講,現代中國漢族人口,到底是金遼西夏乃至匈奴蒙古諸地的北人後裔多呢,還是吳越等地的南人後裔多?

這還真不好說。因為兩宋期間,江淮以北的廣大地區先後屬於金夏元,時間長達二百多年,當地人年就視宋朝為異國,滅南宋的主將張弘範就是漢人。

所以說,自春秋無義戰開始,中國歷史上的戰爭在今天看差不多都是內戰,也就是中華大地上的軍閥混戰,誰信奉鐵血至上的實力政策,誰佔上風,誰相信仁義道德和為貴的巫儒鬼話,誰特麼的完蛋!

儘管中華軍閥混戰不止,各王朝輪盤賭,但除了八國聯軍日本鬼子侵華算外族入侵外,其它都是一家子窩裡鬥,算不上外族入侵。特別的是蒙古,但,外蒙和中華本是一土,將來必將歸於一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