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拿着爸爸的“圣旨”去找妈妈,结果悲剧了

放假了,全家人聚在了一起。


孩子拿着爸爸的“圣旨”去找妈妈,结果悲剧了

爸爸在沙发上躺着玩手机,小女儿也想玩,可是爸爸舍不得让女儿玩自己的手机。

于是,就想了一个办法,给小女儿写了一份“圣旨”,上面写着:把手机给二公主玩会,马上!并且写有落款:你的老公。然后让小女儿拿着“圣旨”找妈妈要手机,女儿兴冲冲的拿着“圣旨”去找妈妈了。

原本以为拿着“圣旨”就可以换来手机,结果换来的是妈妈的一顿批评,然后妈妈拿着扫把来找爸爸······

不少网友看到这一幕,都被这个“坑娃”的爸爸逗笑了。


孩子拿着爸爸的“圣旨”去找妈妈,结果悲剧了

生活中,经常有朋友问我:为什么孩子和我就没什么可说的,和他的朋友却有说不完的话。

也有朋友和我说过:有时孩子和他妈妈正在聊天,看到我进来了就不聊了,好像我是个外人一样。

发生这样的现象确实让人沮丧,但这确实是一些父母和孩子间的事实情况:孩子和父母没话说。


孩子拿着爸爸的“圣旨”去找妈妈,结果悲剧了

生活节奏快、压力大,是现在普遍的现象,没空陪孩子、陪家人,但是在你有空的时候,你能好好陪陪孩子,和孩子聊聊天吗?

“今天在学校过的怎么样?”

“还好。”

“这次考试怎么样?”

“还行”

“上课认真听讲,不要走神。”

“好的”

“怎么又退步了,你说我这么辛苦到底为了谁?”

“无语中····”

这似乎是很多家庭中,父母和孩子聊天的场景。有个恰当的词叫“尴聊”,一人一句话就结束了,父母没有继续说下去的欲望,孩子也不想和父母去说话,这样的结果让人沮丧。

通常孩子不愿意去谈起他的坏情绪,但是当孩子表现出不愿意交流、抵触、不愿意参与任何对话,甚至只是简单的说一些普通的事情的时候,父母是会非常担心的。担心孩子是否发生了什么不愉快的事,为什么不愿意和我们交流了。

孩子把自己的坏情绪藏起来,我们是没有办法触及的,也没办法向他们传达我们的体恤,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孩子拿着爸爸的“圣旨”去找妈妈,结果悲剧了


为了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我们可以这样做:

1.高质量的陪孩子

无论你的孩子几岁,都需要父母的陪伴。孩子小的时候可能更粘人一点,长大之后看似不再粘人,但是在孩子遇到问题时首先想到的还是父母。如果此时的父母表现出冷漠的一面,对孩子渴望帮助的需求表示无视,最后可能孩子就不愿意和你沟通了。

在有时间和孩子交流的时候,放下手机,放下手中的事,看着孩子,和孩子做做游戏,聊聊天,说说心里话,也可以一起出去散散心,做到高质量的陪伴,记住:陪着不是陪伴。

2.找孩子感兴趣的话题

关注孩子的兴趣点,对孩子的兴趣表现出热情是开启亲子间有意义对话和互动的最有效途径。

同时,我们也要做好换位思考,在孩子遇到委屈和痛苦的时候,我们要表示理解。

对孩子的兴趣表现出热情,对孩子受到的委屈表示理解,让孩子愿意参与对话,聊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很容易就打开了彼此的话匣子。

例如孩子表现出生气时,我们应该接纳孩子的反抗情绪,用语言和行动传达出我们在关注他们重视的东西。同时也可以和孩子聊聊生活中自己遇到的挫折和失落,让孩子觉得不再孤单,也没那么丢人,不再充满负罪感。

3.放低身份,以朋友相处

如果父母在和孩子交流的时候,一副“我是家长”的态度,估计孩子是不会愿意和你过多交流的。

特别是一些父母平时不和孩子沟通,只在孩子成绩不理想或者惹祸的时候才出现,出现之后就是批评、指责。这样的经历只能让孩子有糟糕的感觉。没有谁会愿意和一个高高在上、总是批评自己的人去聊天,因为担心自己是否又有哪些方面没做好,这时孩子自然变得防备起来,不愿意继续聊下去。

和孩子聊聊自己的故事,告诉他自己小时候的“糗事”,说说自己曾经犯过的错误,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是会犯错误的。同时,如果自己错了,一定要向孩子承认你的错误。这样更能拉近你与孩子的心。


孩子拿着爸爸的“圣旨”去找妈妈,结果悲剧了

所以说,要做一个“朋友”家长,而不是“手机”家长,希望你能和孩子做“好朋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