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一書,姚雪垠對明末人物和當時局勢的深刻描繪

《李自成》一書是我國著名作家姚雪垠先生所作,該書以明末起義軍領袖

李自成,皇帝崇禎為中心,塑造了一系列形象鮮明的歷史人物,揭示了明末農民革命戰爭的特殊規律和封建社會階級鬥爭和民族鬥爭的複雜局面。

小說以明末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由弱小變強大,轉敗為勝推翻明王朝統治、抗擊清軍南下為主要線索,多角度、多側面、多層次地再現了明末清初風雲變幻的歷史風貌和農民起義軍從勝而敗的悲劇結局,揭示了農民戰爭和歷史運動發展的規律。


《李自成》一書,姚雪垠對明末人物和當時局勢的深刻描繪

中心人物李自成

一個建議引發的蝴蝶效應

李自成老家陝西米脂李繼遷寨(後來稱自己是党項李繼遷後人)。原來曾任明朝負責傳遞公文的驛卒,負責照看馬匹。然而明末的驛站制度有很多弊端,一個小人物——毛羽健向崇禎建議裁撤驛站,可以節省很多銀子,崇禎聽從了他的意見,裁撤了國家三分之一的驛站,其中就包括李自成所在的驛站,於是李自成就失業了。

兵部勘合有發出,無繳入。士紳遞相假,一紙洗補數四。差役之威如虎,小民之命如絲。——《明史》·毛羽健傳

與毛羽健一同進言的,還有兵科給事中劉懋(mào)。他在奏章中說道:“公車私用的現象已經非常嚴重,如果裁撤驛站,每年可以節省一大筆錢。”

縱然東事以來,差官絡絳,只佔驛遞十分之二,十分之八皆為私人所用,馳驛者已百倍於前。——劉懋·《驛遞裁扣事竣疏》

(如果當時不裁撤驛站,李自成可能一輩子在驛站養馬。一個建議改變了歷史)


《李自成》一書,姚雪垠對明末人物和當時局勢的深刻描繪

參加起義軍,隨軍征戰

因揹負兩條人命,崇禎二年跟隨闖王高迎祥起義,時為高迎祥部將。多年征戰,聲望日高,高迎祥犧牲後,他繼續稱闖王。在潼關戰敗,率十餘人隱伏商雒山,之後又東山再起。

九年,七月二十日,巡撫陝西都御史孫傳庭在銩煸捉拿流賊首高迎祥,押送京師殺害。——《明史》.卷二十四

甲午,括馬。盧象升,高起潛分督援軍。是月,洪承疇,曹變蛟大破賊於潼關南原,李自成以數騎遁。——《明史》.卷二十四

崇禎十三年,李自成趁明軍主力在四川追剿張獻忠之際入河南,收留饑民,自此李自成軍隊發展到數萬,提出"均田免賦"口號,即民歌之"<strong>迎闖王,不納糧。"

鄭廉在《豫變紀略》載李自成大賑饑民的盛況:"向之朽貫紅粟,賊乃藉之,以出示開倉而賑饑民。遠近饑民荷鋤而往,應之者如流水,日夜不絕,一呼百萬,而其勢燎原不可撲"。

崇禎十六年正月,李自成在襄陽稱"新順王",<strong>招撫流亡的貧苦農民,"給牛種,賑貧困,畜孽生,務農桑",又"募民墾田,收其籽粒以餉軍"。

三月,殺與之合軍的農民領袖羅汝才。四月殺叛將袁時中。

三月庚子,李自成殺羅汝才,並其眾。——《明史》/二十四卷

十月,李自成攻破潼關,殺死督師孫傳庭,佔領陝西全省。

丙寅,李自成陷潼關,督師尚書孫傳庭死之。——《明史》/二十四卷

崇禎十七年一月,李自成在西安稱帝,以李繼遷為太祖,建國號"大順"。


《李自成》一書,姚雪垠對明末人物和當時局勢的深刻描繪

攻陷北京

不久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

乙亥,李自成至宣府,監察太監杜勳降,巡撫都御史朱之馮等死之。甲辰,陷昌平。乙巳,賊犯京師,京營兵潰。丙午,外城陷。丁末,昧爽,內城陷。——《明史》卷二十四

迅速敗亡

四月二十一日,李自成與駐守山海關將領吳三桂進行一片石戰役。戰至四月二十二日,吳軍漸漸不支。吳三桂乃降於清朝攝政王多爾袞,兩軍聯手擊潰李自成,主將劉宗敏受傷,急令撤退。

五月在江西再敗,後在湖北通山縣南九宮山被忠於明朝的程九伯地方民兵殺死。

《明史》也記載,李自成死於湖北通城。大順軍餘部稱李自成為先帝,其妻高氏為太后,李錦推舉李自成三弟李自敬為首領。


《李自成》一書,姚雪垠對明末人物和當時局勢的深刻描繪

淺論

李自成是農民革命史中一位偉大的人物。他從陝北發動革命,以抗糧均田為號召,轉戰十餘年,卒於一六四四年三月推翻了明朝的統治。但是,可惜他們容易為勝利所陶醉,忽視了關外的大敵,終於為滿洲人所乘,遭受了失敗。所以,李自成既有中國農民典型的吃苦耐勞,有創造力等優點,也有農民意識,小富即安,目光短淺的缺點。前者導致他成功,後者導致他成功之後迅速敗亡。

清初名臣、名將賈漢複評價:“猛勇有膽略……御眾嚴,號令一,領一軍不敢仰視,以故制勝,雄於諸寇

清初名臣張廷玉評價:“盜賊之禍,歷代恆有,至明末李自成、張獻忠極矣。史冊所載,未有若斯之酷者也。

亂了別人的天下,最後也是以悲劇收場。

《李自成》一書,姚雪垠對明末人物和當時局勢的深刻描繪

主要人物崇禎

1628年,天啟皇帝病逝,朱由檢受命即位。


《李自成》一書,姚雪垠對明末人物和當時局勢的深刻描繪


亡國之象——內憂

<strong>旱災

自崇禎即位以來北方大旱不斷,寸草不生。

《漢南續郡志》:崇禎元年,全陝天赤如血。五年大飢,六年大水,七年蝗災,八年西鄉旱,九年旱蝗災,十年禾全無,十一年夏飛蝗滿天,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

<strong>瘟疫

崇禎十四年,左懋第督催漕運,道中馳疏言:

“臣自靜海抵臨清,見人民飢死者三,疫死者三,為盜者四。米石銀二十四兩,人死取以食。惟聖明垂念。”

保定巡撫徐標被召入京時說:

“臣自江推來數千裡,見城陷處固蕩然一空,即有完城,亦僅餘四壁城隍,物力已盡,蹂躪無餘,蓬蒿滿路,雞犬無音,未遇一耕者,成何世界!”


崇禎十四年七月,疫疾從河北地區傳染至北京,病名叫“疙瘩病”。

崇禎十六年,北京人口死亡近四成,十室九空。

崇禎十六年八月,天津爆發肺鼠疫:

“上天降災,瘟疫流行,自八月至今,傳染至盛。有一二日亡者,有朝染夕亡者,日每不下數百人,甚有全家全亡不留一人者,排門逐戶,無一保全。”

崇禎十七年,天津督理軍務駱養性說:

“昨年京師瘟疫大作,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戶丁盡絕,無人收斂者。”

江南在崇禎十三年遭大水,崇禎十四年有旱蝗並災,十五年持續發生旱災和流行大疫。地方社會處在了十分脆弱的狀態,盜匪與流民並起,各地民變不斷爆發。

這些亡國之象,似乎告訴人們大明氣數已盡。


《李自成》一書,姚雪垠對明末人物和當時局勢的深刻描繪

外患

自打即位後,崇禎立志做一位明君,力圖中興大明,可這個時候大明已是千瘡百孔。東北關外的皇太極,西北農民起義軍讓崇禎十分頭疼,奈何此時國力已經虛弱到了極點。由於他對將士的不信任,崇禎在剿滅流寇上多次更換將領。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他這樣用人存疑,結果功虧一簣。

《春明夢餘錄》記述:“崇禎二年十一月,以司禮監太監沈良住提督九門及皇城門,以司禮監太監李鳳翔總督忠勇營”;中後金反間計,自毀長城,冤殺袁崇煥。

十多年的農民起義以及關外的清已經將大明拖入無底深淵,崇禎中興的願望也隨著李自成進京而同煤山那棵樹一起灰飛煙滅。

吾非亡國之君,汝皆亡國之臣

當王朝面臨滅頂之災時,朱由檢召見大臣們悲嘆地說:

“吾非亡國之君,汝皆亡國之臣。吾待士亦不薄,今日至此,群臣何無一人相從?

若是南遷,在南京召集各地兵馬勤王,結果未可知。(崇禎太要面子了,一定要徵得大臣們同意才南遷,要知道自己是一國之君,想遷都自己下令就行了)

煤山殉國

崇禎三月十七日,農民起義軍圍攻京城。十八日晚,朱由檢與貼身太監王承恩登上煤山,遠望著城外和彰義門一帶的連天烽火,只是哀聲長嘆,徘徊無語。(此時的崇禎應該有太多感慨,無奈,不甘,傷心。。。。)

崇禎十七年三月,丙午,外城陷。是夕,皇后周氏崩。丁末,內城陷。帝崩於萬歲山,王承恩從死。——《明史》

御書衣襟曰:朕涼德藐躬,上幹天咎,然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無傷百姓一人。——《明史》


《李自成》一書,姚雪垠對明末人物和當時局勢的深刻描繪

淺論

朱由檢是一個被普遍同情的皇帝,最好的評價來自對手。

李自成《登極詔》也說“

君非甚暗(崇禎皇帝不算太糟),孤立而煬灶恆多(即便他被孤立,卻頗能為人民國家做出許多打擊貪官汙吏好事);臣盡行私,比黨而公忠絕少。”

即位之初,渴望中興,嚮往太平。可惜大勢已去,敗勢難救。在朝廷有門戶糾紛,在邊境則將士驕橫懶惰。四處兵荒馬亂,流寇大起。最後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

在位十七年,不沉溺聲色,竭力治理國家。然而在用人方面是有問題的,政事每況愈下,舉措失當,致使朝廷制置脫離常軌。其身遭不幸,無可奈何,這難道不是天運使他這樣嗎?這正是歷史中一個悲劇角色。

鎖綠山人《明亡述略》:

莊烈帝勇於求治,自異此前亡國之君。然承神宗、熹宗之失德,又好自用,無知人之識。君子修身齊家,宜防好惡之癖,而況平天下乎?雖當時無流賊之蹂躪海內,而明之亡也決矣。


《李自成》一書,姚雪垠對明末人物和當時局勢的深刻描繪


姚雪垠先生《李自成》

本書以李自成,崇禎為主要人物,刻畫了不同階級的代表人物和生活畫面,以及各個階級,集團中的錯綜複雜的矛盾關係。


《李自成》一書,姚雪垠對明末人物和當時局勢的深刻描繪

矛盾

不僅描繪了農民起義軍和大明王朝之間這場生死大搏鬥,而且寫出了當時十分激烈地進行著的民族戰爭,還寫出了明朝統治集團內部的尖銳矛盾,李自成、張獻忠、羅汝才幾支義軍之間的矛盾,李自成部隊內在的矛盾,寫出了明末社會上各個階級、階層的相互關係以及他們在農民大起義過程中出現的種種變化。

人物刻畫

人物從帝王、后妃、百官到義軍將領、戰士、各類市民、窮苦百姓,乃至清方首領與文臣武將。

《李自成》創造了崇禎、李自成、張獻忠、郝搖旗、李信、袁時中、慧梅、洪承疇、楊嗣昌等一系列性格或遭遇都相當複雜的典型形象──其中有許多是悲劇性的人物形象。不但主人公李自成扮演著大悲劇的主要角色,連他手下的一些人物,如李信、宋獻策、田見秀等,其經歷也都有很深的悲劇意味。

涉及地域

地域從西北高原、中州重鎮、北京城內到僻遠山村、關外城池。

場面

場面從戰地廝殺、牢獄交鋒、密室定計、邊寨平叛到宮廷宴飲、相府風光、京城燈市,筆墨無不觸及。

整部《李自成》,就是由大大小小許多歷史悲劇組成的。它們相互交織,構成明末社會壯闊複雜的背景,使整個作品洋溢著悲壯或悲涼的歷史氣氛,具有震撼人心、發人深省的思想藝術力量。

特別讀到最後,充滿了無限的悲涼,為李自成感到可悲,為崇禎惋惜,嘆時運不濟,為亡國君主感到無奈,感嘆大明氣數已盡,讓人嘆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