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神龍政變的五個人最後都沒有善終,為什麼?

未鳴讀史


歷史中所有政變都是直奔著權力而去的,神龍政變也不例外。

政變是指通過非常手段打破原有的規則對政權進行更迭。既然這樣,政變有成功就有失敗;不過神龍政變是一場既成功又失敗的政變。之所以說它成功,是因為幾乎兵不血刃,女皇武則天的權力就移交給兒子李顯。說它失敗,是因為除了極少數人外,參與者幾乎都沒有落得好下場。




要說武則天是個很有能力的皇帝,而且掌握大權20餘年,絕對算是政治強人,就算要發生政變也是她身後,為什麼會在她活著的時候就會發生武裝政變,而且那麼順利呢?

其中有兩個原因。

首先是武則天在接班人問題上態度搖擺不定。

武則天身體一天不如一天,接班人的問題就成了首要問題,提上了議事日程。百年之後皇位傳給誰,李家還是武家。李顯還是武三思他們?武則天心裡也沒譜。


要知道皇位是世襲的,皇帝姓氏的變更意味著王朝的更替,武則天姓武,由武三思等人繼承權力意味著武周王朝的延續;如果由李顯繼承皇位,則意味著武周王朝的結束,李唐王朝的復辟。

對於一個武則天這樣一個政治強人,如果她旗幟鮮明要武姓的人接班,誰也不敢冒死反對,政變就不會在她生前發生;即使發生也不會那麼順利。正因為武則天態度搖擺不定,才讓大臣們敢於表達自己的觀點。

其次是李唐宗室在當時是人心所向

李顯、李旦都做過皇帝,且名聲不錯,文武百官心裡向著他們,武則天的舉棋不定,讓大臣們敢於通過各種方式表達自己的意見,對武則天施加影響,希望武則天百年之後把權力歸還給李家。

狄仁傑甚至赤裸裸地說,如果你的天下姓武,到了逢年過節祭奠的時候,將來的皇帝是肯定是先給人家父母和祖上燒紙,你這當姑姑的恐怕就輪不上了。


狄仁傑這一套雖然是小兒科,但還真說到了暮年的武則天的痛處。

狄仁傑多管齊下,對武則天身邊紅人紅人男寵張易之說,如果武氏當權,他們一定饒不了跟他姑姑胡來的男寵。只有擁立李家的人,才可以保你平安。

狄仁傑還在武則天跟前添枝加葉說,之前北方邊境出現危機,陛下派遣梁王武三思去民間招募勇士,一個多月時間才召集了不到一千人。後來又讓廬陵王李顯去招募士兵,沒幾天就招募到了五萬人,可見百姓心裡還是向著李家呀!這更讓武則天舉棋不定。

長安元年(701年)九月,武則天終於派遣徐彥伯迎廬陵王回長安。武則天又安排李顯公開出現,大禮迎還,朝野大悅。


按說,接班人的問題解決了,但神龍政變還是發生了。

神龍元年正月二十二日(705年2月20日),鳳閣侍郎張柬之、鸞臺侍郎崔玄暐、左羽林將軍敬暉、右羽林將軍桓彥範、司刑少卿袁恕己聯絡御林軍。右羽林衛大將軍李多祚、左羽林將軍李興宗等,力圖擁立李顯為君,誣稱武則天張易之、張宗謀反,誅殺張易之、張昌宗,逼迫武則天退位。

通常來說,政變成功,政變最大的收益人除了上位的那個人,為政變出力的人都是要論功行賞的。但神龍政變的策劃者的下場卻非常淒涼,這是為什麼呢?

主要是李顯本人,並不十分感謝這場政變。

武則天在當時並沒有鐵了心要立武姓的人為接班人,而且在政變前幾個月已經恢復了李顯的太子之位,還把他迎到宮裡,對於晚年武則天來說,不會再像年富力強的時候再輕易廢除太子。


再說,李顯為接班人是眾望所歸,朝中都是擁李的勢力,李顯已經十拿九穩成為新君。李顯雖然懦弱,卻也不是政治上的草包。李顯恢復太子之位後,積極和武家的人通婚,和武則天關係搞得很融洽。

在李顯看來,這時候發動政變沒有必要,完全是幾個大臣處於個人私利,為自己的政治前途考慮,而陷自己於不義。 同時,李顯還是個孝子,怎麼說武則天也是自己的生母,在母親活著的時候殺了她身邊能給她精神慰藉的人,對母親精神上的打擊可想而知,這顯然是讓李顯處於不忠不孝的處境,被天下人嗤笑。

因此,李顯事後的懊惱、懊悔可想而知,對張柬之幾個人的怨恨油然而生。

李顯不高興,後果很嚴重。


705年正月李顯登基後,就迫不及待對政變五大臣進行處置。先是封他們為王剝奪其實權,接著 就找茬把他們貶值到地方去。然後對他們徹底清算:

82歲的張柬之被流放到瀧州,在羞憤交加中死去;

69歲的崔玄暐在流放古州時不明不白死在半路。

54歲的桓彥範流放到廣西后被杖斃。

袁恕己流放環洲,受酷刑而死。

敬暉下場最慘,被流放到瓊州被千刀萬剮。

這些為了李顯的皇位,拼死拼活的大臣,最終成為了皇權的犧牲品,為這場“再造乾坤”的政變,帶來了一片血紅的底色。


小約翰


神龍政變,又稱神龍革命、五王政變,神龍元年鳳閣侍郎張柬之、鸞臺侍郎崔玄暐、左羽林將軍敬暉、右羽林將軍桓彥範、司刑少卿袁恕己發動兵變,逼迫女皇帝武則天退位,復辟唐朝的事件。

唐中宗李顯復位後,封五大功臣為郡王,但是五王均落得悽慘收場。

漢陽郡王張柬之,政變後論功封為天官尚書、同鳳閣鸞臺三品、漢陽郡王,隨後受到韋后、武三思勢力的排擠誣陷,被免去宰相職務回襄州養病,同時被任命為襄州刺史,不久再次遭貶流放到瀧州,憂愁憤懣而死,享年八十二歲。

博陵郡王崔玄暐,政變後論功封為中書令、博陵郡王,隨後受到韋后、武三思勢力的排擠誣陷,被免去宰相職務貶為益州長史,之後再次貶為均州刺史、白州司馬,最後在流放古州途中病逝,時年六十九歲。

扶陽郡王桓彥範,政變後論功封為侍中、扶陽郡王,隨後受到韋后、武三思勢力的排擠誣陷,被免去宰相職務貶為洺州刺史、濠州刺史、瀧州司馬,最後流放瀼州,武三思命周利貞假傳聖旨被虐致死,時年五十四歲。

平陽郡王敬暉,政變後論功封為金紫光祿大夫、侍中、平陽郡王,隨後受到韋后、武三思勢力的排擠誣陷,被免去宰相職務貶為滑州刺史、朗州刺史、崖州司馬,最後流放瓊州,武三思命周利貞假傳聖旨被虐致死。

南陽郡王袁恕己,政變後論功封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封銀青光祿大夫、中書令、南陽郡王,隨後受到韋后、武三思勢力的排擠誣陷,被免去宰相職務貶為豫州刺史、郢州刺史、竇州司馬,最後流放環州,武三思命周利貞假傳聖旨被虐致死。


不能善終原因探究

首先,五王僅對二張進行清除,對武周遺留勢力沒有進行剷除,如武三思此類實權人物繼續存在。曾有人提出:“二兇雖除,但呂產、呂祿那樣的人物依然存在,大人們應該藉著兵勢誅殺武三思等人,匡正王室,以安天下。”但張柬之都不同意。

其次,神龍政變實質一場統治階級皇族內部的權利交接,五王作為外臣介入雖然起到推動決定作用,一旦權利交接完畢,皇族內部秩序重新建立起來,五王必然要被排除權利圈外。無論如何,在中央集權的封建社會,權利最終要回歸皇權手中,中宗李顯雖然顯得懦弱,但其皇權代理人絕對不可能由五王來擔任。


安定郡小書生


參加"神龍政變"的幾個傢伙本想拍李顯的馬屁,誰知道拍在馬蹄子上了,馬兒飛起一"腳",踢到五個人腦門上了,不巧就斃命了。這五個人流放的流放,自殺的自殺,沒有一個善終的。

這到底是因為什麼呢?

一、武則天稱帝是由於李顯懦弱、李旦精明。

武則天本來有心把權力移交給李顯的。可是李顯是個性格柔弱的孩子,史書上說他"於女兒無異。"看見兩隻狗兒追逐都會嚇得直哭,聽見煙花爆竹響都會捂著耳朵。這要是幾歲的時候也就罷了,畢竟宮裡的孩子見的世面少,有情可原,可是李顯娶媳婦了也這德性。武則天能放心把江山交給他嗎?

陰盛陽衰,或者陽衰必然陰盛,只要仔細觀察你的周圍,一個很"娘"的男人背後一定有個母夜叉、母老虎。

李顯也不例外,偏偏娶了個非常強勢的老婆韋皇后,李顯不但是妻管嚴,而且非常依賴老婆,老婆一會不在跟前就六神無主、若有所失,亂了方寸。老婆要是一咳嗽,李顯就要一打哆嗦。有一次武則天到兒子寢室去,竟然看見兒子被兒媳韋皇后罰站,兒子竟然像在母親跟前那樣"肅立",氣得武則天大罵兒媳婦,差點把她廢了。但武則天心裡明白,兒子的脾氣改不了,自己總不能天天守在他身邊。

這韋皇后沒有婆婆武則天的本事,卻生了一顆專權的心,老公還沒有當皇帝就急不可耐利用老公的名氣來安插親戚朋友,胡作非為。

武則天對兒子的懦弱和兒媳的強勢看在眼裡、憂上心頭,對權力移交更加心裡沒譜,左右為難。後來武則天雖然名義上讓兒子接班,但實際上還是放心不下。接下來發生一件事,讓武則天更為震怒,娘倆差點反目。

由於李顯庸弱無能,即皇帝位後,大小事還是武則天說了算。武則天心裡想的也就是扶上馬,送一程,希望兒子有所改變。

這時候韋皇后就登場了,李顯開始重用自己的老丈人,配置內親當權,典型的沒出息。天下那麼多能臣不用,用自己的親戚,這不是自討苦吃,在自己身邊安定時炸彈嗎?

第一顧問大臣裴炎勸說時,李顯大發雷霆。這讓武則天很生氣,明白是韋皇后搞鬼,對兒子絕望了,一怒之下就廢了即位不到兩個月的中宗李顯,讓小兒子李旦當了皇帝,是為睿宗。李旦是個充滿大智慧的政治家,他知道在強勢的母親下面當皇帝是個高危職業,凶多吉少,只有後退才能明哲保身,以圖東山再起,於是他一再請求辭職,請求母親即位。

二、武則天已經決定把江山交給李家。

公元690年武則天稱帝,這時候武則天已經66歲,70歲以後就開始考慮接班人問題,為之左搖右擺、舉棋不定。武則天的寵臣狄仁傑等人多次勸說武則天把皇位歸還給李家。

狄仁傑說,一邊是您兒子,一邊是您侄子,侄子、兒子都親,但相比之下,兒子是您的骨血,親生的。侄子相比就遠了。

再說,江山原本就是李家的,李家繼承的話,合理合情合法,天下穩定,如果換了您侄子即位,天下人肯定不服,必將局勢動盪,天下大亂。

再說,您百年之後,要是武家的人當皇帝,逢年過節人家肯定要先給自己的父母燒香上供,您這當姑姑的就被擱到一邊去了,您到那邊連個花銷錢都沒有人送。再說武家的人當了皇帝,您的兒子們都要遭殃,你忍心看著李家絕後?

武則天本來不甘心把江山交給李家,那樣天下就不姓武了,自己的努力等於白費了。可是經狄仁傑他們這樣一說,武則天幡然醒悟,終於下決心把江山還給李家。

元年(698年)三月,武則天假託李顯有病需到洛陽治療,派遣職方員外郎秘密召回李顯及家人。李顯結束了流放的生活回到洛陽。

半年之後,武則天鄭重宣佈重新立李顯為皇太子 。

李顯被重立為太子之後很注意搞好與母親武姓家人的關係,出於這一動機,他決定和武氏聯姻。就這樣,他的女兒永泰公主嫁給了武則天的侄孫,成了魏王的兒媳;幼女安樂公主嫁給了武則天的另一位侄孫,成了梁王的兒媳。看到兒子這麼看得親近武家,李家武家和和睦睦,武則天心裡也樂開了花,更加堅定了自己的接班人政策。在這時候,神龍政變發生了。

三、神龍政變是畫蛇添足。

既然武則天已經傳位於李顯,李顯已經是合法的繼承人,武則天已經病重,無論從哪個角度上看武則天都不會改變主意。況且右羽林大將軍、左威衛將軍薛思行還是李家的親信,南衙的禁衛軍也在李旦的控制下。所以說張柬之等五人發動神龍政變,逼迫病危的武則天讓位於中宗,並殺掉了武則天晚年的精神依託張易之、張昌宗,實在是畫蛇添足,沒有必要。

四、神龍政變的策劃者是李旦。

神龍政變表面上看最大的受益者是李顯,可李顯已經是法定接班人,沒有必要。種種跡象表明政變策劃者是李旦,受益者也是李旦。

證據一,御林軍發動政變的時候,李旦率兵策應;證據二,政變的實施者御林軍統帥楊元琰在政變後曾經為了躲避而剃髮出家,李旦登基後予以重用,最後封"魏國公"。如果不是政變主謀被李顯處死,一定也會受到李旦重用。

所以說,李旦是政變的策劃者,是奪權的一次預演,為自己日後篡權鋪路。

五、李顯是政變的受害者。

武則天已經把李顯立為接班人,李顯還逼迫自己的母親讓位,還殺了老母親晚年唯一的精神依託張氏兄弟,這等於告訴天下百姓,李顯這小子是不忠不孝不仁不義的傢伙。這樣的傢伙不配當皇帝,不配做君主。所以說神龍政變唯一的作用就是栽贓、抹黑李顯。李顯再糊塗也不會看不出李旦的包藏的禍心。

李顯不敢對李旦下手,李旦也會多加防範也不會給他下手的機會。因此李顯只能把滿腔怒火向參與政變的那些傢伙發洩。所以參與政變的人下場悲慘是罪有應得,不過他們也是事出無奈,做了李旦爭奪皇權的犧牲品。


歷來現實


這五人乾的事,可以說是趕走了惡虎,又迎來了豺狼。

武則天還在做皇帝時,因為把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還是侄子很是頭疼,狄仁傑一語點破她:“您如果將皇位傳給兒子,那麼將來您過世之後會被供奉太廟,但如果您將皇位傳給侄子,臣沒聽說過哪位皇上會將姑姑的牌位供在太廟”

武則天也是因此內心的天平倒向了自己 的兒子,雖然還是有點不舒服,畢竟好不容易才讓這大唐改成了姓武,又要還回去?

李顯被迎回來做太子,但還是沒有實權,武則天也日漸衰老,行事就難免荒唐,她開始大肆豢養男寵,而那些男寵仗著她的寵愛,權勢滔天,王公宰相都得避上著,巴結著他們。

一向心高氣傲,之前也倍受倚重的老臣們哪裡受得了這份氣呀,於是拉上李顯一起去復辟,這五個出頭鳥便是鳳閣侍郎張柬之、鸞臺侍郎崔玄暐、左羽林將軍敬暉、右羽林將軍桓彥範、司刑少卿袁恕己,他們先殺了張昌之兄弟倆,接著逼到了武則天居住的神龍殿,武則天雖然很生氣,但是看大勢已去,答應禪讓。

按理來說這五位是功臣,沒有他們,李顯後半輩子還不知道要當多久的太子,為啥他要除掉這五個人呢?

因為復辟之後李顯沒有實權,他是實打實的怕老婆,妻管嚴

李顯此時雖然是第二次當皇上,但是多年的流放生活一點也沒讓他長本事,反而骨頭更軟了,在流放期間韋皇后一直陪著他吃苦,他一直覺得有機會要把所有最好的都給她,她要幹什麼都不會阻攔。

另外李顯還有一妃子,就是上官婉兒,這上官婉兒和武三思有染,她又把武三思推薦給了韋皇后,這樣一來,這兩個野心滿滿的女人和武三思結成了聯盟,她們覺得李顯是個礙事的木頭樁子,就連李顯的女兒安樂公主也是個野心家,她想讓李顯立她為皇太女但是李顯拒絕了,所以她也對這個父親懷恨在心。

所以這幾個野心家有著一致的目標:就是弄死李顯,自己當政,既然李顯不能留,他的那一幫支持者自然也是不能留的,更何況皇位已經到手,也到了兔死狗烹的時候了。

所以這五個擁立李顯的功臣最終沒有好下場其實是韋皇后一手策劃的,只是她沒有武則天那麼高明,最終自己還是被另一隻豺狼——李隆基父子給收拾了。


歷史隨筆


因為他們高估了李顯的能力並且忽略了一個潛在的敵人武三思

在武則天執政時期,李顯在持續的恐慌下生活,可能是屈服於母親的威嚴,性格變得軟弱無能,把自己的情感寄託放在了韋皇后身上。神龍政變之後自己突然從一個階下囚變成了高高在上的皇帝。巨大的反差使他不知所措,由於李顯長時間依賴於自己的妻子韋皇后,所以自己乾脆做了甩手掌櫃,讓皇后親政。


可這位皇后有著跟她婆婆一樣的野心。也想做個女皇帝。看著李顯對自己的信任與懦弱。韋皇后開始一步步的實施著自己的計劃,首先就是樹立自己的黨羽剷除朝廷中的異己。

而這時張柬之等人為首的神龍功臣就是韋皇后的“眼中釘、肉中刺”張柬之是李唐派,對韋皇后干預朝政早就不滿,若不是皇帝軟弱恐怕韋皇后早就被廢了,所以韋皇后肯定會除掉他們這塊絆腳石。

其實在神龍政變的時候還有一個人沒有被張柬之等人除掉,這個人就是武三思。當時有人勸說張柬之除掉武三思,否則我們這些政變功臣不會有好下場。但張柬之卻沒有采納。而此時失去了姑姑靠山的武三思為了復仇與韋皇后走到了一起,二人各懷鬼胎般變得親密無間。因為韋皇后和武三思都想要除去張柬之等人,再加上李顯對韋皇后的無比信任,武三思已張柬之等五大臣誣陷韋皇后為由,向李顯中傷他們,李顯也擔心張柬之等人功勞太大在朝廷中專權於是下召將他們流放瀧州,但是在流放途中除張柬之氣憤而死之外其他人均被武三思派人殺害。

神龍政變的五個核心人物都是李唐功臣,本可以享受一輩子的榮華富貴,但他們錯誤的估計了形式,又遇上李顯這樣的昏君,才有了身首異處的悲慘結局。魯迅先生提出的棒打落水狗的道理,在一千多年前就有了深刻的教訓。


小姜聊史


武則天劇照

705年,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已經82歲了,隨著一代雄主的老邁,為了爭奪皇位擁李派和擁武派鬥爭日趨激烈。但是因為武則天的男寵張易之、張昌宗兄弟阻撓,太子李顯地位岌岌可危,隨時面臨死亡威脅,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神龍政變”發生了。

“神龍政變”的帶頭人共有五位,鳳閣侍郎張柬之、鸞臺侍郎崔玄暐、左羽林將軍敬暉、右羽林將軍桓彥範、司刑少卿袁恕己,他們都是李唐王朝的擁護者,正是他們的冒險舉動才保住了李唐江山,讓太子李顯繼位,可惜這五人最終都悽慘而死,讓人唏噓。只能說他們擁戴的李顯是一個涼薄之人。

狄仁傑劇照

“神龍政變”的發生離不開一個人,就是著名的狄仁傑。要說狄仁傑700年就死了,又怎麼和5年後的“神龍政變”扯上關係呢?

首先武則天選定的繼承人是武三思,正是在狄仁傑冒死不斷諫言下才改變主意,將李顯從房州接回洛陽擔任太子。可以說沒有狄仁傑的努力,李顯是很難成為太子的,那麼“神龍政變”自然也喪失了名正言順的理由,不能輕易成功。

其次“神龍政變”的帶頭人張柬之、崔玄暐、敬暉、桓彥範、袁恕己都是狄仁傑一手提拔起來的人才,是狄仁傑給李顯留下的忠誠班底。張昌宗、張易之兄弟受到武則天寵信後,假借皇帝的名義為非作歹,甚至於逼死了太子李顯的兒子邵王李重潤、女兒永泰郡主李仙蕙、女婿魏王武延基等人,李顯本人生命安全也時常受到威脅。可以說“神龍政變”救了李顯全家性命,張柬之等人是他的大恩人。

唐中宗李顯

那李顯對於這幫李唐忠臣是什麼態度呢?不滿、怨恨都有,就是沒有感激,這也是張柬之等人最終慘死的根源。

李顯從來都不是一個有才能的人,只不過當時武則天還沒做好登基的準備,才讓李顯當了55天傀儡皇帝,不久就將他廢為廬陵王。李顯怎麼說也是武則天的親兒子,還是個王爺,因此在貶謫初期日子過得非常好,隨行人員300人,近臣、侍從、嬪妃等人在身邊伺候著,住著奢華的宮殿,每日錦衣玉食。

《房縣誌》中對於李顯的貶謫生活有記載“百丈城興,九層版縮,璇琢瓊雕,欄目磴復。其上也,樓觀翬飛,簾牙鳥啄。其下也,芙蓉池開,琵琶亭續。其井也,黃琉八角以金鑲。其城也,白石千紊而玉矗。由是人疑仙子,境勝蓬萊,珠簾星卷,寶鏡月開,巧梳蟬鬢,淡抹魚腮,眉間暈柳,額上妝梅,溫柔香去,脂粉氣來。”

武則天劇照

684年9月武則天臨朝稱制,此後不滿武氏統治的徐敬業等朝臣、越王李貞等宗室紛紛起兵對抗,而作為唐高宗李治活著的嫡系子嗣中最年長的李顯就成為了最好的旗號,“反對武則天、匡復廬陵王”的口號響徹天下。這樣一來李顯的苦日子就來了,武則天沒殺他,但各種迫害、問責接踵而至,他身邊的很多人也都被賜死。

每次有李唐忠臣為李顯說話、鳴不平,武則天就會派使臣去問責李顯,殺一批李顯身邊的人。李顯對於自己兩個哥哥李弘與李賢是怎麼死的非常清楚,因此對於母親的的責備非常懼怕,每日噩夢纏身,精神崩潰到要自殺。而李顯的妻子、後來的韋皇后更慘,父親韋玄貞,母親崔氏,四個兄弟韋洵、韋浩、韋洞、韋泚全被迫害死了。

張柬之

李顯復辟登基後評價狄仁傑的話非常有代表性,“人臣事主,必在一心。天下豈有皇帝剛剛得病,就讓太子監國的道理。這是狄仁傑在樹立私惠,想趁機討好我。”在李顯看來狄仁傑、張柬之等人不是“忠臣”,為他說話是為了私利,有這種偏見在,再加上妻子、女兒的挑撥,張柬之等人就慘了。

705年正月二十四日,李顯登基,為唐中宗。一登上皇位,李顯立即開始對付張柬之等人,先是封張柬之為漢陽王、敬暉為平陽王、桓彥範為扶陽王、袁恕己為南陽王、崔玄暐為博陵王,以明升暗降的方式剝奪五人實權;之後隨便找了個理由就將他們貶到地方任職,挨個收拾。

最終82歲的張柬之被流放到瀧州,憂憤而死;69歲的崔玄暐在流放古州途中病逝;敬暉流放瓊州,最終被凌遲處死;54歲的桓彥範流放瀼州,遭受酷刑最終被亂棍打死;袁恕己流放環州,也是受盡折磨最終被殺。“神龍政變”五大功臣從匡扶社稷的重臣,到慘死於邊疆,人生大起大落莫過於此。

李顯劇照

很多人說唐中宗李顯是韋皇后、武三思等人的傀儡,但從兩件事上看他大權在握。第一是韋皇后、武三思等人不只想殺張柬之5人,還想夷滅他們三族,並大肆株連,因為李顯不同意,就沒能進行。試問李顯要是傀儡皇帝,別人還用在乎他的意見麼?

第二是707年“景龍政變”,太子李重俊聯手禁軍將領李多祚、李思衝、李千里等人發動兵變,要誅殺韋皇后、武三思等人。當時韋皇后、武三思已經鬧得天怒人怨,太子李重俊起兵初期很順利,防守京城各處的部隊或支持、或默許,順利殺了武三思父子。但當進攻皇城要殺韋皇后的時候,唐中宗李顯一現身,禁軍立馬倒戈,政變軍潰散,可見李顯是很有威望的。


當狗容易做人難


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張柬之等五人雖然成功的扶持李顯復位,但留下了嚴重的禍根武三思。


武則天雖然退位,但武家勢力依然很大

作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則天運用權謀登上了地位,武周取代李唐,這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武則天任上極力打壓李唐宗室,扶持武家勢力,武三思作為武家的代表,其勢力巨大,充滿野心,窺視帝位。他不是三歲孩童,也不是平常百姓,張柬之等人居然不明白“斬草必除根”的道理,為之後“五王”慘死埋下了禍患。

武三思勾結韋氏

武三思為保權勢,也為將來打算,和李顯皇后韋氏私通,權臣同後宮勢力聯合,危險即將來臨,李顯不為所動,甚至還為“兩人見面”提供便利。

李顯雖復位,可政局依然不穩

權臣武三思,李顯的老婆、女兒,太平公主,甚至是李旦父子他們依然時時刻刻盯著那世上絕無僅有的一把寶座,可我們的君主李顯,完全不是做皇帝的料兒(可能母親帶給他的壓力太大),軟弱無能,沒有主見(張柬之五人高估了李顯)。


權臣大都不得善終

張柬之等五人因為幫助李顯“復位”,恢復李唐神器皆被封王,可“異姓被封王”等於把自己推到了灶火邊,李唐仍處在朝局動盪時期,出於嫉妒也罷,或者權謀也罷,張柬之五人已經“被孤立”,遲早會“被清算”。可能君主賢明還有的救,但李顯這個皇帝完全“不合格”(五王錯信了李顯),最終被武三思陷害致死。就算武三思不動手,那麼多人盯著皇位,“五王”是堅定的“擁皇派”,遲早也會被其他人“解決掉”。




☞(對歷史、時政感興趣的可以關注我,可以一起回過頭聊聊歷史,探討時政,歷史是一面鏡子)


past穎甜


參與神龍政變的五位從龍大臣為何沒能善終?且聽下面細細道來。

神龍政變

時,女帝武則天在位,因寵幸張易之、張昌宗等一眾男寵,致使張氏兄弟飛揚跋扈,肆虐朝政,太子李顯竟被張氏兄弟逼死了兒子、女兒、女婿、外孫。一時間,整個朝廷人人自危。

武則天和男寵:


公元705年,神龍元年,武則天生病,只允許張易之、張昌宗侍奉左右,其他人不得入內。朝中張柬之、敬暉、桓彥範、袁恕己、崔玄暐等五位大臣密謀除掉張氏兄弟,發動政變。

正月二十二日,五人帶領羽林軍500人,迎接李顯,殺進皇宮,在迎仙宮控制住了武則天。逼迫女帝武則天退位給太子李顯。政變結束後,為了肅清寰宇,把男寵一黨張昌期、張同休、張昌儀等,通通處死,黨羽韋承慶、房融及司禮卿崔神慶等下獄監禁。

神龍政變:


洛州長史薛季昶建議敬暉,順勢把武則天的武氏家族武三思等人,連根拔除。可惜張柬之不同意,他想讓皇帝李顯親手誅殺。

三思阿諛

李顯上位後,論功把在政變中立從龍之功的五位大臣封為王爵,張柬之被封為漢陽王、敬暉被封為平陽王、桓彥範被封為扶陽王、袁恕己被封為南陽王、崔玄暐被封為博陵王。可謂風光之極。可這風光卻不長久。

皇帝李顯生性弱懦,對皇后韋氏言聽計從。加之韋后性格霸道,權欲極強,想效仿武則天,每每上朝,必與李顯一同出席,她坐旁邊,垂簾聽政。

李顯和韋后:


相當於隱形皇帝的韋后,自然少不了巴結奉承之輩,後宮婕妤上官婉兒為了討好韋后,暗中牽橋搭線,把與自己一直有私通的情夫武則天的侄子武三思,獻給韋后,使之苟合。三人遂淫亂後宮。只瞞著李顯這綠帽王。

卻說武三思兒子武崇訓娶了安樂公主,本系武氏皇親,又加李氏國戚。再攀上了韋后之後,便開始肆意張揚。駙馬王同皎看到武三思淫亂後宮,把握朝政,遂密謀劫殺武三思,可恨被他收留在家中的小人宋之問告密,致使密謀失敗,王同皎及其同黨被盡數誅殺。

武三思:


張柬之、敬暉等人到此時,才開始悔得腸子都青了:為何當初不聽勸,一同誅殺武氏家族,尤其是武三思?可惜沒有後悔藥吃。

功臣被害

張柬之等正直之臣,本就與武三思不合,因他惑亂後宮,把持朝政後,更是開始多次勸李顯誅殺武三思,可惜李顯昏庸無比,根本不忍殺他,而且,即使想殺,亦有心無力,因為大權在韋后手中。張柬之等人無耐,只能退而求其次,再次上書李顯,希望皇帝能對武氏家族的武三思削官奪爵。李顯發揮他的昏庸無能性格,無動於衷。

對於想把他武三思擠走的幾個大臣,自然被他恨得牙根緊咬,他收買了上官婉兒的另一個情夫崔湜作為內應,時時刻刻監視五位從龍大臣,又聽從鄭愔的建議,密謀奪除五位從龍大臣的權力。

上官婉兒:


於是,武三思和韋后兩人輪番向李顯詆譭張柬之等人,李顯又發揮他的昏庸技能,把五位大臣奪去實權,然後又指使鄭愔誣陷張柬之等人與王同皎同謀,欲廢韋后。五人又被流放到嶺南地區。

武三思為了趕盡殺絕,與韋后、上官婉兒三人發出一道假聖旨,派周利貞前去嶺南殺害張柬之等五人。

流放嶺南:

崔玄暐病逝於流放途中。張柬之因年老體弱,在周利貞未到嶺南時,已憤恨而死。桓彥範則被周利貞用繩索捆綁,在砍伐後的竹樁上拖著走,皮肉被竹樁颳去,只剩下骨頭時,才用棍棒打死,殘忍之極。敬暉被周利貞用刀一塊塊剔肉而死,更顯兇殘。袁恕己被強行灌野葛藤汁,致腹內疼痛無比,弓在地下,以手指刮土,指甲磨盡,然後被竹板打死,慘無人道。至此,五位參與神龍政變的正直大臣無一善終,相繼被害。

總結: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神龍政變是成功的,同時也是失敗的。成功的是,這場政變直接推翻了武周政權,把篡唐的武則天趕下皇位,扶持李顯坐擁江山,恢復李唐政權。

但它失敗的地方在於沒有完全清除武則天的家族。一個失敗的政權家族沒被清除,肯定要伺機反撲。所以武三思為武氏家族復仇,一步步阿諛奉承,一步步登上權力峰巔,一步步讒言汙衊,終於把五位正直的政變大臣趕出權力中心,並派人殘忍的殺害。

皆因五人太過天真,把希望寄託在昏庸的李顯身上,希望李顯能除掉武三思。可惜李顯顯然讓他們失望透頂。故。五人慘死於武三思之手,這結果早就有人預料到了。


剛日讀史


神龍政變,是神龍元年(705年),太子李顯、宰相張柬之等大臣在首都洛陽紫微城 發動的軍事政變,逼迫女皇帝武則天退位,李顯復辟了唐朝的事件;因為是改朝換代的舉動,又稱神龍革命;政變後,張柬之被封為漢陽王、敬暉被封為平陽王、桓彥範被封為扶陽王、袁恕己被封為南陽王、崔玄暐被封為博陵王,時稱“五王”,所以,又被稱為“五王政變”。



參加神龍革命的五王下場並不好!這是為什麼?

1.神龍革命進行的並不徹底。

敬暉和桓彥範等人誅殺了五則天的面首張易之兄弟之後,深謀遠慮的洛州長史薛季昶曾經要求敬暉藉著兵勢誅滅武氏宗族勢力,匡正王室安天下;敬暉多次向張柬之提起,但張柬之都不同意,他解釋說:皇上還是英王的時候,以勇烈聞名,我留下武家子弟,是希望皇上能夠親自鋤奸立威。

張柬之足智多謀,有超越他人的遠見與策略,送武氏殘餘勢力給中宗李顯剷除以立威揚名,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下是正確的主動;可惜,李顯不是清朝滅和坤的嘉慶,他沒有接受這份"大禮"。

2.李顯復辟後,變得怯懦無能,為五王悲劇埋下了伏筆。

李顯在廬陵王期間處於幽禁狀態,每時每刻都過著提心吊膽的生活,已嚴重消磨了他的鬥志,變得怯懦與昏庸,政治智慧已不復當年。

此時的李顯已失去了銳意進取的勢頭,變得心慈手軟,並沒對老媽孃家人下手,這為大唐留下了隱患,甚至,李顯的太子李重俊及李顯本人之死,都於李顯的婦人之仁,沒徹底清除武則天的勢力有關。

3.武三思的作用。

在武則天舊臣上官婉兒的客串與鼓譟下,武三思不僅成為李顯的皇后韋氏的情夫,還成為了李顯身邊的紅人;武三思趁機與韋皇后和安樂公主等“內行相事,反易國政”,武氏家族中人及其黨羽仍當權用事,武氏宗族勢力沒成死灰就復燃為熊熊大火,“為天下所患”。

後來,張柬之等五王人被武三思和韋后捏造事實,構陷譖毀,先後全部被貶官。 敬暉失掉權柄,受制於武三思後,每每捶床嗟嘆惋惜,直至彈指出血,赴任崖州不久就被慘遭殺害。接著,張柬之在新州憂憤病死,崔玄暐在嶺南病死,桓、袁二人則被李顯派遣的使者殺害。

神龍革命領袖下場如此悽慘,令人人痛徹心扉,扼腕嘆息!

神龍政變標誌著武則天政治統治的結束,讓李顯提前復辟了帝位,政權重新迴歸李唐王室;一切立法制度、社會規範又重新回到唐高宗李治時期。

神龍政變之後,耄耋之年的武則天自己又向皇帝李顯要求迴歸大唐皇后身份,與李治合葬乾陵,因此武則天沒有成為眾矢之的,在當時也沒有被口誅筆伐,避免了一般亡國之君的悲劇下場;神龍政變是有進步意義的。


希望星晨58298869


參加705年神龍政變的五人結局都很悲慘,特別是桓彥範、袁恕己被周利貞虐殺!二人爵位已經到郡王,被虐殺之慘,千古以來聞者皆如芒在背、冷風哀嚎之聲不絕於耳。敬暉也是被凌遲而死,也非常慘。張柬之、崔玄暐二人算死得比較舒服,都是氣死、後悔死、病死。

(1)神龍政變只是讓武則天退位,權力交給中宗李顯而已,但武氏家族權力仍然巨大,且李氏皇族成員們仍然不長記性

在昨天的回答“李隆基為何急於親手除掉太平公主”一文中,我即談過這一問題,太平公主就是武氏家族的兒媳,她的第二任老公武攸暨,是武則天未出五服的侄兒,即武則天的父親和攸暨的爺爺是同父同母的兄弟。

中宗李顯的女兒安樂公主的第一任丈夫是武三思的兒子武崇訓,其在707年的景龍政變中被太子李重俊所殺。第二任丈夫為武承嗣的兒子武延秀。

也就是說,武則天、武氏一族的中堅力量仍然與中宗李顯有著極為深厚的的關係。張柬之等人根本殺不了武三思。再加上,武三思與上官婉兒這位李顯的皇妃間的“私情關係”,武氏一族和皇帝李顯某種程度上是一體的。

在此情況下,“五王”的悲劇是註定的。特別是他們逼迫的人是李顯的母親,作為兒子再恨母親,從人情上說,這五個人也不會有好果子兒吃。

(2)五王的權力被各方看重,特別是皇族內部的“無情”,為了權力就是剩一個人也要鬥鬥鬥。韋皇后乃類武則天之人,意圖在為女皇,對五王也是“除之而後快”,武三思在旁攛掇、李顯“苟且一生”,最終,最忠於李唐者反而死得最慘

武三思作為安樂公主的公公、上官婉兒的情夫、武氏家族的“掌門人”,在神龍政變之後並沒有喪失權力。藉助韋皇后後宮淫亂的機會,四處宣揚並傳言為“五王”所傳。為此,韋皇后將五王殺之。

綜上所述,許多人都說張柬之等五人不殺武三思乃是養虎為患。但是,以當時情形看,武三思你殺不了!武氏家族權勢太大。李顯、李旦兄弟各有幕後勢力,李顯昏庸、李旦次之,二人皆被武氏族人(包括太平公主)控制。李顯的子女間也是爭權奪利,人們看重的只是自身權力,卻從來不顧身後威脅。

唯有李隆基自708回到長安後便蓄養人馬,交結臣等以待時機。最終,707年景龍政變武三思被殺,710年李隆基發動軍事政變,將坐著女皇夢的韋后、安樂公主、上官婉兒殺死。712年,睿宗李旦第二次退位,李隆基登大寶,開創了大唐巔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