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玉与识语

语感是什么?是正常环境下,每个中国人学说中国话的正常方式。牙牙学语,学的绝不是语法、词法和拼音,只是接触、模仿、自己讲,自然而然。


识玉与识语

万法相通,如果说每一块玉都有自己的语言,那么,学玉,也应该语感先于语法。回头想,我是怎么掌握英语语感的呢?听歌儿、读诗、看小说、看电影,仅此而已。

既然语感先行,还要不要学习语法呢?

学了当然没坏处!

语法,可以让我们从理性角度证明早已掌握的语感,识玉亦然。朦朦胧胧的感觉,即使答案正确,毕竟是模糊的,要说清,则必须仰赖真正专业、系统的知识和鉴定技巧。

与此同时,扎实的“语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和欣赏每一块玉的“看点”,从而更好地享受它的精彩。

但语法的前提一定是语感,不管是自己享受还是鉴定,空洞的知识永远取代不了实战的经验。

学会了语法,我是不是要去做语言学家呢?当然不。我还继续读着闲书,听着歌,看着电影,继续被一句优美的措辞触动,继续用自己偶尔写出的俏皮话儿去触动别人,享受着语言带来的快乐与便利。

这个道理,放到玉上,却很多人想不明白。中国当代为什么还没有出现好的藏家?除了市场发展的阶段问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定位不清:大多数买家都忙着争强好胜去跟商家拼技术,比眼力了。然而买家的定位,并不仅是看真假。

识玉与识语

正所谓“定位错,一切皆错”。因着起初的爱而成为买家的人们,或许走到半途都应该时常问问自己:我是谁?

如果给自己的定位是消费者,那只需会看人,找到信誉可靠的商家,接下来,就如喜欢莎士比亚一样:读他的原著,找他的译本,看他的电影,查他的生平。听说哪儿哪儿在演他的剧目,买张机票飞过去,看完,走人,而已。

如果给自己的定位是藏家及学者,那就专心做些真正具备学术价值的梳理、研究、提升工作,为这个行业和门类,做一些能超出“术”以上的更博大也更贴近于“道”的贡献。

当然,话说回来,无论消费者还是藏家,都需从兴趣开始,培养自己的语感,而不是去钻语法的牛角尖。

说到底,这些千年物精所能带来的享受,视觉、听觉、触觉、历史、文化、工艺、心灵……已足够受用终身,至于最后究竟能深入到何种地步,各人随缘即可。

识玉与识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