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史》是信史吗?

羁文


《二十五史》是信史。为何这样说,原因如下:

《二十五史》属于正史,所谓正史,为各朝政府为前朝所编修史书,二十五史皆为纪传体,无编年体。

正史是史官(或史家)对历史的详实记录,有别于古代私家编撰史书,即所谓野史。古代有“稗官野史”的说法。

信史是指有纪录的历史,为与史前史相对的概念。即人类开始使用文字之类可确实辨认其意涵之媒介,以记录现象以后的历史。各地人类发明文字的时间都有不同,所以信史没有一个适用于各地的特定时间。

综上所述,信史就是使用文字或者符号记述下来的历史,而正史是在记录下来的历史中官方编纂的历史,所以可以说正史肯定是信史,信史囊括正史,但是信史不一定是正史。


乡村故事疯一把


二十五史,可信度最高的公认是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但前四史都是私人编纂,难免带入个人主观色彩。

编写最草率的,应该是《元史》,洪武二年、洪武三年两次编纂,加起来还不到一年时间,因而后世多有诟病。

水平最低的,大约是《宋史》、《辽史》、《金史》这三本,都是蒙古人修的,而且是在元顺帝至正年间才开始编纂的,三朝史书一起编修,至正三年三月开编,至正五年十月完稿,用时仅两年半,接任脱脱担任都总裁的阿尔拉·阿鲁图甚至都不认识汉字。

真实度最低的大概是《明史》,正所谓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满清修明史,为了突出自己的合法性,编修《明史》带有很多偏见,失真的地方较多。


牧荑


二十五史以前在中国是史书中最基本、最权威的正史,正史中自史记起,至明史止,共二十五部,所以总称为二十五史。原本正史只有二十四史,后来加上新元史,遂成二十五史,后来有人将二十五史加上清史稿合成二十六史,不过此说法不太普遍。

正史都是采用记传体编写的,都由个人私写而成,后则由皇帝下勅令,集多者之力,共同编辑而成,正史中除史记是记载上古至汉代事迹的通史外,大都是各朝的断代史,因此,正史的编篡,多半与各朝政治体制、结构有关。

中国正式进入有连续记载的真正的信史时代之前为半信史时代,周朝的前期就称为半信史时代,而真正有完整文字记载和考古依据的是为信史,二十五史是正史,都是有历史文字记载的,所以,也可为信史,‘如果非信史,质疑重重,就不可信了!🙏🙏🐴🌺🌺





飞天ZY漫雪


二十五史是中国历代的二十五部纪传体史书的总称。它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清史稿》二十五部史书。它起于传说中的黄帝,止于清朝宣统三年,即公元1911年,用本纪、列传、表、志等统一的体裁的编写。二十五史之中,除第一部《史记》是通史之外,其余皆为断代史。而多数地方不将《新元史》列入,而改将《清史稿》列入合为二十五史。

而通史又分为正史和信史两种:

正史:

是史官(或史家)对历史的详实记录,有别于古代私家编撰史书,即所谓野史。古代有“稗官野史”的说法。

“正史”一词最早见于阮孝绪《正史削繁》,有正史之名,始见于《隋书·经籍志》,因纪传体《史记》、《汉书》之书,以帝王(本纪)为纲,故称正史。至清乾隆四年修《四库全书》,确定《史记》至《明史》二十四部正统纪传体史书为正史。而其间的“三史”、“四史”、“七史”、“十一史”、“十三史”、“二十一史”、“二十二史”、“二十四史”、“二十五史”、“二十六史”都可称作正史,《二十五史》之中,字数最少的史书是《陈书》,大约20万字;字数最多的是《清史稿》,大约500万字。《明史·艺文志》又分为纪传、编年二体,所谓正史,为各朝政府为前朝所编修史书,二十五史皆为纪传体,无编年体。

信史:

是指有纪录的历史,为与史前史相对的概念。即人类开始使用文字之类可确实辨认其意涵之媒介,以记录现象以后的历史。各地人类发明文字的时间都有不同,所以信史没有一个适用于各地的特定的时间。







雷克萨斯小老头


对于问答标题:“《二十五》是信史吗”,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信史”的含义,如果“信史”是可信的历史的缩写,我认为《二十五史》基本可信,为什么说基本可信呢,因为通常都是讲《二十四》加《清史稿》,也有史学家把《清史稿》与《二十四史》合称为《二十五史》。需要说明的《清史稿》史料浩如烟海,至今尚在修改中,没有正式修为《清史》,对于一些历史问题的认识还存在争议,史学家认识的统一,一是需要寻找更多的史料,加以证实,二是需要树立正确的唯物史观。我们期待早日完成《清史》的修改定稿。顺便说句题外话,读史应以正史为宗,可信度大大高于野史,对于史存的“野史”,也可去研究,去伪存真,对史历的研究是有益的。对于近些年戏说的所谓历史,只能当作文艺作品来看,切不可与正史混为一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