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根本沒有玻璃,只有簡單的窗戶紙,如何防止被外人偷窺?

繁華萬里


最近好幾部古裝劇接連上映,無論是傳統古裝劇《大明風華》還是架空科幻劇《慶餘年》都讓大家一飽眼福。

因為劇中陳設背景都是古代的,其中劇中出現的一個問題就讓我十分疑惑,劇中出現過這樣的片段,有人想向屋子裡吹迷煙或是偷聽偷看,往往將紙糊的窗戶用手指戳一個小孔,透過這個小孔來觀察情況。

這就讓我很好奇,古代的窗戶真的都是紙做的嗎?古人們是怎樣防止自己的窗戶洩漏自己的隱私呢?

古代的窗子都是用什麼做的?

古代的人們為了增加房屋的明亮度和透氣性,就會在屋中開幾扇窗戶。

但他們一般都會將窗戶給糊上,這不僅能夠在冬天能夠抵擋一些寒風,防止灰塵進入,而且還能減少光照的刺激。

遠古的時候,人們選擇用獸皮之類的皮毛將窗戶擋上,但是久而久之,就發現動物皮毛的透氣性、透光性差,效果並不好,而且經過風吹日曬,磨損也比較嚴重。

便宜的編織草蓆就成為了人們的第二選擇,草蓆雖然禦寒功能差了些,但勝在透氣性比較好。後來出現了綢緞和絲織品,古人們就開始採用絲製品或是布製品將窗戶封住,但是這些絲織品價格比較昂貴,也不是一般的平民百姓能用的起的。

到了漢朝時期,隨著科技的進步,紙被髮明瞭出來,人們覺得紙這個東西是真的很不錯,有很好的透光性,因此紛紛用紙來糊窗。

當然那個時候的紙並不像影視劇中的那樣一戳就破的單薄的窗戶紙,聰明的古人們將這些紙張經過了特殊的處理,刷上桐油,晾乾之後,糊在窗上,不僅可以遮風還能擋雨。

有的地區,還會在油紙上附上一層麻布,這就更能增加窗戶紙的耐用性。

紙糊的窗戶如何保障房主的隱私?

儘管窗戶是用紙糊的,但是這個紙並不等同於我們現在所看到的紙,而是經過特殊處理之後,可以防風防雨。

當然,如果真的有人想要窺探房主的隱私,你就是弄一個牆,人家也是能夠看到的,所謂“隔牆有耳”,正常來說古代貧民百姓家中稱不上家徒四壁也是較為清貧,也沒什麼可值得人惦記的。

從民風上來說,古代民風淳樸,夜不閉戶,也不會有人去惡意偷窺人家。若真是有這樣的人,就算是窗戶擋不住他。

而有錢的名門望族,雖說也會採用桐油紙來糊窗,但是為了彰顯自己的身份地位,更多的會用琉璃瓦或是明瓦,琉璃瓦是採用優質的礦石材料,經過粉碎、燒製而成,而明瓦並不是真正的瓦片,而是用貝殼類、羊角打磨之後的粉末製作而成的。

這兩種材料由於色澤豔麗、流光溢彩,更受富足人家的喜愛。最終但是如果真的有人想要入室圖謀不軌,這一層紙窗的確是擋不住他們。

當然,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無論是何種身份的人都有自己的方法來保護自己的隱私。

古代人是如何保障自己的隱私的?

一、僱傭看門人。正如我們在影視劇中所見,一般豪門大戶的家中門口都會有門房坐鎮,更有甚者,夜晚還會有僕人來回巡邏,保證宅院的安全。至於貧苦人家雖然養不起門房,但是養條狗還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有狗狗幫忙看見護院,對於一般人來說這樣保護自己的隱私就足夠了。

二、房屋佈局複雜。古代人住的宅院,三進三出、院落龐大,不僅有東西廂房,還有各種迴廊穿插,佈局比較複雜,一般人進入這大宅院都被繞暈了,就算想要偷窺也不一定能夠找到正確位置。

三、政策思想教育。古代受儒家禮制教導影響較為深遠,“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的教導更是深入人心,除此之外還有十分嚴格的法律規定,不可隨意偷窺他人。所以就是君子不屑如此、小人則不敢如此。

玻璃窗戶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根據史料所載,玻璃這種東西是清朝康熙年間從西方傳來的新奇物品。起初玻璃這種東西傳進來時非常的薄,只是為了給畫師畫畫用的,是非常的稀有的。

到了康熙晚年的時期,清朝政府引進了西方的玻璃製造技術,在廣州地區還設立了專門的玻璃生產工廠,在當時,皇宮中使用的玻璃皆是廣州的工廠所生產的。

也是從此時開始,清朝皇宮的窗戶開始採用玻璃的形式,這也是最早出現的玻璃窗戶。

玻璃窗戶不僅結實耐用,而且採光性還很好,一出現就受到了廣泛的好評與喜愛。之後更是廣泛傳播,得到很大的普及。

至今我們對於窗戶製作材料的選擇,仍然是玻璃,可見其優勢了!

所以經過一番查閱之後,我最終得出了結論,紙糊窗並不是像影視作品中所表示的那樣的脆弱,也可以為古代人們的生活帶來一些舒適和安全。

但是要真正保障自己的隱私不受侵犯,其他的一些手段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由此可見古代人民的智慧實在是不容小覷,紙糊窗可以傳承百年,自然是有它的優勢所在。


史論縱橫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傻了吧。

古代的農村,想要偷窺沒有可能。

為啥?

古代農民家家戶戶都養狗。他們的狗可不是今天的寵物犬,而是很兇(至少古代很兇)的中華田園犬。

這種狗的聽覺和嗅覺都非常靈敏。只要有陌生人接近,尤其是晚上,狗一定會大叫。

古代村子只要一條狗叫,其他狗也會叫,很快全村狗都叫。

你還偷窺個毛啊!不被狗咬死就算便宜了。

薩沙想到以前聽一個同學說他爸的事情。

他爸是個老教師,當年在甘肅回族村支教。回族村家家養狗,狗還特別厲害。

有一次,他爸因一個孩子跌傷送到醫院,自己急慌慌的跑到孩子家報告情況,犯了錯誤。結果剛進院子門就衝過來一條狗,比狼還兇,他爸差點沒被咬死,衣服都被扯爛了。

搞笑的是,甘肅農村回民很保守,其實家裡有個女人,但根據當地傳統不能隨便見陌生的年輕男人,開始沒好意思出來。

等這個女人發覺不對,衝出來攔狗的時候,他爸身上已經被咬了七八口了,扯掉2塊肉,至今還留著傷疤。

如果是城鎮,哪有不同。

明代開始,有錢人家的窗戶,多用明瓦,也就是類似於玻璃的一種東西。明瓦是用蚌殼打磨成帶有四個圓角的方形薄片,後來單純人工合成,半透明狀態,當做窗戶玻璃。

這玩意是半透明,從外面偷窺是看不到東西的。

窮人家的窗戶,一般都用獸皮攔著,講究一些的用紙做窗戶。說通俗點,想要偷窺還是可以的。

但是,誰來偷窺?

你偷窺什麼?

偷窺夫妻房事?古人沒有電燈,晚上也很少點油燈,夫妻那個時候都是一片漆黑,你能看到什麼?

如果偷窺別家女人洗澡、更衣之類,恭喜你,你要倒大黴了。

今天這種人被抓住,拘留幾天就放了,古代就不同。

偷窺女人洗澡更衣,是極為嚴重的罪行,屬於耍流氓、調戲的一種。

這種偷窺者一旦被抓住,一般都是重判,遇到戰亂時期直接就被斬掉了。

以清代為例,偷窺和調戲婦女一樣,如果婦女因此自盡,偷窺者直接處死。

即便婦女沒有自殺,偷窺者也肯定要坐牢,還要被重重責打,當場打死也是白死。

關鍵在古代那種社會氛圍下,偷窺犯就算被釋放,以後如何在社會上生存,他的妻子兒女哪裡有臉見人?

你如果不怕把牢底坐穿,不怕全家無臉見人,你就去偷窺吧。


薩沙


在一個月黑風高,伸手不見五指的夜晚,一對剛剛成了親的小夫妻打算休息了。這時候,一位身手敏捷的人,很利索地,悄無聲息地來到了他們的房間外面,用手指輕輕一戳窗戶紙,打算偷窺。沒錯,這就是在電影或電視劇裡面才能出現的情景,而在現實情況中,基本上發生的概率非常的小。

首先來說,古代的人會去偷窺別人的可能性就很小。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在古代,偷窺婦女是一件非常嚴重的事情。被婦女發現了,報官的話,會受到非常嚴厲的懲罰,不像現在的處置那麼輕。而且,如果要是那個偷窺的人偷窺的是有錢人家的女人,弄不好還會被抓住,可能會被打死。不被打死,也肯定會引來許多人的圍觀,臉還要不要了,名聲算是徹底壞了,以後想要在附近找個媳婦估計都困難。所以說,在古代偷窺重則容易搭上命,輕則身敗名裂,代價很大。

其次,古代防止偷窺的方法還是很多的,畢竟說不怕一萬,就怕萬一嘛。第一種方法就是在睡覺的時候,就吹滅蠟燭或者煤油燈。在古代,這玩意還真是挺奢侈的,有的窮人點不起,有的能點起的相對節約的,就在休息的時候吹滅了,即使別人想偷窺,屋子裡面一片漆黑,也是啥都看不到啊。

第二種方法便是養狗了。狗是人類忠實的朋友,它能夠起到的作用非常大。一般來說,一個人想要在夜晚的時候潛入別人家的院子而不被他家的狗發現,確實挺難的。狗本身就對一些異常的事情特別的敏銳,所以說,古代不管是窮人還是富人,很多都會養條狗來看家護院的。

第三種方法便是女人在洗澡的時候,一般是放屏風了。漢成帝曾經買通了趙合德的貼身丫鬟,讓她不要告訴趙合德自己在偷窺她洗澡,自己卻躲在屏風後面,以滿足自己的偷窺慾望。當然了,漢成帝是高級玩家,而趙合德是他的妃子,他這麼做就算被知道了也沒人能把他怎麼樣。但是,屏風確實是一個很好的東西。


徐聊


古代有很多偷窺大小姐洗澡、偷窺年輕夫妻的行為,如何防止偷窺有很多方法。

偷窺是人的天性,是每個人的好奇心,好奇別人在屋子裡的所作所為,尤其是美女或者年輕夫妻的房間。歷史上的偷窺事件層出不窮,著名的帳殿事件就發生在康熙時期的太子偷窺事件,當時的太子偷窺康熙的妃子,當場被廢。

古人為了防止偷窺,有很多方法,這是來自人類的自我保護本能。每個人都想探知別人的隱私,但並不想自己的隱私被別人一清二楚。

方法一、養狗護院

這個方法最簡便高效,在整個文明社會歷史中,養狗護院都被人們使用。在東漢以前,中國並沒有發明紙,窗戶也不能用紙來填充,狗就成了人類的絕佳夥伴。狗大約在兩萬年以前被人類馴服,它的原型是狼,所以聽力靈敏,能第一時間發現進來主家院子的陌生人,所以能很好的防止主人被偷窺。

狗的飼養簡單,無論是大富大貴人家,還是窮苦的老百姓,都能養起狗。而窗戶紙在東漢時期,是非常昂貴的東西,不是普通老百姓能用得起。遇到陌生人,傳統中華狗中華田園犬聲音響亮,對狗主人忠誠,能第一時間預警,相信很多朋友和筆者一樣喜歡忠誠的狗。現在狗已經失去原來看家護院的職責,更多作為寵物。

方法二、建造圍欄或者圍牆

安全感無論是男人還是女人,或者是古人都需要的,在家的周圍建造圍欄或者圍牆,就成了古代人大多數的選擇。有錢的建一個高門大院,請一些看門護院的,別說偷窺,就是進去也是很難的一件事,必須有主人的同意。

古代普通老百姓,沒錢也可以就地取材。古代生態環境好,有很多樹木,可以就地取材建造圍欄,圍在院子周圍,想要翻過也肯定能驚動主人,因為圍欄的另外一個作用就是防止野獸,想必偷窺者也是能防住的。

方法三、室內屏風和床簾

這個是古代有錢有地位的人的選擇,普通老百姓圍牆和狗已經足夠。地主家的院子特別講究,三進三出,進去之後佈局複雜,即使熟悉院落佈局的人輕易找到要偷窺的對象,比如某個大小姐的閨房。

大小姐的閨房不僅有貼身丫鬟,裡裡出出貼身伺候,很容易被發現。另外室內一般放置屏風,來擋住有心偷窺人的視野,即使捅破窗戶紙,也看不到正在洗澡的大小姐。

除了屏風,還有一關,那就是床簾。每當晚上睡覺的時候,床簾都會放下,即使裡面做一些事情,有心偷窺的人怕也是偷窺不到,只能聞其聲。

方法四、道德約束

除了物質上的方法,更厲害更有效的是道德層面的制約。儒家強調的“非禮勿視”,偷窺將會被周圍人鄙視,被發現之後將身敗名裂,制約效果更好。

俗話說,非禮勿視。雖然每個人都有好奇心,偷窺也能帶來一些刺激的愉悅感,但終究違背倫理,不是自己的就不要看,這樣才是正確的心態。


白楊說史


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一個黑衣人悄無聲息的潛入一戶人家。
他手上的是迷香,他悄悄的戳開窗戶紙,將香送進去,沒過一會這一家人就睡迷糊了。
這一般都是影視劇中很常見的橋段,然而現實中,真的有可能發生嗎?
古代的窗戶,雖然都是紙糊的,但是並沒有想象的那麼好戳破,手指沾點口水基本上不可能,那時候糊窗戶用的紙,也是經過特殊處理的。
中國古代的窗戶歷經了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
遠古時代,人們大多穴居生活,一般也不講究什麼窗戶,直到學會利用材料搭建屋宇以後,才感到屋子裡面氣息不流通,於是開鑿窗戶。
一開始只是鑿一個天窗,無遮無攔,目的也只是為了透氣,夏天還好說,冬天一般都比較寒冷。
所以後來採用獸皮覆蓋在上面,然而獸皮包裹起來暖和是一定,但是也有了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不透氣、透光。而且獸皮作為珍貴的材料,冬天一般都是穿在身上。
古人後來突發奇想,利用各種纖維材料編製成遮擋窗戶,在保證透光的情況下,還能夠擋風雨。
我國是利用紙糊窗戶的唯一國家,西方在這一點上比我們要進步,他們發現玻璃這種材質也比我們要早很多。
用紙糊窗戶,一般人可能會想到,如果風大一點的話不就吹破了嗎?
有人還認為,用紙糊窗戶,那保密度豈不是大打折扣,事實上就是糊窗戶用的紙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紙。
糊窗戶之前,這些紙都要在桐油裡面浸泡,增大紙張的韌性。
這樣的紙張,如果一般小一點的風都吹不破,更不要說是鬼鬼祟祟的人想要用指頭戳破。
想要弄破這樣的紙張,會弄出很大的動靜,這樣偷窺、盜竊等一系列的舉動就失去了本來的意義了。
糊窗戶的紙每年也要換一換,如果不破損的情況下,會在原來的紙張上繼續覆蓋上去,這樣一來,用紙糊窗戶的紙張更加堅韌。
還有一些地方,在糊窗戶的時候會加上一層麻布,這樣一來,就更加不容易破損了。
當然要說起來,在古代雖然生活質量不好,但是律法比較森嚴,盜竊、偷窺在古代都是很嚴厲的罪。
一些竊玉偷香的採花賊一般抓住以後都是直接處死,即便是簡單的偷窺,但是在古代注重貞操的年代,一旦鬧出人命,官府也會直接判死。
即便不會被官府抓獲,被當地鄉民抓獲,以古代彪悍的民風性格,十有八九會被當場打死,一般小門小戶家庭也不會這樣去做,而大戶人家也會在商談機密要事的時候,留下看守在外面,避免洩露機關消息。

漫步史書


偷窺也就是偷偷摸摸窺視別人隱私的行為,從古至今一直都是令人感到厭惡的行為,現代家庭防止別人偷窺都會在窗戶玻璃上貼上一層膜,或是在房間裡裝個窗簾,隱私問題就能得到很好的保護!


那麼在古代沒有玻璃,只有窗戶紙,古人是如何防止被別偷窺隱私呢?我來說我知道的吧!

古代的窗戶紙!

其實古代的窗戶紙並不象我們電視上看到的那樣,沾口唾沫手指頭一點就破,古代的窗戶紙其實都是用牛皮紙放在油中浸泡過才粘到窗戶上的,還樣的窗戶紙不怕雨水的侵蝕,經久耐用,如果有人想用手指頭沾口水把它捅破進行偷窺,其實也是不容易的事!



古代的防偷窺手段!

籬笆!古人會在房子外圍用木棍,竹子,石頭扎一圈籬笆,圍成一個院子,這樣即可以防止野獸的入侵,又能防止小偷偷東西,外人進不了院子自然也就不用怕別人偷窺隱私了!


狗!狗在沒成為寵物之前一直都是擔負著看家的職責,狗的聽覺靈敏,稍有異動都會吠叫,古代的一般家庭都會養一條狗,晚上狗如果吠叫都是用以提醒主人注意,而且狗的戰鬥力也不容小視,為了偷窺而被狗咬也是得不償失!

屏風!古人的房間裡一般都會放一面屏風,或是放在窗戶前面,或是放在床前,用以防止偷窺隱私!

當然,在古代每個地方的人員並不複雜,都是熟人,你去偷窺別人的隱私一旦被抓住了就會“身敗名裂”,以後還怎麼在當地生活呢?


唐古看今


古代的窗戶紙並不簡單,要想捅破偷窺隱私,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首先,窗戶紙並不是我們想象中的軟踏踏的白紙往窗戶上一貼拉倒,在古代用來糊窗戶的紙有個很好聽的名字,叫做“桃花紙”,也就是用來製作油紙傘的紙,是用桐油泡過以後,質地很厚,可以防水防潮的紙。當然依然是紙,所以很容易被捅破,但是窺探隱私就不是那麼容易了!先不說百姓家裡都有看家狗,可以有效防範“樑上君子”,就算窮的養不起狗,弄個屏風或者臥室裡多幾重帷幔還是很容易的!沒見皇族後宮裡那張床外邊掛了那麼多層很仙的感覺呢!沒有透視眼功能,這個偷窺還是很有難度的。

有錢人家更講究,雖然沒有玻璃,但是有一種比玻璃還漂亮的替代品——明瓦。主要材料是貝殼、天然透明的雲母片,打磨平整光滑後串起鑲嵌於木格窗上,不僅美觀而且採光程度也很不錯。因為造價昂貴,一般的地主家也是用不起的。後來到明清時期開始用羊角煎熬成液,冷卻凝固時適時壓成薄片,這樣的明瓦在江南一帶的老宅子裡還有一部分保留。

其次,在古代,偷窺是一種很嚴重的罪行,一旦被舉報或者抓住送到官府,處罰是很嚴重的,名譽盡失不說,多數被打的沒有再偷窺的能力。如果在戰亂時期或者被偷窺的婦女因此自盡,偷窺者的性命也就不保了!所以,偷窺的代價還是很大的!

自從玻璃工藝傳入中國,貌似人們的生活更方便了,窗戶不容易被手指捅破了,但是並不代表隱私就不被偷窺了,相反,望遠鏡利用了玻璃,穿透透明的玻璃窗,可以看的更真更遠啦!


國史通論


導語:在各種古裝影視劇中,經常出現黑衣人偷窺的劇情。例如黑衣人潛入豪宅大院以後,用手捅破門上的窗戶紙,然後偷窺房間中的情況。一個最重要的問題出現了,在古代社會的日常生活中,如何防止被外人偷窺呢?

先給大家普及一下關於古代的窗戶材料

古代的窗戶並非都是紙糊的。現在發現的最早的紙是在西漢時期,那麼西漢以前的朝代肯定不會使用窗戶紙了。

秦漢之前的富人一般都用絹、布糊窗。

到了東漢的時候,蔡倫用樹皮、麻頭及敝布、漁網等原料改造了紙。這個時候紙並沒有普及,而且紙的質量也是遠遠不能作為窗戶紙使用的。

隋唐的時候,紙仍是很貴的,很多普通人家多是用木板裝卸採光通風,還有的窮人只能使用稻草遮蔽。到了唐宋時期,出現了油紙,油脂的質量可好多了,可以遮蔽風雨。《唐宋白孔六帖》裡記載:

“糊窗用桃花紙塗以水油,取其甚明。”

除了紙、布等這些。

早在宋朝,明瓦也被用在製作窗戶上,明瓦主要材料為海洋貝類,經過打磨,製成方形薄片,帶有4個圓角。毫無疑問,這是富人才能用得起的。

不過,明瓦是蚌殼做的,透明度、採光度無法與玻璃相比。可想而知,外面天氣再好,屋裡也是十分昏暗的。不過即使是窗戶紙,也不用太擔心。古代的房子一般都有比較大的房簷,而窗戶一般都比較小比較高,正常情況下是不會影響到窗戶的。

認真的說,古人們有自己的辦法,而且都非常的聰明。

首先,窗戶紙不是普通的白紙

窗戶紙並不是我們想象中的軟踏踏的白紙往窗戶上一貼拉倒,在古代用來糊窗戶的紙有個很好聽的名字,叫做“桃花紙”,也就是用來製作油紙傘的紙,是用桐油泡過以後,質地很厚,可以防水防潮的紙。當然依然是紙,所以很容易被捅破,但是窺探隱私就不是那麼容易了!先不說百姓家裡都有看家狗,可以有效防範“樑上君子”,就算窮的養不起狗,弄個屏風或者臥室裡多幾重帷幔還是很容易的!沒見皇族後宮裡那張床外邊掛了那麼多層很仙的感覺呢!沒有透視眼功能,這個偷窺還是很有難度的。

有錢人家更講究,雖然沒有玻璃,但是有一種比玻璃還漂亮的替代品——明瓦。因為造價昂貴,一般的地主家也是用不起的。後來到明清時期開始用羊角煎熬成液,冷卻凝固時適時壓成薄片,這樣的明瓦在江南一帶的老宅子裡還有一部分保留。

其次,在古代,偷窺是一種很嚴重的罪行

一旦被舉報或者抓住送到官府,處罰是很嚴重的,名譽盡失不說,多數被打的沒有再偷窺的能力。如果在戰亂時期或者被偷窺的婦女因此自盡,偷窺者的性命也就不保了!所以,偷窺的代價還是很大的!

自從玻璃工藝傳入中國,貌似人們的生活更方便了,窗戶不容易被手指捅破了,但是並不代表隱私就不被偷窺了,相反,望遠鏡利用了玻璃,穿透透明的玻璃窗,可以看的更真更遠啦!

再次,古代的家居環境

在古代來說,很少有人會想到偷窺。

在古代有錢人住的房子,那是一個大的院落,有很多的功能分區。主人家的臥室,那個位置是相當的靠裡,以一個不熟悉的人,想要去偷窺,那你得首先過重重關卡,穿過一道又一道的迴廊,而不被發現。

而且還得運氣非常好的找到主臥,畢竟庭院深深不太好找,再加上富人家庭也是有專人守夜的。這些護院通常還是有一定的功夫底子的,所以偷窺富人家庭,難度不是一般的高。

就拿紅樓夢中林黛玉進賈府的路線圖:

敕造寧國府大門→榮國府→垂花門→穿堂前→垂花門→出西角門→出榮國府正門進寧國府→入一黑油大門中→至儀門前→出東角門→過榮國府正門→西角門→從後房門由後廊往西出了角門→穿過東西穿堂→賈母后院→從後房門進入賈母院內(中間還有一些省略)可想而知,富人庭院的結構非常的繁瑣,想要去偷窺誰或者暗殺誰,光是找到他的院落,就得下一番功夫。

再者這些富貴人家,一般都會有人守夜,而且府裡也會有一些武功高強的人坐鎮,並不用太擔心偷窺的問題。而且古代的封建禮儀教導人們非禮勿視,非禮勿言,非禮勿聽。很多君子不恥於偷窺的,而很多小人是不敢偷窺,偷窺的下場很慘的。

那麼偷窺窮人呢?

有必要嗎?大家都差不多,生活水準,窮人家,晚上吹滅蠟燭之後,有些什麼事情還不清楚嗎?不是看到張三家的老公去了匯賢雅敘,就是李四家的狗吃了王二麻子家的雞,這些雞毛蒜皮的事情,有偷窺的必要嗎?

總結:要知道在古代可是沒有夜生活的,基本上天黑之後外面非常的安靜沒有任何的聲音,即使有也是家中的寵物,如果這時盜賊進入,那麼每一步都可以很容易的聽到,聽到代表著你可以最快速的發現他,從而防盜。而對於一些特殊工作的人,比如說需要早起,天一亮不但陽光可以照進來,公雞打鳴也可以非常清楚的聽到。古人其實有很多可以替代窗戶紙的東西,但是窗戶紙卻一直被古人使用,是有很多原因的,其實大家也可以將窗戶換成窗戶紙體驗一下,也許會發現窗戶紙比玻璃好也說不定呀。


路之意


以前我們說男女雙方的關係,彼此心照不宣,卻都在裝傻。俗話形容得好,“隔著層窗戶紙,一捅就破。”


在很多影視劇和小說裡也是如此,刺客、小偷半夜探入人家,先用吐沫沾溼,點開窗戶紙,把眼睛湊上去一瞧,屋內有人,然後用半截蘆葦杆吹進迷魂香。過一會再用匕首挑開門閂,進入竊財、殺人。

實際上,這樣的事情基本上也就是發生在影視劇和小說中。因為古人也知道“窗戶紙”是不能防盜的。

古代用於替代窗戶玻璃的最高檔的當屬“琉璃”。


我們現在在江南很多園林裡,看那些老式的窗戶,你會發現竟然也是“玻璃”的,只不過似乎和我們現在常見的玻璃不一樣,五顏六色的,規格還不太整齊,比玻璃小,而且表面也沒有玻璃光滑。因為這不是玻璃,而是琉璃。

琉璃其實是中國最古老的“玻璃”,也叫“人造水晶”,工藝十分悠久,基本上和青銅器同時期就有了。用的原材料和製作工藝和玻璃都不一樣。琉璃的特點就是,從一面無法清晰地看到裡面。

其次用於替代窗戶玻璃的是“明瓦”。


當然琉璃在古代也是奢侈品,所以一般人家也是用不起的。所以一種貝殼磨成的替代品也大行其道。這種材料叫“明瓦”,看起來跟大塊的劣質玉片似的,屬於半透明的,基本上如果裡面光線強,可以從外面大概能看到個影子罷了。

再次用於替代窗戶玻璃的是“絹”。


其實在南方的內房的窗戶上,用得更多的是一種用生絲織成的,質地薄而堅韌的絲織品,叫“絹”。絹在古代很多時候是可以當稅繳納,當錢用的。用到的地方也比較多,分的等級也比較細。

所以看一些老的劇目時,你會發現那個時候的道具還是比較貼近生活,用的就是“絹”,不是用舌頭沾點吐沫弄個洞,而是用火摺子或者香燙個洞。因為刀割不但會發出聲音,而且也無法形成固定完整的洞口邊緣。但是火燒也會有味道。所以無論那種方法,都容易引起人注意。

再低一個檔次的時“油紙”。

“油紙”顧名思義,是沾了桐油的原紙。特點是較韌耐折、防水、不反光、不打滑。在古代,普通老百姓用“油紙”會更多一些。所以油紙絕對不是沾點吐沫,就可以點破的,而是必須用刀子或者錐子扎一個洞。油紙紮個洞,光就容易透進來,也很容易被人發現。

看到古人真實的“窗戶紙”,我們會發現“偷窺”在古代不是件簡單的事情。大戶人家的窗戶捅不開,小戶人家的捅開沒意義。


真的是為了偷窺“婦女洗澡”,那在任何一個大一統朝代都是重罪。若被抓住,族內私刑就可以直接打死偷窺狂。若是在明清兩季,婦女把貞潔看得比命重,偷窺就等於殺人,殺人償命,何等重罪?



炒米視角


其實在古代的中國,也並非是完全沒有玻璃的,只不過玻璃製品都是從西方流傳進來的,與此同時,大多數家庭也根本用不起玻璃製品,在這樣的情況下,就出現了以下的一幕。

某大宅院中,一毛賊正用手指戳破某個房間的窗戶紙,透過窗戶紙,毛賊不僅聽到了室內大人物商量的事情,更是看到了室內談話者的模樣。

窗戶紙的確比較脆弱,但也不可能真的就一捅就破,如果真的一捅就破,那麼古代的窗戶根本無法抵禦狂風暴雨的侵襲,畢竟,一淋雨,一吹風,窗戶紙就會破,那麼這種窗戶紙的存在還有什麼意義呢?

其實最早的房子,是沒有窗戶的,只是一個單獨的房間,只有門沒有窗,就像是穴居一般,根本沒有安置窗戶的必要。

與此同時,即使是窗戶存在以後,在漢朝蔡倫將革新造紙技藝之前,紙也不會是窗戶的材料,那時候的窗戶,大多使用動物皮毛,紗等早期紡織品鋪墊,而且窗戶也不像現如今的與外牆相接,那時候的窗戶,大多向內凹陷,為的就是防止惡劣天氣將窗戶毀壞。

最開始使用窗戶紙的時候,窗戶也是內凹式的,這樣可以避免惡劣天氣將窗戶紙破壞掉。


同時,使用的窗戶紙也不是直接拿紙鋪上去,而是先用乾性油將紙張浸透,這樣的窗戶紙,就具備了一定的韌性,不容易被戳破,還具備一定的透光性,在不透明的同時又有一定的透光性,方便室內採光。

就像是許多油紙傘,使用的也是同一種材料,若非刻意損壞,一般都不會隨隨便便壞掉的。

到了宋朝以後,出現了一種新的材料,名為明瓦,油紙雖然具備一系列優良的特性,但畢竟也會被有心人隨便搞破,因此,出現了這種材料,質地堅硬,不會輕易壞掉,基本可以斷絕有心人窺探的小心思。

明瓦雖然勝過油紙,但卻是有錢人家才用的起的材料,普通百姓家用的還是普普通通的油紙。

而明瓦這種材料現在已經完全看不到了,明瓦的消失源自西方玻璃製品的大量流入,玻璃做窗戶肯定是遠勝明瓦的,因此,明瓦逐漸也被淘汰了。

在使用窗戶紙的時代,隔牆有耳那是真的隔牆有耳,現代偷聽別人隱私的事情尚且多如牛毛,古代自然不可能沒有,但那也無可奈何,富貴人家還能使用高價材料保護隱私,普通人家能夠生活下去就不錯了,隱私更是顧不得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