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起、商鞅履歷中均非提不可的人

據記載,在戰國名臣吳起、商鞅的履歷中均談及一個叫公叔痤的人,且《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史記·商君列傳》對其評價總結為一個詞,便是“妒賢嫉能”。

公叔痤於歷史記載中出場次數不多,確實給人留下“妒賢嫉能”的印象,因此數千年來,廣受詬病。但“歷史倪說”認為,對於公叔痤,可言其“才疏”,難以斷定其“德薄”。


吳起、商鞅履歷中均非提不可的人

公叔痤

一、排擠吳起

吳起自魏文侯其供職於魏國,深得魏文侯賞識“為西河守”,在任期間施行仁政,深得民心,“甚有聲名”。當魏國“置相”時,吳起想當然地認為以其多年功勳入朝為相,理所當然。據《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記載,“魏置相,相田文”,吳起失望至極。

魏相田文死後,吳起本以為論資歷在魏庭無人可與其比擬,相國之位志在必得。但是在魏武侯時期,吳起確實運氣欠佳,據《史記·吳起孫子列傳》記載,“田文既死,公叔為相”。

據《史記·吳起孫子列傳》記載,魏國新任相國公叔痤雖“尚魏公主”,有強大的後臺,但自認為能力上不及吳起,因而“害吳起”。雖然公叔痤有意將吳起擠出魏國,但一直無良策可施。最終,公叔痤的家僕抓住了吳起“為人節廉而自喜名”的弱點,為公叔痤設計了一個連環計。


吳起、商鞅履歷中均非提不可的人

公叔痤聽取家僕的“妙計”

公叔痤做了以下鋪墊工作:

第一步,由公叔痤向魏武侯建議,以將公主許配吳起為名,試探其是否有長期留魏之心。

第二步,將吳起請至相府,“令公主怒而輕”公叔痤,令吳起“見公主之賤魏相”,如此一來,必定不敢娶公主為妻。

當魏武侯以公叔痤所言假意將公主許配給吳起時,吳起“果辭魏武侯”。據《史記·吳起孫子列傳》記載,“武侯疑之而弗信也。吳起懼得罪,遂去,即之楚”。公叔痤成功地將吳起擠出魏國。

吳起、商鞅履歷中均非提不可的人

吳起於相府親見公主輕公叔痤


吳起、商鞅履歷中均非提不可的人

魏武侯疑吳起

雖然吳起遭排擠而離開魏國,但卻今非昔比,其威名列國皆知。列國君主均有欲將吳起收入本國之願,據《史記·吳起孫子列傳》記載,“楚悼王素聞起賢,至則相楚”。

在楚國這個大舞臺上,吳起之才得以發揮的淋漓盡致,尤其是在行政管理、軍事管理方面。吳起為相楚國,便因地制宜,以極短的時間令“楚益日盛,土日益廣”,以至於“諸侯皆患楚之強”。據《資治通鑑卷第一·周紀一》記載,“於是南平百越,北卻三晉,西伐秦,諸侯皆患楚之強”。

“歷史倪說”認為,僅以吳起離魏相楚“卻三晉”不利於魏,公叔痤將其擠出魏國,而未將對魏之威脅設計誅殺,公叔痤對吳起無異於菩薩心,甚至從某種意義上將吳起推向人生價值最高峰。

二、臨終薦衛鞅

據《史記·商君列傳》記載,衛鞅出身名門,是衛國國君的後裔,衛國的公族,於入秦之前,“事魏相公叔座為中庶子”。公叔痤雖“知其賢”,卻“未及進”。

公叔痤病倒,深知時日無多,準備趁魏惠王至相府探病的機會舉薦衛鞅。據《史記·商君列傳》記載,當魏惠王談及將來誰可出任相國時,公叔痤以“痤之中庶子公孫鞅,年雖少,有奇才,原王舉國而聽之”。


吳起、商鞅履歷中均非提不可的人

公叔痤向魏王舉薦衛鞅

魏惠王當國數年,閱人無數,而今誠心向公叔痤請教,卻換得公叔痤以一中庶子搪塞,無奈之下,示以“嘿然”,便準備回宮。當魏惠王準備離開時,公叔痤用盡最後一股力氣,懇請魏惠王“王即不聽用鞅,必殺之,無令出境”,再次強調衛鞅人才難得。

“歷史倪說”認為,公叔痤以事魏老臣,臨終不懼國君之怒犯顏舉薦,其知人之明可贊,其對魏國之忠、對衛鞅之恩更應該令人由衷的敬佩。


吳起、商鞅履歷中均非提不可的人

魏王因公叔痤舉薦衛鞅暗嘲

三、公叔痤為魏將

據《戰國策·魏·魏公叔痤為將》記載,魏惠王以公叔痤為將,領兵討伐韓、趙,雙方“戰澮北”。在岸交戰。魏軍一舉擊敗了韓、趙兩軍,並擒獲了趙將樂祚。

當魏軍獲勝的消息傳回國內,“魏王說,郊迎,以賞田百萬祿之”。令人始料未及的是,大軍凱旋之時,公叔痤非但不領賞,反而以“夫使士卒不崩,直而不倚,棟撓而不避者,此吳起餘教也,臣不能為”跪地辭謝。遙想當年,公叔痤嫉賢妒能排擠吳起離魏去楚,而今竟然於功名利祿面前慷慨陳詞,將垂手可得之功歸功於吳起。


吳起、商鞅履歷中均非提不可的人

公叔痤凱旋

另外,公叔痤將戰功歸於先賢的同時,也未曾忘記以“前脈形地之險阻,決利害之備,使三軍之士不迷惑者,巴寧、爨襄之力”為屬下請功,即若無巴寧、爨襄鼎力相助,於戰前詳細準備,恐怕難以取勝,即便取勝也會付出慘重代價。

當談到自己的功勞時,公叔痤僅輕描淡寫地表以“見敵之可也鼓之,不敢怠倦”。公叔痤謙恭禮讓,所作所為均有君子之風,與史書所說的嫉賢妒能不相干。

公叔痤一番慷慨陳詞是否虛情假意,將功業讓於他人以博得人心是否有表演之嫌,“歷史倪說”無從得知,但僅就《戰國策·魏·魏公叔痤為將》對其這段記載而言,其為臣、為將均堪稱完美,且當得起魏惠王所說的“長者”。


“歷史倪說”參考以下資料:

1、《史記·商君列傳》

2、《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3、《戰國策·魏·魏公叔痤為將》

4、《資治通鑑卷第一·周紀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