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拿著爸爸的“聖旨”去找媽媽,結果悲劇了

放假了,全家人聚在了一起。


孩子拿著爸爸的“聖旨”去找媽媽,結果悲劇了

爸爸在沙發上躺著玩手機,小女兒也想玩,可是爸爸捨不得讓女兒玩自己的手機。

於是,就想了一個辦法,給小女兒寫了一份“聖旨”,上面寫著:把手機給二公主玩會,馬上!並且寫有落款:你的老公。然後讓小女兒拿著“聖旨”找媽媽要手機,女兒興沖沖的拿著“聖旨”去找媽媽了。

原本以為拿著“聖旨”就可以換來手機,結果換來的是媽媽的一頓批評,然後媽媽拿著掃把來找爸爸······

不少網友看到這一幕,都被這個“坑娃”的爸爸逗笑了。


孩子拿著爸爸的“聖旨”去找媽媽,結果悲劇了

生活中,經常有朋友問我:為什麼孩子和我就沒什麼可說的,和他的朋友卻有說不完的話。

也有朋友和我說過:有時孩子和他媽媽正在聊天,看到我進來了就不聊了,好像我是個外人一樣。

發生這樣的現象確實讓人沮喪,但這確實是一些父母和孩子間的事實情況:孩子和父母沒話說。


孩子拿著爸爸的“聖旨”去找媽媽,結果悲劇了

生活節奏快、壓力大,是現在普遍的現象,沒空陪孩子、陪家人,但是在你有空的時候,你能好好陪陪孩子,和孩子聊聊天嗎?

“今天在學校過的怎麼樣?”

“還好。”

“這次考試怎麼樣?”

“還行”

“上課認真聽講,不要走神。”

“好的”

“怎麼又退步了,你說我這麼辛苦到底為了誰?”

“無語中····”

這似乎是很多家庭中,父母和孩子聊天的場景。有個恰當的詞叫“尷聊”,一人一句話就結束了,父母沒有繼續說下去的慾望,孩子也不想和父母去說話,這樣的結果讓人沮喪。

通常孩子不願意去談起他的壞情緒,但是當孩子表現出不願意交流、牴觸、不願意參與任何對話,甚至只是簡單的說一些普通的事情的時候,父母是會非常擔心的。擔心孩子是否發生了什麼不愉快的事,為什麼不願意和我們交流了。

孩子把自己的壞情緒藏起來,我們是沒有辦法觸及的,也沒辦法向他們傳達我們的體恤,看在眼裡急在心裡。

孩子拿著爸爸的“聖旨”去找媽媽,結果悲劇了


為了避免這樣的事情發生,我們可以這樣做:

1.高質量的陪孩子

無論你的孩子幾歲,都需要父母的陪伴。孩子小的時候可能更粘人一點,長大之後看似不再粘人,但是在孩子遇到問題時首先想到的還是父母。如果此時的父母表現出冷漠的一面,對孩子渴望幫助的需求表示無視,最後可能孩子就不願意和你溝通了。

在有時間和孩子交流的時候,放下手機,放下手中的事,看著孩子,和孩子做做遊戲,聊聊天,說說心裡話,也可以一起出去散散心,做到高質量的陪伴,記住:陪著不是陪伴。

2.找孩子感興趣的話題

關注孩子的興趣點,對孩子的興趣表現出熱情是開啟親子間有意義對話和互動的最有效途徑。

同時,我們也要做好換位思考,在孩子遇到委屈和痛苦的時候,我們要表示理解。

對孩子的興趣表現出熱情,對孩子受到的委屈表示理解,讓孩子願意參與對話,聊聊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很容易就打開了彼此的話匣子。

例如孩子表現出生氣時,我們應該接納孩子的反抗情緒,用語言和行動傳達出我們在關注他們重視的東西。同時也可以和孩子聊聊生活中自己遇到的挫折和失落,讓孩子覺得不再孤單,也沒那麼丟人,不再充滿負罪感。

3.放低身份,以朋友相處

如果父母在和孩子交流的時候,一副“我是家長”的態度,估計孩子是不會願意和你過多交流的。

特別是一些父母平時不和孩子溝通,只在孩子成績不理想或者惹禍的時候才出現,出現之後就是批評、指責。這樣的經歷只能讓孩子有糟糕的感覺。沒有誰會願意和一個高高在上、總是批評自己的人去聊天,因為擔心自己是否又有哪些方面沒做好,這時孩子自然變得防備起來,不願意繼續聊下去。

和孩子聊聊自己的故事,告訴他自己小時候的“糗事”,說說自己曾經犯過的錯誤,讓孩子明白每個人都是會犯錯誤的。同時,如果自己錯了,一定要向孩子承認你的錯誤。這樣更能拉近你與孩子的心。


孩子拿著爸爸的“聖旨”去找媽媽,結果悲劇了

所以說,要做一個“朋友”家長,而不是“手機”家長,希望你能和孩子做“好朋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