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宋为什么两次被外族灭亡?而其它朝代没有这种现象?

辽北老代


各位看官,听我说一说。

首先,从中华民族的角度看,两宋并不能说是被外族灭亡,而是中国历史长河中的朝代更迭。

两宋的历史走向是:北宋亡于金,而南宋亡于蒙古

是“重文轻武,高层腐朽,战略错误”,一步步葬送了两宋的国运;

一、重文轻武

“杯酒释兵权”的典故来自宋太祖赵光胤,他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最终夺后周政权;由此,宋朝便根植了对于武将不信任的态度,影响了朝廷的用人体制。

如,枢密院掌管兵权,宋朝一般用文臣主持枢密院,实行以文制武。从《水浒传》中可见一斑,大宦官奸臣童贯就领枢密院,手握重兵。

二、高层腐朽

有种说法是宋朝的衰亡因为他太富有。

北宋从建立到宋徽宗继位,短短一百多年的时间,都城东京汴梁已经成为当时世界上名副其实的第一大都市,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可以明显感受到汴京的繁华。

物质上的满足加之错误的引导往往走向深渊。如宋徽宗在位时不理朝政,设立造作局、应奉局,开运“花石纲”,在民间妓馆寻花问柳,同时醉心钻研艺术,居然在书法和花鸟画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朝堂之上以童贯,蔡京为首的一帮奸佞之臣揣摩宋徽宗的心思,通过玩弄权术博得宠爱,他们广结党羽,彼此勾结,同时陷害忠臣,直到金人兵临城下,宋徽宗才大梦初醒,不过为时晚矣。

三、战略错误

北宋的北方有两大劲敌,辽和金,北宋联金伐辽。

南宋的北方有两大劲敌,金和蒙,南宋联蒙伐金。

不难看出,这样的操作就是赶走了豺狼,却引来了虎豹,对于如此富庶且“好客”的两宋,哪个邻居不会眼馋。


综上所述,古时朝代的更迭都因腐朽而起,但重文轻武,错误的战略确是两宋的特点,也正是它们一步步断送了两宋的国运。

(点滴过往终成历史,让我们一点一点的看……)


白羊看历史


南北宋之所以亡于外族入侵,除了自身内部的原因,如政治腐败、党争等,还有一些体制因素和外部因素等,主要有以下几点:


01 宋朝实行重文抑武和守内虚外的祖宗家法,造成两宋武备松弛,军事力量脆弱


无论是北宋还是南宋都吸取了五代时期武将屡屡篡权的历史教训,都曾进行过削夺武将兵权的措施,如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宋高宗赵构剥夺岳飞等人的军权等。

宋朝开国之初即实行重文抑武的国策,为此,宋太祖和宋太宗还制定了祖宗之法来预防武人作乱。开宝九年(976年)十月二十日,宋太宗在他的即位诏书中说道:“先皇帝创业二十年,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纪律已定,物有其常。谨当遵承,不敢逾越。”(《长编》)


通过“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祖宗家法的引导,宋朝一直对于武人抱有警惕之心,对其控抑贯穿两宋。


宋代对于武将抑制和管控形成了体制,不但派遣不懂军事的文官去做监军监管武将,而且利用“更戍法”来防止武将在一地坐大。这些措施对于防备武将拥兵自重、防止出现唐末和五代时期的藩镇割据确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也由此导致了文官掣肘武将的临机决断,以及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局面,导致军队的战斗力遭到严重削弱。

(更戍法造成将不知兵兵不知将)

另外,北宋实行募兵养兵的政策,宋太祖赵匡胤认为:“可以利百代者,唯养兵也。方凶年饥岁,有叛民而无叛兵, 不幸乐岁而变生,则有叛兵而无叛民。” 宋政府不但每年大量招募士兵,每逢灾年还要招募灾民入伍。此举利于消除内患但不利于制外。大量的征兵不但造成了冗兵,虚耗国力,给国家财政增添了负担,而且士兵虽多而不精,战斗力低下。


宋朝的重文抑武和守内虚外确实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武将篡权和民众造反,但是也成了“积贫积弱”、财政和军事危机的重要原因。这种强干弱枝的政策,使得两宋没有从内部被瓦解,但是却被外部势力所摧毁。


02 宋代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不断崛起,尤其是北方的游牧民族如辽、金、蒙古等,以骑兵为主的军事力量非常强大,以步兵为主力的两宋难以与之正面野战抗衡


两宋时期,正是周边不断有少数政权崛起的时候,如契丹、女真、党项、蒙古人等,这些民族虽然在文化经济上远远落后于两宋,但是因为游牧民族的特性,导致其士兵个个彪悍勇猛,弓马娴熟。在以强大的骑兵为主力的军队面前,两宋的步兵很难在野战中讨得了好。对付这些骑兵,宋军只能守坚城以拒之。

另外,由于北宋时幽云十六州一直未曾收回,导致北方边境无险可守,而外族的骑兵却可以长驱直入,几天时间就能打到黄河岸边,严重威胁着宋朝的统治中心,使其首都汴梁随时处于其骑兵的随时打击范围,这也是北宋亡于金国的直接原因。再者,幽云地区的草场也是重要的军马产地,丢失此地也导致宋朝的骑兵一直都是软肋,远不如汉唐时期的骑兵气象。


03 基于复杂的地缘政治关系,两宋在外交策略上失误连连


两宋时期的地缘政治是非常复杂的,因为周边民族和政权众多,一个处理不好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北宋的“联金抗辽”和南宋的“联蒙抗金”就是宋朝外交上的两大败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两项政策一实施,基本上宣告了两宋的败亡。

唇亡则齿寒的道理春秋时期的老祖宗就给我们讲了,但是没脑子的宋朝统治者就是不信邪啊,非要挑战一下老祖宗。在女真族崛起并强盛起来的时候,北宋没有去帮助已经虚弱不堪的辽国,反倒去帮助金国攻打辽国,由此就导致强者愈强,弱者愈弱。金国在一举灭掉辽国后发现北宋也不咋滴,战斗力弱的不行。因为在宋金两国联合行动时,就是虚弱的辽军照样胖揍宋军一顿。那么金国灭掉辽国后自然就起了坏心眼子,趁机吃掉你没商量。

还有联蒙抗金也是同样的道理,南宋照样没吸取教训,没有帮助日落西山的金国,反倒联合强大的蒙古去攻打金国,大有落井下石,痛揍落水狗之嫌。殊不知金国一亡,南宋和蒙古之间就少了一道屏障,蒙古在收拾掉金国后,已经与南宋比邻而居。骨子里充满征服欲的蒙古人可以花费几十年的功夫去慢慢消耗你,最终吃掉你。


柚子爱历史


我们常常沉侵在唐宗宋祖的荣耀之中而沾沾自喜,却不曾细细查看宋一朝的历史风云。固然唐诗宋词早已家喻户晓,千古流传,但宋朝给我们的却不仅仅这些文人墨客留下的千古绝句。还有历史的车辙,时代的无奈!

历史需要回顾,这样我们才能更加清晰的看到历史的全貌。封建王朝的帝制从建立伊始便经历着分分合合,大秦帝国一统天下,大汉王朝西,东两朝,东汉末年更是动乱三百余年之久,隋朝天下重归一统,我之前曾说过,唐朝其实是隋朝的继续,不管是统治阶层的各种渊源,还是政治制度都惊人的相似。大宋分两朝,此后历代王朝一统,在无动乱。为什么呢?是历史的巧合,还是形势的必然?

中华民族的封建历史是各民族不断融合,政治制度不断完善的过程,从前期的北方统治南方,到南北方势均力敌,势利不断平衡的过程。民族融合,制度完善都无法避免战争,甚至政权更迭。宋一朝便处在了历史的风口浪尖上,虽然几经挣扎仍难逃历史的大势。

其次,唐末宋初,当时的国际形势,宋处于不利地位。

北宋一朝,北有大辽虎视眈眈,西有西夏磨刀霍霍,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从实力分析,都旗鼓相当,且北方多游牧民族,善骑射,南方主要以农耕文化为主,文化的差异,生存方式的不同,几经交手胜败未分。三国鼎立的局面限制了宋向北,向西的发展空间,两宋时期这一局面始终没有改变,而且不断的加剧,曾经盛唐时期的辽阔疆域,只能成为帝王的梦想。

纵观大宋一朝,国家积贫积弱,统治阶层有心无力,军队虽规模庞大却难以抵挡入侵。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统治着重文轻武的治国策论,武将造反,黄袍加身的忌惮。在这一思想的统领下,澶渊之盟虽胜尤败,国破山河碎,多少忠臣良将冤死狱中。

南宋不同于东汉,历史没有给南宋君主机会,中兴宋室,却让它在偏安中灭亡。强大的北方局势无力扭转,蒙古的异军崛起更是让弱势的南宋雪上加霜。连同政治制度延续的还有赵家王朝不变的治国策论,这一策论注定了南宋不可能有太多的作为,武将的宏伟抱负,只能化作刀尖剑锋间的声声哀叹,报国无门。

从宋朝灭亡的势利,我们不难发现,金灭北宋,蒙古灭金,蒙古灭南宋这样的势利变换。隋唐时期相对安宁,弱势的北方草原变得活跃,政权更迭,频频南下与中原王朝一较高下,这充分的说明北方草原文明,经济,社会,军事等等的发展,曾经只会骑马打猎的游牧民族,在和中原王朝的相处中,实力已不可小觑。从此中华大地上的政治变得更加复杂,汉人为主的统治受到了前所未闻的挑战。

伴随着草原文明的发展,封建时代最为直接的手段,战争总能说明一切,孰强孰弱。崛起的北方草原实力日益强大,冷兵器时代的骑兵成了战场的“重装部队”,成千上万的骑兵冲击,冲破了中原王朝的防御系统,不论是北宋还是南宋都无力回天。我们不得不承认,在那个没有枪炮的时代,唯一可以与骑兵抗衡的也唯有骑兵,中原农耕文化是不可能培养出善骑射的骑兵,这一结局直到明成祖方才解决,草原骑兵的冲击得以遏制,然而历史停留在了宋朝,灭亡已注定,谁人可回天!


商山长河


两宋之所以被外族灭了,根本原因是不重视军事,只注重经济文化。宋太祖赵匡胤,武将出身,陈桥兵变,皇袍加身,根基就是阴差阳错,担心武将复辙,崇文抑武,以图安全。。国之根本,体制丶经济丶军事丶民生丶文化,宜共同发展,不可偏废。两宋丶军之不振,兵不识将,将不识兵,战斗力不强。文明丶需要野蛮辅助,野蛮丶需要文明制约,二者兼顾,才能久兴。当时,金蒙都是野蛮而文明欠佳,宋朝却是文明昌盛而武力不昌,条件基本相同之时,文明斗不过野蛮。两宋的文化走偏了,太过于尊崇儒学,不能把文明丶文化丶科技用于军事发展。火枪是宋朝人首先发明,火药大炮也是南宋人发明的,儒家思想的禁固,军事武器发展不昌。


大海的眼睛3723187353


南宋与北宋,其实是两个朝代了,只不过两宋的天子都姓赵,国号都称宋而已。就像西汉与东汉,都是刘氏的汉朝,如果说南北宋被灭了两次,那么,东西汉也是被灭了两次。每个王朝都有每个王朝过不去的坎,历史在变化,时代在发展,好像中国的大多数王朝享国不过三百年。有一个比喻,说王朝就像一棵大树,什么时候这棵树从根子上开始烂了,就没救了。封建王朝自其建立起,其根脉(政治体制)就命中注定先天不足了,经营好了,多存活若干年,经营不善,就是没有外力,这棵大树也迟早会倒下的。这是历史规律,不要强调什么外力。你再看当今之世界,那还有一个囯家轻易就灭亡的?欧洲的南斯拉夫解体了,大家始终坚定地认为是美国在其中捣的鬼,但其实也不全是,最根本的原因是其内部民族间的矛盾已经不可调和了。美国也没少给中国下绊子使坏,但我们中国铁板一块,五十六个民族很享受中华大家庭的崛起与富强,内部保垒团结一致,小泥鳅是翻不起大浪的。所以,南北宋两次被灭,原因无它,自己的内功不行,就不要自己阿不出屎来怨地球没有吸引力。有些人把两宋灭亡归咎于女真人和蒙古人太强大,其实这只是皮毛。强大的金朝与元朝最后不也灭亡了吗?



大家好,我是影视图观,我来回答作者这个问题。

首先呢历史的问题不能单看一段时间,南北宋两次被灭亡不是单一的历史事件,上溯历史原因可至三国魏晋时代,后世问题遗留到清代。

一、历史原因:

第一个背锅的应该是司马懿和他孙子建立的晋朝。三国时代公元238年司马懿杀燕王公孙渊,将三万边民回迁,使汉朝400年对边疆地区的移民戍边政策毁于一旦,北方匈奴逃跑后遗留的各路分之开始崛起。投降汉超的南匈奴、和继承草原霸主地位的鲜卑等各路少数民族人马趁西晋内乱进入中原导致五胡乱华,北方大地的汉族人民惨遭蹂躏400年之久。但东晋王朝偏安东南,清谈玄学不思进取,频频内耗。后世延续王朝更是一代不如一代。

直到北周灭陈,再度统一天下。这400年间,胡人已经成为中原大地上挥之不去的阴影。要说二度被亡国的首先是晋,东晋虽然被篡位但后续几个朝代都是晋的延续。隋朝除了皇帝自认汉族,但实际上还有由少数民族政权发展而来。所以晋是第一个被异族两度灭亡的朝代。司马懿光这一件事就是汉族历史上的罪人。无数人因他而死。这个责任他不跑不掉的,不要相信电视的洗白。



由于唐由随来,加上本身又有胡人血统,甚至唐太宗本人连人伦都分不清还需要魏征来教,唐太宗有句名言:“自古兼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其实唐太宗说这句话也有被迫的成分,因为胡人已经成为了可以左右政局的势力方,终唐一朝各路胡人蓬勃发展,显示除大唐的盛世景象,但是安史之乱就是重用胡人的结果,朝廷清明,汉族强大,环境和平,可以压制住各路胡人的异心。但一旦汉人内乱衰落,各路胡人又会趁势而起祸害中原。胡人得到进一步发展的这个锅,唐王朝是要背的。

二、自身原因

1、唐末五代十国动乱,本就在唐朝发展起来的契丹统一了北方,甚至逼迫中原皇帝当儿皇帝。他们分为十六国都能搅得汉人不得安宁,何况现在统一。

2、北宋建立时幽云十六州已丢,不但丢失了养马地也失去了战术上的先机。

3、宋吸取唐朝衰落的教训严格控制军权,废除节度使,

4、程朱理学兴起,汉人开始尚文。

5、宋朝鼓励经商,对内仁政,百姓富足,百姓多不愿战。

6、北方已经是胡人的地盘,没必要去打人家。

7、历代皇帝均进取心不足。

8、宋超是货币发行者,已经在经济上控制北方。

南北宋虽然无法进入北方大地,但是却将中原地区的胡人清的干净,没有胡人的中原十三省文化得到空前发展,宋不但文化繁荣、经济昌盛,城镇化高达86%,而且英雄、诗人辈出,如苏轼、范仲淹、李清照等等等。对百姓,宋朝是唯一一个没有宵禁的朝代。也是唯一一个鼓励经商的朝代。如果现代人回到古代,能活的下去的也许就是宋了!这样一个朝代使汉族人口大增。汉人在宋以后成为了中华大地上抹不去的存在。就算蒙古攻破中原,他们发现汉人的朝廷可以推到,但汉人是无穷无尽的。

终宋二朝,文化经济鼎盛,百姓幸福,二度被灭亡不但有自身的原因,更是历史遗留问题的爆发。希望各位更深入的了解宋这个朝代。


老段快乐谈


也有历史的必然,宋太祖兵变夺山江山后,生怕其他的大将学他,来个杯酒释兵权,把武将管得死死的,采取了一些措施,重文轻武,经济相当发达,金国看准时机,一举攻打,生擒宋微宗,宋钦宗父子俩。蒙古先把辽,金,西夏全部灭掉后,再来攻打南宋,南宋最块最块最难啃的硬骨头,但最终还是被灭掉了,蒙古的实力非常强大,连一些欧国也被灭掉了,不要说是南宋!


老田1866817


历史上,汉族政权宋朝(赵匡胤建立的北宋和赵构建立的南宋,实际都为“宋”,史学家为加以区别,根据都城方位,史称“北宋”和“南宋”)两次被周边少数民族所灭(北宋被女真族建立的金国所灭,南宋被蒙古族建立的元朝所灭)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

从内因上看,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夺取后周皇位后,汲取唐末五代十国藩镇割据之教训,通过“杯酒释兵权”等措施,在剥夺军事将领兵权的同时,采取重文轻武守内虚外之国策,最终一方面使得宋朝军队战斗力不强,另一方面也使得宋朝形成重内轻外的国防格局。

从战略上看,两宋战略上也有严重失误。先是北宋联合金国灭掉了临近自己的辽国,结果唇亡齿寒,金国随后南下又灭掉了北宋。后是南宋也犯了同样的战略错误,最终被元朝灭亡。

从外因上看,宋朝面对的实在劲敌太多了。先是契丹族建立的辽国,后是女真族建立的金国,再加上西北地区的西夏、西南地区的大理和北方蒙古高原的蒙古国。可以说,有宋一代,宋朝的地缘环境是强敌环伺。

综上所述,两宋先后两次被外族所灭(北宋被女真族,南宋被蒙古族)是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造成的。


京师大学堂师范馆


1、外因。

两宋面对的外族,从西夏开始辽、金、蒙,一个比一个强悍。

辽国最强盛的时期疆域东到日本海,西至阿尔泰山,北到额尔古纳河、外兴安岭一带,南到河北中部的白沟河。萧太后摄政二十七年间进行改革,并且励精图治,注重农桑,兴修水利,减少赋税,整顿吏治,训练军队,使辽朝百姓富裕,国势强盛。辽国已经不是简单的崇尚武力的野蛮部族,而是一个强大的邻国。

金国鼎盛时期统治疆域包括今天的中国大陆秦岭淮河以北华北平原、东北地区和俄罗斯联邦的远东地区,疆域辽阔。 作为征服王朝,其部落制度的性质浓厚。初期采取贵族合议的勃极烈制度,后吸收辽朝与宋朝制度后,逐渐由二元政治走向单一汉制 。军事上采行军民合一的猛安谋克制度,其铁骑兵与火器精锐,先后打败周边诸国。

蒙古就不再赘述了,自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部落,其骑兵部队作为冷兵器时代的巅峰,在攻克南宋之后,一路平推欧亚大陆,战力之强,古今罕有。而且在吸收了各族的能工巧匠之后,蒙古军队日趋完善,攻城、水战斗能自如应对。

接二连三的面对周边崛起的强悍外族,宋朝自然是应接不暇。

2、内因。

在讲究身世,崇尚武力的唐末五代,宋太祖既缺乏盖世武功来帮助自己,又没有显赫的家世。这让靠发动军事政变来夺得帝位的宋太祖一直处于恐惧之中,害怕自己所建立的政权成为继梁、唐、晋、汉、周后的第六个短命王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基础,同时也为了让宋朝统一时间持久,唯一有效的办法就是在削弱武将权力、消除军阀割据的前提下,推行重文轻武的国策,来树立政治权威。

综合内外因素相结合,南北两宋被灭亡也不足为奇了。


论史大能猫


我曾认真想过,从血缘关系上讲,现代中国汉族人口,到底是金辽西夏乃至匈奴蒙古诸地的北人后裔多呢,还是吴越等地的南人后裔多?

这还真不好说。因为两宋期间,江淮以北的广大地区先后属于金夏元,时间长达二百多年,当地人年就视宋朝为异国,灭南宋的主将张弘范就是汉人。

所以说,自春秋无义战开始,中国历史上的战争在今天看差不多都是内战,也就是中华大地上的军阀混战,谁信奉铁血至上的实力政策,谁占上风,谁相信仁义道德和为贵的巫儒鬼话,谁特么的完蛋!

尽管中华军阀混战不止,各王朝轮盘赌,但除了八国联军日本鬼子侵华算外族入侵外,其它都是一家子窝里斗,算不上外族入侵。特别的是蒙古,但,外蒙和中华本是一土,将来必将归于一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