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寂於史書的一則故事,為何千年後演變為一部歷史大劇?

這個故事的名字,叫"趙氏孤兒"……

沉寂於史書的一則故事,為何千年後演變為一部歷史大劇?

電影《趙氏孤兒》劇照

關於它的記載,見於先秦和漢朝的史書

春秋時期,晉國大夫<strong>趙朔率兵救援鄭國,與楚莊王大戰一場。因為這場戰役,趙朔迎娶了晉成公之女<strong>趙莊姬。

接下來,這個故事的走向出現了兩個版本,《左傳》版和《史記》版。

沉寂於史書的一則故事,為何千年後演變為一部歷史大劇?

電影《趙氏孤兒》劇照——趙朔與趙莊姬

根據先秦史書《左傳》的記載——

趙朔死後,趙莊姬和趙朔的叔叔趙嬰齊私通亂倫,趙嬰齊的兩個兄弟趙括和趙同看不下去,把趙嬰齊放逐到了齊國。

這下,趙莊姬不樂意了,她以晉國公室的身份,聯合對趙氏有積怨的其他氏族,在晉景公面前誣陷趙同和趙括,致使趙氏一族被誅殺。

這時趙莊姬才反應過來,要是再殺下去,自己的兒子<strong>趙武也會小命不保。於是,她趕緊帶著兒子躲進了晉國王宮。

沉寂於史書的一則故事,為何千年後演變為一部歷史大劇?

韓厥

殺完人後,晉景公又想把趙氏的土地分給其他氏族。這時,晉國大夫<strong>韓厥站出來為趙氏說話了:"趙氏三代都對國家有功,可現在,這個家族的人沒了,土地也要被剝奪,以後誰還願意為國盡忠呢?"

韓厥的仗義執言,挽救了趙氏僅存的後代。後來,趙氏的土地盡數分封給了趙武,趙氏家族得以復興。

《左傳》直言不諱地記錄了趙氏家族的混亂不堪,由於趙莊姬與趙嬰齊亂倫,引發了家族滅門之禍。此時的"趙氏孤兒"故事,淫亂與屠殺佔據著故事的主體。

沉寂於史書的一則故事,為何千年後演變為一部歷史大劇?

趙氏孤兒趙武

但到了漢代《史記》裡,這個故事有了另一個版本——

晉國有一個人叫屠岸賈,他靠奉承得到了晉靈公寵信,當上了大司寇。晉靈公死後,屠岸賈又以同樣的手段迎合晉景公,並對趙氏加以迫害。

在未經晉景公允許的情況下,屠岸賈率軍殺死了趙朔和他的叔叔們(趙嬰齊、趙括、趙同等),並盡滅其族。

沉寂於史書的一則故事,為何千年後演變為一部歷史大劇?

屠岸賈

這場災難中,趙氏只有一個人活了下來,就是趙朔的妻子趙莊姬。(要注意,這個版本的故事裡,沒有趙莊姬和趙嬰齊私通的情節)趙莊姬畢竟是晉國公室成員,她躲進晉宮,並生下了趙朔的兒子。

屠岸賈並不滿足,他一定要找出這個嬰兒,不留後患。這時,兩個重要的人物出現了:一個是趙朔好友<strong>程嬰,一個是趙朔的門客<strong>公孫杵臼。二人為了報答趙氏之恩,決心保住這個孩子。於是,他們商議了一個對策……

沉寂於史書的一則故事,為何千年後演變為一部歷史大劇?

程嬰

沉寂於史書的一則故事,為何千年後演變為一部歷史大劇?

公孫杵臼

商議完,程嬰毅然走到屠岸賈面前,揭發公孫杵臼藏匿了嬰兒。很快,公孫杵臼和嬰兒都死在了屠岸賈刀下。

屠岸賈並沒想到,這其實是程嬰和公孫杵臼合演的一出雙簧,被他殺死的嬰兒並不是趙氏孤兒。公孫杵臼的生命和另一個無辜嬰兒的生命,換來了趙氏孤兒的平安,而程嬰將按照對公孫杵臼的承諾,將趙氏孤兒撫養長大。

沉寂於史書的一則故事,為何千年後演變為一部歷史大劇?

程嬰撫養孤兒

程嬰將趙氏孤兒藏在山裡,就這樣過了十幾年。這一天,晉景公病了,在和<strong>韓厥聊天時,他忽然提起了趙氏對國家的功勞。韓厥意識到,為趙氏恢復地位的時候到了,於是將趙氏孤兒的事向晉景公和盤托出。

此時的趙氏孤兒,已成長為少年趙武,他在晉景公的授意下,率軍拿下屠岸賈,趙氏一族的地位得以恢復。

沉寂於史書的一則故事,為何千年後演變為一部歷史大劇?

趙氏孤兒

在趙武成年後,程嬰選擇了自殺,他說自己已經完成了當初的諾言,現在應該去見趙朔和公孫杵臼了。《史記·趙世家》中說:"趙武服齊衰三年,為之祭邑,春秋祠之,世世勿絕。"

司馬遷並沒有交代趙武是為誰服喪,除了他的父親趙朔之外,公孫杵臼、程嬰應該都在其列,若沒有他們的忠義和犧牲,趙氏家族就無法延續。

比較"趙氏孤兒"的兩個版本,《左傳》版應該更貼近史實,而《史記》版應該融入了民間傳說的內容。但我想,大多數人是喜歡《史記》版的,因為它增加了公孫杵臼和程嬰這兩個另人敬仰的人物形象,使這個故事凸顯出"忠義"的主題。

沉寂於史書的一則故事,為何千年後演變為一部歷史大劇?

沉寂一千多年後,它在元代被髮揚光大

"趙氏孤兒"的故事留在了史書裡,但也像無數則歷史記載一樣,在史書裡沉睡著。

時光流轉,一晃千年。一千多年以後,突然有一個人,他從史書裡找到了這個故事,然後加以改編,並將它演變為一部歷史大劇——《趙氏孤兒大報仇》,簡稱《趙氏孤兒》。

這個人,名叫紀君祥,元代大都人,生卒年不詳,大約生活在元代前期。這部以史傳故事為題材的歷史劇《趙氏孤兒》,奠定了他在元雜劇作家中的重要地位。

沉寂於史書的一則故事,為何千年後演變為一部歷史大劇?

《趙氏孤兒》全劇由五折一楔子組成,是元雜劇四大悲劇之一。(另外三個是關漢卿的《竇娥冤》、馬致遠的《漢宮秋》、白樸的《梧桐雨》)

紀君祥創作的《趙氏孤兒》,沒有依據更貼近史實的"《左傳》版",而是承繼了"《史記》版"的主要人物和故事主線,並在此基礎上,增添和變動了一些情節,賦予這個故事更強烈的"忠君"思想。

沉寂於史書的一則故事,為何千年後演變為一部歷史大劇?

說它更具"忠君"思想,表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義士變忠臣。元雜劇《趙氏孤兒》裡的公孫杵臼,其身份由《史記》中的趙氏門客,變為忠君愛國的宰輔。如果說門客公孫杵臼死保趙氏孤兒是出於對恩主的"義";那麼忠臣公孫杵臼的犧牲,更是為匡扶正義、剷除奸佞而表現出的擔當;

沉寂於史書的一則故事,為何千年後演變為一部歷史大劇?

國家大劇院歌劇《趙氏孤兒》——公孫杵臼被屠岸賈刺死

第二,韓厥的忠臣形象更加強烈。韓厥本來只是孤兒復立的推動人,沒法與公孫杵臼和程嬰的犧牲相比。但元雜劇將他變成了救孤隊伍裡的重要一員,他作為屠岸賈的部下,違抗了屠岸賈殺孤的指令,因為他深知這是忠良之後,於是他高喊著"忠臣不怕死,怕死不忠臣",在放走程嬰和孤兒後毅然自刎,悲壯的情節震撼人心;

沉寂於史書的一則故事,為何千年後演變為一部歷史大劇?

韓闕為“義”保護孤兒 自己了斷生命

第三,將程嬰和公孫杵臼身上唯一的"汙點"洗刷。在《史記》裡,程嬰和公孫杵臼找來代替"趙氏孤兒"的那個孩子,是別人家的;但在元雜劇裡,程嬰是獻出親子替代趙孤。故事跨越親情的藩籬走向崇高,將忠義思想推上了一個新的境界。

沉寂於史書的一則故事,為何千年後演變為一部歷史大劇?

程嬰用自己的兒子替換趙氏孤兒

王國維在《宋元戲曲史》中,將《趙氏孤兒》與《竇娥冤》相提並論,他說:"劇中雖有惡人交構期間,而其赴湯蹈火者,仍出於其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之於世界大悲劇之中,亦無愧色也。"

王國維說得沒錯,程嬰、公孫杵臼、韓厥,他們見義勇為、甚至不惜捨生取義的精神品質,不僅被後代的中國人敬仰,也得到了世界的關注。

《趙氏孤兒》是第一個被介紹到歐洲去的中國戲劇。在十八、十九世紀,就有英、法文等多種譯本,比如艾倫·黃的英譯本《中國孤兒:五幕戲劇》,還有馬若瑟的法譯本《趙氏孤兒》。

沉寂於史書的一則故事,為何千年後演變為一部歷史大劇?

伏爾泰的《中國孤兒》

法國著名作家伏爾泰也欣賞《趙氏孤兒》,親自改寫了一個劇本《中國孤兒》。德國大作家歌德的《埃爾佩諾》,似乎也有《趙氏孤兒》的影子。

還有英國劇作家威廉·赫察特,他在《中國孤兒》的改編獻詞中說,這個劇作"有些合情合理的東西,就是歐洲最有名的戲劇還是趕不上的。"

這種"合情合理的東西",應該就是程嬰等人為正義獻身的無畏精神,元雜劇《趙氏孤兒》不僅塑造了多個忠臣的崇高形象,更通過趙氏孤兒的命運觀照了這些人的高尚靈魂。

沉寂於史書的一則故事,為何千年後演變為一部歷史大劇?

中國希臘雙語版話劇《趙氏孤兒》在希臘上演

“趙氏孤兒”為何是在元代被喚醒?

是紀君祥把一個沉寂在史書裡的故事,改編成了一部歷史大劇,鋪築了它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的道路。

那麼,這個故事為什麼是在元代文人筆下被"喚醒"?紀君祥的改編又為何著重突出忠臣形象、忠君思想,這都是偶然嗎?

在學者們對元雜劇《趙氏孤兒》的研究中,曾涉及這樣一個問題——紀君祥創作此劇,是否帶有懷念宋王朝的動機?可紀君祥的生平事蹟幾乎不可考,他是否有這樣的動機無從確定,只能從以下幾方面做個推測:

沉寂於史書的一則故事,為何千年後演變為一部歷史大劇?

首先,自北宋神宗年間開始,宋代皇帝一再為程嬰、公孫杵臼、韓厥修祠立廟,加封爵號。

先是於絳州太平縣(今山西絳縣)建祀修墓;神宗熙寧年間,又在京師(今河南開封)建柞德廟,由皇帝親祀;北宋滅亡後,絳州和開封成為金國領土,"廟庭存廢不可知",於是,南宋第一個皇帝宋高宗,又在臨安(今浙江杭州)設位望祭;十五年後,在臨安復立柞德廟,並先後為程嬰等人加封進爵:程嬰為忠濟王,公孫柞臼為忠枯王,韓厥為忠利王,始終圍繞一個"忠"字。

這很容易讓人產生聯想,因為宋代皇帝就姓趙,而"趙氏孤兒"故事具有"不絕趙祀"的特殊意義,所以宋代皇帝的種種作為,應該還有褒獎忠義之外的另一層含義。

沉寂於史書的一則故事,為何千年後演變為一部歷史大劇?

其次,南宋與蒙古交戰之際,一些宋室忠臣在詩詞裡吟歎"存趙孤"這一口號。

文天祥的詩裡就寫道:"祖逖關河志,程嬰社稷功。"(《自嘆》)"夜讀程嬰存趙事,一回惆悵一沾巾。"(《無錫》)他多希望現實能如《趙氏孤兒》所寫的那樣,有忠臣良將為趙家保住一個後代,以圖來日。

但南宋還是徹底滅亡了。這時,文人又用"存趙孤"的口號,來表達懷宋之情。劉壎說:"間關瘴海嶺,萬死存趙孤"(《補史十忠詩·少傅樞密使張公世傑》),以此頌揚張世傑在宋亡之際,於崖山為宋室餘暉盡忠的事蹟。

元世祖至元十五年,江南釋教總統楊璉真珈挖了宋陵,棄骨於荒野,唐珏(南宋詞人、義士,字玉潛)收遺骸埋葬,羅有開在《唐義士傳》中,將唐珏與程嬰等人相提並論,讚美說:"吾謂趙氏昔者家已破,程嬰、公孫杵臼強育其真孤;今者國已亡,唐君玉潛匱藏其真骨。兩雄力當,無能優劣。"

沉寂於史書的一則故事,為何千年後演變為一部歷史大劇?

唐義士像:唐珏

第三,《趙氏孤兒》裡的部分唱詞,很耐人尋味。

比如"憑著趙家枝葉千年永,晉國山河百二雄。"又如"老宰輔,你若存的趙氏孤兒,當名標青史,萬古流芳。"

這些唱詞,把趙氏孤兒形容得如同皇家血脈,似乎留下他就能留下晉國江山。但其實,趙氏只是晉國的一個氏族,並非公室。這些唱詞把救孤的意義誇大,甚至與整個劇情不甚相稱,或許也別有用意吧。

從以上三點推測,說紀君祥的《趙氏孤兒》婉轉表達了忠宋懷宋之情,應該是有一定根據的。這或許也是他從史書裡喚醒這個故事、並賦予它更濃厚的忠君思想的原因。

沉寂於史書的一則故事,為何千年後演變為一部歷史大劇?

電影《趙氏孤兒》劇照——程嬰撫養孤兒

結語

直到今天,"趙氏孤兒"的故事仍在不斷流傳和演變,相關電影、電視劇的上演,都印證了"忠君"、"忠國"、"忠義"這些中國傳統價值觀的巨大魅力。在這個故事身上,有一種存根延續的民族責任感,這是它的生命力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