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時評:及時公開信息是杜絕疫情“次生災害”的良方

突發傳染病疫情是對公共衛生應急機制的考驗,也是對政府信息發佈能力的檢驗。只有信息發佈不落後於病毒的傳播,及時準確的權威信息被更多人接受,建立公信的政府形象,才能避免謠言+恐慌引發的“次生災害”和輿情危機,堅定民眾信心,凝聚國民抗疫合力。

在疫情初發、肆虐、防控整個過程中,信息的及時公開發布極其重要。大災之後往往跟隨著大量傳言、流言和謠言,謠言猛於虎,有時引發的危害甚至比災難本身還要嚴重,天災加人禍給政府有序抗擊災害帶來阻力和難度。

人們都不會忘記,“5·12”汶川震後由於再發大地震的傳言,許多地方人心惶惶不敢回家露宿街頭,一些人心理崩潰。9年前日本福島核洩漏事故引發周邊多國恐慌,一條碘鹽可防核輻射網絡謠言,掀起中國和周邊地區搶購潮,食鹽等被搶購一空,價格上漲十倍,國家不得不啟動應急干預。

事後想起來這些謠言既無科學依據,又荒謬不經,但難擋它的快速傳播。所以說政府準確的權威信息的及時披露必不可少,如能做到快速反應,準確釋放權威信息,跑贏傳言和謠言,就完全可以起到“定盤星”和“指南針”的作用。

疫情、人心、措施是抗疫的三個關鍵詞。特別是對疫情初發信息的研判,不應放過任何有用的預警,這是對政府治理能力和應急管理體系的考驗,還須謹防延遲發佈和通報不當衍生出次生輿情,釀成新危機,帶偏輿論方向,損害政府公信力,干擾抗疫主旋律。

“次生災害”和輿情危機給政府輿論引導和抗疫大局會帶來一定的風險與挑戰,官方通報如存在隱瞞事實、含糊不清、語焉不詳的現象,最易引發公眾疑慮質疑。公開及時權威的信息發佈是塑造政府公信力的重要手段,絕不可掉以輕心。面對突發的疫情,疫區政府在第一時間合理預警、科學處置過程中存在著一些不盡人意的地方,社會系統和組織難免會存在一定程度的管理問題和運轉不暢,因此要以坦誠和開放的態度接受社會民眾監督,在信息發佈和防控上做得更及時更科學,贏得民眾更大的信任。

信息、信任、信心是疫情防控中的社會核心因素。信息公開本身就是抗疫最好的“疫苗”,公開透明的信息決定著對疫情風險的認知水平,也是積極社會心態調控的發力點;讓權威信息始終跑在前面,就能遏制流言和謠言的傳播,群眾才能以信任為鏈條,構築群防群治的嚴密防線;政府及時回應社會關切和輿情焦點,釋放公眾壓力,引導理性、沉著應戰,才能增強全社會的抗疫信心。

習近平總書記在對疫情防控工作的部署中要求:及時準確、公開透明發布疫情,回應境內外關切。把加強信息公開和輿論引導作為重要工作來抓,為安定民心、增強信心注入強大正能量。

我們欣喜地看到,目前疫情信息發佈陽光透明,不同層級的新聞發佈會不斷髮布最新關切信息,更加及時準確地為公眾所獲知。在民間鋪天蓋地的疫情信息傳播中,政府權威信息和主流媒體發揮的作用愈顯關鍵,充分利用大數據和全媒體積極發聲,保證了疫情信息傳播的更科學、更精準和全覆蓋。(央廣評論員廉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