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一书,姚雪垠对明末人物和当时局势的深刻描绘

《李自成》一书是我国著名作家姚雪垠先生所作,该书以明末起义军领袖

李自成,皇帝崇祯为中心,塑造了一系列形象鲜明的历史人物,揭示了明末农民革命战争的特殊规律和封建社会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复杂局面。

小说以明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由弱小变强大,转败为胜推翻明王朝统治、抗击清军南下为主要线索,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再现了明末清初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和农民起义军从胜而败的悲剧结局,揭示了农民战争和历史运动发展的规律。


《李自成》一书,姚雪垠对明末人物和当时局势的深刻描绘

中心人物李自成

一个建议引发的蝴蝶效应

李自成老家陕西米脂李继迁寨(后来称自己是党项李继迁后人)。原来曾任明朝负责传递公文的驿卒,负责照看马匹。然而明末的驿站制度有很多弊端,一个小人物——毛羽健向崇祯建议裁撤驿站,可以节省很多银子,崇祯听从了他的意见,裁撤了国家三分之一的驿站,其中就包括李自成所在的驿站,于是李自成就失业了。

兵部勘合有发出,无缴入。士绅递相假,一纸洗补数四。差役之威如虎,小民之命如丝。——《明史》·毛羽健传

与毛羽健一同进言的,还有兵科给事中刘懋(mào)。他在奏章中说道:“公车私用的现象已经非常严重,如果裁撤驿站,每年可以节省一大笔钱。”

纵然东事以来,差官络绛,只占驿递十分之二,十分之八皆为私人所用,驰驿者已百倍于前。——刘懋·《驿递裁扣事竣疏》

(如果当时不裁撤驿站,李自成可能一辈子在驿站养马。一个建议改变了历史)


《李自成》一书,姚雪垠对明末人物和当时局势的深刻描绘

参加起义军,随军征战

因背负两条人命,崇祯二年跟随闯王高迎祥起义,时为高迎祥部将。多年征战,声望日高,高迎祥牺牲后,他继续称闯王。在潼关战败,率十余人隐伏商雒山,之后又东山再起。

九年,七月二十日,巡抚陕西都御史孙传庭在铥煸捉拿流贼首高迎祥,押送京师杀害。——《明史》.卷二十四

甲午,括马。卢象升,高起潜分督援军。是月,洪承畴,曹变蛟大破贼于潼关南原,李自成以数骑遁。——《明史》.卷二十四

崇祯十三年,李自成趁明军主力在四川追剿张献忠之际入河南,收留饥民,自此李自成军队发展到数万,提出"均田免赋"口号,即民歌之"<strong>迎闯王,不纳粮。"

郑廉在《豫变纪略》载李自成大赈饥民的盛况:"向之朽贯红粟,贼乃藉之,以出示开仓而赈饥民。远近饥民荷锄而往,应之者如流水,日夜不绝,一呼百万,而其势燎原不可扑"。

崇祯十六年正月,李自成在襄阳称"新顺王",<strong>招抚流亡的贫苦农民,"给牛种,赈贫困,畜孽生,务农桑",又"募民垦田,收其籽粒以饷军"。

三月,杀与之合军的农民领袖罗汝才。四月杀叛将袁时中。

三月庚子,李自成杀罗汝才,并其众。——《明史》/二十四卷

十月,李自成攻破潼关,杀死督师孙传庭,占领陕西全省。

丙寅,李自成陷潼关,督师尚书孙传庭死之。——《明史》/二十四卷

崇祯十七年一月,李自成在西安称帝,以李继迁为太祖,建国号"大顺"。


《李自成》一书,姚雪垠对明末人物和当时局势的深刻描绘

攻陷北京

不久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

乙亥,李自成至宣府,监察太监杜勋降,巡抚都御史朱之冯等死之。甲辰,陷昌平。乙巳,贼犯京师,京营兵溃。丙午,外城陷。丁末,昧爽,内城陷。——《明史》卷二十四

迅速败亡

四月二十一日,李自成与驻守山海关将领吴三桂进行一片石战役。战至四月二十二日,吴军渐渐不支。吴三桂乃降于清朝摄政王多尔衮,两军联手击溃李自成,主将刘宗敏受伤,急令撤退。

五月在江西再败,后在湖北通山县南九宫山被忠于明朝的程九伯地方民兵杀死。

《明史》也记载,李自成死于湖北通城。大顺军余部称李自成为先帝,其妻高氏为太后,李锦推举李自成三弟李自敬为首领。


《李自成》一书,姚雪垠对明末人物和当时局势的深刻描绘

浅论

李自成是农民革命史中一位伟大的人物。他从陕北发动革命,以抗粮均田为号召,转战十余年,卒于一六四四年三月推翻了明朝的统治。但是,可惜他们容易为胜利所陶醉,忽视了关外的大敌,终于为满洲人所乘,遭受了失败。所以,李自成既有中国农民典型的吃苦耐劳,有创造力等优点,也有农民意识,小富即安,目光短浅的缺点。前者导致他成功,后者导致他成功之后迅速败亡。

清初名臣、名将贾汉复评价:“猛勇有胆略……御众严,号令一,领一军不敢仰视,以故制胜,雄于诸寇

清初名臣张廷玉评价:“盗贼之祸,历代恒有,至明末李自成、张献忠极矣。史册所载,未有若斯之酷者也。

乱了别人的天下,最后也是以悲剧收场。

《李自成》一书,姚雪垠对明末人物和当时局势的深刻描绘

主要人物崇祯

1628年,天启皇帝病逝,朱由检受命即位。


《李自成》一书,姚雪垠对明末人物和当时局势的深刻描绘


亡国之象——内忧

<strong>旱灾

自崇祯即位以来北方大旱不断,寸草不生。

《汉南续郡志》:崇祯元年,全陕天赤如血。五年大饥,六年大水,七年蝗灾,八年西乡旱,九年旱蝗灾,十年禾全无,十一年夏飞蝗满天,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

<strong>瘟疫

崇祯十四年,左懋第督催漕运,道中驰疏言:

“臣自静海抵临清,见人民饥死者三,疫死者三,为盗者四。米石银二十四两,人死取以食。惟圣明垂念。”

保定巡抚徐标被召入京时说:

“臣自江推来数千里,见城陷处固荡然一空,即有完城,亦仅余四壁城隍,物力已尽,蹂躏无余,蓬蒿满路,鸡犬无音,未遇一耕者,成何世界!”


崇祯十四年七月,疫疾从河北地区传染至北京,病名叫“疙瘩病”。

崇祯十六年,北京人口死亡近四成,十室九空。

崇祯十六年八月,天津爆发肺鼠疫:

“上天降灾,瘟疫流行,自八月至今,传染至盛。有一二日亡者,有朝染夕亡者,日每不下数百人,甚有全家全亡不留一人者,排门逐户,无一保全。”

崇祯十七年,天津督理军务骆养性说:

“昨年京师瘟疫大作,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户丁尽绝,无人收敛者。”

江南在崇祯十三年遭大水,崇祯十四年有旱蝗并灾,十五年持续发生旱灾和流行大疫。地方社会处在了十分脆弱的状态,盗匪与流民并起,各地民变不断爆发。

这些亡国之象,似乎告诉人们大明气数已尽。


《李自成》一书,姚雪垠对明末人物和当时局势的深刻描绘

外患

自打即位后,崇祯立志做一位明君,力图中兴大明,可这个时候大明已是千疮百孔。东北关外的皇太极,西北农民起义军让崇祯十分头疼,奈何此时国力已经虚弱到了极点。由于他对将士的不信任,崇祯在剿灭流寇上多次更换将领。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他这样用人存疑,结果功亏一篑。

《春明梦余录》记述:“崇祯二年十一月,以司礼监太监沈良住提督九门及皇城门,以司礼监太监李凤翔总督忠勇营”;中后金反间计,自毁长城,冤杀袁崇焕。

十多年的农民起义以及关外的清已经将大明拖入无底深渊,崇祯中兴的愿望也随着李自成进京而同煤山那棵树一起灰飞烟灭。

吾非亡国之君,汝皆亡国之臣

当王朝面临灭顶之灾时,朱由检召见大臣们悲叹地说:

“吾非亡国之君,汝皆亡国之臣。吾待士亦不薄,今日至此,群臣何无一人相从?

若是南迁,在南京召集各地兵马勤王,结果未可知。(崇祯太要面子了,一定要征得大臣们同意才南迁,要知道自己是一国之君,想迁都自己下令就行了)

煤山殉国

崇祯三月十七日,农民起义军围攻京城。十八日晚,朱由检与贴身太监王承恩登上煤山,远望着城外和彰义门一带的连天烽火,只是哀声长叹,徘徊无语。(此时的崇祯应该有太多感慨,无奈,不甘,伤心。。。。)

崇祯十七年三月,丙午,外城陷。是夕,皇后周氏崩。丁末,内城陷。帝崩于万岁山,王承恩从死。——《明史》

御书衣襟曰: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明史》


《李自成》一书,姚雪垠对明末人物和当时局势的深刻描绘

浅论

朱由检是一个被普遍同情的皇帝,最好的评价来自对手。

李自成《登极诏》也说“

君非甚暗(崇祯皇帝不算太糟),孤立而炀灶恒多(即便他被孤立,却颇能为人民国家做出许多打击贪官污吏好事);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

即位之初,渴望中兴,向往太平。可惜大势已去,败势难救。在朝廷有门户纠纷,在边境则将士骄横懒惰。四处兵荒马乱,流寇大起。最后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

在位十七年,不沉溺声色,竭力治理国家。然而在用人方面是有问题的,政事每况愈下,举措失当,致使朝廷制置脱离常轨。其身遭不幸,无可奈何,这难道不是天运使他这样吗?这正是历史中一个悲剧角色。

锁绿山人《明亡述略》:

庄烈帝勇于求治,自异此前亡国之君。然承神宗、熹宗之失德,又好自用,无知人之识。君子修身齐家,宜防好恶之癖,而况平天下乎?虽当时无流贼之蹂躏海内,而明之亡也决矣。


《李自成》一书,姚雪垠对明末人物和当时局势的深刻描绘


姚雪垠先生《李自成》

本书以李自成,崇祯为主要人物,刻画了不同阶级的代表人物和生活画面,以及各个阶级,集团中的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


《李自成》一书,姚雪垠对明末人物和当时局势的深刻描绘

矛盾

不仅描绘了农民起义军和大明王朝之间这场生死大搏斗,而且写出了当时十分激烈地进行着的民族战争,还写出了明朝统治集团内部的尖锐矛盾,李自成、张献忠、罗汝才几支义军之间的矛盾,李自成部队内在的矛盾,写出了明末社会上各个阶级、阶层的相互关系以及他们在农民大起义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变化。

人物刻画

人物从帝王、后妃、百官到义军将领、战士、各类市民、穷苦百姓,乃至清方首领与文臣武将。

《李自成》创造了崇祯、李自成、张献忠、郝摇旗、李信、袁时中、慧梅、洪承畴、杨嗣昌等一系列性格或遭遇都相当复杂的典型形象──其中有许多是悲剧性的人物形象。不但主人公李自成扮演着大悲剧的主要角色,连他手下的一些人物,如李信、宋献策、田见秀等,其经历也都有很深的悲剧意味。

涉及地域

地域从西北高原、中州重镇、北京城内到僻远山村、关外城池。

场面

场面从战地厮杀、牢狱交锋、密室定计、边寨平叛到宫廷宴饮、相府风光、京城灯市,笔墨无不触及。

整部《李自成》,就是由大大小小许多历史悲剧组成的。它们相互交织,构成明末社会壮阔复杂的背景,使整个作品洋溢着悲壮或悲凉的历史气氛,具有震撼人心、发人深省的思想艺术力量。

特别读到最后,充满了无限的悲凉,为李自成感到可悲,为崇祯惋惜,叹时运不济,为亡国君主感到无奈,感叹大明气数已尽,让人叹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