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求“不漏診一個患者 不感染一名醫護人員”

力求“不漏診一個患者 不感染一名醫護人員”

工作人員正在對大廳進行消毒

力求“不漏诊一个患者 不感染一名医护人员”

工作人員引導市民檢測體溫

1月29日,成都市公衛臨床醫療中心傳來四川第一例新冠肺炎患者楊某治癒出院的消息,成都市中西醫結合醫院(成都市第一人民醫院)的醫護人員沸騰了,19天前,正是該院發熱門診首診楊某。

按照流程收治到感染病房、採取防護措施、多學科專家會診、進行中西醫結合治療,確診後迅速轉往市公衛中心……一系列防控舉措的高效運轉,有效避免了醫護人員和其他患者受到感染。在這一成功處置案例經驗基礎上,該院又陸續推出多項舉措,24小時抗擊疫情。

入院先過三關

看診市民少了擔心

“疫情期間到醫院看病,難免有被交叉感染的擔心,但現在有層層把關,讓我們安心不少。”最近,到市一醫院看診的市民有了不一樣的感受。

第一關,設在門診大樓外,工作人員會引導市民檢測體溫,如果存在發熱,便立即分入發熱門診;第二關設在門口的分診臺前,工作人員引導市民洗手消毒、詳細詢問近期流行病史;第三關設在門診室裡,每個人需要填寫一張問卷形式的初篩表,並且簽字確認。

為了更好地落實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指南》(試行第五版),針對更新版提到的不典型症狀,篩查難度增大等問題,在院內防控方面,市一醫院也進行了流程大整改。推出了呼吸科搬遷單列、在原有基礎上增設140個免洗洗手液消毒點、將患者流行病學史詢問“植入”醫院病歷系統,成為看病的“必問”等疫情防控創新舉措,力求“不漏診一個患者,不感染一名醫護人員”。

呼吸門診搬遷

減少人員交叉感染可能性

“呼吸門診搬遷是積極響應更新後的《指南》對醫院診療流程、防護隔離流程提出的更高要求進行的流程大整改,”據醫院副院長李衛東介紹,“呼吸門診搬遷至急診科右側,保障醫療資源配備,以此減少人員交叉感染可能性。”

做好手衛生是切斷傳染途徑的一項重要手段,可以更好地保護來院就診的其他患者和醫護人員的安全。“醫護人員會給大家演示細節,指導做正確每一個動作。院內還張貼有‘七步洗手法’示意圖,也可以提醒市民正確洗手。”李衛東表示,在醫院主要出入口、各個大樓和病區進出口等處都新增設了手消毒劑消毒點,全面開展“請您手消毒1次”活動,倡議每個進入和離開醫院、病區的醫院工作人員、患者、患者家屬以及陪護人員進行一次手消毒。

此外,李衛東說,將流行病學史詢問“植入”醫院病歷系統,能更好地應對不典型病例出現所帶來的篩查困難等情況,不漏掉任何可疑病例。

醫護人員奮戰在第一線

當患者被隔離,當普通人戴上口罩,醫護人員們選擇奮戰在治療的第一線。四川省名中醫,醫院呼吸與重症醫學科主任醫師陳雲鳳擅長中西醫結合治療內科病,尤其是呼吸方面相關疾病的診治,因此,她作為專家組成員參與了四川第一例治癒出院新冠肺炎患者楊某的會診與治療。由於楊某持續發熱,常規治療效果不佳,1月14日晚,陳雲鳳穿上厚厚的防護服走近楊某身邊,查體、辨證,開出藥方。

大年三十那晚11點過,陳雲鳳與家人在一起,手裡忙著編輯祝福信息發送給親朋好友,突然接到醫務部來電通知:有疑似病例需要專家會診。當她結束工作再次回到家中,家人們早已睡去,按照她的話來說,“已是家常便飯了。”

一直以來的忙碌和隨時到崗讓她對家人有些愧疚,尤其是對女兒和母親。“女兒高三了,母親也快八十歲了,都需要更多的照顧和關心。”不過,女兒的乖巧懂事也讓她很欣慰,“每次突然接到通知要回醫院,女兒都很支持,說有病人就該回去。”記者 王靜宇 攝影 呂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