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和清朝哪個的歷史意義更大?

小靖靖


清朝的歷史意義更重要,因為它是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而且正處於新舊思想之間激烈的交鋒時期,對於國家的轉型處於非常關鍵的時期。


海角94581031


中國歷史上明清兩朝,對中國歷史貢獻還是挺大的,雖然比不上漢唐,但論其影響,也有其顯著的特點。要說明和清其實對中國的貢獻各有千秋。

究竟誰對中國好的影響大呢?

1、明朝雖比不上漢、唐,但可以與之相媲美。

中國的近代科學是在明朝中後期產生的,出現了一批所謂的“科技精英”,比如徐光啟等人。

明朝和清朝,到底誰對中國歷史貢獻大?

明朝的科技可謂達到了中國封建歷史上的最高峰(清末“洋務運動”時期已經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特別是明朝的火槍火器和紅衣大炮等,都已經成建制裝備部隊。

明朝和清朝,到底誰對中國歷史貢獻大?

特別是在江南地區,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這一時間可以確定為嘉靖年間,也就是1530年左右。

明朝和清朝,到底誰對中國歷史貢獻大?

而西方國家出現資本主義萌芽,是第一次工業革命,時間為十八世紀六十年代,也就是1760年!當時明朝的科技是絕對領先西方國家的!整整比我大明朝晚了二百多年!

明朝和清朝,到底誰對中國歷史貢獻大?

2、明朝在貿易和海外聯繫上,經過了鄭和七次下西洋,貿易得到了極大發展,同時布威於四方。

明朝和清朝,到底誰對中國歷史貢獻大?

3、文學發展上雖比不上唐宋,但也出現了許多著名的文人騷客,比如著名的“明四家”:文徵明、唐寅(唐伯虎)、沈周、仇英。

明朝和清朝,到底誰對中國歷史貢獻大?

清初著名的文學家曹雪芹寫的《紅樓夢》,飽含的無不是對明朝的思念。縱觀中國文學史上的四大名著,就其作者創作背景和時代背景而言,無不與明朝息息相關。

4、在軍事上,明朝打敗了盤踞中原的蒙古人,屬於把漢人的江山從蒙古人手中奪了回來。基於當時的民族感情,可以說振奮了民族精神。

明朝和清朝,到底誰對中國歷史貢獻大?

5、民族氣節方面。明朝奉行對外不和親、不納貢、不配款、不割地、不稱臣。

明朝和清朝,到底誰對中國歷史貢獻大?

明朝皇帝的家傳密旨,就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事後證明,他們做到了這一點。土木之變,英宗被俘,明朝拒絕了瓦剌的種種要求,寧可換個皇帝,也絕不低頭。

明朝和清朝,到底誰對中國歷史貢獻大?

崇禎皇帝寧可在京城吊死殉國,也不肯南下。更不可能向農民起義軍和皇太極稱臣。

6、延續了漢唐時期的威武血性。清朝入關後,雖然有“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陰八十日”,但是人們抵抗異族的血性越來越高漲,即便雞蛋碰石頭,也在所不惜。

明朝和清朝,到底誰對中國歷史貢獻大?

明朝和清朝,到底誰對中國歷史貢獻大?

1、清朝拓展了中國的疆域。當時清朝的疆域從康熙時期的600多萬平方公里,通過西入外蒙,一統疆藏,達到1200多萬平方公里。就地盤來講,比元朝的疆域還要大。

2、在財政方面,自從大清入關開始到清朝滅亡的280年間,幾乎都處於盛世時期。相對於前朝,經濟上基本沒有出現衰退。

明朝和清朝,到底誰對中國歷史貢獻大?

3、“洋務運動”奠定了近代中國的工業基礎。通過“洋務運動”,中國的工業基礎得到了極大改善,可以說從無到有,由弱變強。

要知道,即便到了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的主力部隊裝備的還是1895年大清定型的漢陽造步槍。

明朝和清朝,到底誰對中國歷史貢獻大?

中國的第一艘萬噸巨型輪船,1918年出廠於大清遺留的江南造船廠。直到四十年後,國產第二艘萬噸級輪船才在大連造船廠下水。

4、清朝在中國歷史上創造了多個第一。

明朝和清朝,到底誰對中國歷史貢獻大?

中國的第一臺蒸汽機,1862年生產於安慶機械所,黃鵠號;

明朝和清朝,到底誰對中國歷史貢獻大?

中國第一艘輪船,1865年生產於安慶機械所;

中國第一艘千噸級輪船,1869年生產於馬尾造船廠;

明朝和清朝,到底誰對中國歷史貢獻大?

中國第一艘1800馬力軍艦,1872年生產於江南製造局。排水量達2800噸。

明朝和清朝,到底誰對中國歷史貢獻大?

中國第一艘自主研發的潛艇,1880年生產於天津製造局,當時也是世界第一艘十字舵尾漿水滴型潛艇。處於世界先進水平。

明朝和清朝,到底誰對中國歷史貢獻大?

……

這裡就不一一敘述了。

講到這裡,你才發現,真的不能妄下結論。

仔細的閱讀那些不為人知的歷史,你就會明白,中國人的歷史朝代,缺一不可!

明朝和清朝,到底誰對中國歷史貢獻大,其實不一而足。




寰宇世界歷史地理姿勢


中國的歷史朝代都是一種傳承和延續,明清是中國最後的兩個封建王朝,他們都對歷史有很大的貢獻,而且都具有正反性。

比如清朝存國296年,清末飽受列強欺侮,簽訂了N多不平等條約,即便現在,想起來都覺得無比的窩火,但是不能因此就否定它的一些進步意義。

正因為清末清政府的極度腐敗懦弱和無能,才湧現了眾多的積極求變的分子,維新派,革命黨等等;還包括清朝時期農業的發展以及文學的發展,比如番薯被全面的官方的推廣《紅樓夢》、《儒林外史》、《四庫全書》等著作,都對我們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這裡我們就摘選大明朝的部分進步意義的表現來說說吧。

大明朝的高光時刻

01 軍事

剿滅叛亂,內鬥什麼的就不說了,說說明末數次擊敗日本以及西方殖民列強,維護國家主權的戰爭。

a 屯門海戰,又稱珠江口海戰。發生於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對象,葡萄牙;結果,明軍獲勝,收回葡萄牙非法佔領幾年的“屯門海澳”地區(今深圳后海灣、內伶仃島及香港青山一帶)。

b 西草灣海戰。發生於明嘉靖元年(1522年),對象,葡萄牙;結果,明軍完勝,俘虜葡軍指揮別都盧在內的數十葡軍,押送京師,梟首示眾;至此葡軍放棄武力侵略明邊境的野心。

c 2次抗倭援朝戰爭。發生於1592至1598年,以明軍為主的中朝聯軍,將日本侵略者趕回了老家,奠定了朝鮮半島以後300年的和平局面。

d 澎湖海戰。發生於萬曆三十年(1602年),對象荷蘭,結果,荷軍敗退,明朝收復澎湖列島。

e 料羅灣海戰。發生於崇禎六年(1633年),對象荷蘭,結果,荷軍慘敗,明朝水師成為東南亞海域的絕對老大,荷蘭放棄武力打開明朝海關的念頭。

02 經濟

明朝當然還是小農經濟為主,但是在明中後期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糧食產品呈現專業化和商業化。商業的稅收成為了明政府收入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商業從業者地位提高,有的商人把資本直接投入生產,僱傭大量平民百姓進行生產,這不就是如今社會僱工的雛形嗎?

並且聞名中華的以“晉商,徽商,粵商”為首的商幫也於此蓬勃發展。

03 文化

明朝的大思想家一大堆,我個人認為尤其以王守仁為最,“致良知,知行合一”的“陽明心學”(王守仁,字陽明),是當時的主流學說,即便現在都仍有影響。

在文學著作類,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三出自於明朝,《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滸傳》;加上

《金瓶梅》並稱為當時的“四大奇書”,當然最後一個因為題材問題,成為了禁書。

“三言二拍”之馮夢龍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以及凌濛初的“二拍”:《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

在科學著作類,徐光啟著作的《農政全書》以及他和意大利傳教士利馬竇合譯的《幾何原本》;宋應星著作的被稱為“中國17世紀工藝百科全書”的《天工開物》;鄭和的《鄭和航海圖》;徐霞客的《徐霞客遊記》;李時珍的醫學典籍《本草綱目》;吳有性創立了“瘟疫學說”的《瘟疫論》。(電影《大明劫》裡的主角之一“吳又可”就是“吳有性”)

在戲曲方面崑曲的長足發展,以至於出現了極負盛名的湯顯祖的《牡丹亭》。

在繪畫方面“吳門四大家”: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還有嘉靖年間的徐渭都是繪畫大家,其實他們很多都具有多方面的才能,比如唐寅,不僅很會畫畫,書法也很好;徐渭,在電視劇《抗倭英雄戚繼光》裡的那個徐渭就是這個人,會畫畫,會戲曲,會軍事。

在建築方面,最大的一個例子,現今的故宮就是明朝時期的底子。

結語

明清合計572年,在此期間,他們作為一個大一統的王朝,對中華民族的影響是方方面面,農業,商業,工業,科技,地理,醫學等等等等無所不及,清朝承繼的明朝,很多方面有突破也有很多方面有倒退,但無論怎樣,同屬於中華文化,這種文化延續就表明了他們對歷史的貢獻不能被獨立分割!



史海浮沉假行僧


清明兩者都是二三百年的大朝代,都給中國歷史,貢獻都很大。小編只談談兩個朝代在不同領域的特色貢獻。

清朝地域面積

其一:明朝在政權制度建設、軍事科技、百姓管理(戶口)等方面貢獻頗大,直到今天都有其痕跡。

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度,對文武進行屠戮這些都有利於當時百姓的生存和生活。火器方面的發展也很不錯,雖然後期被歐洲國家部分超越,但在當時畢竟仍有總體優勢。

百姓管理雖然被一定詬病,但具體到當時的歷史,他對於徵兵、百姓管理都有一定好處。日後的問題,那是沒有與時俱進。

明朝地域面積

其二:清朝在領土方面對今天的貢獻頗大。例如東三省、新疆、西藏、雲南等實際有效統治達二百年,對自古二字有了堅強解釋。比如新疆無論漢唐雖建立過地方政府,但實際有效方面不足,而且較今天太遠。

無論1850年後,清朝政府丟了多少,時間並不太久嘛。漢唐元明四個大朝代,哪個能在歷史末期領土越來越大?對於這一問題,沒必要眥出獠牙。

朱元璋

其三:明朝的不足在於前後性質不一樣,晚明之前的明朝是古代的,晚明之後則帶有特別強的近代性,但在白銀和解放自我的思想沖劑下逐漸自尋死路。

清朝自洋務運動之前古代社會明顯,甲午戰敗後才體現出了較強的近代性,然而,自始至終古代中國居主體。

總結

在滿族統治下的中國,因為長達百年的“文字獄”,清朝出的人才比明朝少,對中國的貢獻從大的方面說比較狹窄。然而,僅對現在和未來影響說,無疑是最大的朝代。我們的未來就在於能否善待和公正評價它的價值。

作為中國五大(漢唐元明清,六大的話加個北宋)統一朝代中,少數民族統治中國雖然讓我們某些人不舒服,但也就不舒服吧。民族團結萬歲。無論哪邊兒的極端者都是破壞者。


梅姑姑318


距離我們越近的朝代,其歷史意義越大。

清朝的滅亡,讓皇帝永遠成為了“歷史”。這在表面上,是一項跨時代改變。之後,雖然很多人都想當皇帝。但是,都沒成功。家天下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清朝在明朝的基礎上,向北擴大了疆域,也是在歷史上做出了積極貢獻的。而且,之前的中原漢族王朝對邊疆地區控制很弱。清朝推行中央集權,讓邊疆更加穩固。尤其是清朝對東北、蒙古、新疆、西藏的統治,對於現代中國版圖的確定意義重大。

清朝在社會經濟發展上也有貢獻,也是在清朝,我國人口猛增到4億。

當然,清朝的軟弱,讓國人忍受百年屈辱。這件事的反面教育意義,也是前無古人的。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清朝在於穩定疆域的意義更大~明朝皇帝集權沒有達到頂峰,有內閣分權。嘉靖、萬曆長時間不上朝國家也沒有發生大的動亂,內閣制承擔了不小的責任,有條不紊的推動國家機器的運轉!明朝對疆域還沒有一個相對固定的狀態,只有雲南沐王府在傳統意義上確定了是中國不可分割的!而清朝皇權集中達到了頂峰,皇帝更是說一不二的權威,對國家疆域更是有了初步的界定,《尼布楚條約》的簽訂更是體現了界約的重要性,更有西藏、新疆叛亂的平定中國現有疆域正是因為清朝的基礎而留存~~~~


月淡風清


明朝是漢族建立的朝代,清朝是滿族建立的朝代。作為漢族人,我從心理上更喜歡明朝。但要說到歷史意義,我覺得還是清朝更大。因為清朝是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對新中國有直接的影響。只說兩個方面,一個是民族大融合,清朝真正意義上促成了民族大融合,不在像以前的封建王朝那樣,各族分明,使我國成為了一個完整的中華民族。可能這個融合的過程比較血腥。第二個是領土,我國現有的領土就是繼承了清朝的,清朝時的領土比現在更大。清朝後期由於腐敗無能喪失了許多,奪回清朝失去的領土也新中國奮鬥的目標之一。


持之以恆wzj


當然是明朝。明朝是我國唯一一個沒割過地、沒賠過款、沒簽過條約、沒和過親、沒有外戚專政、宦官權力沒有大過皇帝、沒被外國侵略過、還修理過越南、日本、葡萄牙、荷蘭等國的朝代。而清朝就是一個科技、文化、思想等各方面都倒退的朝代。看看《明朝那些事兒》《萬曆十五年》就清楚了。


廖春林


明朝在歷史上的地位肯定是要高於清朝的,明朝的時候就有鄭成功七下西洋,雖然後期一些變故,這種情況沒有繼續下去,不過明朝時期與西方國家的互通有無及知識傳播卻是清朝無法匹及的。

清朝畢竟是有少數民族所建立的,而且還是遊牧民族,雖然清朝建立之後滿清貴族一直在學習正統的中原文化,不過學習而已,他們卻無法改進,為了保證自己的權利,實行閉關鎖國,是對近代中國不可原諒的。


老陳雜談


歷史沒有哪個朝代意義更大這個概念,因為都是客觀存在的,不管你喜不喜歡,都是已經發生了。如果可以的話,李自成當時當時進北京不霸佔陳圓圓,劉宗敏等一批高級將領不對北京的高官顯貴進行拷掠,吳三桂不三軍慟哭皆縞素,怒髮衝冠為紅顏,滿人還在遼寧的白山黑水,歷史又會怎樣改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