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這條無形的長繩,貫穿了整個中國歷史的發展進程

引言:

我們常常都說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多少英雄都付笑談中,這句話多少有一些宿命論的味道。可是有因才有果,古往今來,每一個人都是在獨特的制度框架裡面進行決策的。歷史也是由這些千千萬萬的獨立個體所拼湊而成的。

經濟制度和金融制度形成了一個框架,這個框架左右的財富的流通,用貨幣這個媒介影響著每個人的行動。好的金融制度會激發民眾,創造財富的動力;壞的制度,則會劣幣驅逐良幣,破壞一個帝國的穩定,而我們的社會就是在人和制度中的博弈中,野蠻生長出來的。

金融這條無形的長繩,貫穿了整個中國歷史的發展進程

古代銅錢

中國的歷史觀常常把割據的局面稱為亂世,和平統一的局面稱為盛世,這也就是孟子所說的一亂一治。可是在治亂交替的表象下面,金融是一條潛伏的關鍵線索。亞當斯密說市場被一隻看不見的手左右著,其實這一隻看不見的手,不僅左右著市場,還在左右著歷史前進的方向。

無論是,亂世還是太平盛世,只要經濟富裕了,人民手裡有錢了,自然會擁護你,自然可以鞏固統治階級的政權。而經濟一旦下滑,老百姓民不聊生,這就會是政權顛覆的星星之火。每一個朝代的統治者所下達的政策就是答卷。而這個王朝的興衰,就是歷史給他們的評分。接下來,我們試著通過對金融制度的解讀來分析一下,中國曆朝歷代的王朝更替,藏在深處的金融原因。

關鍵節點一:文景之治

說起文景之治,我們腦海中第一個想到的詞就是無為而治。現在的歷史教科書一般都會說,漢朝初期的統治者信奉道家的黃老之學,採用了無為而治的策略,不再盤剝百姓,讓百姓休養生息,所以才有了文景之治。

漢代以前的800多年裡面,中國的歷史大部分都是亂世。也就是說一直都在打仗,沒有哪一個政權真正統一了全國坐穩了這個江山。漢朝以前的金融制度也是一個混沌的局面,雖然也有許多人做出了一定的成績,但也只是局部的繁榮,中國還缺少一個統一的貨幣制度,一直要到一個人的出現才帶來了這樣的制度,也造就了文景之治的盛世。

金融這條無形的長繩,貫穿了整個中國歷史的發展進程

呂后畫像

漢初置郡不過六十,文景醲化,百官莫先,則官少不必政紊,郡多不必事理。今天下三百郡,一千四百縣。故有一邑之地,虛設群司,一鄉之甿,徒分縣職,所費至廣,所制全輕。《舊唐書》

造就這個經濟制度的第一位功臣就是劉邦的妻子呂雉,呂雉的政策中心思想就一句話:分田地,減賦稅。漢朝剛剛建立滿目瘡夷,大多數人都想消停的過過好日子。於是漢朝建國之後就著手給士兵分發田地,呂雉進一步的發展和完善了這個政策,將分田地的範圍擴大到全體百姓。

呂雉的土地政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將分田地的規模擴大到全國範圍,讓普通老百姓也獲得了土地,這種資源讓資源得到了有效的配置,同時通過較低的賦稅。讓老百姓有奔頭,進一步調動了社會勞動的積極性,形成了財富累積的正向循環,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金融這條無形的長繩,貫穿了整個中國歷史的發展進程

漢高祖劉邦畫像


光武建武中,不立北郊,故後地之祇,常配食天壇,山川群望皆在營內,凡一千五百一十四神。中元年,建北郊,使司空馮魴告高廟,以薄後代呂后配地。《宋書》


這種政策建立了從皇權到官僚再到百姓的三級經濟社會關係,並且用稅收作為連接各個階層的紐帶。這個制度被後面的所有帝王效仿,小農經濟的房價從此在中國紮下了根,存續了上千年土地政策也成了所有的皇帝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小農經濟的內在矛盾,往往也是王朝覆滅的導火索。

關鍵節點二:三國亂世

曹魏的貨幣制度是什麼?很簡單,那就是開放鑄幣權,讓民間也有權利鑄造貨幣。這一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可能會有點難以接受,因為我們所有人都知道貨幣是國家制造出來的,誰要是私自制造貨幣那是違法的行為。那為什麼古代可以,現代不可以呢?那是因為現代使用的是紙幣制造成本非常低廉,很容易會氾濫,而古代使用的貨幣主要是銅錢,銅錢製造成本是非常高的,所以對於銅錢的數量,是不會過度氾濫的。

金融這條無形的長繩,貫穿了整個中國歷史的發展進程

曹操畫像

時所用錢,人多私鑄,稍就薄小,乃至風飄水浮,米鬥幾直一千。侃奏曰:"昔馬援至隴西,嘗上書求復五銖錢,事下三府,不許。《魏書》


那古代究竟會不會發生通貨膨脹呢?可以明確的說:會。古代的通貨膨脹大概有兩種原因:第一種是發生了戰爭或者是災荒。發生了戰爭或者災荒之後,社會上總的商品就會減少,貨品減少了流通的錢就相對的變多了,就導致了通貨膨脹,這種算是天災型。第二種就是中央政府為了斂財自己主動給貨幣摻水製造。劣幣驅逐良幣,通過行政命令來洗劫民間的財富,這種就是人禍型,和曹操形成三足鼎立的劉備和孫權,用的就是這個招數。

現在我們都知道三國,三分天下的故事,我們就可以從這三個國家不同的貨幣制度來看看,金融制度對於王朝興衰的影響。諸葛亮和劉備,因為實力弱小,所以開始涸澤而漁,大肆搜刮民間的財富。蜀地本來號稱天府之國。劉備入蜀之前本來是麥浪濤濤,沃野千里,劉備入蜀之後,男子都被抓去當兵,女人都被拉去搞後勤了,90萬人口要養活14萬的官兵,40年之後,堂堂的天府之國竟然被盤剝的餓殍遍地。


金融這條無形的長繩,貫穿了整個中國歷史的發展進程

劉備影視形象


及備死,諸葛亮五月渡瀘,收其金銀鹽布以益軍儲,使張伯岐選其勁卒搜兵以增武備。故《蜀志》稱自亮南征之後,國以富饒,甲兵充足。《舊唐書》

與此相對的,東吳政權也是採用了類似的行為。後來結果很明顯,選擇了正確制度的曹魏實力遠遠比其他兩家強大,最後也是由曹魏政權結束了三國的亂世。不同的政策選擇會非常大的影響這個政權的命運。在三國這樣的亂世是這樣,在和平盛世的年代也是這樣。接下來就讓我們看看,中國人為之驕傲的隋唐盛世是因為怎樣的政策才被造就的。

關鍵節點三:隋唐盛世

唐朝建國之後百廢待興,李世民死了之後,武則天成功上位,後來又經過來來回回的政變。接力棒傳到了唐玄宗李隆基的手裡。政變頻繁,經濟自然也會受到非常大的抑制,唐玄宗上臺之後,裁撤了官府置辦的產業,搞唐朝的民營經濟改革全面開放了市場的進入門檻。無論是什麼產業,只要你想幹就可以幹,就連你想鑄錢也是允許的。這樣放開限制之後,去掉了各種的束縛,經濟自然就蓬勃的發展起來了。


金融這條無形的長繩,貫穿了整個中國歷史的發展進程

唐玄宗畫像


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諱隆基,睿宗第三子也,母曰昭成順聖皇后竇氏。垂拱元年秋八月戊寅,生於東都。性英斷多藝,尤知音律,善八分書。儀範偉麗,有非常之表。《舊唐書》


不過放松管制就意味著充分競爭,一輛車剎車松一點自然可以跑得更快,但是如果剎車壞了的話也非常容易出車禍。在唐玄宗時期開放市場之後,權貴瘋狂的掠奪土地,導致土地的價格飆升,底層百姓的日子越來越不好過,流民也是越來越多。在這樣的條件下,唐玄宗開始了宏觀調控,發出了政治聲明,田是用來耕的,不是用來炒的。


金融這條無形的長繩,貫穿了整個中國歷史的發展進程

開元盛世


後來唐朝的制度也發生了各種各樣的狀況,是唐玄宗的政策導向一直沒有變。無形中選擇了讓人民先富起來,藏富於民,充分的調動社會勞動的積極性。這樣的政策導向,把唐朝推向了鼎盛的開元盛世,唐朝現在的名氣這麼大,唐玄宗也是功不可沒的

評價

中國的歷史是一條河流,讓河流轉向的原因有非常多,但是金融一直都是非常關鍵的一條。我們談到了呂雉將分田地的範圍推廣到了全體百姓,充分的調動了百姓的積極性,促使了文景之治的發生。

我們也對比了,在同一個時代用不同的貨幣制度,王朝的命運會有一個怎樣的變化 。曹魏政權選擇了讓李雲明。東吳鎮全核數政權選擇了涸澤而漁,最後是曹魏政權統一了這個天下。

最後我們還談了唐玄宗在。國家有錢和百姓有錢之間選擇了讓利於民,雖然政權中間出現了各種各樣的變數,但是唐玄宗的政治冊導向一直都沒有變,這樣的政策導向充分地調動了勞動人民的積極性,造成了開元盛世將唐朝推向了一個巔峰。


金融這條無形的長繩,貫穿了整個中國歷史的發展進程

怎麼分餅,決定餅的大小


怎麼分餅,決定了餅到底能做多大。社會資源和財富的分配,就是分餅的規則和框架,中國歷史上的盛世全都是因為建立了長期有效的,促進經濟發展的分餅制度。一旦一個政權的經濟制度出錯,經濟衰落,那就離這個政權的落幕不遠了。

談到中國歷史,我們想到最多的是名臣武將的豐功偉績。但是,無論是世界怎麼變化,金融制度永遠是藏在歷史背後最關鍵的一條線索。金融制度作為社會制度體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對歷史的發展起著無與倫比的影響。如果你想真正的讀懂,一個王朝的興盛和消亡,你不瞭解他的經濟制度的變革是永遠不可能讀透的。


參考文獻:《宋書》《三國志》《宋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