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我居然一口气刷完了这部抗战剧

“吾儿孝安,自盘古开天,三皇定国,五帝开疆,凡国之大事,男当在祀与戎泯躯祭国,即燹骨成丘溢血江河,亦不可辱国之土,丧国之疆。士,披肝沥胆,将,寄身刀锋,帅,槊血满袖,王,利刃辉光。吾等无长幼尊卑,无先后贵贱,必同心竭力,倾黄河之水,决东海之波,征胡虏之地,剿倭奴之穴,讨欺吾之寇,伐蛮夷之戮,遂沧海横流,儿立身无愧。任,尸覆遍野,唯,精魂可依。父传字。”


电视剧《河山》中的这段家信,是能上抗战剧教科书级别的段落。

不仅是因李雪健老师(饰卫父)把整个弹幕都演哭了。

而是,这段突出了《河山》最宏大厚重之处——民族精神的力量感。

坦白说,每一次大柳镇上的戏,我都看不得。

每一次运回尸体、再筹粮、再征兵、再祠堂上香,都让人泪崩

剧集的戏剧节奏把握得好,幽默之处也不少。

比如方言对人物性格的塑造,特别到位。

没想到,我居然一口气刷完了这部抗战剧

最突出的陕北方言自不待言。姜师长训卫大河,两人脾气都又直又硬,你来我往的硬杠,有情节推进,又很有趣味。卫大河刚,但段德午参谋长灵活,所以他俩的方言斗嘴日常,又是另一种趣味。

没想到,我居然一口气刷完了这部抗战剧

再比如,游击纵队成立之初,晋军川军半路相逢,范团长一口四川话,马上就把人物性格呈现出来了。

当然方言的使用只是《河山》的亮点之一,这部剧有太多值得分析和挖掘的地方。

宏大场面与微观叙事

《河山》是由王新军主演并执导,秦海璐主演并监制,云集了李雪健、张嘉译、尤勇、辛柏青、申军谊、王辉等众多戏骨演员参与的抗战历史题材剧。

讲述了抗战期间,陕军团长卫大河(王新军饰)怀抱民族大义,在地下工作者姜雅真(秦海璐饰)等人的影响下,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并且与八路军团长高晓山(韩立饰)、父亲卫锡铬(李雪健饰)等军民齐心奋战的故事。

观众有长期的抗战题材剧的观剧经验,所以这一类型在制作上的真实质感非常重要。《河山》中真实的情节呈现与真实的场景,尤其是细节的细致程度,令人惊喜。

比如卫大河在雪花山被“包饺子”的战斗场面。

没想到,我居然一口气刷完了这部抗战剧

战略疏忽的卫大河让王连长带领一个连守着雪花山,自己亲自带领剩余的部队,主动冲锋,将进攻的日军打得措手不及,溃逃而去,卫大河紧追不舍,缴获日军的大批辎重,众人兴奋不已。

山上防守的王连长等看到这么多给养,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冲下山去争抢。此时,卫大河突然听到了战斗机轰鸣的声音。一个顺着他视点的仰镜头,日军的飞机再次轰炸。

晃动的广角镜头将轰炸的场面的真实冲击力体现出来了。

没想到,我居然一口气刷完了这部抗战剧

那被炸飞的士兵,混合了飞扬的土颗粒,与轰炸的大场面镜头交叉剪辑,渲染了雪花山被围困的伤亡惨状。

没想到,我居然一口气刷完了这部抗战剧

在制作层面,《河山》创作者曾在采访中解释道,为了力求还原抗战时期的真实场面,不论是战地风云还是社会图景,都尽可能地做到贴近现实。

在5个多月的拍摄中,剧组跋涉近4000公里,走遍了山西14个县市区取景,动用群众演员近4万人,平均每天工作超过16个小时,只为努力打造一部精良品质的剧集。

战斗场面的可信性,还在人物反应的真实上。比如第一次跟卫大河参战的管家刘不准满脸土,在战壕里缩着动弹不了,卫大河一拉他才发现老人被吓尿了。

在战斗场面的后期制作上,也蛮用心。比如第8集的骑马山之战,第19集的日军包围姜怀柱以及游击纵队的军事部署,都是用战略示意图呈现,一目了然。

在真实感的还原上,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细节。

叙事情节有饭桌戏,那是真的在吃饭,饭菜都冒着热气。

没想到,我居然一口气刷完了这部抗战剧

吃饭,还要做出差别。

比如卫大河和老段平时吃的都是陕西的面,大口大口,看着就香;

姜师长家求借粮的戏,因为姜师长的身份,菜色稍微“豪华”点;

甚至,“吃饭”或者说“食物”成了《河山》中一种典型的微观叙事技巧。卫大河与二弟相认的戏份,也是通过一碗面完成的。刘叔端来的面条,卫大河吃着是熟悉的味道,但猜不出是谁做的,随后二哥眼圈泛红着入画了。

没想到,我居然一口气刷完了这部抗战剧

再比如赛翼德的牺牲,是通过他那把刀完成的。

卫大河接过那把烧黑了的大刀(因赛翼德是被日军烧死的),左看右看,压抑了一会悲痛的情绪,才把送刀的两个汉奸手刃了。

《河山》在叙事上,有两条主线。一是抗战前线激烈的战争状况,一是后方的百姓生活。这种叙事视角选择,最大幅度地覆盖了军统特务、八路军、陕军、川军、晋军等不同部队分支,以及根据地百姓、刀客、大柳镇百姓等人物群像。

英雄人物与人物群像

沿着“人物中心”的抗战剧创作思路,剧中每一个人物都塑造得充满血肉,每一段人物关系都丰满而动人。

主角卫大河是一个平民英雄形象。他性格直率,贫嘴,硬气,有勇气有谋略,但有时轻率,部署失误。

没想到,我居然一口气刷完了这部抗战剧

西安事变前夕他为了执行杨虎城将军的命令,在赤水河抵抗,被撤职回家后收服了“土匪”赛翼德。再到国共展开合作共同抗日时他组游击纵队,再到后期加入中国共产党,整个过程中他的人生轨迹是真实可信的。

卫大河一步步完成转变,高晓山这个人物至关重要。

没想到,我居然一口气刷完了这部抗战剧

卫大河从前半段的激烈对抗,中间多次打仗之后的熟悉和战略反思,后期高晓山为营救他而牺牲,终于让他明确了自己的方向。


高晓山牺牲的一幕很动人。半截身子入土了,醒来第一句是问卫大河突围了没。

秦海璐饰演的姜雅真,是一个睿智而独立的女性形象。因为兼具几种不同的身份,她需要时时小心,反应机敏。比如她站在墙头上抱臂打暗号,帮卫大河借到粮食,用引起嫌隙的手法干掉叶贤之的戏份,都很精彩。

没想到,我居然一口气刷完了这部抗战剧

国民党一派的人物塑造上,最有趣的是草包司令李汉桥。

李汉桥这个人物承载了很多弹幕笑点。

他是个极其懦弱的人。出场半路看到有日本兵,吓得跑掉,到了游击纵队虚张声势,毫无主见。有一个桥段很有意思,游击纵队缺粮,大伙都饿了好久,终于借来粮食了,李汉桥看到白米饭眼都亮了,叶贤之的忽悠,他听不进去了。

没想到,我居然一口气刷完了这部抗战剧

鼻子上沾了饭粒,他自然地拿到嘴里吃了。

人物群像之中,一些配角、百姓的角色塑造得充满感染力。最典型的便是大柳镇的百姓。而《河山》的史诗气质,也很大程度上由关中的意象,大柳镇百姓的状貌反映出来。

史诗气质与民族精神

对百姓的侧写,让剧集的情绪感染力提升了一个高度和层面。

首先是影像呈现的意象上,那个大柳镇的牌坊远景,那黄色的麦田,那黄河、远山,包括秦腔的唱段,都是关中文化,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没想到,我居然一口气刷完了这部抗战剧

我最赞赏《河山》的一点是,很多爱国和团结的民族情绪,不是通过煽情来体现的,而是通过细节反差揭示的。

比如第4集卫父第一次出场,他的衣服细节是这样的。

没想到,我居然一口气刷完了这部抗战剧

到了第40多集,可能你才突然发现,麓翁衣服越来越破。

帽子有补丁,衣服上都是补丁。

缺粮,是通过卫父编瞎话不愿意过寿体现的;

缺粮,也是通过让孩子分一块枣糕当压岁钱体现的。

惨痛,是通过一次次送回牺牲的战士尸体体现的;

惨痛,也是通过一次次祠堂上香,牌位越来越多体现的。

没想到,我居然一口气刷完了这部抗战剧

为了支持前线抗战,后方百姓的艰难生活和后生牺牲的心痛感,不言自明。

而大柳镇村民对抗战竭尽全力的支持,也是通过细节的反差来体现。

镇长最初出场还是一副很体面的乡绅模样,后面一次次筹粮头发凌乱;

打仗吓尿的刘管家已经不再是曾经的样子,他打出了气魄,他也不再维护自己刘家人,将族里男丁的年龄“老的改小、小的改大”,向着前线义无反顾地进发。

这种众多人物的思想变化来推进故事情节发展的手法,让“民心所向”的保家卫国更有真实质感。

没想到,我居然一口气刷完了这部抗战剧

一方面是抗日军队惨烈的前线战斗,一方面是陕北人民的那种真实生活质感。特别是大柳镇百姓为抗战所付出的,所承载的悲苦,那种军民共通的顽强的意志,构筑了一种抗战类型的史诗感。

这种微观的人物塑造和宏观的史诗感的融合,是《河山》在抗战类型剧上最有代表性的突破。

这部良心剧,让我们感受到了可贵的民族之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