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史》是信史嗎?

羈文


《二十五史》是信史。為何這樣說,原因如下:

《二十五史》屬於正史,所謂正史,為各朝政府為前朝所編修史書,二十五史皆為紀傳體,無編年體。

正史是史官(或史家)對歷史的詳實記錄,有別於古代私家編撰史書,即所謂野史。古代有“稗官野史”的說法。

信史是指有紀錄的歷史,為與史前史相對的概念。即人類開始使用文字之類可確實辨認其意涵之媒介,以記錄現象以後的歷史。各地人類發明文字的時間都有不同,所以信史沒有一個適用於各地的特定時間。

綜上所述,信史就是使用文字或者符號記述下來的歷史,而正史是在記錄下來的歷史中官方編纂的歷史,所以可以說正史肯定是信史,信史囊括正史,但是信史不一定是正史。


鄉村故事瘋一把


二十五史,可信度最高的公認是前四史: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但前四史都是私人編纂,難免帶入個人主觀色彩。

編寫最草率的,應該是《元史》,洪武二年、洪武三年兩次編纂,加起來還不到一年時間,因而後世多有詬病。

水平最低的,大約是《宋史》、《遼史》、《金史》這三本,都是蒙古人修的,而且是在元順帝至正年間才開始編纂的,三朝史書一起編修,至正三年三月開編,至正五年十月完稿,用時僅兩年半,接任脫脫擔任都總裁的阿爾拉·阿魯圖甚至都不認識漢字。

真實度最低的大概是《明史》,正所謂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滿清修明史,為了突出自己的合法性,編修《明史》帶有很多偏見,失真的地方較多。


牧荑


二十五史以前在中國是史書中最基本、最權威的正史,正史中自史記起,至明史止,共二十五部,所以總稱為二十五史。原本正史只有二十四史,後來加上新元史,遂成二十五史,後來有人將二十五史加上清史稿合成二十六史,不過此說法不太普遍。

正史都是採用記傳體編寫的,都由個人私寫而成,後則由皇帝下勅令,集多者之力,共同編輯而成,正史中除史記是記載上古至漢代事蹟的通史外,大都是各朝的斷代史,因此,正史的編篡,多半與各朝政治體制、結構有關。

中國正式進入有連續記載的真正的信史時代之前為半信史時代,周朝的前期就稱為半信史時代,而真正有完整文字記載和考古依據的是為信史,二十五史是正史,都是有歷史文字記載的,所以,也可為信史,‘如果非信史,質疑重重,就不可信了!🙏🙏🐴🌺🌺





飛天ZY漫雪


二十五史是中國曆代的二十五部紀傳體史書的總稱。它包括《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明史》《清史稿》二十五部史書。它起於傳說中的黃帝,止於清朝宣統三年,即公元1911年,用本紀、列傳、表、志等統一的體裁的編寫。二十五史之中,除第一部《史記》是通史之外,其餘皆為斷代史。而多數地方不將《新元史》列入,而改將《清史稿》列入合為二十五史。

而通史又分為正史和信史兩種:

正史:

是史官(或史家)對歷史的詳實記錄,有別於古代私家編撰史書,即所謂野史。古代有“稗官野史”的說法。

“正史”一詞最早見於阮孝緒《正史削繁》,有正史之名,始見於《隋書·經籍志》,因紀傳體《史記》、《漢書》之書,以帝王(本紀)為綱,故稱正史。至清乾隆四年修《四庫全書》,確定《史記》至《明史》二十四部正統紀傳體史書為正史。而其間的“三史”、“四史”、“七史”、“十一史”、“十三史”、“二十一史”、“二十二史”、“二十四史”、“二十五史”、“二十六史”都可稱作正史,《二十五史》之中,字數最少的史書是《陳書》,大約20萬字;字數最多的是《清史稿》,大約500萬字。《明史·藝文志》又分為紀傳、編年二體,所謂正史,為各朝政府為前朝所編修史書,二十五史皆為紀傳體,無編年體。

信史:

是指有紀錄的歷史,為與史前史相對的概念。即人類開始使用文字之類可確實辨認其意涵之媒介,以記錄現象以後的歷史。各地人類發明文字的時間都有不同,所以信史沒有一個適用於各地的特定的時間。







雷克薩斯小老頭


對於問答標題:“《二十五》是信史嗎”,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弄清“信史”的含義,如果“信史”是可信的歷史的縮寫,我認為《二十五史》基本可信,為什麼說基本可信呢,因為通常都是講《二十四》加《清史稿》,也有史學家把《清史稿》與《二十四史》合稱為《二十五史》。需要說明的《清史稿》史料浩如煙海,至今尚在修改中,沒有正式修為《清史》,對於一些歷史問題的認識還存在爭議,史學家認識的統一,一是需要尋找更多的史料,加以證實,二是需要樹立正確的唯物史觀。我們期待早日完成《清史》的修改定稿。順便說句題外話,讀史應以正史為宗,可信度大大高於野史,對於史存的“野史”,也可去研究,去偽存真,對史歷的研究是有益的。對於近些年戲說的所謂歷史,只能當作文藝作品來看,切不可與正史混為一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