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北宋建都如此隨意,把都城選在一馬平川,無險可守而且還時常有水患的汴梁?

弓長禺頁010


開封一馬平川,無險可守,宋太祖趙匡胤計劃把都城遷到洛陽,但他的弟弟,當時是開封知府的趙光義用一句充滿哲理的話回應,“在德不在險",不久趙匡胤就猝死。


江山歸一統


這個問題的背後,是經濟與政治\\軍事三者的交叉影響。

歷朝歷代,最重要的問題說白了就是錢和糧的問題。有錢有糧就有底氣,戰國年代為什麼大秦能一家獨強,背後因素就在於秦擁有關中形勝之地,再加上巴蜀的天府之國,有富庶的蜀地,尤其是都江堰的打造,就意味著大秦帝國漫長的對外戰爭,有充足的糧食作支撐,再加上隴西地區的戰馬資源,搭配以法家的殘酷政策,綜合實力確實在其他六國之上。

也正是因為這個緣故,從秦漢一直到隋唐,大一統帝國一般都會選長安作為自己的都城,偶爾會選洛陽,但無論是哪裡,背後都是巴蜀糧草加上隴西戰馬這兩條決勝因素。

但到了唐末五代,這條鐵規律被打破了,首先是隴西戰馬優勢的喪失,這裡的馬匹由於長期弱化,已經無法與西北、東北兩條線上的戰馬相匹敵。出現在北宋,就是宋朝騎兵,完全不是契丹以及女真騎兵的對手,甚至也不如西夏的党項騎兵。

其次,是北宋無法把長安、洛陽作為都城,因為巴蜀的錢糧,已經無法滿足龐大朝廷的需求。大宋帝國只能儘可能地向東南方向倚靠。

而在這個時候,大運河之上的開封府,便成為最合適的都城選擇。第一這裡依舊是中原地帶,就地理位置而言向北控制幽燕,向西抗擊西夏,都進退有餘。而如果是定都北京或是西安,都會導致一方力量過強而另一方面則力量不足的情況。

那麼為什麼不索性遷都去錢糧富足的南京呢?對於士大夫做主的宋朝而言,顯然這會給人一種偏安一隅的感覺,並不適合天朝大國的心理定位。而且此時的江南,也已經不是秦漢三國的那個猛虎江東,而是大批士大夫南遷之後的讀書人江南,有錢有糧有文士,就是沒有虎狼之兵。

所以,平衡下來,還是開封成了宋朝最合適的定都之地。北宋中後期,考慮到遊牧民族可能的入侵,開封更加固城牆,還在城牆上修築了敵樓,城門處修築了甕城。(敵樓和甕城,原本都是隻用在邊境城池上的防禦設施。)北宋後期,汴京城還挖鑿了城外壕溝(護城河)、壕溝後羊馬牆(處於城牆與城壕之間的城牆)、羊馬牆後外城、外城後內城、內城后皇城的五重防禦體系。還於汴京外城“封築敵團”,即在外城的四角上修築城樓,以增加城池四角的防禦力量。城門的防禦更是重中之重,全城十二座城門和九座水門,八座城門為“甕城三層,委曲開門”。汴河東水門,除了水門本身有鐵閘攔河外,水門兩邊還有兩座“柺子城”,即兩座甕城。若有敵人進攻水門,則可以從兩側的甕城夾擊敵人。

從事實看,雖然你說此處一馬平川、無險可守,但在火器及堅固城防的優勢之下,如果宋朝君臣不是太濫,外來入侵者是很難攻破此處的,而歲月長久,四方軍馬來援,入侵者只能敗退回去。公元1126年,即靖康元年,金軍面對這樣一座有三道城牆、五重防禦體系、城防設施齊備的堅固城市,真的是無計可施、攻不進去。

關鍵在於:宋朝的君臣能濫到什麼程度?濫到不信自家軍隊,而去相信什麼神兵?結果神兵一觸即潰,女真人打進了外城。濫到在外城失陷,仍不知堅守內城待援,而是奴顏卑膝一心求和。結果便是,女真人正是在宋朝無能政策的指引下,最終不戰而勝,攻下了開封府。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一句話總結:為了吃飯問題。

為什麼這麼說?

先看地圖。

我們發現,開封位於大運河的中段,漕運極為方便。而開封作為北宋的首都,地位重要,人口眾多(我們耳熟能詳的就是八十萬禁軍),所以每年都需要從江南運送大量的糧食。

而古代運糧食最快捷最省時省力的方法就是漕運,位於大運河沿岸的開封無疑是最好的地理選擇。

開封發展起來,完全佔據了地利優勢。

隋煬帝時期開鑿的兩千多公里的大運河是溝通南北的大動脈。大運河的中段就是聯通黃河與淮河的汴河。位於汴河要衝的開封,又是東都洛陽的重要門戶,佔盡天時地利的開封迅速發展。

當時開封水運興隆,汴河、蔡河、金水河、五丈河等河流橫貫開封城,導洛入汴水利工程使汴河與伊洛河相互溝通,從而使開封處於“天下之樞”,“萬國鹹通”的有利地位。向北可通燕京;往東可達山東沿海各地;往西可達京兆府。全國各地尤其是東南一帶的物資得以源源不斷的運抵京都。

開封非常商業發達,經濟繁榮,定都到這裡最好不過了。

從隋唐開始,關中地區由於是首都所在地,人口眾多,結果導致突破了關中承載極限,以至於隋唐皇帝不得不每隔幾年就率領文武百官前往東都洛陽“就食”,被稱為“逐糧天子”,為天下人嘲笑。

所以唐朝滅亡後,再也沒有一個王朝定都西安,就是這個原因,土地已經退化,太貧瘠了,無法養活大量人口。

另一個原因

從五代開始,除了後唐定都洛陽,梁晉漢週四朝都定都開封,無論是在人民的心理歸屬上,還是經濟繁榮程度上,開封都是不二之選。更何況還有前朝留下的宮殿,可以直接使用,如果遷到別的地方,還要勞師動眾的修建,沒有必要。

至於說無險可守,那就更加不值得一提了。

長安洛陽倒是有險可守,難道定都長安的王朝就不會滅亡了嗎?

顯然不是。

斯巴達人有句名言:只有人組成的牆,才是不可攻破的牆。

為什麼唐朝不修長城,因為唐軍戰鬥力強。

北宋最終滅亡,不是因為首都無險可守,而是因為宋軍戰鬥力太弱導致的,和開封地理位置關係不大。


燕趙節度使


首先,我要糾正一下題主一下,“汴梁”這個稱呼是元朝至明朝初期對於開封的稱呼,而不是北宋對於其都城的稱呼,更準確的稱呼應該是東京開封府。

北宋建都開封不是一個隨意的選擇,而是在整合了多方面的因素做出來的一個決定。而在北宋末年由於開封地形的問題,為後人所詬病,那麼北宋到底是因為什麼始終堅持以開封為都城的呢?

開封作為首都經濟價值

北宋的首都開封地處黃河中游地區,當地的地勢平坦、水路交通十分便利。其中,最突出的價值在於開封的水運價值,隋煬帝時期開鑿的兩千多千米的大運河中段“通濟渠”,直接溝通黃河與淮河的交通後使得開封的地位不斷上升,可以順利聯通長江、淮河、黃河三大水系。



在以長安為首都的隋唐時代,開封的重要性並沒有那麼高,而只是作為一個樞紐的存在。但是到了唐代後期和五代,開封的重要性與日俱增,從五代中除了後唐沒有選擇開封作為其首都外,一直是北方政權的政治中心。這種情況主要是由於關中地區開始沒落而產生的,在唐代中晚期關中地區的糧食已經無法滿足作為首都的條件了,以至於唐德宗對他的太子說出:“米已至陝,吾父子得生矣。”這樣的話,可見當時關中地區的困難程度,十分依靠外地的糧食運輸。

在唐朝滅亡後,北方政權的政治中心就從關中地區轉移到了黃河中游的洛陽和開封地區,政治是經濟的體現的深刻道理在此展露無遺。隨著中國經濟重心的南移,開封在經濟上的價值已經遠遠超過了洛陽,於是北宋只從經濟價值的都城選擇,開封無疑是在合適不過了。

開封作為首都的政治考量

誠如上面所說的那樣,五代時期的政治中心已經在開封了,而宋太祖趙匡胤發動”陳橋驛兵變”取代的後周的根基在開封,而擁護宋太祖的勢力同樣也是出自於開封。開封在五代時期作為首都後,在城市建設上已經十分完備,因此趙匡胤在一開始選擇了開封作為首都。


但是作為一個優秀的軍事家的趙匡胤的眼裡,無險可守的開封其實並不是最適合作為首都,而西面的洛陽則更有地形優勢。公元976年,趙匡胤離開京城回到他的出生地洛陽時,產生了要遷都的想法。當這個問題擺到朝廷上討論時,群臣是一片反對之聲,五個月後趙匡胤便在開封的皇宮中意外猝死。群臣的反對是必然的,作為在開封起家的他們是絕對不會放棄自己的利益的,而開封的經濟價值又為此增加了砝碼。

趙匡胤的死可能與此次遷都事件有一定關係,但事實的真相還並不是很明確,不過開封作為北宋都城確成為了一個鐵的事實,直到北宋滅亡一直以開封作為其首都。


有人會說北宋的滅亡是由於其首都開封的問題,但只要是稍有點歷史知識的人都不會這麼認為。因為:任何一個王朝都覆滅的直接因素都是軍事力量的喪失,而不是地理位置的問題。沒有強大的軍事力量,在有優勢的地形在強敵面前也是無能為力的。


浮沉的歷史


首都是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把首都建在什麼地方是重要事情。西漢劉邦計劃定都洛陽,婁敬提出定都長安,張良也提出定都長安八條好處,婁敬後被劉邦賜姓劉,張良是帝王之師,深謀遠慮,最終劉邦把西漢都城定長安。可見定都重視程度。

北宋實行四京制,首都是東京開封府。趙匡胤出生洛陽夾馬營,有把首都定洛陽打算,後來洛陽成了西京,北宋第二位皇帝趙匡義堅決定都開封。大家可能有疑問,開封是一馬平川,無險可守,靠近黃河,有水患,現在黃河開封地段出現懸河現象。但北宋時期黃河水質比現在強,懸河是以後逐漸形成的。

古代冷兵器時代定都通常考慮易守難攻的地理位置,水運陸運交通方便,經濟基礎好。開封地處平原,沒有龍蟠虎踞之勢,但交通和經濟基礎有優勢,尤其靠近黃河,漕運便利,古代漕運比陸運成本低多了,五代梁唐晉漢周有其中四代定都開封,周世宗又加強開封建設,修築了外城,形成了三重城牆,守備完善。北宋實行強幹弱枝國策,在京城駐守著大量禁軍,便利的交通有利於解決官府和軍隊給養問題。經過唐安史之亂,長安和洛陽破壞嚴重,經濟蕭條,北宋時期,沒有了西北養馬基地,來自西北外族威脅不小,長安和洛陽建都也是困難重重,很多條件不如開封。得中原者得天下,五代和北宋都崛起於中原,還願意在中原地帶建都,因此有了北宋東京開封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